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政治与法治

资源简介

《5.1 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2.1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本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安排,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又有有效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明确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认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人民民主;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确保人民依法通
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明确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和优势;明确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增强积极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公共事务的能力。
本单元地位:
本册教材以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主线,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政治素养与法治素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本单元集中讲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单元包括三个主题:一是讲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二是讲述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三是讲述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环节。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探究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具有中国优势的民主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显现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丰富实践中。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
第六课及本框地位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引言是本课的导入,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切人,引导学生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主要讲述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主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优势。这两框的内容有严谨的内在逻辑,紧紧围绕“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两框的逻辑关系是:第一框介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机构及其组成人员;第二框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和优势,引导学生在制度层面上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两框都侧重对政治认同和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框题从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际入手,呈现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的学习,即:我国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权力;人大的性质、地位、职权;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产生方式和职权三个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人大的相关知识,进而感受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本框题又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也为接下来学习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考的考点。
【课时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课时教学目标:
(1)明确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帮助学生初步构建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
(2)通过观看视频,进一步理解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
(3)在案例分析中,提高学生提取素材信息、提炼理论观点的能力。
(4)树立向人大代表反映意见和建议、监督人大代表的意识,引导学生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国家和社会治理作贡献。
【核心素养目标(课时)】
1.政治认同:通过人民——国家权力的行使者,人民代表大会——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活动的设置,引导学生明确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提高参与政治的积极性。
2.科学精神:明确我国的国情,理解建立人民代表大会使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必然性。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3.法治意识:明确国家权力机关在宪法和相关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国家权力机关是党依照法定程序把党的主张上升成为国家意志的重要途径。
4.公共参与:通过对人大代表职权和义务的讲解,引导学生感悟“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这句话,通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公共生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提高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事迹,加强学生对人大代表的了解,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重点、难点】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2.人大与“一府一委两院”的关系;区分人大的职权;区分人大代表的职权。
【教学过程】
(一)2023年两会开幕式视频导入新课
2023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实际出席代表2977人,这2977名代表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仅仅不到3000名人大代表就能表决通过关系国家十几亿人民的大事,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议题一: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并在纸上画出关系图用以说明:人民是如何行使国家权力的?
小组展示:派小组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但人民不是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而是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再组成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人大是由人民产生的,所以它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就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议题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议程 2023年3月5日至13日
一、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二、审查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三、审查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四、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提请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草案)》的议案
五、审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六、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七、审议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八、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九、选举和决定任命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合作探究2:(熟悉课本P46-47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仔细研读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议程的具体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全国人大的性质、地位、常设机关各是什么,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关系?
2、分小组讨论回答每一项议程所体现了全国人大哪些职权?
教师总结: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监督权和任免权,它在我国国家机关组织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全国人大设立了常设机关,也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它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行使相应的职权。为了更好地开展经常性工作,全国人大设立了专门委员会,在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的议案。
议题三:肩负人民重托的人大代表
观看视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初心不变、奋斗不止》
合作探究3:结合材料说明,申纪兰作为人大代表行使了哪些权利,履行了什么义务?除此之外,你还知道人大代表的哪些权利和义务?
合作探究4:
假如你是人大代表,针对你所关心的问题,你打算提出什么样的议案?并说说你的理由,还有你该如何做好一名人大代表?
教师总结:人大代表在国家权力机关参加行使国家权力除议各项议案表各项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人大代表享有权利的同时需履行相应义务。人大代表是人民利益的代言人。他们来自人民,肩负人民的重托,应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是人大代表的义务。
课堂总结
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各级权力机关产生行政、监察、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人民、人大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三者是统一的,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人大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权力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三者的有机统一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课堂检测】 见学案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见学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