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时间会留下脚印吗?日出日落,月圆月缺,四季更替,河水流逝,大自然的变化,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这篇课文就为我们分析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它们是原始的“钟表”,述说着远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科普作家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新课导入课题《时间的脚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第一课时*时间的脚印陶世龙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说明内容。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加深对说明顺序的认识。3、掌握多种说明方法,品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4、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索的习惯。学习目标走近作者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字词积累读字音踪迹zōng山麓lù龟裂jūn沙砾lì帷幕wéi楔形xiē沟壑hè掸dǎn粗糙cāo刨刮bào字词积累记词义【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山麓】山脚。【龟裂】裂开许多缝子。【帷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沟壑】山间的流水沟。【海枯石烂】海水干涸,石头粉碎。形容经历久远的时间。多指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整体感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本文的标题是“时间的脚印”,通过阅读,你认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时间吗?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文中有哪些段落独句成段?他们有哪些作用?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大意。4、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1、本文的标题是“时间的脚印”,通过阅读,你认为本文的写作对象是时间吗?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不是时间,本文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文章对岩石为什么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2、文中有哪些段落独句成段?他们有哪些作用?5、7、18、22、24、27(1)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2)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7)开启下文,说明岩石“毁灭”的过程。(3)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18)总括上文,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4)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22)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启下,解读下文有关岩石上的历史痕迹。(5)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24)概括评价上一段的叙述内容。(6)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27)承上文,化石的作用;启下文,说明化石是怎样帮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第一部分(1-4)第二部分(5-29)第一层(5-2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3、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各层次的大意。第二层(22-29)岩石保存了历史的许多痕迹。第三部分(30-31)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4、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课题《时间的脚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第二课时*时间的脚印陶世龙时间伯伯,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高士其《时间伯伯》1、 文章主要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特功能,为什么开头要引用高士其的小诗?一方面把时间拟人化,与主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生活实际,吸引读者。文题“时间的脚印”实际上是“从岩石上,可以看到时间的长短”的意思。深入理解(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3)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2)本文中提到的岩石有什么作用?钟表和日历。铜壶滴漏。它是大自然用来记录时间的。2、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岩石的运动规律是什么?(提示:根据第6自然段)3、自由读5-21自然段,思考问题:明确: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2)你能根据书上的有关内容概述石烂到新生的过程吗?(提示:根据8-18自然段)形成过程: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我们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有何用意?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3)人们是怎样根据岩石来判断时间的?(提示:读第19-21自然段,可从岩层厚度、排列顺序、地壳运动等方面思考。)岩层厚度:1米厚(3000—10000年);排列顺序: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地壳运动:平卧的岩层变得歪斜甚至直立。4、(1)自由读22-29自然段,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思考: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提示:可从岩石结构、石头颜色、生物化石等方面去考虑)。岩石结构——反映地壳的活动石头颜色——反映远古的气候生物化石——反映历史的发展(2)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提示: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根据不同类型的化石去思考。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5、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总结:说明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地球的发展过程,增长知识;还在于帮助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为人类造福。探究方法1、空气和水中的酸类,腐蚀了岩石中的一部分物质。水流和风还不断地冲刷、吹拂着它。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风沙比作砂轮,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沙等自然力对岩石的侵蚀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为了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文意,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并分析其作用。2、如果大量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扫帚从地上扫过,刨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冰河的移动比作铁扫帚扫过地面,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冰河对石头的破坏作用。“刨刮”一词表现了冰河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巨大。3、当然我们也不能忘掉人的作用。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举例子、作比较。以建筑兰新铁路时,人们炸掉山头为例,具体地说明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将人对岩石的破坏速度与地质作用的速度进行比较,突出了人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不容忽视。4、在山麓、沟壑、河谷、湖泊、海洋等比较低洼的地方,有许多泥沙不断地被留下来,它们填充着湖泊,垫高了河床。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就是有许多泥沙沉淀下来的结果。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举了我国洞庭湖的面积逐渐缩小,黄河下游的水面比地面还高的两个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泥沙沉淀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说服力。5、例如,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它告诉我们,在6亿多年前到5亿多年前的那个叫作“寒武纪”的时代,地球上的海洋是多么宽广。运用举例子说明方法,介绍三叶虫化石的分布,说明化石是历史的证人,也说明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需要的时间之长。6、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列数字。用概数准确地说明了形成1米厚的岩石需要的时间,使读者对岩石的形成速度有个大致的概念。品读语言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准确、严密形象、生动1、本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1)例如:根据计算,大约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大约”表示约数,说明它后面的时间是估计的,不是准确的;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 000到10 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2)例如:在受到重压的时候,有一些物质填充到泥沙中的孔隙里去,就使泥沙胶结得更紧密了。“有一些”指“一部分”,表范围限制,表示只是一部分物质填充到泥沙的孔隙中了,并不是所有的物质,这一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2、本文为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文的语言也力求生动、形象。(1) 例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攻击”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攻击”是进攻的意思,它使阳光、霜雪、风、雨等有了行为意识,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时刻受到破坏,语言极富表现力。(2)大块的石头破碎成小块的石子,小块的石子再分裂成细微的沙砾、泥土。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自然力的气势。“冲来了”“爬来了”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当的威力。(3)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石块人格化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这个“躺”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平卧的岩石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岩石平卧地底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情形。这个字体现出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特征。主旨概括本文作者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将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原因以及怎样记录时间向我们进行了介绍,并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启示人们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课堂小结学完课文,我们不禁掩卷沉思:时间虽然没有脚印,然而时间的踪迹却仍然被记录了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如同一位永不停步的旅行者,不受任何阻挡,勇往直前。时间又似一条永不停息的小河,勤劳的人能从这条河中捞取财富和智慧,懒惰的人也许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所以,时间是公平的,也是无情的。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让时间在我们身上留下更多值得回忆的脚印吧!1.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晋)陶渊明《杂诗》【译文】一生中精力充沛的青年时期不会再重复出现了,一天中也很难让早晨再出现一次。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译文】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到头发白了,才知道后悔。3.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清)王九龄《题旅店》【译文】世界上什么东西催促年光,使人变老 看来一半是鸡声,一半是马蹄声。课外拓展课外搜集有关“时间”的古诗名句:时间的脚印岩石记录了时间的脚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脚印逻辑顺序认识岩石记录时间脚印的意义板书设计课题《时间的脚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谢谢大家观看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