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长江之歌》唱道“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长江的源头在哪里呢?歌词中的“雪山”指的是哪座山呢?今天,我们跟着作家马丽华,一起来探寻长江源头,领略各拉丹冬的神奇美丽!
新课导入
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第一课时
马丽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学习目标
走近作者
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资料链接
格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各拉丹冬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会处,唐古拉山脉最高一组雪山群,主峰海拔6621米。唐古拉山脉属地槽皱褶,因喜马拉雅运动使山脉与青藏高原同时大幅度隆起。雪山共有6000米以上山峰20座,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达20公里,冰雪覆盖面积几近600平方公里。
格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
格拉丹东
资料链接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读准字音
棱角
腈纶
léng
骤然
zhòu
虔诚
qián
蠕动

砾石

蜷卧
quán
jīng
皱褶
zhě
漫溢

演绎

熠熠

眩晕
xuàn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多指宗教信仰)
恭顺:指恭敬顺从。
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一样地动。
懈怠:松懈懒散。
敦实:粗短而结实。
蜿蜒:(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演绎:一种推理方法,由一般原理退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
熠熠:闪烁的样子,形容闪光发亮。
字词积累
解释词语
安营扎寨:原指军队架起帐篷、修起栅栏住下。现泛指军队或其他团体建立临时驻地。
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局势复查,变化迅速,难以预料。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字词积累
解释词语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回答:
1、说说作者眼中的各拉丹东雪山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
变化多端!
奇美得令人眩晕!
琼瑶仙境!
3、试作梳理作者一行人走过了哪些地方?
明确:
4、这篇游记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山脚冰塔林

草坝子上

砾石堆上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

进入冰塔林
5、说说在各拉丹东源头,作者一行人遇到了哪些困难?
明确:
自然环境险恶:
隆冬将尽、气候严寒
驻地条件艰苦: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跤
行走困难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
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这两部人文纪录片播出时间相距20多年(1983年、2006年),分别从当时的视角呈现长江的自然风景与沿岸的人文风情。《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详细拍摄了长江的源头。观看后,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
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第二课时
马丽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新课导入
1、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描写了哪些景物?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深入理解
明确:
(1)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2)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
(3)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4)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
(5)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2、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的感受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明确:
(1)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
(2)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3)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4)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3、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
①一写冰塔林,远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5)
②二写冰塔林,近观:寻找冰的庄园冰的院落;(6)
③三写冰塔林,细看:贝壳、植物之类化石,古人类生活过的痕迹。(12)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
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5、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明确: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之源的重要,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滴水汇成浩荡长江这种自然伟力的赞美和敬畏;作者更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于那些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来改造自然,创造了各种可歌可泣故事的英雄的景仰!
语言赏析
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挑选最打动你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把握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代表朗读,师生评价;赏析景物的特点,语句的写法。)
1、 的确,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黛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第1段)
明确: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阳光下雪山的洁白雄伟,突出了雪山峭拔挺立的形象。
2、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第5段)
明确: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
赞美造物主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科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3、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画线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10段)
明确:
删去画线部分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11段)
明确:
①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
②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或吴雨初的《藏北十二年》,进一步增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并将读后的感受写在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雪山的神奇美丽
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
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美丽景色和
人类探险
探险受挫和
所见所感
流水一刻不停,
开始演绎长江故事
课题《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
谢谢大家观看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