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提升训练试题3套(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提升训练试题3套(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提升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人物中,著名的明朝抗倭英雄是
A.岳飞
B.文天祥
C.戚继光
D.郑成功
2.描写魏、蜀、吴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长篇历史小说是
A.《水浒传》
B.《三国志通俗演义》
C.《西游记》
D.《窦娥冤》
3.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行中书省 B.澎湖巡检司
C.伊犁将军 D.台湾府岛
4.“映日帆多宝船来”是描写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佳句,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唐统治者重视对外贸易 B.唐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C.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D.唐朝的造纸术和航海技术领先于世界
5.下图所示为位于陕西的著名的“无字碑”,它是一座给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的女皇墓碑。这位女皇是( )
A.嫘祖 B.武则天 C.吕雉 D.慈禧
6.学习历史需要正确地区分史实与历史解释并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B.建立内阁制度,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C.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D.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
7.清代涌现出一批批判现实的文学力作,其中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巅峰之作的是
A.《水浒传》 B.《红楼梦》 C.《三国演义》 D.《西游记》
8.下面表格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9.唐代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此河”是指( )
A.赵州桥 B.大运河 C.江南河 D.通惠河
10.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反映历史风貌。下面诗句中描写宋代都市繁华的是( )
《忆昔》(节选)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 《凉州行》(节选)蕃人旧日不耕犁, 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 为惜毡裘防斗时。 《望海潮》(节选)东南形胜,三吴都 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 幕,参差十万人家 《破阵子》(节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 吹角连营。八百里分 麾下炙,五十弦翻塞 外声。沙场秋点兵。
A B C D
A.A B.B C.C D.D
11.比较唐与日本的铜钱,分析它们铸的时间,不能得出以下的结论的一项是
A.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
B.开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
C.是日本吸取唐朝文化的表现之一
D.日本铜钱是仿照唐朝铜钱铸造的
12.乾隆在为《(钦定)西域同文志》一书所作的序言当中写道:“今以汉语指天,则曰天,以国语指天,则曰阿卜喀,以蒙古语、准语指天,则曰腾格里,以西番语指天,则曰那木喀,以回语指天,则曰阿思满……然仰首以望,昭昭之在上者,汉人以为天而敬之,回人以为阿思满而敬之,是即其大同也。实既同名,亦无不同焉。”对乾隆的这样一种表达理解正确的是
A.加强了民族认同感 B.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
C.统一了民族信仰 D.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
13.武则天诏曰:(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勤俭节约
C.减轻农民负担 D.重视农业生产
14.以下史实共同的历史作用是( )
元朝 清朝
1247年凉州会晤,议定叶蕃归附蒙古。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隶属于福建行省,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A.推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B.加强了对西北地区
C.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实现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5.唐朝时妇女喜化“啼妆”,白居易的《时世妆》描写了“啼妆”的特点:“时世妆,时世妆,出自西域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诗歌创作的丰富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妇女地位的提高
16.《东京梦华录卷二御街》记载:“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表明宋代( )
A.都市生活繁华 B.中外交流频繁 C.诸子百家争鸣 D.闭关锁国推行
17.我国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主持的《百家讲坛》颇受听者喜爱。他曾这样讲述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旒冕。披旒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南征北守定宏图,玉斧一挥指大渡。”据此判断,这位帝王是
A.赵匡胤 B.耶律阿保机 C.完颜阿骨打 D.忽必烈
18.如图所示是《梦溪笔谈》中对我国古代一项发明的描述,与该项发明直接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蔡伦 B.徐光启 C.毕昇 D.宋应星
19.南宋时《朱子语类》中关于北宋制度设计的记述:“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据此可见北宋政治制度
A.旧弊虽除但新弊又渐生 B.保障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
C.成效符合宋初君臣构想 D.分化兵权导致地方财政困难
20.阅读图文资料,建立时空概念是历史学习的必备素养。下列图片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①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综合题
21.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旨在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公正的国际新秩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唐朝的哪两个历史事件?这两个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
材料二 宋朝是我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江海求利、以资国用”是两宋时期对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为后代所继承。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2)依据材料二,找出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基本政策?并归纳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
材料三 郑和所率的船队,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银货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3)材料三郑和船队所载物品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何处?
材料四 1757年,乾隆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反映出的清朝对外政策。并简要说明该政策的影响。
材料五 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取得的早期收获,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我们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各方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共同受益,欢迎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参与进来。我们一致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努力建设风清气正、环境友好的新时代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记者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27日,北京)
(5)根据材料五,回答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早期收获有哪些作用?
(6)综合上述材料,基于“对外交往”你有哪些认识?
22.外交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外交、经济外交、人文外交等。对外交往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下图)
材料二:“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 。
材料三:如以下漫画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列举两例唐朝对外交往有关史实。并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根据材料二说出明朝对外交往中的壮举最远到达哪里?有什么重大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产生了什么消极影响?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选项C符合题意;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郑成功收复台湾;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详解】A、《水浒传》主要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是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A不符合题意;
B、《三国志通俗演义》以曹、刘矛盾为主线,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是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B符合题意;
C、《西游记》是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创作而成,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C不符合题意;
D、《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D不符合题意。
由此可见,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3.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康熙年间,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D正确;ABC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D。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由于统治阶级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加之对外交通发达,经济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促使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唐朝的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朝对外贸易盛况的根本原因是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故选C。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武则天去世后,为自己立了一座无字碑,一座给后人留下许多不解之谜的女皇墓碑,B项正确;嫘祖缫丝,排除A项;吕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和无字碑无关,排除C项;慈禧是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同治、光绪时期的实际统治者,前后掌晚清政权近半个世纪,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史实是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看法、评论,“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是对实行八股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C符合题意;ABD项内容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故选择C。
7.B
【详解】依据题干“清代”“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巅峰之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它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B正确;《水浒传》是明代施耐庵所著的小说,反映北宋末年梁山好汉起义,A排除;《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所著的小说,反映了东汉末年至三国鼎立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C排除;《西游记》是明朝吴承恩所著的神魔小说,反映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D排除。故选B。
8.C
【详解】由表格中可以看出,10世纪到11世纪前后,同时存在辽、宋、西夏等多个民族政权,由此可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C;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先秦以前,排除A;表格中的政权都不是大一统政权,排除B;表格仅体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的繁荣风貌,排除D。
9.B
【详解】“题干“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意思是大家都说隋朝灭亡是因为京杭大运河,但直到今天南北航向仍然靠它运输.如果没有隋炀帝巡行江都的事,他的功绩和大禹相比也是可以的,是大运河的评价,B项正确;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与“此河”不符,排除A项;江南河是大运河中的一段,排除C项;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描述的是宋代的杭州,C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唐代的开元盛世,B项描述的西北地区的民族交融,D项描述的军营和军事情况,都不是宋代都市的繁华,排除。故选C项。
11.A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日本和同开珎”,结合所学可知,日本货币的样式也是参照唐朝货币样式铸造的,这体现了日本向中国学习,其建筑、货币甚至社会生活等,都带有大唐文化的浓烈特色,这说明开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日本铜钱是仿照唐朝铜钱铸造的、开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故BCD不合题意;图片信息不能反映日本的和同开珎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故A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得出在《西域同文志序》一文中,乾隆帝提出了有关“天”在不同族群中的不同称谓,以此来证明那种成为彼此差异上的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背后一种共同性的可以统一在一起的大同世界的追求,加强了民族认同感,A项正确;加强了对各民族的控制、统一了民族信仰、消除了各民族之间隔阂与题干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试题分析: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反映的是她重视农业生产。故选D。
14.C
【详解】根据材料”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1727年,设驻藏大臣,1793年,明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建立后,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清朝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这说明两个朝代都是通过在边通地区设立机构进行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A项;西藏是西南地区,台湾是东南地区,没有体现加强西北地区的管辖,排除B项;材料中不仅仅有清朝,还有元朝,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因此妇女喜化“啼妆”反映了唐朝社会风气的开放,C项符合题意;AB项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D项与题干信息主旨不符,排除。故选C。
16.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御街一直南去……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 ,可知城市反映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说明"市”已破了空间限制,都市生活繁华,A项正确;中外交流频繁、闭关锁国,题干内容没有涉及,排除BD项;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相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陈桥驿站披旒冕……杯酒之间销兵权。南征北守定宏图,玉斧一挥指大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局面重演,采取杯酒释兵权等办法,解除统兵大将的兵权,此外赵匡胤通过南征北战,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A正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首领,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或辽政权,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领,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BC错误;忽必烈是在1260年继承蒙古汗位后,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与题意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18.C
【详解】依据图片中的内容“若印数十百千张,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以字布局”可知这与活字印刷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C符合题意。A项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项徐光启,撰写了《农政全书》这一明代末年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D项宋应星撰写了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9.A
【详解】依据题干“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意思是:本朝(北宋)借鉴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于是夺取藩镇的权利,把兵权、财权收了,赏罚刑政也收归中央,这样州郡就日益变弱了;导致靖康之役中,敌人骑兵所到之处,宋朝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消除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弊端,把军权、财权、行政权等都收归中央所有,北宋过分集权,造成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浩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由此导致北宋的积贫积弱。所以导致了北宋“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的局面。A正确;“州郡遂日就困弱”反映了北宋制度没有使政府机构合理发挥作用,B排除;“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不符合宋初君臣的构想,C排除;分化兵权导致地方军事实力下降,与财政困难没有直接关系,D排除;故选A。
20.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题干图①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图②反映的是战国七雄;③反映的是元朝疆域;图④反映的是明代郑和下西洋,故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②①③④,故C 符合题意;ABD排列顺序错误,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21.(1)鉴真东渡,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政策:“江海求利、 以资国用”;特点:贸易港口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贸易制度完善等。
(3)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最远到达红海沿岸
(4)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6)综合国力是对外交往的基础;强大的国家实力才能支撑外交走得更广、更远。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至第六次成功。在日本,他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了中日友好交流。唐太宗在位时,玄奘西游到天竺,在那里,他孜孜不倦的学习佛教文化,成为了著名的佛学大师。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2)政策:根据所学可得出是“江海求利、 以资国用”;根据材料“贸易港口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各区域内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形成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可知宋代海外贸易的表现是贸易港口增多。根据材料“在东亚、东南亚、印度及孟加拉湾沿岸、红海及非洲东海岸等地,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已多达六十余个”可知,贸易范围扩大。根据材料“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可知,进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主导地位增强。根据材料“为专门]管理海上贸易,宋代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修订了中国最早的一部市舶条法《元丰市舶条》可知,贸易制度完善。
(3)根据材料“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可知,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根据“谕旨中的规定禁断了广东之外的一切中西贸易。”可得出是闭关锁国政策;结合所学可得出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5)根据“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可得出为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更多空间,为加强国际合作打造了平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支持开放、廉洁、绿色发展,反对保护主义;践行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
(6)综合以上材料可得出综合国力是对外交往的基础;强大的国家实力才能支撑外交走得更广、更远。
22.(1)玄奘西游、鉴真东渡、日本遣唐使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或对外开放与交流。
(2)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
(3)盲目自大;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②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③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次有500多人。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可知,唐朝同东亚的朝鲜、日本,西亚的大食和南亚的印度等国保持友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交往,因此,唐朝政府对外推行的是比较开放的外交政策。
(2)根据材料二“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壮举是指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规模之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郑和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我朝物产丰盈,无需与他国交流。”“居住在这样的国家里,多安全啊!老百姓都丰衣足食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盲目自大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
答案第6页,共7页
答案第1页,共7页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检测提升训练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作为唐代的农民,下列现象符合其生活实际的有( )
①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
②政府修建四十多处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灌溉
③开始种植原产于西域的蔬菜新品种
④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如下图是小民同学在完成隋朝的学习后,同秦朝做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是(  )
A.1 B.2 C.3 D.4
3.“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源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郡县制
4.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政权是( )
A.北宋 B.南宋 C.辽 D.西夏
5.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为( )
A.1661年 B.1662年 C.1683年 D.1684年
6.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的统治者是( )
A.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皇太极 D.努尔哈赤
7.读下框中目录(节选),据此判断,这部古典名著是(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8.他统一蒙古草原,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开拓万里江山,曾是毛泽东笔下的“一代天骄”。这个历史人物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9.下列选项能准确概括 隋、唐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繁荣与开放 B.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C.文明初露曙光 D.分裂走向统一
10.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其著作《新工具》第1卷第13章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人类的文明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材料着重阐释了( )
A.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发明的前提条件 B.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发明的详细过程
C.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发明的重大影响 D.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存在的主要缺陷
11.《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对这种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B.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C.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D.由皇帝直接任命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
12.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有误的是( )
A.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B.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C.都在长安定都 D.都修建了大型工程
13.澶州之战中,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打退辽军的宋朝宰相是( )
A.寇准 B.赵普 C.秦桧 D.李纲
14.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是( )
A.均贫富 B.杀人者死
C.均田免赋 D.起兵为百姓
15.假如你生活在唐朝,不可能看到的情景是 ( )
A.农民用曲辕犁耕地
B.长安城内有许多“瓦舍”,十分热闹
C.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
D.家中摆放着唐三彩
16.观察如图,其所涉及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推举制 C.行省制 D.科举制
17.宋辽和议与宋夏和议的共同点是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都加重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负担
③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18.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珍宝、经典、金鞍玉辔、绸帛、种子、营造与工技著作、医学论著等。丰富的嫁妆说明唐朝( )
A.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民族交融成为主流
C.经济文化的繁荣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
19.下列著名历史人物中,成就属于同一类别的是
A.颜真卿、阎立本
B.李白、吴道子
C.李清照、关汉卿
D.苏轼、辛弃疾
2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二、综合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百家讲坛》中在介绍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时曾评价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讲,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
(1)据材料结合所学,隋朝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2)据材料结合所学,此河的中心在哪里?它的开通起到什么作用?
材料三:(该)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袭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常识课
(3)材料一中该“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依据材料分析该“制度”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结合所学归纳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两条即可)
22.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古代的统治者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为我们留下许多经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吐蕃首领仰慕中原文化,多次向唐请求通婚,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成亲。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材料二 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5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西夏建立后,多次进攻北宋。1044年,宋夏议和,宋每年赐给西夏岁币。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
材料三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了加强对西藏、西北地区的管辖,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出现康乾盛世。
(1)材料一反映出唐朝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2)材料二反映宋朝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宋在与其他民族政策交往的过程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国策有关?
(3)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意义。
试卷第2页,共5页
试卷第3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唐玄宗时期的农业成就的相关知识。阅读提问关键信息:“唐代的农民”和“符合其生活实际”,要求选出于此有关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期,社会经济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具体表现:农业方面: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方水稻广泛采用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增加;许多蔬菜新品种从西域传入;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故答案是D。
考点:中图版七年级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2.B
【详解】秦朝时期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因此社会开放不属于二者的共同点。其二,隋朝是被以李渊为代表关陇贵族集团取代的,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因此本题共有两处错误。因此B正确。ACD错误。综上故选B。
3.B
【详解】依据题干所给信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知,它反映出在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能够因学得仕。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度是一种以考试的办法选取官员的制度,统治者能让“田舍郎”登上“天子堂”,说明了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基础,B项符合题意;A项是西周实行的“授田授疆土”制度;C项的选官是按照门第的高低,不看才能;D项是秦朝在地方实行的制度,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由此分析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理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涵义,它的大体意思是:早晨还是耕种在田的乡野村夫,晚上已经登堂入室觐见帝王。王侯将相本来不是天生的富贵种,贫穷人家的孩子发愤努力,也可以成为栋梁之材,好男儿应当发愤图强,这和科举制度有关。在封建社会里,穷人家的孩子要成为栋梁之才,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实现。
4.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北宋建立后,陆续消灭各地的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A项正确;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政权是北宋,而不是南宋,排除B项;辽朝、西夏是与北宋对峙存在的少数民族政权,不是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政权,排除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清初,在东南沿海抗清的郑成功,决心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1661年,率军从金门横渡台湾海峡,抵达台湾。侵略军头目被迫到郑成功大营,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神圣领土台湾。1662年初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故选B。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的统治者是努尔哈赤,从此,明朝有了强有力的对手,D项正确;阿保机建立辽,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事业,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中“贾宝玉”“林黛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楼梦》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因此,这部古典名著是《红楼梦》,D项正确;《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排除A项;《水浒传》描写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梁山泊农民起义,排除B项;《西游记》根据民间流传唐僧取经故事创作的神话小说,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根据毛泽东诗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可知这个历史人物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我国北方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首领,他组建强大军队,经过多年征战,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9.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属于繁荣与开放,A项符合题意;封建国家陷入危机属于清朝时期的历史,B项不符合题意;文明初露曙光是夏商周时期,C项不符合题意;分裂走向统一是秦汉时期,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隋、唐历史”,结合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能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隋唐时期的社会特点,利用排除法排除不是描述隋唐时期的特点的内容,得出正确答案。
10.C
【详解】“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人类的文明也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着重阐释了印刷术、火药和磁石发明的重大影响。活字印刷术的出现,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火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促使冷兵器向热兵器转变,加速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C项正确;依据题干内容,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依据题干“不正确的”“……(这里指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即有关科举制不正确的表述。结合课本所学可知,隋文帝改变了魏晋以来只从上层权贵选拔官吏的弊端,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D符合题意;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管理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ABC排除;故选D。
1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咸阳定都,隋朝在长安定都,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秦朝结束了战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因此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有都是结束分裂、重新统一的朝代,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开创的郡县制,隋朝的科举制,都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秦朝修建了灵渠等工程,隋朝开通了大运河,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于是,双方议和。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A项正确;赵普是北宋初期第一宰相,辅佐宋太祖,排除B项;秦桧是南宋时期的宰相,排除C项;李纲是南宋时期的宰相,排除D项。故选A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他还规定严明的军纪,不许乱杀无辜,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困民众发钱粮。因此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提出的口号是均田免赋,C项正确;均贫富、杀人者死、起兵为百姓都不是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口号,排除AB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朝的长安城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宋代城内有许多“瓦舍”,十分热闹,B项符合题意;唐代农民用曲辕犁耕地,长安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家中摆放着唐三彩。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唐朝、不可能看到”是解题的关键,唐朝的长安城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宋代城内有许多“瓦舍”。
16.D
【详解】根据“状元及第”可知,图片所涉及的政治制度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唐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严格了进士科考试的录取,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故“状元及第”与科举制度有关,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开始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A项;状元及第通过考试实行,与推举无关,排除B项;行省制是开始于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7.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辽议和和宋夏议和,宋朝答应给辽和西夏岁币,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都有利于北宋边贸的发展,故A正确;加重的北宋人民的负担,没有加重少数民族的负担;宋辽议和是北宋打败辽之后签订的进行的议和,宋夏议和是双方都有损伤的情况下签订的合约。故排除BCD项。故选A。
18.C
【详解】根据材料“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4种医学论著等”可知,文成公主的嫁妆包含的类别有宗教、手工业、医药学、农业等这几个方面,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AB的内容,排除;开元盛世是唐玄宗在位前期,而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太宗时期,排除D。故选C。
19.D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词主要分为豪放和婉约两大派别,其中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和辛弃疾,所以D项符合题意;颜真卿是书法家,阎立本和吴道子是画家,李白是诗人,李清照是婉约派女词人,关汉卿是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由此分析ABC三项均不属于同一类别,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0.D
【详解】根据图①中“高密国”“济南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的情景;根据图②中“牧野”“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根据图③中“河西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分布情况;根据④中“咸阳”“临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和长城。由此可知,它们的先后顺序为②④①③,D项正确;A项中③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分布情况排在②武王伐纣之前,错误,排除A项;B项中④秦朝的郡县和长城,排在②武王伐纣之前,错误,排除B项;C项中③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分布情况排在①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之前,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1.(1)贡献: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2)中心:洛阳。积极: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也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加速隋的灭亡。(答一点即可)
(3)制度:科举制;标准:考试成绩;积极作用: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利;扩大管理选拔范围;推动教育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任答两点)
【详解】(1)根据材料一“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隋文帝也罢,隋朝也罢,一半的功业就在于此。”结合所学可知,隋朝重要的贡献是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
(2)根据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评价的是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大运河的开通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也给人们带来沉重的负担,加速隋的灭亡。
(3)根据材料三“(该)制度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袭的垄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的“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选拔人才的标准是考试成绩;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要变革,加强皇帝选官和用人的权利;扩大管理选拔范围;推动教育发展;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持续1300多年。(任答两点)
22.(1)开明的民族政策
(2)战和并存,以和为主 重文轻武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长期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
【详解】(1)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反映唐朝统治者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2)根据材料二“北宋初年,宋辽互有征战,1005年,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宋和辽、夏和议以后,恢复了经济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宋朝的民族关系战和并存,以和为主。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国策有关,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3)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国家长期和平稳定和经济发展。
答案第2页,共6页
答案第1页,共6页2023年6月4日初中历史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某博物馆举办题为“中国古代农具发展”的展览活动。下列选项可入选“盛唐篇”的是( )
①秧马 ②曲辕犁 ③筒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2.潍坊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明清园林建筑、融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被誉为“鲁东明珠的“是( )
A.偶园 B.十笏园 C.云门石寿 D.金宝乐园
3.毛泽东《沁园春 雪》中称蒙古族的英雄铁木真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下事迹属于成吉思汗的是( )
A.创立的“行省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B.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
C.先后灭西夏、金、南宋,统一中国 D.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唐朝四川 B.北宋四川 C.北宋东京 D.南宋临安
5.如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
1.收复建康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郑成功收复台湾
6.它作为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诗歌。“它”是中国古代哪一朝代
A.隋朝 B.秦朝 C.明朝 D.唐朝
7.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他们通常被称为“圣人”。那么“书圣”、“画圣”、“诗圣”分别是指( )
A.王羲之、吴道子、李白 B.王羲之、吴道子、杜甫
C.颜真卿、顾恺之、李白 D.柳公权、顾恺之、杜甫
8.下列关于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大一统局面
B.灭孙吴,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短暂的统一
C.灭陈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又一个大一统时期
D.灭南宋,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从此延续至今
9.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原因不包括( )
A.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 B.南方战乱较少
C.北方人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
10.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方式。例如,①在北方和东北,设立行省进行管理 ②在西北,平定蒙古贵族和回部贵族叛乱 ③在东南,设立澎湖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④在西南,由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梦溪笔谈》中有关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燔:烧)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这说明活字印刷术(  )
A.源于长期经验总结 B.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C.印刷刻版过程复杂 D.完全取代雕版印刷
12.下面两幅图共同见证了宋朝( )
A.农业进步 B.手工业进步 C.商业发展 D.航海发达
13.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为主题的探究活动,其收集的历史资料中不恰当的是(  )
A.靖难之役 B.戚继光抗倭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雅克萨之战
14.《清明上河图》(如下图,局部)反映了宋代( )
A.对外开放 B.资本主义萌芽
C.商品经济繁荣 D.手工业兴盛
15.“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反而严重损害了内地经济的发展,妨碍了中国人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指的是( )
A.重农抑商 B.文化专制 C.闭关锁国 D.开放包容
16.下列历史史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B.出现了纸币“交子”
C.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D.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
17.“宋元以后,由于六部决策权和发令权发展,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材料中所述现象在历史上的表现是( )
A.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 B.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C.元朝强化中书省和六部的权力 D.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18.赵匡胤是在黄袍加身事件后登基称帝的。五代律令沿用唐律。《唐律疏议》有十恶不赦的说法,其中第六恶是大不敬。王元亮对“大不敬”的注释是:“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事件中,赵匡胤罪大恶极,已无活路,只好称帝的违法行径是( )
A.偷取了皇帝的御服 B.穿上了皇帝的御服
C.派兵劫取皇帝御服 D.领兵入宫索取御服
19.清朝前期,出现的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吴江盛泽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城市汉口、以及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苏州的情况。材料反映了 当时
A.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 B.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C.商业很发达,商品贸易兴盛 D.人口不断增加
20.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后改名为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
A.使丞相制度被废除 B.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C.抨击了专制皇权的弊端 D.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二、综合题
21.中外交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奇观。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 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经过几一百年的西域通商,到唐朝时,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全世界的人们都向往着这个神奇的城市,唐朝也从容地汲取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营养滋润。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
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 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2)材料一中“ 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 墨菲《亚洲史》
(3)材料三中明代初期 “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什么事件?“远征”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四: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的几句话: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4)材料四中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化为什么政策 ?该政策有何积极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 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
22.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唐朝的哪一政治制度?图二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成柄,学士鲜所参决。
——《明史职官志》
(2)材料二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该材料反映了明朝官制有哪些变化?
材料三:它的设立与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关系……它所承办的均为军国大政,且有人事咨询权……但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3)材料三中的“它”指什么?它的设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因此②曲辕犁 ③筒车属于“盛唐篇”,B项正确;①秧马是宋代的,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十笏园的知识,十笏园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古典园林袖珍式建筑。始建于明代,园中的砚香楼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故答案选B。
考点:地方史
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国,被称为“成吉思汗”,D项正确;行省制度是忽必烈创立的,排除A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定都大都,排除B项;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交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纸币,出现在北宋真宗景德年间的四川地区,B项正确;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四川,而不是唐朝、也不是北宋东京、也不是南宋临安,排除A、C、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1.收复建康;2.取得郾城大捷;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知,岳飞是南宋抗金名,他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B项正确;卫青是中国西汉时期将领,他多次北击匈奴,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排除A项;文天祥是中国南宋末年政治家,元军南下攻宋时文天祥誓死抗元,排除C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迄今为止流传下来的近五万诗歌,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许多家喻户晓的诗人,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7.B
【详解】“书圣”指的是书法方面成就比较突出的人物。东晋的王羲之,集书 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因此被后人成为“书圣”;隋唐时期,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等。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杜甫是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代,被称为“诗圣”。B项正确;李白人称“诗仙”,排除AC项;柳公权不是“书圣”,顾恺之不是“画圣”,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隋朝建立后,灭陈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又一个大一统时期,C正确;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大一统局面,A 排除;西晋灭孙吴,结束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短暂的统一,B排除;元朝灭南宋,结束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中国大一统的历史从此延续至今,D 排除。故选C。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朝中晚期到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农业发展较快,选项ABC属于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原因;而选项D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这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而不是南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原因。故选D。
10.D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了辽阳行省;元世祖首次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①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康熙帝时,天山北部的蒙古贵族葛尔丹发动叛乱;乾隆帝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反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②错误,ABC三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和题意,故选择D。
11.A
【详解】依据题干“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燔:烧)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材料详细介绍了毕昇在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过程中选用黏土做活字模而不用木头做活字模的原因,说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毕昇长期经验的总结,A项正确;活字印刷术与经济无关,排除B项;“印刷刻版过程复杂”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C项;“完全取代雕版印刷”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据题干图1“北宋纸币铜板拓片”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世界最早纸币的出现,这体现了宋朝商业的繁荣,据题干图2“《货郎图》”可知,这反映了宋代经济发展中的商业繁荣,故图1、图2共同见证了宋朝商业发展,C项正确;图1、图2与农业商业和航海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戚继光抗倭是明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为清初抗击外来侵略的史实,靖难之役是指明朝建文年间发生的内战,故选A。
14.C
【详解】根据材料“《清明上河图》”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繁荣,C项正确;材料信息描绘的是汴河的风光和繁华景象,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A项;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出现于明朝末期江南手工业部门,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仅仅反映手工业情况,还有商业,社会习俗等方面,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文化专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开放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商业尤为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发展,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农业的发展,C项不能体现宋朝商业最繁荣,D项是属于海外贸易。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7.D
【详解】题干的“宋元以后,由于六部决策权和发令权发展,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反映出君权的加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故D符合题意;科举制与题干的“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无关,排除A;唐朝与宋元之后不符,排除B;元朝与题干的“宰相的权力开始和皇帝的权力重合”不符,排除C。故选D。
18.B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黄袍加身指的是穿上了皇帝的御服,“乘舆服御物”是《唐律疏议》中的第六恶大不敬,黄袍加身就是属于大不敬,B项正确;偷取、劫取、入宫索取都不属于“乘舆服御物”的大不敬之罪,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9.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繁荣,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现象,湖北的城市汉口,到清朝以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的都会。在北京、江宁、苏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C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内容,排除ABD。故选C。
20.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清朝雍正年间,朝廷设立军机房,处理西北军务,后改名为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故D正确;明朝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故排除A项;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故排除B项;军机处加强了君权,C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故选D。
21.(1)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2)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3)郑和下西洋;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4)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5)由积极对外交往到闭关锁国。
【详解】(1)依据材料一“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正是有了丝绸之路的沟通,长安拥有了海纳 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留下了众多丝路通商的痕迹”的信息可知,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人瞩目的国际名城”的主要原因是长安是整个丝绸商贸之路的起点;长安拥有了海纳百川般雍容丰厚的文化;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是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2)依据材料二“在宋代,海外贸易集中在南部沿海和长江下游的几个大城市,为了能征收关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某些官方控制的大港口的制度开始于8世纪…,在宋代这些关税成为 政府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宋代中国人逐渐开始成为海外贸易中的主角”,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最重要原因是宋朝农业、手工业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
(3)依据材料三“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代初期 “惊人的海上远征”指的郑和下西洋;“远征”的目的是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4)依据材料四“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信息可知,乾隆帝的话在现实中化为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在一定时期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5)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是由积极对外交往到闭关锁国。
22.(1)三省六部制;元朝。
(2)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3)军机处;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
【详解】(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一反映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进一步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央设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图二这种行政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创立于元朝。
(2)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可知,此内容反映了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帝”指明太祖朱元璋;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撤销中书省,权分六部。
(3)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它又只起承旨、草诏、代发的作用,类似皇帝的秘书班子”可在此内反映的是军机处的设置;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我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和加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