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熟读文本,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变化,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及景物描写。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梁山好汉的豪侠仗义、锄强扶弱、不畏强权等精神品质,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把握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教学难点:由林教头被逼走上反抗道路的心路历程,认识封建社会"官逼民反"黑暗现实。教学方法:诵读,讲解,点拨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教 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对接高考:1.明确小说的要素,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2.能分析小说故事情节的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能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4.能分析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能分析直接(正面)描写,间接(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5.能分析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描写)的作用。6.能结合语境理解和辨析一些关键词语、精彩语句、重点段落和含义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情景导入:《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 《水浒传》在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又成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识背景:《水浒传》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不绝。施耐庵是元末明初人,据说他和他的学生罗贯中(一说两人其实是同一人)创作了《水浒传》。《水浒传》一书描写的是北宋末年梁山宋江等人起义的故事,书中刻画了“一百零八将”等人物,这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与《三国演义》的等作品属于同类型。施耐庵是元末文人,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施耐庵投靠的枭雄张士诚麾下,希望辅佐张士诚成就一番霸业。但是张士诚后期腐化堕落,法度不严,导致衰亡,施耐庵心灰意冷离开了张士诚。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曾招募天下有志之士加入明政府,协助自己建设国家,据说施耐庵曾出仕,但不到两年时间就让施耐庵失望了,他本是朱元璋敌人张士诚部下,如今自然不被待见,备受排挤。施耐庵失望极了,他离开官场,后隐居著书,完成了经典小说《水浒传》。施耐庵因此长期从事起义事业,本身又有深厚的社会基层阅历,撰写《水浒传》这样的小说正好符合他的经历和特长。《水浒传》故事的取材是源自北宋末年的梁山宋江,宋江起义规模不大,在史书中只有只言片语,据说当时只有三十多位头领,其活动范围也有限。但是施耐庵大胆演绎,大胆发挥,将故事中的人物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都增强不少,使得整部书中的人物超越历史原型,成为具有新的生命的人物形象,这种创作可以说是颠覆性的。《水浒传》中具有豪侠义气、英雄肝胆、为民请命和抵抗外辱的优秀品质。但同时,这部书也有封建迷信、封建愚忠等反面的品质。《水浒传》中宋江等人的投降政策、革命集团内部倾轧,这些其实是作者刻意展示给读者的,看似阴暗其实恰恰是其文学价值高超之所在。《水浒传》面世后获得了民间百姓的喜爱,纷纷传抄传颂迅速成为了一股文化热潮,明清两代关于《水浒传》的故事从未间断,各种文艺形势此起彼伏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伟大的作品其生命力主要源自于现实,正是施耐庵丰富的现实经历才创作出了这部传世名作。知人论世: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本名彦端,汉族,今江苏兴化人。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门下弟子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有《施氏家薄谱》存世。作品简介: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见《水浒传》第十六回)于是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接连地爆发。《水浒传》生动的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了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腐败。《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南宋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便开始在群众中流传。宋元时,女真、蒙古贵族先后南侵,广大人民处于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之下。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好理想,寄寓于“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起义英雄形象中。于是关于水浒的故事,便越流传越丰富。元末明初施耐庵等人在表现水浒故事的话本、杂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创作的基础上,加工编写成了《水浒传》《水浒传》以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各个英雄被逼上梁山的不同经历,描写出他们由个体觉醒到走上小规模联合反抗,到发展为盛大的农民起义队伍的全过程,表现了“官逼民反”这一封建时代农民起义的必然规律,塑造了农民起义领袖的群体形象,深刻反映出北宋末年的政治状况和社会矛盾。《水浒传》中共有108_将,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罗贯中---《三国演义》——智施耐庵---《水浒》——义吴承恩-----《西游记》——奇曹雪芹——《红楼梦》——情) 史 进﹣﹣九纹龙 李 忠﹣﹣打虎将 鲁智深﹣﹣花和尚 宋江﹣﹣及时雨 吴 用﹣﹣智多星 李 逵﹣-黑旋风 武 松﹣﹣行者 杨志﹣﹣青面兽 阮小二﹣﹣立地太岁 阮小五一一短命二郎 阮小七﹣﹣活阎王 柴进﹣﹣小旋风 张 青﹣﹣菜园子 孙二娘﹣﹣母夜叉 花 荣﹣﹣小李广 戴宗﹣神行太保 时 迁﹣﹣鼓上蚤 燕 青﹣﹣浪子 卢俊义﹣﹣玉麒麟 张顺﹣﹣浪里白条 公孙胜﹣﹣入云龙 徐 宁﹣﹣金枪将 秦 明-----霹雳火 林冲一豹子头作品简介:一篇农民起义的悉壮史诗《水浒传》一曲农民起义的雄浑颂歌知识拓展:金圣叹:"天下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天下之乐,第一莫若读书;读书之乐,第一莫若读《水浒传》。"明线索:明线:林冲有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任务探究一:小说的景物描写任务导引:文中描写风雪虽然着墨不多,但非常精彩,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都起了很好的作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描写方法不外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具体分析如下.一、直接描写课文中有三处直接描写风雪:(1)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纷纷扬扬”,写雪花之大;“卷”,写朔风之冽;“一天”,写范围之广。(2)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那雪正下得紧。“碎琼乱玉”,写落雪之厚,突出雪势之大。“紧”,风力强,风中的雪花犹如一条绳子在拉紧,不是飘飘洒洒的,随风飞舞的。雪花大,落在人身上,显得直、显得紧。二、用侧面描写衬托风雪(1)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①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②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的性命。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③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通过草屋、火种、石头衬托出风雪越来越大:摇撼草屋→→压倒草屋→→浸灭火种→→大石头顶门.风猛雪大的印象显而易见.。(2)通过人物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①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买酒吃处,早来到草料场外。②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③再说林冲踏着那瑞雪,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作者在描写人物动作、人物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二字。第一,渲染悲壮气氛。林冲终于怒发冲冠,奋起杀敌前的风雪描写同样起到了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第二,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林冲——本是一个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安定生活的中产者,他虽有正义感,有扶弱济贫的侠义气概;但也决定了他本性安于现状、柔弱动摇,对高俅的陷害的反应是“自认罪囚”,体现了他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文中的“风雪”描写为人物活动所设置环境,有利于表现林冲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性格,因为他还抱有返回东京,家室团聚的幻想;同时,又反衬了后来林冲的奋起反抗是“不得已而为之”,把林冲“逼”到无路可走的地步。第三,合理地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这些描写,一步步交代了大雪从酝酿到发生到发展的全过程,它推动情节发展、逐步将故事引向高潮,使行文显得自然而然。最后写风雪,草料场突然火起,林冲听到陆谦等的毒计,顿时风波又起,终于杀了陆谦;情节发展波澜起伏,腾挪跌宕,引人入胜。可见,情节发展要合理,离不开“风雪”。任务探究二:文本的细节描写任务导引: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深化文章的主题。(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燃衡,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告诉读者,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3)林冲进了山神庙,“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个细节描写为下文“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着了”埋下伏笔,陆虞候等人只好站在庙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看来,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细节。(4)关于刀枪武器不离身的细节描写。林冲离开天王堂时、到市井买酒时、奔山神庙安身时,都有关于随身携带尖刀、花枪的细节描写,最后,才有“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这个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分,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故事情节天衣无缝。(5)关于方向位置的细节描写。关于方向位置,文章交代得很清楚: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等到草料场来放火陷害林冲是由草料场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了。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弊段塌租圆,却至关重要,使情节发展入情入理。 总之,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小结:细节描写的作用1.突出人物性格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烘托心情4.深化主题任务探究三:小说的动作描写先,文中的动作极其有序,动作往往是计划好了的,实施起来有条不紊。我们一起来看看林冲草料场复仇的过程。因为凑巧听见门外陆谦、富安和差拨的谈话,得知自己已被陷害,而且差点被害死。恼怒中,林冲终于爆发,提枪戳死三人,并将陆谦剖腹剜心。文中写到: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这里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掇、挺、拽、喝"四个字,都是精心算计好的。先来看这个"掇"字,注意不是"推",也不是"翻"。这两个动作虽然或许更省力,更快捷,但是会发出较大的声响,不利于下一步的行动。而这个"掇"的动作,又是"轻轻"地,加上外面风雪的配合,不易被发觉,便于下一步行动。后面的"挺"字表示做好攻击准备随时可以进攻。大家要注意到文中的下一个动作"拽"是左手进行的,而且"拽"比"拉"更快速有力。总之是左手拽门,右手挺枪。最后一个"喝"字则是将这种攻击的突发性上升到最高度。计划中已经在大火中丧生的人突然在身后出现,本身已经让庙檐下几个做贼心虚的人惊破胆,再加上这如霹雳般的大喝,未及出手,敌人已经接近崩溃。这是一场精心算计的突袭。正如猎豹反动攻击前极其耐心的潜伏、接近,而后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以上这些都可以说是攻击的前奏。我们再来看看攻击的过程:林冲举手,察的一枪,先拥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的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拥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的三四步。这个袭击对象的选择也是很讲究的,他先弄倒下的不是走不动的主谋陆虞侯,而是差拨和走了十来步的富安,最后才是苦主陆谦。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他是怕有人逃了,但以林冲的身手,这个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个选择也是计划好的。按照中国人的心理,算总账的当然留到最后,以上就是文中动作的有序性特点,如果我们细心去体会,这种特点还可以找到许多佐证。再来看看文中动作血腥暴力的特色。这个在杀戮过程中是非常明显的。把陆谦上身衣服扯开,把尖刀向心窝里只刻,七窍进出血来。将心肝提在手里。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挑在枪上。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先是扯衣服,再是剜心窝,杀陆虞侯属于生挖人心,差拨的头也是生割下来的。完事还将头当供品。这个血腥程度,在《水浒》里算是第一。而林冲在实施杀戮的过程中又加上了怒骂怒喝,配上山神庙的小环境和风雪交加的大环境,更增添了几分恐怖。其恐怖程度让人无法接受,就是一活生生的恐怖片。然而,不管是动作的有序性还是血腥性。都还能说是表象。古人说过:"少不读《水浒》。"这也是考虑到其中的暴力倾向。因此,我们在引导阅读本文的时候,不但要理清文中动作描写的有序性和暴力性,还要进一步揭示动作和心理的相关性,揭开暴力这层面纱。这样才能使得学生获得正确的阅读导向,感受经典的魅力。那么,文中的动作描写到底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呢?这里要联系到课文的相关背景。我们知道林冲本是"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长八尺"的一副菩萨心肠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因为受不了相国寺里辱娇妻、白虎堂上设奸计、野猪林中谋性命、火烧草场断后路等一系列的压迫,最终走上反抗道路。文中的反击前的冷静,反击时的迅猛和血腥,与以前的那个林冲判若两人。《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结尾部分的描述,是表现林冲英雄本色,反映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报仇雪恨、走向反抗道路的心理性格的关键笔墨。在草料场起火,山神庙前亲闻陆谦等人的对话,了解了高俅等策划的阴谋真相的时候,这时,他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林冲的性格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剧烈转化。这一系列的动作,是林冲大梦方觉,幻想破灭,下决心向恶势力宣战的最简洁的宣言书。林冲扯开陆虞候衣服挖心进而割头,是对黑暗现实的示威。而将首级呈在供桌上,则是对申冤无门的血泪控诉。任务探究四:林冲的人物性格任务导引:《水浒传》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候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这是《水浒传》的现实主义。《水浒传》中,林冲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忍”之一: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的。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了。“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己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己的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忍”之二: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让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经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忍”之三: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地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忍”之四: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候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武松到飞云浦就已想到差人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忍”之五: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人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林冲走的道路是非常艰苦,林冲走了一个很漫长的、很艰苦的道路。作者写林冲的转变,它是有很多伏笔,譬如说他和陆谦是好朋友、结义兄弟,但是后来陆谦害他了,那么他就曾经跟陆谦讲:“贤弟不知,男子汉空有一身本事,不遇明主,屈沉在小人之下,受这般腌臜的气”。也就说,就是他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之下,满腔不平之气。这个满腔不平之气,就是林冲能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最后实现了思想转变,造反上山的基础。他虽然是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是个中级军官,但是他一出场就是被压迫的。所以虽然是统治阶级里边的人物,但是他所处的地位和广大被压迫的人民群众有相通之处,这是他能够转变的一个基础。林冲能忍,宽容了压迫他、侮辱他的人,但是他的对手可没有放过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个社会的黑暗势力、罪恶势力,不断地向他紧逼而来,所以他非常不满的胸中,有一腔不平之气的。几个梁山人物“上山”的比较:林冲上山的过程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这么一个转变过程。林冲上山是走了一个非常艰苦的道路。《水浒传》写人物,不同的英雄有不同的性格,上山走的是不同的道路。这个不同的道路是跟他性格有关系的,这个性格又是跟他的家庭出身、他的生活境遇有关系的。李逵上山是最痛快的,宋江是最曲折的,鲁智深是最爽朗的,爽朗跟痛快不完全一样;一点都没有瞻前顾后,凄凄惨惨切切,军官当不成就当和尚,和尚当不成就上山,非常爽朗。任务探究五:林冲的性格特点有仇必报的隐藏性格。就文中描述的话来看,林冲虽处处忍让,但扔有男儿血气方刚的一面,当得知陆虞候陷害自己的所作所为之后,杀了陆虞候和与其密谋杀害自己的富安毫不手软。最后无奈上了梁山,走上反抗的道路。足可见林冲此人,有勇有谋,知进退,懂道理。绝非池中之物。谨慎谦恭的细致个性。林冲在被刺配之前,即使看见高衙内调戏自己娘子,都未曾与之有过言语冲突,顶撞。可见林冲思想细致入微,知道高俅当今位高权重,而自己人微言轻,不能得罪。所以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希望尽力保全每一个人。在林冲去往市井买酒之前,知道踩灭火盆,息掉蜡烛。伪造出无人的假象。这些细节,不仅对情节发展具有铺垫作用,也生动地凸现出林冲个性中精细的一面。隐忍,是一种屈从的封建官员的奴性。林冲被高衙内调戏老婆,一巴掌拍在了他的脸上,但是他知道自己是高府的少爷,生怕得罪了自己的顶头上司,不得不妥协。林冲被抓进监狱,没有人照顾,他劝说他改嫁,看似是为了她好,却没有尽全力,最终导致了家庭的覆灭。 狠,是一位绝世英雄的狠毒。 林冲武功高强,战斗勇敢,杀人心狠手辣,行事果决沉着,胆识过人,给人的感觉就是“狠”,要么不做,一旦做了,那就是惊世骇俗。林冲的性格特点林冲是典型的被封建社会思想影响的人,他的性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林冲性格隐忍、耿直,对朋友讲义气,对上司软弱;被陷害后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在火烧山神庙之后,敢爱敢恨,火并王伦,反抗朝廷,直率、坚强、骄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