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情调研高一历史试题(选择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春秋时期,卿大夫家内盛行着家臣制。到了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逐渐变革,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一种官吏性质的家臣,这种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到了战国,这种官吏性质的家臣制,逐渐发展为封建的官吏制度。这一变化反映了( )A.封建官制形成 B.宗法制度瓦解C.君主专制强化 D.郡县制的出现2.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曾将美索不达米亚复杂的放射状灌溉系统引进埃及的法雍姆地区,而波斯的阿黑门尼德王朝则在公元前500年时将埃及的“盆地灌溉法”引进两河地区。这反映亚非地区( )A.人口流动,融合发展 B.相互学习,多元一体C.相互借鉴,文明交流 D.创立制度,农耕为主3.图1以25年为单位,展示了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过渡时期公元前199至公元前25年间包括法律和平民大会通过的法令、提案、法案等在内的所有已知的法律数量。这表明,罗马法( )A.由平民主导立法权 B.适应当时扩张需要C.实现了法律的公正 D.成为完整法律体系4.法国的克洛维(约465—511年)是墨洛温王朝(481—751年)的第一位国王,也是西欧世界各“蛮族”王国中第一位皈依正统基督教的君主。作为刚从“野蛮”状态脱胎而来的基督徒君主克洛维的原始形象应当说存在诸多“粗鄙”之处。但是到了中世纪后期(13—15世纪)克洛维却变成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圣徒”。克洛维形象演变反映出( )A.王权日益加强 B.封君封臣制度强化C.民族国家衰落 D.城市自治权的削弱5.1085年,英王下令编成“土地检查书”,是研究此时期英国庄园制度极重要的资料。下面是其中关于北英的阿斯吞庄园的记录。材料反映( )威廉·费兹——安兹柯夫从国王的手中领有这个庄园,高德门又从他的手中领有。庄园共有可耕田地八海德,共需用二十只耕犁。其中领主自用地共需用六只犁,但现在并没有耕犁。庄园上共有三十个魏兰农奴,一个教士,一个奴隶,十二个茅舍农奴。他们有十八只耕犁。……A.庄园全部由农奴来耕种 B.农奴对土地具有使用权C.领主难以维持庄园秩序 D.国王仅有名义的统治权6.有学者称:“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 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而它一旦起飞,必将扫清海路,不可阻挡地向全球扩张。”该观点强调新航路的开辟是( )A.偶然事件 B.意外收获 C.必然结果 D.暂时成就7.马丁 路德读到《圣经》中“你把我的灵魂从阴间救上来”这句话,豁然开朗,认识到救赎是上帝的恩典所致。他开始传播福音(好消息),把人必须通过上帝的救赎才能得救的道理在世间传播。这表明马丁 路德( )A.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B.力主教会服从世俗的权力C.运用理性否定宗教的权威 D.认为灵魂获救靠自己信仰8.在《爱弥儿》中,卢梭为主人公在不同的年龄段设计了农业和木工、应用几何、文学、科学等不同层次的课程。拉 夏洛泰也把教育历程按年龄规划为三个阶段,他与卢梭一样,为儿童设计了读、写、绘图、历史、地理、自然史、体育和数学适应年龄段理解力的课程。这反映出两人( )A.践行服从世俗权力课程 B.抨击基督教的禁欲主义C.坚持适应人天性的教育 D.构筑未来理想社会蓝图9.1789年起法国出现更改地名的现象。1789年流行的是“自由”和“法律”;1790年流行的是“国家”和“统一”;1791年则流行“平等”。1794年还出现了“自由人路”、“共和国集市”、“无套裤汉济贫院”之类的新地名。这表明,法国大革命期间( )A.启蒙运动的影响渐次呈现 B.权利观念混乱导致政体更迭C.私有产权始终是革命焦点 D.民主共和理念完全被人接受10.1875年、1882年、1885年,相继颁布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1890年、1894年、1900年,先后通过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授权地方政府拆除贫民窟区域中的建筑,建造和修缮下水道,提供供水等配套设施,用改造好的土地建造工人住房,并避免改造后的居住区过于拥挤。这说明当时英国( )A.开始健全社会福利体系 B.竭力构建行政立法规范C.通过立法缓和劳资矛盾 D.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11.1900年7月23日,在亨利 威廉斯的倡导下,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泛非主义思潮兴起。泛非主义号召非洲各族跨越民族和地域界限,团结一致,为争取非洲大陆的独立和黑人的自由而共同奋斗。其召开的背景是( )A.世界格局出现重大调整 B.世界殖民体系崩溃C.英国强国地位完全丧失 D.民族解放运动兴起12.时政漫画通常能反映创作者对时局的认识。图2的创作者意在( )A.揭露法西斯侵略本性 B.揭示国际关系危机的根源C.批判德国的对外政策 D.极力宣扬军国主义的思想13.1946年1月杜鲁门当面向国务卿贝尔纳斯表示对苏联在伊朗和土耳其的做法极度不满,并指责他对苏联不够“强硬”,表明美国要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他声称:“除非俄国碰到铁拳和强硬的抗议,另一次大战就可能发生……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当时美国( )A.意图与苏联对抗 B.正式向苏联发起冷战C.实行杜鲁门主义 D.竭力制止新大战爆发14.图3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统计。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改变计划经济体制 B.工农业的比例渐趋均衡C.打破了斯大林模式 D.农业改革取得一些成效15.1962年美国与欧同体围绕美国向西欧出口冻鸡问题发生了激烈的贸易争端。欧共体对进口的禽肉征收新的税收。美国提出严重抗议,并把这一争端提交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实行仲裁。关贸总协定对其损失作了评估之后,决定允许美国对欧共同体的四类产品实行数量相当的报复性措施。冻鸡争端就这样得到了解决。这一事件体现了( )A.国际新秩序建立 B.美国的高压控制C.欧洲的实力衰退 D.多极化趋势加强16.当代西方工人阶级的成分趋向多元化、复杂化。“蓝领”、“白领”(白领工人主要是指白领的下层)、“灰领”、“敞领”还有“粉领”(主要指担任秘书、出纳、理发员、小学教师的女性)等称谓,代表工人阶级的不同分层,现在很难再用产业工人一词来概括雇佣工人的全部。这直接反映出当代西方( )A.国家宏观调控加强 B.科学技术的新发展C.社会运动的复杂化 D.社会结构的新变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罗马的王政在公元前509年废除之后,贵族建立了共和政体。共和国有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任期一年。执政官必须出身贵族,平民无权充任这个最高的职位。由于执政官的任期短,权力有限,彼此牵制,他们在实际上并不是最高统治者。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是由贵族垄断的元老院。元老院有广泛的行政和立法权,并有权监督执政官;公民会议的选举案和决议,也都必须经过它批准。在元老院的控制和富有者多数表决权的操纵之下,会议不可避免的成为贵族维护本身利益的工具。材料二 早期的罗马官职都是无给职。在实际上能够享受担任公职权利的人,只限于那些有足够财产的人。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谁也不能够枵腹从公。因此所谓一切公职都向平民开门的制度,其实只是在法理上如此。所以尽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政治上的变革,罗马在实质上依旧是一个贵族共和国。政权并没有真正移到平民手中,仅仅是少数的平民高攀成为当权的贵族。——摘编自吴于廑《古代的希腊和罗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罗马共和国的权力构成及特征。(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马共和政体及演变的认识。(4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西欧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工业化进程已经开始,法国爆发了规模宏大的资产阶级革命,自然科学的成就也愈来愈深刻地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关系。工业化进程和政治革命不仅改变了英、法两国的面貌,而且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同时也推动英、法知识分子和西欧其他国家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对法国革命的大动荡进行探索和反思。在哲学领域,德国的资产阶级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发达和阶级力量的弱小,不可能像在法国那样,直接、公开地提出自己的政治要求,而只能通过他们的哲学家们,用“哲学革命”的方式,用晦涩的言辞和枯燥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愿望。19世纪30年代以后,工业化进程的社会后果开始充分表露出来。工业革命为西欧资本主义的生产注入了巨大的推动力,但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个人占有的矛盾、单个企业生产的高度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随着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激化,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加速了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和变化,也导致文化思潮的变化。在哲学领域,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上述变化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西欧社会变革的表现。(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5分)19.(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13年5月7日,列宁在《真理报》上发表文章,对这一时期的革命风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称“亚洲觉醒,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20世纪初所开创的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即“亚洲的觉醒”。(1)观察图4,提取图片中的信息,并概括“亚洲觉醒”的特点。(7分)(2)列宁称这一时期的革命风暴为“亚洲的觉醒”。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解释该观点。(7分)(3)如果进一步展开图像证史,你还要怎么做?(2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世界经济现代化的路径图(经济结构的转变)注: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书中提出文明发展的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兴起,第二次是工业文明兴起,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出现的新文明的兴起。罗荣渠教校在《现代化新论》书中把1780—1980年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分为三次大浪潮,第一次大浪潮出现在1780—1860年,由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第二次大浪潮发生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第三次大浪潮发生在20世纪下半叶。——整理自《经齐现代化的路径分析》提取图文信息,请你以“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高一历史试题选择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C B A B C D C A C D B A D B 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17.(12分)(1)构成:执政官,职责军事统帅执行决议;元老院,实际掌行政和立法权;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受到元老院的限制。(每点2分,共6分)特征:具有民主性;贵族寡头制。(2分)(2)认识:平民享有的权力有限;罗马为城邦共和国;是奴隶制国家;民主程度较低。(4分)18.(12分)(1)表现:政治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打击封建统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阶级对立尖锐。(3分) 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危机爆发。(2分) 思想领域: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2分)(2)意义: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继承了人类的优秀文化;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成为民族民主运动的思想武器。(5分)19.(16分)(1)信息:欧美国家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运动中心形成。(3分)特点:范围广泛;新的阶级领导;群众广泛参与;方式多样。(4分)(2)解释:背景: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侵略加深了亚洲各国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民主意识觉醒。(任答两点得2分)代表事件: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为代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3分)影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任答两点得2分)(3)做法:充分挖掘图像的史料价值;寻找多重图像史料;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借助艺术史等不同学科的方法。(任答两点得2分)20.(12分)论题部分0~3分,阐述部分0~9分,具体赋分要求如下。分值 要求10-12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证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表述通顺。7—9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两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较准确,论证较充分,结论合理;逻辑较严谨,表述通顺。4-6 能够拟出论题,基本符合要求。 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论证;表述较通顺。0-3 能够拟出论题。 能够运用史实说明。示例: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动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2分)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从此,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向世界扩展。(2分)工业革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世界市场更加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2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2分)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2分)进入21世纪,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2分)总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剧增,人类社会的交往与联系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亦可从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等主题进行论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