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知道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求浮力的大小;(3)尝试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浮力有关的过程与方法物理现象。2.科学思维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思维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三、教学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浮力的典型实验研究方法。即浮力的主要内容结束以后进行的物理实验研究。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复习提问: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二、进行新课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2.阿基米德原理。学生实验:实验1。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⑤总结: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⑤总结: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教师说明: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教师启发学生回答: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3)解题过程要规范。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环节四:小结作业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三)板书设计阿基米德原理一、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二:推导公式:F浮=ρ液· V排 · 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