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精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逻辑与思维第二单元知识清单(精品)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逻辑与思维》知识清单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课 准确把握概念
第一框 概念的概述
一、概念的含义
1.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2.概念就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3.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任何概念都是内涵与外延的统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存在“反变关系”)。
2.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3.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4.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⑴相容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的部分。
①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如:《史记》的作者与司马迁
②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高中生与学生
③属种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重合。如:教师与小学教师
④交叉关系: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与另一个概念的部分外延重合。如:中学生与球迷
⑵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是不相容关系的两种特殊情况。
①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男与女
②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如:赞成票与反对票
第二框 明确概念的方法
一、明确内涵的方法
1.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⑴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⑵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2.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
“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
3.下一个正确定义的条件
⑴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
⑵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
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只是说明被定义项不是什么,而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④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二、明确外延的方法
1.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
⑴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⑵划分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2.作出正确划分的条件
⑴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
⑵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
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提示】⑴划分与分解。划分是把一个属概念分为若干种概念,分解则是将整体分成部分。区分方法:将“子项”与“母项”用“是”联结,如果能说得通,就是划分。如:“高中生是学生”,这就是划分;“花蕊是花”,说不通,这是分解。
⑵定义是“从种到属”的思维,划分则是“由属到种”的思维。
3.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
第五课 正确运用判断
第一框 判断的概述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1.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判断的基本特征
⑴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⑵有真假之分。如果一个判断的断定符合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它就是真的;否则,它就是假的。
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2.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
1.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
⑴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同一个语句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
⑵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
【提示】通常,询问句、设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中的询问句不表达判断。
2.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⑴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简单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⑵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
第二框 正确运用简单判断
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1.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
2.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3.种类
⑴依据判断的质,即判断所用的断定方式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性质判断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⑵依据判断的量,即判断所断定的对象的范围,性质判断分为全称判断、特称判断和单称判断。
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反映事物的性质判断也应该是“质”与“量”的统一。从质与量的结合上划分,性质判断有六种基本的判断形式: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S与P的关系 全同关系 种属关系 属种关系 交叉关系 全异关系
性质判断及其真假 SAP 真 真 假 假 假
SEP 假 假 假 假 真
SIP 真 真 真 真 假
SOP 假 假 真 真 真
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的要求
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
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
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与“量”都准确无误。
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1.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2.关系判断一般由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三部分组成。
⑴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按照关系者出现的顺序可以称为第一关系者项、第二关系者项、第三关系者项………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
⑵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
⑶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3.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⑴对称性关系可分为对称关系、反对称关系和非对称关系。
⑵传递性关系可分为传递关系、反传递关系和非传递关系。
4.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
第三框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1.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2.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1.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一个联言判断联言支(至少两个)和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构成。
2.在联言判断中,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也就是说,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这个联言判断就是假的。
3.正确运用联言判断,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1.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一个选言判断由选言支(至少两个)和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构成。
2.选言判断的种类
⑴相容选言判断其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⑵不相容选言判断其选言支所断定的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3.真与假的标准
⑴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如果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⑵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就是假的。
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该注意:
⑴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
⑵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四、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1.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
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其中,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等,是常用来联结前件与后件的词项,叫作假言判断的联结项。
2.假言判断分为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⑴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
⑵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
⑶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这种条件关系就是充分必要条件关系。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是同时断定充分和必要两种条件关系的假言判断。
3.假言判断的真假就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情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4.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
复合判断的真值表
p q 联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真 真 真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一框 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一、推理的含义与种类
1.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
2.推理的构成及推理结构
⑴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
⑵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
3.推理的分类
依据1 分类1 分类2 依据2
思维进程方向性 演绎推理 必然推理 前提与结论间是否具有必然联系
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 或然推理
类比推理
4.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要确保得到真实的结论,演绎推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⑴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⑵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也就是说,前提和结论的逻辑联系方式是错误的,那么,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2.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框 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1.换质推理
⑴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使表达更为恰当和灵活,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质推理。
⑵性质判断换质推理,又叫换质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⑶换质推理的规则
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⑷具体推理方法:①第一步:主项和量项不变。联项“是”改为“不是”,“不是”改为“是”。②第二步: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2.换位推理
⑴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就要运用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⑵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⑶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①断定了全部对象就是周延的,没有断定全部对象就是不周延的。
②如何判断是否周延,主项看量项:全(单)周特不周;谓项看联项:否周肯不周。
⑷换位推理的规则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⑸具体推理方法①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②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
【备注】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需要改变量项;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
⑹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二、三段论推理
1.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构成
①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把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
②包含大项的前提叫作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叫作小前提。
③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正确进行三段论推理的一般规则
①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如果中项在两个前提中都不周延,也就是说,两个前提都没有断定中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项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小项与中项的另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大项和小项的关系就不能确定,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③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是针对大项和小项提出的要求。根据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我们不能推断出这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种属性。也就是说,结论不能扩大使用前提所给的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以上是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凡是符合这些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个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
4.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悉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第三框题 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
1.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联言推理的合成式
⑴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有时需要将分别存在的对象情况综合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⑵如果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
3.联言推理的分解式
⑴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将对象的某种情况从众多共存的情况中分割出来,实现认识由肯定总体到突出重点的转化。
⑵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
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
1.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选言推理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2.相容的选言推理,只能是否定肯定式,不能是肯定否定式
由于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至少有一个是真的,在进行相容的选言推理时,①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3.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既可以是肯定否定式也可以是否定肯定式
由于不相容的选言判断的选言支不可能都真,所以,在进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时,①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
三、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假言推理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2.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时,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
3.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依据这种逻辑性质进行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时,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
【提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之间关系密切,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必要条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充分条件;如果前件是后件的充分条件,那么后件就是前件的必要条件,这个结论可以作为假言判断推理是否正确的依据。
4.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肯定前件就可以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可以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可以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可以否定前件。
【提示】假言推理有效形式以外的推理结构都是错误。
5.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
6.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一框 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一、归纳推理的含义
1.归纳推理是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2.归纳推理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⑴完全归纳推理
①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的归纳推理,就是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②由于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推理而不属于或然推理。
⑵不完全归纳推理
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
②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的归纳推理,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③这种推理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前提与结论之间不具有保真关系,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提示】①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还认为结论一定可靠,这样的不完全归纳推理犯有“轻率概括”的错误。
②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二、归纳推理的方法
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①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②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可以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
⑴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一种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
⑵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①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②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③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④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⑤剩余法:我们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第二框 类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类比推理的含义
1.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2.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3.类比与比较、比喻的关系
⑴类比不同于比较。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⑵类比不同于比喻。类比和比喻虽然都以比较为基础,但是,类比是一种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4.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提示】不能仅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性质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本质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则,就容易犯“机械类比”的逻辑错误。
二、类比推理的方法
1.类比推理的内容与方法
⑴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
⑵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⑶模拟方法是常用的类比推理方法。仿生学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模拟方法,它专门研究和模仿生物的构造和功能,用于制造先进的技术装置。
2.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⑴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⑵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⑶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
3.类比推理的作用
⑴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都是从类比推理开始的,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⑵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4.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但是,归纳推理在帮助人们发现认识对象的规律方面,类比推理在帮助人们获取新知识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价值。
单元小结
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准确把握概念,就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学会用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地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