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围绕“风趣和幽默”主题,编排三篇课文,让学生体会课文极具趣味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品鉴能力。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语言简洁。主要讲述梁国杨家九岁的儿子与客人机智交谈的故事。主客两人,一个说巧,一个答得妙,表现出了斗智的乐趣,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将杨氏之子的聪明机敏,超强的应对能力展示得淋漓尽致。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有过文言文学习的经验,大部分学生初步掌握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够独立进行预习、字词、了解大意等基础性学习。但读懂文章内涵,品味感知语言特色及蕴涵的思想感情方面还存在困难。教学中通过活动环节设置来激趣,让学生由易到难逐级深入,逐步掌握文言词汇、语言特点、文体特点,为以后独立学习文言文夯实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习得言语规律,获得语言发展。同时学习的过程,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3.理解课文大意,能说出表现杨氏之子机智的故事内容。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等方法了解课文大意,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和幽默。
教学难点
品味对话,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和幽默。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诣、禽”2 个生字,会写“梁、诣、禽”3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句子中的停顿。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目
1.出示周恩来妙对美国记者的故事,学生默读、猜测。
师:你觉得周恩来回答如何?
2.今天我们学习 21 课,来认识一个小孩,看看他的故事。
3.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4.指名学生理解题目,并进行运用拓展。
【设计意图】以周恩来敏捷机智的外交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说话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指名学生解读题目,重点“氏”字的拓展运用,实现了情趣和理趣的融合。
二、多维读课,走进文本
1.读通读顺,注意关键字
(出示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法宝就是多读。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正音指导。
(1)读好会认字“诣、禽”。
方法:借助于课文中标出的拼音。
(2)读好多音字“为、应”。
方法:结合汉字在语境中的意思选择读音。
(3)把汉字送回文中,指名读课文,教师进行评价。
2.读出节奏,感悟韵律美
(1)古文的标点都是现在学者根据句意加上去的,但不是所有地方能加标点。因此要想真正读好古文,还需要把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出来,请试试读出节奏。
(2)指名学生有节奏地读文,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出示关键句指导读出停顿。
重点指导: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指名学生有节奏地读。
3.示范读文,读出味道
(1)请听我来读,你又有什么发现?
(2)指导朗读:声断气连,放慢速度,读出古文味道。
(3)学生练习读文,配乐读。
【设计意图】读准、读通、有节奏地读,是古文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教学中设置了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三个层次,学生每一次读是朗读能力的训练,而读错的地方正是他们感到困惑之处,教师将其抽出,并重点讲解,能让学生的读书有更强的指向性。在反复的读中对文本也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理解文意,梳理事件
1.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回顾我们以前理解古诗、文言文意思时,用过什么方法?
生:借注释、查资料、查字典、借助图画。
师:这些都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本课共给出我们六个注释,请借助它们来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小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点拨。
(1)“梁”与“粱”辨析识字写字
“梁”左上三点水与木表示在水上造木桥,这个字的本义是桥梁。在本课中指国家的名字,在现在咱们开封附近。
“粱”下部分是“米”,是一种食物、农作物。
教师指导书写“梁”。
(2)“诣”识字写字
言字旁,本义指前往上级、尊长处问候,引申为拜访、到达。
指导书写“诣”。
(3)“禽”识字写字
教师出示汉字的演变图片,理解“禽”本义是捕捉鸟,后来泛指鸟。
指导书写“禽”。
学生在练习本上每字写两个。
3.整篇理解,回归课文
指名学生整篇说课文内容。
师:让我们再读课文,想象两人的语气语调。(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汉字学习要从传统文化根源溯源,结合字理(从字形、字义、演变方面)分析“梁”“诣”“禽”汉字,并掌握汉字的正确写法,也了解了汉字意思,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文本内容的理解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也是敲门石,只有对字面意思有了充分的理解,才可能逐步明白文章表达的内涵。
四、布置作业,夯实基础
1.完成练习册第 1、2 题。(5分钟)
2.用自己的话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 2 遍,可加上动作,注意表情。(5分钟)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是对学生进行查漏补缺的关键环节,本课作业设计了基础类和实践类。练习册中第 1、2 题是对生字书写,句子朗读的检测,是需要夯实的。而讲故事则加深了对文字的认识,对内容的理解,又富有趣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读懂故事。
2.体会杨氏之子机智和风趣的语言。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理课文脉络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杨氏之子》。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借助注释了解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板书:孔君平、杨氏之子)
3.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二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梳理并复习课文讲了什么事,唤醒学生对本课文的记忆,做好旧知与新知的过渡。
二、学习课文,感知特点
学习活动一:人物搜索,感语言特点
1.这两个人物在文中有多种称呼,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文中标出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来学习。
2.指名汇报交流:
杨氏之子:杨氏子、儿、其、君
孔君平:孔君平、孔、夫子
3.教师出示:为设果
谁来给这个句子添上人物?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杨氏之子给孔君平端上来水果。
4.为什么杨氏之子要端来水果?
生:因为孔君平去杨氏之子家做客。
你从何处知道的?(生答,师出示: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指名理解第二句话。
5.作者告诉我们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名答,教师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教师板书:甚聪慧,“甚”怎么理解?
生:十分、特别、非常。
师:请你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明。
6.试着把人物姓名带入文本,读读课文,试试什么感觉?
生:很啰嗦。
生:很绕口。
师:这是文言文简洁的原因之一:用不同字词表示同一个意思。(出示文章)请同学们出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
【设计意图】文言文是一种很独特的文体,也是我们中华经典的文化。教学时,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篇的内容,还应该把文本作为范本,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特点,该文通过人称代词的替换,让学生在读中明白文言文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利用联系上下午、补充内容、词语替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句。
学习活动二:紧扣对话,悟聪慧品质
1.聚焦对话,寻找聪惠
杨氏之子的聪慧还体现在哪里?请默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关键字句,并标注理由,小组内交流。
出示活动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学习。
反馈预设:
【未闻】
生:“未闻”。
师:怎么理解?
生:没有听说。
师:去掉“未闻”效果怎么样?(指名学生读)
教师出示句子,我们对比读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句子对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感觉如何?(生硬)
师:孔君平是杨氏之子的长辈,对长辈应该用什么口吻说话?
生:委婉,客气。
师:未闻表示否定,杨氏之子说的这句话成立吗?
生:不成立。
师:那孔君平的话还成立吗?
生:也不成立。
师:开玩笑中否定了别人的意思,这就叫“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
还有吗?想象当时场景,读出人物说话的语气。(出示对话,学生读)
【应声答】
师:怎么理解?
生:很快,没有思考。
师:说明思维敏捷。
再来读读,读出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夫子】
生:夫子。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有礼貌,对孔君平用了敬称。
师:在古代晚辈是不能直呼长辈名字中的字的,杨家小儿不仅注意到了孔君平的身份,还注意到了他的名字,的确很注重礼节。
请读出杨氏之子的有礼貌。
【内容】
师:杨氏之子为什么会这样说?
生: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师:杨梅和杨氏子有什么联系?
生:第一个字都是杨。
师:水果是没有姓氏的,孔君平学问这么高的人不知道吗?为什么还这样说?
生:拿姓氏考杨氏之子。
师:如果是你,怎么回答?
生:我买的,我洗的,当然是我家的水果。
师:姓氏在古代是很神圣的,如果这样回答并没有维护杨这个姓氏。
其实,这就是孔君平这个问题的巧妙所在,我们必须从哪个方面回答?
生:也用姓氏来说。
师:孔君平说杨梅
生:杨氏子说孔雀
师:孔君平说君家
生:杨氏子说夫子家
师:孔君平说果
生:杨氏子说禽
师:(教师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也拿姓氏做文章
师:如果来的是黄君平,杨氏之子如何应答?
指名说。
师:如果来的是白君平,又会怎么答?
指名说。
师:九岁不仅能对答如流,而且对的很准确,这就是(出示:甚聪慧)
让我们像古人一样来讲讲杨氏之子的聪惠吧!(学生读)
2.通读课文,总结聪惠
出示全文,杨氏子的聪慧主要有几点?
预设:思维敏捷、方法巧妙、有礼貌。
教师板书:待客有礼 应答有智
【设计意图】感受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本课、本单元的阅读要素。该环节中,利用学习组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开展对“聪惠”的探索,实现自主学习。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细细品味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有礼貌,让课文理解走向深入,在多层次的诵读中,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对答中语言的趣味。
学习活动三:结合文本,达背诵目标
1.全文感知
让我们像古人一样讲讲这个故事吧!屏幕出现全文,学生齐读。
2.回忆人物
小小的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很多词指代,去掉人物,谁有信心能读好全文吗?
教师出示省去人物的课文,学生齐读。
3.回忆对话
一组对话把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我们试试能不能有声有色地读出对话。
教师出示省去对话的课文,学生齐读。
4.记忆全文
这个故事从 1800 多年的历史中走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他是否走进了你的心里?让我们在音乐中回忆这个经典吧!
播放轻音乐,学生齐背。
【设计意图】“学后成诵”是古诗文教学的任务。课堂上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理解,学生层层深入,掌握了课文的内涵。本环节则依次通过擦除人物、擦除对话检测学生的课堂理解,在反复检测中也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熟悉,为背诵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四:同源例文,测学习效果
师:在《世说新语》中还有个九岁的孩子叫徐孺子,他的故事也广为流传,请同学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方法,来读读这个故事。
1.教师出示:徐孺子的故事,学生借助注释学习。
2.反馈交流:
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指名,教师点拨)
徐孺子语言的巧在何处?(指名答,举例,对比)
师:语言看似无形关键之处却四两拨千斤,杨氏之子不仅会说,还注意到了礼对方的身份,很有礼貌,这就是:甚聪慧。(出示)
【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渗透了一些古诗文学习的方法,当堂检测有助于巩固与提升。练习范文选自《世说新语》与文本同宗同源,主题一致,方便学生的理解。理解过后对比徐孺子与杨氏子的语言,再次体会杨氏子有理有节的特点,回归“甚”,让课文理解再次提升。
三、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好好学说话,让生活更美好!
2.出示课后作业。
作业超市:
基础作业:背诵文章。
自选作业:
1.试着写出孔君平的反应,给故事补充一个合适的结尾。
2.阅读《世说新语》中 1 个故事,感受人物语言魅力。
四、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待客有礼
应答有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