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写作《布局谋篇》课件(共28页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写作《布局谋篇》课件(共28页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写作 布局谋篇
九年级下册
如果你要建一个房子,你要先有什么?
先有图纸。只有先画好布局,房子才能建起来。
布局谋篇之于作文就像是图纸。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文章的骨骼。骨骼完整匀称,人才能身姿挺拔;同样,结构井然有序,文章才能立得起来。
1、能根据表达中心的要求,对材料的组织、结构的安排作出整体谋划。
2、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列出写作提纲,并能根据实际所需修改提纲。
学习目标
布局谋篇 是对文章的组织、结构等作整体谋划,包括文章的整体结构安排,也包括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规划。
写作指导
什么是谋篇布局?
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美丽的传说……这些都可能是你家乡的名片。
试以《家乡的名片》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如果你要写这篇作文,要布局谋篇,你会怎么做呢?
1.梳理材料,拟材料框架
说起家乡的名片,你会回想起家乡的什么呢?
说出你家乡的名片,让其他同学来猜一猜你的家乡在哪里?
是有名的建筑、或者美食、或者某位名人……
再猜猜这些?
我们如何梳理材料呢?
材料的安排要各得其所,哪个在前,哪个在后,层次结构要清楚,即所谓“言之有序”。某个材料放在什么位置,是详写还是略写,要依据与主题的契合度、可能发挥的作用等来安排。
这时可利用一些形象化的图示帮助构思,拟出合理的框架。
以湖南为例
家乡的名片
某街区
某段历史
建筑的外形
建筑的内涵
建筑的历史
其他联想
某风俗
……
某建筑
某名人
整理总结:
我们可以用并列的结构,依次写家乡的街区、建筑、风俗、名人、历史等。可以就其中某个方面进行详写,比如,将家乡的建筑作为重点,从建筑的外形、内涵、历史等角度详加介绍,其他方面则一笔带过。这样有详有略,繁简得当,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们想表达“湖湘精神”,我们应该如何安排这些材料呢?
选择名人
屈原(哀民生之多艰,心忧百姓)、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魏源(首批“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的代表)、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谭嗣同(第一位因变法而慷慨赴难的志士)、黄兴(策动辛亥革命,敢为人先)、毛泽东(心忧天下,观天下黎民百姓之苦,引领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为湖湘精神最突出的代表)等等。
将他们的事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步骤 内容 材料类别 梳理重点 注意
梳理材料 理清材料的具体 内容 事件性 材料 理清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某一材料分多个部分或材料有多个的,要分析材料的各个部分或几个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关系、递进关系、承接关系、因果关系、总分关系等。
事物性 材料 从不同角度解析材料的构成。 数据性 材料 确定具体数值,评估其可信度。 拟框架图 明确选择的材料、材料的详略和先后、材料之间的关系。 以下为梳理材料的方法:
2.列提纲
首先了解拟写提纲的要求
①清晰表现文体特点。不同文体的写作提纲,拟写时侧重点有区别。记叙文重在列出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议论文重在列出论点是什么,如何引出论点、进行论证、作出结论;说明文重在列出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说明等。
②标示文章线索。须使线索串联文中材料,在文中一贯到底,保证思路通畅。
③标示内容先后、详略。根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标示出文章的层次与段落、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④语言简明清楚,可直接写出中心句和开头段、结尾段、过渡段中的关键句。
示例:
上面是以人物为线索,那如果以事物为线索,我们应该怎样拟写写作提纲呢?
首先,寻找湖南的一个特产,比如湘莲。
其次,可以寻找一个角度,比如以“湘莲”生长为线系,选择春、夏、秋三个不同季节里莲之美、莲之生机、莲为家乡带来的美丽与富饶等内容,来抒发“湘莲”这张家乡名片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示例:
范文示例
家乡的一张名片
我的家乡湘潭盛产湘莲,有“莲城”的美称,莲是家乡的一张名片。
虽然我的家乡没有首都的繁华,没有西安城浓郁的历史气息,但是在我的眼里,它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着独特的内涵。它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文化的摇篮,是一代领袖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故乡,也是文化名人齐白石的家乡。每当提起这片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的土地,我心中便充满了骄傲和自豪。
春天来临,柳枝抽出嫩绿的小芽,小草也铆足了劲从土里钻出来,这正是播种莲子的好季节,人们把颗粒饱满、成熟的莲子挑出来洒进泥里,过几天,碧绿的小芽儿就好奇地探着头,望着这个生机勃勃又带着几分神秘的世界。
夏天来临,炎热的太阳好像要把一切化为炭才罢休。你可以趁着周末,忙里偷闲去避暑,看荷花。在湘潭县河口镇有一千多亩的莲田,每年要接待不少中外游客。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荷叶的清雅芳香让人心旷神怡,一朵朵荷花千姿百态,有白色的,有粉红的,一簇簇布满湖面。荷花、荷叶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消暑的功效呢。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划着小船穿行在莲池中,哼着小调,顶着荷叶,嗅着荷香,享受着我们荷乡人的盛情,把荷乡的魅力传遍大江南北。家乡因莲而闻名遐迩。
金秋已至,百花凋零,荷花也不例外,秋日的残荷失去奇丽的花朵,难道不是为了莲藕的丰腴 翡翠玉卵似的莲子鲜嫩可口,莲藕可以制藕粉、莲藕罐头,销往世界各地。
清香的莲,无愧于家乡的一张名片。莲的圣洁,莲的价值,以及许多像莲一样的家乡儿女极大地丰富了这张名片的内涵。
点评:选择家乡名片“湘莲”切入,并由此展开,按照时间的线索,描写了春天莲芽的生机勃勃、夏天荷田的美丽与成名秋天莲子莲藕的泰献。围绕“家乡名片”展开叙述,将“莲城”的特点描绘出来,更将自己对莲、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其中,文短而情长。名片不仅仅是一样特产,一处风景,更多了一份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自定文体,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不少于600字。
孩子拿着橘子问:“妈妈,为什么吃橘子要剥皮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你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是伸手就能得到,而是要付出劳动的。”“橘子里的果肉为什么是一瓣儿一瓣儿的呢 ”“那是橘子在告诉你,生活的甘甜和幸福,是用来慢慢享用的。还是为了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享用,要懂得与别人分享。”
拥有·享有·分享
上自王孙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都会拥有一些财富,但拥有不等于享有,享有也不等于独自享用。
有人只知拥有,不懂享有。殊不知,拥有本不等同于享有,由拥有到享有尚需一定条件。比如听琴观画,属于精神享受,要想享有某架钢琴或某幅名画,则首先需懂艺术,否则这架钢琴只是附庸风雅的摆设,而非弹奏乐器,这幅名画只是具有升值空间的藏品,而非艺术珍品,这时,你就不能说享有这架钢琴或这幅名画。
提出第一个观点“拥有不等于享有”。
举实际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例子,论证拥有不等于享有,语言自然流畅。
有人只顾占有,却忘记享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吃着碗里,眼睛却盯着锅里;因觊觎锅里,碗里的东西就忘记细品了。拥有本是手段,最后竟成了目的,确实可笑。从前有个守财奴把他的金子都藏起来,每天都悄悄看一下。后来金子被人偷走了,守财奴发现金子不见后抱头痛哭。一个智者问清楚事情经过后安慰他说:“你不要再为丢了金子而悲伤了,因为你从来没有使用过它,你并没有真正拥有它,你去拿些石头放在这里,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把拥有的东西都利用起来,变占有为享用,这样才能体现它们的价值。
·先引用俗语,进行道理论证;再从反面举例,进行事实论证。充分论证,盲目占有不如好好享有。
·分别以“有人只知拥有,不懂享有”和“有人只顾占有,却忘记享用”两句统领文段,具体阐述“拥有不等于享有”。
拥有不代表享有,享有也不代表拥有。比如,阳光、空气人人可以享有,但即便是权势显赫的皇上,占尽天下财富,也不能垄断阳光、空气,不让他人享有。
拥有是为了享有,但只顾将所拥有之物独占享有,那就会削减其价值。占有与丧失共存,舍得与他人分享,手中的宝贝方可发挥出最大的效用,这才是最高级别的拥有。人们常说,“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其意即在倡导分享。“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有了分享,才有爱心的传递和永恒;有了分享,才有力量的绵延和蓬勃。
引用谚语及名言,既增强了说服力,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论述“拥有”后不能独自“享有”,还要懂得“分享”。
现今,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分享更是势在必行。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已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热心慈善事业,乐于帮穷济困。这有助于营造安定和谐的大环境。反之,那些只知占有、爱吃独食、不愿分享的人则阻碍了和谐社会环境的形成;至于那些打着分享的幌子,企图乘机占有别人利益的人,更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
在合法拥有的基础上,懂得享有,积极分享,才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
联系实际,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强调要有积极分享的精神,并且要带着纯洁的目的与人分享。
回应标题,概括回答了应当如何处理“拥有”“享有”与“分享”的关系,归纳了中心论点。
我们每天都在路上。生活路上有欢笑,学习路上有艰辛,交友路上有甘甜,追求路上有付出。在路上,我们有坚实的脚步,有丰富的体验,有无尽的期盼与思考。请以《在路上》为题,自定文体,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实践
提示:
1.认真审题,想一想“在路上”的含义,确定合适的立意。
2.“在路上”可能引发你很多联想。构思时要思考材料与立意的契合度,恰当选取材料。
3.根据布局谋篇的要求,先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写作思路,互相提出改进完善的建议,再根据同学的建议,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写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