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2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练习)一、选择题:1.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所作的成功探索是( )21教育网A.实施新经济政策 B.颁布新宪法C.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是( )A.1917年 B.1918年 C.1919年 D.1921年3.苏联新经济政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 )A.把大型工矿企业交给国家经营 B.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C.实行全国电气化 D.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4.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体制相比,主要的不同点是( )A.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B.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导致下表1921—1925年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苏联(苏俄)粮食产量变化表时间(年)192119231925粮食产量(亿普特)23. 1334. 55 44. 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C.斯大林体制的推动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6.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的主要成果是( )A.打退了英、法、美等国家的军事干涉 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C.保障了战争期间的人力供应 D.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7.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用一种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指的是( )A.农民向国家交纳固定的粮食税 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C.实行余粮收集制 D.建立集体农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8.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建立的时间是( )A.1917年 B.1919年 C.1920年 D.1922年9.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时,首先加入的国家有( )①白俄罗斯 ②哈萨克斯坦 ③立陶宛④俄罗斯联邦 ⑤乌克兰 ⑥南高加索联邦A.①④⑤⑥ B.①③④⑤ C.①③④⑥ D.②④⑤⑥10.苏联确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会议是( )A.联共(布)十大 B.联共(布)十三大C.联共(布)十四大 D.联共(布)十五大11.“一五”计划建设时苏联的领导人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12.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 )A.农业 B.手工业 C.重工业 D.第三产业13.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是在( )A.俄国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B.苏联成立时C.新经济政策实施后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14.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的是( )A.德国 B.英国 C.法国 D.苏联15.1936年,假如你踏上苏联的国土,不能看到的是( )A.农民在集体农庄的田间用餐 B.农民用大量机械在耕作C.这是正在实行第二个五年计划 D.大量离开城市前去垦荒的人们16.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不过也建立起了“斯大林体制”。关于这个体制的说法,下面哪一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21·cn·jy·comA.国家的最高权力集中于布尔什维克党 B.高度集中C.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D.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17.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过于贫困,农业生产力也很低下B.农民强烈要求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带来广阔的国际市场18.农业集体化使苏联农村发生的重大变化有( )①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②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③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④苏联粮食产量迅速提升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9.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人民响应布尔什维克党“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发扬拼命精神,忘我劳动。这里的“前线”指的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线B.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前线C.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前线D.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20.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www.21-cn-jy.com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仇恨苏俄,对其实行经济封锁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苏维埃俄国农业总产值在1925年至1926年度约为97. 46亿战前卢布,而1913年到1914年度为102. 25亿战前卢布。1925年谷物生产达到45亿普特,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战前最后10年全国的平均收获量约为40亿普特。1921年至1922年度苏联的粮食采购量是3814. 07万公担,而1925年至1926年度增加了133%以上……资本主义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为了使农业达到战前水平,花了10年以上的工夫,法国甚至于到1931年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 ——《苏维埃经济的发展》2·1·c·n·j·y(1)根据材料回答,苏俄经济在1925年超过了战前的平均收获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苏俄实施该政策的背景是什么?(3)该政策的实施有何意义?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一一邓小平【来源:21·世纪·教育·网】材料二: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下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1·世纪*教育网(1)是谁使“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种模式又称什么?(2)从材料二看,这种模式有什么弊端?(3)除此之外,你认为弊端还有哪些?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斯大林认为,苏联经济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他把许多客观经济发展规律视为资本主义范畴的东西予以否定,主张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加速发展经济……斯大林说,从轻工业开始工业化的道路是一条漫长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苏联可以从发展重工业开始自己的工业化……只要发展了重工业就是实现了工业化。至于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工业效力的部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系无需过多顾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十分巨大……1940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六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劳动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国民收入由1913年的210亿卢布增加到1937年的963亿卢布……城市普及了七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实行了四年制义务教育……但也存在重大缺陷和问题。首先是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产量从1925~1927年间平均每年的7527万吨,降至“二五”期间的7290万吨……轻工业产值方面,虽然1940年比1913年增加了3.6倍,但同期的重工业却增长了12.4倍。www-2-1-cnjy-com——摘自徐天新等主编《世界通史·现代卷》(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最突出的是哪一方面?主要原因是什么?(2)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ADBCBDBDAC11121314151617181920BCDDDACACC二、非选择题:23.(1)重工业。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28年到1937年间,苏联先后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都是重工业。21cnjy.com(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使苏联迅速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了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有力地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但是苏联不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各经济部门之间比例的严重失调,为以后的社会经济发展埋下了极为严重的隐患。课件34张PPT。第2课时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 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 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引起了人民的不满。1921年3月,苏俄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2.时间: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土地属于我们,但面包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②新经济政策是苏维埃俄国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有益探索。3.内容:③在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4.意义:①使苏俄工农业生产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①在农业领域,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在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那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新经济政策“新”在将社会主义经济同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联系起来。其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沙俄”、“苏俄”与“苏联”苏联的成立“沙俄”:1547到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苏俄”:1917年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1924年1月21日下午6时50分,列宁因病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终年54岁。1月22日, 斯大林等全体俄共中央委员前往哥尔克村致哀。23日下午,列宁灵柩移往莫斯科,由苏联党和国家举行追悼仪式。四天之内先后有数百万各界人士冒着严寒、日以继夜地向列宁遗体告别。 列宁逝世以后,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进行斗争。1928开始,苏联开始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列宁的逝世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是一个重大损失。扶木犁的穷国 虽然新经济政策使苏联得到复苏,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靠畜力、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汪洋大海中的孤岛 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把苏联看作是“毒瘤”,欲彻底除之而后快。斯大林的愿望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到。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斯大林的选择 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大国崛起》 社会主义工业化知识梳理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背景: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党政大权。他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2.措施:①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②1928年,苏联开始了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③1932年“一五”计划结束后,苏联又相继实行了第二个、 第三个五年计划。3.成就:片面追求高速度归纳 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特点: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片面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宣传海报 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领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苏联的工业化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来源: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 苏联工业化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采用行政手段保证实现高积累、多投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和苏联的工业化比较农业集体化知识梳理1.目的: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2.概况: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不到两年,农业集体化速度加快,被称为“农业全盘集体化”。理想中的农业集体化现实中的农业集体化②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前。3.结果:①使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情景探究:还有积极性吗? 在莫斯科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说:“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 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 ” ——姜长斌《读懂斯大林》 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的办法,要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 据统计……从农民手中拿走的粮食,约占其收获量的40%,而粮食收购价远低于生产成本。……一五计划期间,通过这些办法从农民手中得到的资金,在工业化资金中约占1/3。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苏联民间笑话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斯大林体制知识梳理提醒:斯大林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神圣化、凝固化,致使社会主义丧失了自我完善的生机和活力,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1.概况: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2.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在一定阶段发挥过作用。弊端A、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D、经济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资源。①要注重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既要重视重工业,也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并充分运用市场、货币关系,尊重价值规律,使企业有充分的自主权,不能单纯以行政命令管理和束缚经济。②要注重改善民生,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不能过分地剥夺人民的利益以求得国家的发展。③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反对个人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杜绝盲目的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特点:①经济方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管理之下,片面发展重工业。②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启示: 结合这一论述,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国内的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就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谈谈自己的看法。 引用《全球通史》中的这段资料,是将本课讲述的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结合起来,强调这些都是苏联在早期社会主义建设上的探索。因为对社会主义这一与资本主义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的探索,既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也没有书本上的东西可以学习,在探索的道路上难免存在失误和教训。综观本课内容,苏联的早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展开的。这些措施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社会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政策不断调整和改变。对这一探索的评价,既要认识到成绩,也要看到问题,全面客观理解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认识到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在前线战斗的红军饥肠辘辘;俄国两个最大的城市莫斯科和彼得格勒,工人们每天只能领到两片薄薄的面包,有时甚至一个星期领不到一粒粮食。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 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后又实行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被称为新经济政策。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它的特点是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看法: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要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要维护农民利益,走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前途是光明的。①本质:前者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后者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②地位:前者使苏俄(苏联)找到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后者虽然使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经济模式的比较相同点:①都属于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步骤。②都是苏联历史上重要的经济政策或体制。③根本目的都是要把苏联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点: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列宁斯大林新经济政策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体制背景内容作用评价课堂小结请不要转载!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1.2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练习).doc 2.1.2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课件).ppt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flv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f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