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历史-2023年高考终极押题猜想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猜想
押题猜想一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 1
押题猜想二 国家与社会治理 4
押题猜想三 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 6
押题猜想四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9
押题猜想五 中国式现代化 11
押题猜想六 世界古代文明 14
押题猜想七 殖民体系的前世今生 16
押题猜想八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 20
押题猜想一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
龙山文化大汶口墓葬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极具特色,其形状如图所示。该壶为水器,近似猪或狗形,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出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据此可以说明( )
A.大汶口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 B.墓主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农耕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方式 D.龙山文化孕育了早期国家
【押题解读】文化自信和文明交流是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所以,加强这一专题的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考前秘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承传不绝,长期领先世界;中国远古文明多元一体,互相交流。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加强对该专题的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又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家国情怀,正是新高考的任务之一。
1.关于三星堆历史的研究,学者发现《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基本上仿照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些信息可说明( )
A.出土文物须与文献记载一致 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蜀地文明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密切
2.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 )
A.重视现实生活实际 B.农工商政和谐共存
C.崇尚天人合而为一 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3.造纸术何时问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下表中的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造纸术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可以反映出( )
出土年份 出土情况
1942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出土了东汉的纸张,纸上有墨色字迹,但词句不甚完整。
1957年 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
1974年 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
1986年 甘肃放马滩出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张,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
A.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B.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西北造纸工艺领先全国 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4.孟子把孔子的“性相近”发展为具有“善端”意义上的相近,并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舜亦人也,我亦人也”,这就是认为圣人和民众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人性,彼此之间具有情感沟通的可能。这表明孟子( )
A.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B.初步具备人文主义精神
C.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D.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5.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6.清代,康熙以“御纂”的名义,令臣下汇编朱嘉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又编写了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为表示对朱熹的尊崇,康熙专门下令将其爵位从祭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抬出,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十贤”之后。这些做法
A.赓续了传统思想文化 B.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转向
C.改变了重视经学局面 D.缓和了清朝的阶级矛盾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8.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押题猜想二 国家与社会治理
“国之大者”即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务。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者,在祀与戎”;汉文帝时期,“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太祖说:“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古代中国统治者对“国之大者”的认识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形势影响国家治理 B.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C.统治者治理能力的提升 D.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
【押题解读】国家与社会治理是近些年重点关注的话题,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前加强本专题的练习,至关重要。
【考前秘笈】古代中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有一系列的制度建树和创新。这些制度有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的有利于社会和谐,有的能提高行政效率等,当然有的则产生了负面影响等,都对当今的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加强对该专题的练习,读史明智,古为今用,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也是高考的任务之一。
1.在我国古代,家训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下列项中,对于下表中这两部不同时期家训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名称 成书时间 内容与特点
《颜氏家训》 隋初 家训内容侧重于士族贵族之门,引经据典、哲理深奥,除了谈修身处世、治家教子外,也讲辞章考据、儒释玄道,于治家、治学均有益处
《朱子家训》 明末清初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A.学者治学视角的转化 B.道德礼教被普遍接受
C.儒学世俗化趋势增强 D.宗法秩序实现了重构
2.唐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占田行为做了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凡是“居官挟势”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徙二年半”。这一规定( )
A.有利于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
C.推动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建立 D.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最终确立
3.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命户部下三道命令:一、令每乡各里选一年老者,每月六次持木铎巡于道路,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二、每村置一鼓,遇农时清晨鸣鼓集众耕田,其怠惰者由里老人等罚之;三、民凡遇婚葬吉凶等事,一里之内互相赒给,使人相亲相爱。这一做法( )
A.旨在提倡尊重长者 B.有助于淳厚民风
C.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D.践行了重农抑商
4.遭遇自然灾害时,(北魏)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
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
5.元朝,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 )
A.存集权与分权双重性 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 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3分)
押题猜想三 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
汉画像石被誉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汉代史”。下面两幅“牛耕图”意蕴生动,儿童呆萌可爱,让人心生爱怜。由此推断,汉代
图1 《江苏睢宁县双沟牛耕画像石》 图2 《陕西绥德县牛耕点播画像石》
A.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B.注重劳动技能习得
C.农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押题解读】民以食为天,国无农不稳,三农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重点问题。古代农耕经济及其政策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最后复习冲刺阶段,须重点关注。
【考前秘笈】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经济政策稳中有变。这些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加强对该专题的练习,读史明智,古为今用,关心民生,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也是高考的任务之一。
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 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
2.秦律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
A.体现以民为本思想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C.推动铁犁牛耕普及 D.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3.汉初,“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这一变化
A.说明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B.解决了地方豪强问题
C.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 D.有利民间手工业发展
4.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 )
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
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
5.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 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6.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关于年代尺相关史实的描述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民委员会
1950 1953 1978 1984
A.都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的积极性
C.都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D.都推动了基层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7.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
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押题猜想四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光绪十一年九月,清廷颁发一条懿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下列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设府加强管理
B.日本吞并琉球,致清廷意识到海疆重要性
C.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建省,加强管辖
D.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台湾,引发抗议
【押题解读】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历史的一条主线。这一主线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前多加关注,实属必然。
【考前秘笈】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不同的阶级、阶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涉及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派等)、无产阶级,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考前把握主线和规律,则事半功倍。
1.宋则久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任天津敦庆隆绸缎庄经理),在售卖绸缎中,其广告语是:“救中国,用国货,国货畅销民安乐;虽然自己是富人,须想中国穷人多;将奈何,安插救济人有责;国货畅销工厂众,穷人工作得吃喝”。这说明他
A.不懂现代商业营销之道 B.呼吁富人直接救济穷人
C.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 D.民族主义情绪过于激烈
2.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B.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
C.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D.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3.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的结合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只能让儒学回到本来的地位。这表明胡适( )
A.试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主张客观地研究古代历史
C.新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D.以理性精神审视传统文化
4.抗战胜利后至1947年底,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坚持了“三三制”政策。但对中间势力的构成重新进行了探讨。毛泽东认为对“三三制”要有新解释:“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强调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中间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C.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D.受苏联革命的影响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书籍 出版时间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
《华英字典》 1822年 (英)马礼逊 编者在书中将“foreigner”翻译为“夷 人,番人,番鬼”,但同时也指出“夷人”之说不当,只是为了顺应当时中国的语言现状,不得已而为之。
《海国图志》 1842年 魏源 作者在编撰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 夷务 ” 。
《增广海国图志》 1895年 林乐知等增补 编者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
《英华大辞典》 1908年 颜惠庆 编者将“foreign ”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
—摘编自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
综合表格中的“foreigner”和“foreign affairs”的中译衍变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押题猜想五 中国式现代化
1960年,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10月,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据36个县的调查,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38.9%。这一政策( )
A.源于农民的自主性探索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C.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D.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押题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主要指欧美)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及形成的时代精神,是现代中国历史的主线,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考前关注,自是必然。
【考前秘笈】现代中国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曲折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同时期,表现不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抓住主线,把握规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则无往而不胜。
1.1964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报告》,准备将苏联援建的电机企业,按照东北、西南、上海三个地区,合并成三个托拉斯,分别以哈尔滨、四川德阳、上海为总部,作为国务院直属企业。这一决策( )
A.折射出中苏外交关系的恶化 B.有利于电机工业的产业升级
C.对应着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 D.落实了“四个现代化”要求
2.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52年 50.5 20.9 83.5 7.4
1957年 40.3 29.7 81.2 9.0
1978年 28.1 48.2 70.5 17.3
2000年 15.9 50.9 50.0 22.5
2010年 10.2 46.8 36.7 28.7
2019年 7.1 38.6 25.1 27.5
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世界前列
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3.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
4.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原路2号,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馆内展览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分为《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七部分,集中展示了( )
A.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特定时代精神 B.社会主义实践建设的开创意义
C.中华民族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
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从中心向边缘扩张的过程中,西欧大国与其他地区之间也不断产生冲突,1870—1914年期间,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与非工业民族之间在世界各地开战。亚洲、非洲、中近东的大部分地区被置于西欧的统治之下。于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兴起了,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又引起西欧国家的镇压,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即飞机、大炮、毒气、坦克、化学武器等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西方人在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中,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到一战爆发前西方国家改变世界的方式。
材料二 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经历、中华文明的和平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开始就具有抵抗外来压力的特点,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
——蒋英州、王创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和特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共产党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既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指导思想的正确引领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是传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又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因而呈现出继承与超越的特点。
——蒋英州王创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3)根据材料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撰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尽管现代化是由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的,但西方的现代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因各个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它没有离开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没有离开现代文明大道,但又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丰子义《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注:中国式现代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押题猜想六 世界古代文明
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瓶的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雕像上一个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
A.雕刻技术发达 B.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C.绘画艺术高超 D.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押题解读】世界古代文明,尤其是人类早期文明,以及中古时期的历史,很多是统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往往是新高考关注的重点,所以考前要特别留心于此。
【考前秘笈】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交流方式具有多样性;中古时期,欧洲社会一方面被基督教所垄断,另一方面也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包括王权、城市、经济和文化等。复习过程中,注意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实证,进行适当的历史解释。
1.不同时期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2.如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疆界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迎来著名的希腊化时代 B.首次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C.基督教兴起且影响力扩大 D.形成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
3.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农民按照习惯法可以长期保有土地,有些庄园农民土地的保有时间甚至长达99年之久,而庄园的地租也长达几十年不变。这一现象( )
A.改变了西欧土地所有制 B.提升了庄园农业生产效率
C.有利于封建领主的壮大 D.强化了庄园内的人身依附
4.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以上事件反映了( )
A.宗教改革摆脱教会精神控制 B.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
C.民族意识增长与西欧王权强化 D.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的法制文明就是其代表。孟子和苏格拉底作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与法制相关的言论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点。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孟子:“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摘编自《孟子》、(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克泰西亚斯在其《波斯史》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赛里斯人,即产丝的中国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古希腊人有了了解亚洲的机会。之后随着罗马的东进,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带回的“蒲陶”一词有学者认为来自希腊语,表示“一串蒲陶”。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虽然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由于相距遥远,但是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
——摘编自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法治观念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希文明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中希文明能实现接触、沟通交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希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押题猜想七 殖民体系的前世今生
下表为近代哥斯达黎加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注: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总人口 土著人口 非土著人口
人数 % 人数 %
1522年 27200 27200 100 — —
1569年 17479 17166 98.2 313 1.8
16ll年 15538 14908 95.9 630 4.1
1700年 19293 15489 80.3 3804 19.7
174l年 24126 12716 52.7 11410 47.3
175l年 24022 10109 42.1 13913 57.9
1778年 34212 8104 23.7 26108 76.3
1801年 52591 8291 15.8 44300 84.2
A.旧大陆病原体的传播 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D.三角贸易的兴起盛行
【押题解读】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瓦解,是新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之一,并且影响着当今世界的秩序和治理。这必将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也是考生必须重点关注的地方。
【考前秘笈】殖民体系的形成源自新航路开辟,最后崩溃于1991年,历时500年,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结构等诸方面。当今世界秩序也深受殖民体系的影响。复习此专题,既要把握宏观线索,又要掌握微观史实;既要纵向贯通,又要横向联系,同时还要把现实和历史相联系。
1.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 B.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
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D.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2.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了(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3.如表为20世纪20—30年代伊拉克发展大事记。据此可知( )
年份 事件
1921年 英国将费萨尔立为伊拉克国王
1922年 费萨尔政府与英国签订《英伊条约》,伊拉克取得名义上的独立
1930年 英国宣布正式结束委任统治,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932年 伊拉克在英国的支持下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A.一战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B.国际联盟推动民族自决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
4.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明确指示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而1948年,白宫命令麦克阿瑟要求“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源于( )
A.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B.实施美国的遏制战略
C.塑造友善国际形象 D.争取日本民众的好感
5.1947年,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向英国政府建议,将向印度移交政权的时间由1948年提前到1947年。其助手在日记中写道:“假如你处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地位,而又得不到压服那些不欢迎你的人的力量或意志,那么最好的方法是离开。”这说明( )
A.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B.英国是主动放弃印度
C.英国的殖民力量仍然强大 D.世界殖民体系已崩溃
6.下图是冷战时期的漫画,漫画中的熊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米莎,它被刺刀刺中了身体。据此可知,该漫画意在( )
被刺刀刺中的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米莎
A.揭露苏联借助奥运会宣传意识形态 B.批判举办奥运会使得苏联经济困难
C.讽刺苏联在奥运期间发动对外战争 D.强调美苏军备竞赛威胁了世界和平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绘制
根据材料,任意选取图中世界近代史的两个重要事件,分析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押题猜想八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
1784年,瓦特制成新式蒸汽机。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的水到浆轮上;第二个客户是威尔金森的钢铁厂,蒸汽机被用来控制风箱以保持熔炉空气的恒定供给。到1815年,英国已拥有几千台新式蒸汽机。由此推知( )
A.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蒸汽动力适应了经济发展
C.英国普遍建立了工厂制度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押题解读】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一内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考前关注它,绝对正确。
【考前秘笈】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它与科技进步、世界市场、城市化进程、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实力、世界格局等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观念。全面、联系、辩证地把握和看待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让你获得一双慧眼,高屋建瓴,看清事物的是是非非。
1.如表是英国不同类型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单位:%)。这一变化( )
1500年 1800年 1841年
纯农业人口 75 35 23
农村中非农业人口 18 36 26.8
城市人口 7 29 50.2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进 B.表明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
C.说明农业发展渐趋缓慢 D.推动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崛起
2.1825年至1830年这五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先后购买了四家运河公司的股票,共达129.35万美元。及至1837年,投资于运河修筑的款项达1亿美元。各州政府对铁路修建进行大力资助,1837年,马萨诸塞西部铁路得到该州拨款达400万美元。这说明当时美国( )
A.垄断组织操纵了国家政策走向 B.深受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影响
C.政府协调经济发展职能加强 D.交通变革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3.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伦敦有640个民间的慈善机构,其中1700年前建立了103个,1700—1800年间建立了114个,1800--1850年间建立了279个。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
A.经济快速发展扩大贫富差距 B.社会矛盾有所缓和
C.议会改革助推经济政策调整 D.福利国家逐步建立
4.下图为苏联19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据此可知( )
A.苏联经济发展趋缓 B.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
C.国际油价起伏动荡 D.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
5.下图为1995—2013年全球及不同经济体国外直接投资流入量(单位:10亿美元)。据此可知( )
0
A.世界经济发展规模大大缩小 B.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不断发展
C.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环境恶化 D.转型经济体国家实力显著增长
6.据统计,2012年全球大约1260万人由于环境原因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23%;2014年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480~1270万吨之间;2016年全球只有70个国家发布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限制铅涂料条例。这些问题表明( )
A.全球治理的艰难竭蹶 B.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共识
C.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 D.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难以协调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几乎没有什么工业部门未曾受到科学新发现的影响,自然科学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技术上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总之,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虽然仍有一些重要的发明,但是内燃机、柴油机、汽车和发电机等的发明和改进,却大部分是德国人干的,而电话、白炽丝灯等则是美国人发明的。因此,新的技术和工业革命一开始就超出一国的范围,具有更广泛的规模,发展进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 二战胜利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就是在战争后期发表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等几个国际文书基础上建立的、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联合国宪章》规定的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和不干涉内政等,均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是战后国际新秩序的基准。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苏联发动了冷战。随后,美苏争霸加剧了冷战,并将其延续了四十多年之久。其间,美国在亚洲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冷战结束后,美国又接连发动或介入、推动了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利比亚战争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妄图建立美国治下的单极世界秩序。但是,正如基辛格在他的《世界秩序》一书中所说,包括中国、俄罗斯在内的所有非西方国家从来没有承认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霸权秩序。
——摘编自钱文荣《战后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材料三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重大事件年表
时间 国际大事
1989年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1993年 欧盟成立,继续向政治经济一体化迈进
1995年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水平
1999年 二十国集团组成
2001年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13年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
2015年 联台国第66届大会通过《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
2017年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决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开发出的新能源,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以《联合国宪章》为最高国际准则的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原因。指出二战胜利留下的遗产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特点,指出中国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所提出的方案,分析该方案提出的基本依据。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之变促使全球治理随之发生变化,体现为全球层面治理机制的革新、区城层面治理的深化与整合、主权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先削弱再增强的过程,大国国内政治与国家政策变化导致全球治理在多方面发生改变。
——摘编自陈宗海等《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丰富内涵》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全球治理”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2023年高考历史终极押题猜想
押题猜想一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 1
押题猜想二 国家与社会治理 5
押题猜想三 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 10
押题猜想四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15
押题猜想五 中国式现代化 18
押题猜想六 世界古代文明 24
押题猜想七 殖民体系的前世今生 29
押题猜想八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 36
押题猜想一 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
龙山文化大汶口墓葬遗址出土的红陶兽形壶极具特色,其形状如图所示。该壶为水器,近似猪或狗形,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嘴可出水,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积,四足立起便于加热。据此可以说明( )
A.大汶口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 B.墓主人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C.农耕是当地主要的生产方式 D.龙山文化孕育了早期国家
【答案】A
【解析】材料描述了红陶兽形壶的造型和功用,全器构思巧妙,既是使用器,又不失艺术情趣,使用方便,生动美观,可以表现出大汶口先民们高超的制陶水平,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红陶兽形壶是否为稀少贵重的器物,因此难以确定其主人的身份,排除B项;虽然红陶兽形壶是猪或狗造型,但猪、狗不等同于农耕,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早期国家的特征,没有上层建筑方面的描述,排除D项。
【押题解读】文化自信和文明交流是中国文化(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所以,加强这一专题的练习,显得十分必要。
【考前秘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承传不绝,长期领先世界;中国远古文明多元一体,互相交流。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设置新问题,加强对该专题的练习,既可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又可以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家国情怀,正是新高考的任务之一。
1.关于三星堆历史的研究,学者发现《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西土八国”之中就有蜀人参战。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鼎的造型,基本上仿照中原青铜器的同类器型,作为祭祀仪仗的玉璋、玉璧、玉琮,与二里头、殷墟出土玉器几乎如出一辙。这些信息可说明( )
A.出土文物须与文献记载一致 B.早期国家注重祭祀仪式
C.蜀地文明特色鲜明独树一帜 D.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密切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信息主干分别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两个角度,说明三星堆所在的蜀地与中原之间存在着交流联系。无论是蜀人参战的伐纣战争抑或是文物造型与中原造型的类似,都说明了区域间文明交流方式多样、联系密切,D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而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并非强调,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强调区域之间文明交流密切,并非突出蜀地文明特色,排除C项。
2.中华文明与世界上诸多文明不同,“中土素无国教矣”。老子、孔子等先秦诸子“辩析名理,察于人文”,由是“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志尽于有生,语绝于无验” 。这表明,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之一是( )
A.重视现实生活实际 B.农工商政和谐共存
C.崇尚天人合而为一 D.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国民常性,所察在政事日用,所务在工商耕稼”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文明“素无国教”而“察于人文”,重视现世理性,关注政事日用、工商耕稼等社会现实,A项正确;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排除B项;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对多种思想的兼容并包,排除D项。故选A项。
3.造纸术何时问世,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重大问题。下表中的考古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代造纸术的发展情况。表中信息可以反映出( )
出土年份 出土情况
1942年 内蒙古额济纳河出土了东汉的纸张,纸上有墨色字迹,但词句不甚完整。
1957年 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时期的麻纸,还不便于书写。
1974年 甘肃省出土了一批东汉纸。纸上残存文字墨迹,可辨出“青贝”等字。
1986年 甘肃放马滩出土文帝、景帝时期的纸张,上有黑线绘制的山、河、道路等
A.汉代造纸技术发展进步 B.东汉纸已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C.西北造纸工艺领先全国 D.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的纸还不便于书写,东汉时已经出现文字墨迹,说明造纸技术发展进步,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比不同地区造纸术的差异,无法说明西北造纸工业领先全国,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东汉时期的纸张,但无法判断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推广的结果,排除D项。
4.孟子把孔子的“性相近”发展为具有“善端”意义上的相近,并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舜亦人也,我亦人也”,这就是认为圣人和民众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人性,彼此之间具有情感沟通的可能。这表明孟子( )
A.否定了封建等级秩序 B.初步具备人文主义精神
C.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 D.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认为圣人和民众都是人类的一分子,具有相近或相同的人性,彼此之间具有情感沟通的可能”可知,孟子认为圣人和民众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人性,说明孟子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孟子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当时正处于奴隶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否定等级秩序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道德教化的作用,排除C项;孟子代表新兴封建阶级上层的利益,排除D项。
5.秦汉时期取名呈现出新取向,以武字、勇字命名的有蒙武、苏武等;以霸字、雄字命名的有王霸、杨雄等;以胜字、广字命名的有陈胜、李广等;以兴字、奋字命名的有阴兴、张奋等;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的有赵广汉、张安世等。这一现象体现了当时( )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 B.主流思想文化内涵发展变化
C.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D.选官制度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答案】C
【解析】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人名也能体现当时大一统的时代特征:勇武和奋发向上。据材料“以武字、勇字命名……以霸字、雄字命名……以胜字、广字命名的……以兴字、奋字命名……以开疆拓土、保家卫国的含义命名”看,社会呈现出尚武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官僚政治和选官制度,排除A、D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文化是儒学,汉朝尊崇儒学,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的儒学思想也未在人名体现,排除B项。
6.清代,康熙以“御纂”的名义,令臣下汇编朱嘉论学精义为《朱子全书》,又编写了大批体现理学思想的解经,注经著作。为表示对朱熹的尊崇,康熙专门下令将其爵位从祭祀孔庙的历代“先贤”中抬出,列入正殿的孔门弟子“十贤”之后。这些做法
A.赓续了传统思想文化 B.推动了学术研究的转向
C.改变了重视经学局面 D.缓和了清朝的阶级矛盾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熙的做法是对传统理学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有利于赓续传统文化,A项正确;当时的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并未发生转向,排除B项;经学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缓和阶级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整体改造,将“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还在故宫设立了“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料陈列室”“清代革命史料陈列室”等专题陈列室,并向公众开放。这次故宫博物院改造( )
A.顺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B.宣告了封建专制帝王时代的终结
C.破除了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 D.彰显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清代帝后生活史料陈列室移至外东路,将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将清代的帝后生活陈列馆签到外东路,而彰显人民特色的手工艺馆迁至内东路,反映出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故宫博物馆的改造,未涉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排除B项;故宫博物馆的改造彰显出人民当家作主,并未涉及破除广大群众的封建残余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8.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这主要说明了( )
时间和举办地 设计思路
2000年悉尼 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
2008年北京 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
2012年伦敦 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
2016年里约热内卢 将剪纸艺术与现代霓虹灯光效果相结合,营造出“光影龙”的样式,将跑步过程里的“跑步”动作与龙的整体相结合。
A.运动服装兼具审美和实用功能 B.中国的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
C.文化借助特定的载体得到传播 D.体育活动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下表列举了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可知,2000年悉尼奥运会“以龙为核心图案,这一年恰好是中国的龙年,上衣胸前动感十足的巨龙,寓意‘巨龙腾飞’”;2008年北京“以祥云为核心图形,古时祥云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延续到现在又增添了和谐、共生的内涵,这与此次奥运主题恰好一致”;2012年“融入中国书法形式,上衣上蜿蜒的‘龙’字造型将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形象融入其中,生动地将北京、伦敦两届奥运会举办地连接起来”等,材料中的设计思路体现了文化借助奥运会领奖服展现传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而不是强调审美,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多届夏季奥运会上中国选手领奖服的设计思路”,未涉及“体育事业与文化交融共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体育活动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押题猜想二 国家与社会治理
“国之大者”即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事务。公元前578年,刘康公曰:“国之大者,在祀与戎”;汉文帝时期,“农,天下之大本也”;唐德宗敕曰:“漕运通流,国之大计。”明太祖说:“赏罚者,国之大权。人君操赏罚之权,以御天下。”古代中国统治者对“国之大者”的认识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形势影响国家治理 B.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
C.统治者治理能力的提升 D.中央集权程度的提高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春秋到明清时期不同的历史阶段,统治者所认识到的“国之大者”有所不同,反映出统治者所在的历史时期面临的时代形势不同,所要重点解决和面对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国家治理的重点也自然不同,A项正确;农业在古代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B项不能反映设问“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不能反映统治者治理能力是否提升,排除C项;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体现的是不同时期统治者对于“国之大者”认识的变化,排除D项。
【押题解读】国家与社会治理是近些年重点关注的话题,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前加强本专题的练习,至关重要。
【考前秘笈】古代中国在国家和社会治理方面,有一系列的制度建树和创新。这些制度有的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的有利于社会和谐,有的能提高行政效率等,当然有的则产生了负面影响等,都对当今的社会治理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加强对该专题的练习,读史明智,古为今用,是历史学习的任务,也是高考的任务之一。
1.在我国古代,家训作为一种家庭教育的形式,是维系和发展一个家庭不可或缺的精神纽带。下列项中,对于下表中这两部不同时期家训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名称 成书时间 内容与特点
《颜氏家训》 隋初 家训内容侧重于士族贵族之门,引经据典、哲理深奥,除了谈修身处世、治家教子外,也讲辞章考据、儒释玄道,于治家、治学均有益处
《朱子家训》 明末清初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A.学者治学视角的转化 B.道德礼教被普遍接受
C.儒学世俗化趋势增强 D.宗法秩序实现了重构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颜氏家训》侧重于士族贵族之门,内容呈现出哲理化的特征。《朱子家训》侧重对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规定。由此可见,家训内容的变化体现了儒家思想世俗化的趋向,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强调学者治学视角的转化,A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儒家道德礼教被普遍接受,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重构宗法秩序的信息,排除D项。
2.唐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占田行为做了规定:“诸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十亩加一等;过杖六十,二十亩加一等,罪止徒一年。”凡是“居官挟势”侵夺私田者“一亩以下杖六十,三亩加一等,过杖一百;五亩加一等,罪止徙二年半”。这一规定( )
A.有利于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 B.有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强化
C.推动廉洁高效的官僚体系建立 D.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官吏和豪强地主的规定,限制了豪强和官吏的土地兼并行为,一定程度保护了自耕农,为租庸调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A项正确;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进而保障赋税制度的构建与运行,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为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不是对官员的监察管理,排除C项;封建小农经济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D项。
3.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命户部下三道命令:一、令每乡各里选一年老者,每月六次持木铎巡于道路,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二、每村置一鼓,遇农时清晨鸣鼓集众耕田,其怠惰者由里老人等罚之;三、民凡遇婚葬吉凶等事,一里之内互相赒给,使人相亲相爱。这一做法( )
A.旨在提倡尊重长者 B.有助于淳厚民风
C.利于加强专制皇权 D.践行了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太祖命户部下的命令,内容涉及教育、管理基层民众孝顺友爱、辛勤耕种、友爱互助等方面,有利于教化民众,规范社会秩序,B项正确;“尊重长者”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中“鸣鼓集众耕田”“相亲相爱”等信息,排除A项;材料所述属于基层治理方面,与巩固中央集权有关,与加强皇权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抑商,排除D项。
4.遭遇自然灾害时,(北魏)孝文帝开仓赈恤;对于鳏寡孤独以赐粟(或谷)帛为主,还有免除“杂徭”;对于贫老和“不能自存者”,赐给衣服布帛、粮食或田地等;特别困难的病患专门设立医治场所,派专门的医师救护。孝文帝的这些措施( )
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由政府主导并且具有针对性
C.巩固了全国统一的局面 D.缩小了北魏社会的贫富差距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北魏政府通过开仓赈济、设立机构、调整赋税等做法,对鳏寡孤独、贫老、病患和“不能自存者”采用不同救助措施,体现出政府在救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针对性,B项正确;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其救灾措施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魏时期南北对峙,国家并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孝文帝的救灾政策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
5.元朝,府、州、县在行省督办下征集赋税,再由行省汇总并将其中七成解运至京师,留三成供地方支用。行省严格管制府、州、县的经费,有权批准金额在一千锭以内的开销。这一规定( )
A.存集权与分权双重性 B.旨在强化君主专制
C.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出现 D.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行省制度下,中央严格控制地方的财政权力,但又留给地方一定数量赋税供其支用,这说明这项规定存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双重性,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未涉及到君主权力情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出元朝对地方控制的强化,可以防止地方割据,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情况,故排除D。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 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基层治理相比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13分)
【答案】(1)特点: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国家意志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或国家事务与地方公共事务相结合);地缘、血缘、伦理、道德相结合;治理体系稳固而难以瓦解。(6分)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血缘体系在中国基层的长期存在。(6分)
(2)变化:列强入侵使国家面临空前危机,基层治理压力增大;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乡村社会;主导力量由传统乡村精英变为土豪劣绅;基层社会的职能与权威受到冲击;宗法伦理体制逐渐瓦解。(8分)
影响:加速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导致近代基层社会逐渐失序;加剧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引发有识之士对乡村治理的思考和实践;动摇儒家思想(传统宗法观念),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5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可得出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根据材料“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可得出国家意志与地方自治相结合(或国家事务与地方公共事务相结合);根据材料“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可得出地缘、血缘、伦理、道德相结合;治理体系稳固而难以瓦解。原因:结合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内容,可从政治、经济、思想、基层社会组织形态等方面分析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影响;宗法血缘体系在中国基层的长期存在。
(2)变化:根据材料“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可得出列强入侵使国家面临空前危机,基层治理压力增大;根据材料“……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可得出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乡村社会;根据材料“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可得出主导力量由传统乡村精英变为土豪劣绅;根据材料“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可得出基层社会的职能与权威受到冲击;宗法伦理体制逐渐瓦解。影响:根据材料“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可得出加速传统社会结构的瓦解;导致近代基层社会逐渐失序;根据材料“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可得出加剧近代中国的社会危机;根据材料出处及所学知识,可从引发有识之士对乡村治理的思考和实践;动摇儒家思想(传统宗法观念),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等方面补充。
押题猜想三 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
汉画像石被誉为雕刻在石头上的“绣像汉代史”。下面两幅“牛耕图”意蕴生动,儿童呆萌可爱,让人心生爱怜。由此推断,汉代
图1 《江苏睢宁县双沟牛耕画像石》 图2 《陕西绥德县牛耕点播画像石》
A.人物画成为绘画的主流 B.注重劳动技能习得
C.农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D.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两幅画像石都反映了汉代时期的农耕情况,即汉代的儿童在田间随着大人劳作,再次过程中儿童逐渐习得劳动技能,B项正确;材料的画像反映的是汉代的农耕,而不是人物,排除A项;汉代时期,耕作技术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没有重大突破,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汉代农业的情况,并没有反映商业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B项。
【押题解读】民以食为天,国无农不稳,三农问题一直是个热点、重点问题。古代农耕经济及其政策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最后复习冲刺阶段,须重点关注。
【考前秘笈】古代中国农耕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经济政策稳中有变。这些对当今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通过加强对该专题的练习,读史明智,古为今用,关心民生,是历史学习的核心素养,也是高考的任务之一。
1.距今约8000年前,中国原始农业产生(“南稻北粟”)。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这表明,我国的原始农业( )
A.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发展 B.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
C.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D.加速了阶级和早期国家出现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早期农业体系需要精准的农时,催生出早熟的天文学、敬天观和祖先崇拜,产生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可见大约距今8000年前的农业对天文历法和文化观念产生影响,表明原始农业的形成促进了早期科技、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并非是形成了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我国的原始农业催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排除C项;阶级与国家关系最密切的是私有制产生和私有财产保护,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秦律记载,秦朝百姓可按一定程序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生产的铁农具,用后按时归还。如农具正常破损只需“为用书,受勿责”,即书面说明情况而无需赔偿。上述做法( )
A.体现以民为本思想 B.促进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C.推动铁犁牛耕普及 D.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答案】D
【详解】根据题干秦朝法律记载,秦朝百姓可以向官府借用官营作坊的铁农具,而且如果农具正常破损只要书面说明情况就无需赔偿,这有利于个体小农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D项正确;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以民为本”是儒家思想,且题干所述规定虽然对人民有利,但也体现政府支持农业生产的意图,不能完全等同于“以民为本”,排除A项;题干所述规定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不能促进官营手工业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铁农具的使用情况,但不直接涉及铁犁牛耕普及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3.汉初,“开山海之禁”,听任盐铁私营,豪商大贾和诸侯王积蓄了雄厚的经济力量。汉武帝时期,国家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通行货币,实行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这一变化
A.说明政府垄断商业贸易 B.解决了地方豪强问题
C.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 D.有利民间手工业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朝经济政策由初期的无为而治到汉武帝时期的积极有为,盐铁官营。这一变化不仅增加中央政府财政收入,而且抑制了豪商大贾和诸侯王势力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大一统,C项正确;政府只是垄断盐铁并不是垄断所有的商业贸易,排除A项;B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盐铁官营不利民间手工业的发展,D项错误。
4.曹魏统治者初期实施军屯,后来开始出现民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大的郡国设典农中郎将(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出租的武官),小郡设典农校尉。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是专为供应军粮而设的机构,若遇到重要事项,典农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典农官的设置( )
A.有利于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B.保证了曹魏军事上的胜利
C.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D.推动均田制的发展和完善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屯田事务主要由各郡国典农官主持”“典农官独立于郡县之外”“屯田官可直接向中央请示办理”可知,典农官直接对中央负责,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C项正确;封建社会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解决,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足以证明典农官的设置能够保证曹魏军事上的胜利,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开始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
5.下表记载了北宋相关时间的主客户变化情况。据此推断,当时( )
年代 主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客户及其占总户数的百分比
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 6144983 62.1 3753138 37.9
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 5978065 63.7 3402742 36.3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 6893827 64.3 3829868 35.7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 7209581 65 3881531 35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 10498869 69.6 4592691 30.4
A.国家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B.客户对主户的依附关系减弱
C.土地兼并现象逐渐缓和 D.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
【答案】A
【解析】据所学知识,宋朝的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民户;客户是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材料体现了主户数量的增加,使国家征收的赋税增加,财政收入也得到相应的增加,A项正确;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B项;宋朝“不抑兼并”,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主客户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政府对户籍的管理相对松弛,排除D项。
6.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关于年代尺相关史实的描述正确的是( )
土地改革 社会主义改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村民委员会
1950 1953 1978 1984
A.都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的积极性
C.都是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D.都推动了基层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村委会这四项内容都涉及农村,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的发展,都有利于乡村的发展和建设,D项正确;设立村民委员会是为了加强基层民主,是政治范畴,而非经济,排除A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设立村委员会这三项只与农村农民有关,社会主义改造既涉及农民,也涉及非农民(手工业者和民族资本家),调动广大人民积极性的表述不妥,排除B项;只有社会主义改造属于根本性变革,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7.进入21世纪,有学者指出,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小农业和小农村的“三小农”,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大农业和大农村,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国农业经济需要( )
A.在继承发展中开拓中国式道路 B.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
C.借助农业科技实现生产力飞跃 D.着眼农业市场化实现城乡融合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类题目,时空是21世纪的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农村的发展道路不在于消灭小农户……不在于模仿美国型的大农户……而在于‘三小农’的进一步发展”可知,该学者指出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具有独特性,不需要一味地模仿美国的农业发展模式,关键在于进一步推动“三小农”的发展,说明中国农业发展的道路需要在继承中开拓中国式道路,A项正确;“广泛借鉴他国的农业发展模式”与题干主旨相悖,材料未涉及借鉴他国农业发展模式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农业科技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农业市场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信息,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以西方各国合作法令为蓝本的《合作社法》。其中规定,“凡年满二十岁”“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同时,入社必须缴纳定额股金且必须对合作社的财产损失负连带责任。对于农村的合作事业,国民党人曾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合作来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然而,国民党政府发起的农业合作运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
——伍福莲《试论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等
材料二 新中国建国后,广大个体农户被迅速动员起来积极加入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我国农村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像改革开放后农业生产依赖的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都是依靠公社的整合力量和规模效益修建的。1954年起,全国逐渐建立起供销社。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从商业上去剪除农民所受的中间剥削”。更具深远意义的是,供销合作社还通过与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
——摘编自吴淑丽《农业集体化时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效用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最终失败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意义和出现的问题。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前形势下乡村振兴的启示。
【答案】(1)特点:政府主导,以失败告终;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广大贫苦农民被排斥在外。
原因: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客观上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2)意义:有利于解决个体经济分散化问题,发挥规模效益;有利于促进市场物资流通,加强城乡联系;为国家工业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任答3点)
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实际,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3)启示: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任答2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南京国民政府于1927—1936年提倡并推行了农业合作达动”“最后却出现了‘非特无益于农民反造成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可知,政府主导,以失败告终;根据“‘有正当职业’的‘中华民国人民’均可入社,但‘破产’者不得加入”可知,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广大贫苦农民被排斥在外。原因:综合材料一中信息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分析可知,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失败的原因包括,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运动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客观上受到时局动荡的影响,缺乏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
(2)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农村集体经济办成了个体农户许多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解决个体经济分散化问题,发挥规模效益;根据“供销社一方面要及时保质保量地向农民供应各种所需的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有益于农民的价格收购和销售农副产品”可知,有利于促进市场物资流通,加强城乡联系;根据“增加了农副产品购销的统筹性,以服务于国家工业化战略”可知,为国家工业化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强化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农村生产力实际,对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3)启示:综合材料一二及相关问题,结合当前形势可知,在乡村振兴活动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不同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还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
押题猜想四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光绪十一年九月,清廷颁发一条懿旨:“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下列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清军渡海远征,收复台湾,设府加强管理
B.日本吞并琉球,致清廷意识到海疆重要性
C.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建省,加强管辖
D.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台湾,引发抗议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此事件为1885年台湾省的建立。据所学知识可知,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认识到台湾在海防中的战略重要性,于是设立台湾省,加强管辖,C项正确;清朝收复台湾是在康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日本吞并琉球是在1879年,早于台湾建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法战争之后,并非甲午战败后,排除D项。
【押题解读】近代中国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历史的一条主线。这一主线是历年高考的高频考点,高考前多加关注,实属必然。
【考前秘笈】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不同的阶级、阶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涉及到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新文化派等)、无产阶级,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实业救国、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考前把握主线和规律,则事半功倍。
1.宋则久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出任天津敦庆隆绸缎庄经理),在售卖绸缎中,其广告语是:“救中国,用国货,国货畅销民安乐;虽然自己是富人,须想中国穷人多;将奈何,安插救济人有责;国货畅销工厂众,穷人工作得吃喝”。这说明他
A.不懂现代商业营销之道 B.呼吁富人直接救济穷人
C.有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 D.民族主义情绪过于激烈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救中国,用国货,国货畅销民安乐”等可知,宋则久主张发展实业来救中国,体现了其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则久主张发展实业来救中国的实业救国思想,不能说明他不懂现代商业营销之道,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他并不是呼吁富人直接救济穷人,而是为穷人提供工作机会,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宋则久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不代表民族主义情绪过于激烈,D项错误。
2.有学者指出,“1895年的公车上书运动与1919年的五四运动略作比较,(前者)仅仅集中在文武官员和一些中心城市的举人中间,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太多反响;而(后者)全国各大中城市几乎都有响应,其实际参与者既有上层政府官员,更有大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普通市民”。这种变化体现出近代中国( )
A.思想启蒙推动了社会进步 B.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已经形成
C.国民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D.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甲午战争后公车上书到五四运动,参与救亡图存的群体不断扩大,体现了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参加爱国运动的群体越来越多,并未体现思想启蒙推动社会进步,排除 A项;国民革命是指1924--1927年国共合作共同领导的民众广泛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尚未形成,排除B项;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排除D项。
3.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的结合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只能让儒学回到本来的地位。这表明胡适( )
A.试图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主张客观地研究古代历史
C.新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D.以理性精神审视传统文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胡适认为中国哲学从传统儒学中的解放不能依靠输入西方哲学,而是要让儒学回到原来的本位,说明他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在用理性的精神审视传统文化,D项正确;材料中胡适是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并非主张客观研究古代历史或为新思想提供理论依据,排除B、C项。
4.抗战胜利后至1947年底,中共在政权建设上坚持了“三三制”政策。但对中间势力的构成重新进行了探讨。毛泽东认为对“三三制”要有新解释:“共产党员、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而不包括反动地主”,强调民族资产阶级属于中间派。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的专制独裁 B.革命进入了新阶段
C.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D.受苏联革命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抗战胜利后至1947年,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解放战争形势的逐渐好转,中国共产党对三三制的内涵进行调整,对地主阶级政策进行了调整,以适应解放战争革命新形势的发展,B项正确;国民党的专制独裁一直都存在,排除A项;对地主政策的调整与战略反攻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这种政策调整与苏联的影响无关,排除D项。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书籍 出版时间 作者 Foreigner/foreign affairs的中译情况
《华英字典》 1822年 (英)马礼逊 编者在书中将“foreigner”翻译为“夷 人,番人,番鬼”,但同时也指出“夷人”之说不当,只是为了顺应当时中国的语言现状,不得已而为之。
《海国图志》 1842年 魏源 作者在编撰中将“foreign affairs”译为“ 夷务 ” 。
《增广海国图志》 1895年 林乐知等增补 编者将“foreign affairs”译为“交涉事务,洋务,外务”。
《英华大辞典》 1908年 颜惠庆 编者将“foreign ”翻译为“外人,异国人,客民,侨民,外国人”。
—摘编自方维规《概念的历史分量》
综合表格中的“foreigner”和“foreign affairs”的中译衍变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答案】参考示例:
论题:近代以来中文翻译中对外国人及其事物的称呼日趋中性化,反映对西方认识的加强。
论述:鸦片战争之前,受天朝上国心态和闭关锁国政策影响,清朝对外国人的称呼带有轻蔑和鄙视色彩。鸦片战争之后,魏源等开明的地主阶级仍在其著作中以“夷”称呼外国人,说明中国的大门虽然已打开,但其认识仍然有限。洋务运动时期,用中性的“洋务”等称呼外国事物,说明随着民族危机持续加深,部分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进而发起“器物之变”,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清末出现了“客民”等词,说明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在中国的外国人日益增多,同时“外人”等词也说明国人的外交观念和国际法知识不断完善。
结论:可见,近代随着国门的打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西方文明的传入,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思想不断解放。
【详解】对于开放试题,应对策略是怎么问怎么答。首先根据材料中“foreigner”和“foreign affairs”的中译衍变历程和内容,拟定一个论题,论题应根据材料总结得出;其次对论题进行论述,可以从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论述,注意论述的时候要史实正确,不同阶段均要论述;最后总结升华。
押题猜想五 中国式现代化
1960年,安徽省省委书记曾希圣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10月,全省实行责任田的生产队达到84.4%,据36个县的调查,施行责任田后平均亩产比上年增加38.9%。这一政策( )
A.源于农民的自主性探索 B.表明经济体制改革起步
C.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 D.推动了经济结构的优化
【答案】C
【解析】1958年中国农村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严重挫伤了农民积极性。据材料可知:1960年安徽省农业生产中实行责任到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反映建设道路的新探索”的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源于农民的自主性探索”的说法与题干“省委书记曾希圣试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相矛盾,排除A项;据所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与题干时间1960年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信息,排除D项。
【押题解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主要指欧美)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建设道路及形成的时代精神,是现代中国历史的主线,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考前关注,自是必然。
【考前秘笈】现代中国从照搬苏联模式到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曲折发展,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同时期,表现不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抓住主线,把握规律,既有宏观,又有微观,则无往而不胜。
1.1964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试办工业、交通托拉斯的意见报告》,准备将苏联援建的电机企业,按照东北、西南、上海三个地区,合并成三个托拉斯,分别以哈尔滨、四川德阳、上海为总部,作为国务院直属企业。这一决策( )
A.折射出中苏外交关系的恶化 B.有利于电机工业的产业升级
C.对应着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 D.落实了“四个现代化”要求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准备将苏联援建的电机企业,按照东北、西南、上海三个地区,合并成三个托拉斯”,可知将电机企业合并为更大规模的托拉斯,而且是国务院直属企业,这是集中力量的做法,这有利于电机行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中苏外交关系恶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三线建设的建设重点是西南和西北地区,将总部设在哈尔滨和上海并不属于三线建设项目,另外,三线建设项目主要是军工企业,排除C项;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是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且四个现代化包含农业、工业、国防、科技四个方面,材料只对应工业,排除D项。
2.下表为部分年份中国第一、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的结构变化。据此可知,中国( )
年份 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产业就业占国民经济总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1952年 50.5 20.9 83.5 7.4
1957年 40.3 29.7 81.2 9.0
1978年 28.1 48.2 70.5 17.3
2000年 15.9 50.9 50.0 22.5
2010年 10.2 46.8 36.7 28.7
2019年 7.1 38.6 25.1 27.5
A.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B.产业结构调整走世界前列
C.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 D.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可看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产业产出和就业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则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又注重协调农轻重比例关系,改革开放时期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等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其本质上体现的是中国积极探索新型现代化道路,C项正确;学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符合改革开放以来的阶段特征,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产业结构调整走在世界前列,排除B项;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开始,不能全面解释表格信息,排除D项。
3.在全社会投资中,1978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占81.8%,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投资占比分别为5%和13%;1985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比重下降为66%,集体单位和城乡个人占比分别上升到12%和21%,即已占1/3。这一变化可以用来说明我国( )
A.城镇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B.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形成
C.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 D.国有企业改革趋于停滞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数据可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公有制的比重下降,个体及私有的比重上升,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效推进,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所有制的变化,而不是城镇经济结构,更不是其比例失调,排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992年才提出,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4.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原路2号,是我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馆内展览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石油魂”为主题,分为《不屈的童年》《赤诚报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悔奉献》《鞠躬尽瘁》《精神永存》等七部分,集中展示了( )
A.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特定时代精神 B.社会主义实践建设的开创意义
C.中华民族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基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 ,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气概,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火红的旗帜,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展现了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特定时代精神,A项正确;社会主义实践建设包含了农业、工业等多个部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中华民族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指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排除C项;材料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关,排除D项。
5.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资本主义从中心向边缘扩张的过程中,西欧大国与其他地区之间也不断产生冲突,1870—1914年期间,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与非工业民族之间在世界各地开战。亚洲、非洲、中近东的大部分地区被置于西欧的统治之下。于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兴起了,非西方国家的反抗又引起西欧国家的镇压,他们动用工业文明的技术手段,即飞机、大炮、毒气、坦克、化学武器等杀戮和压迫弱小民族。西方人在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中,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变得比任何时代都更野蛮。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期到一战爆发前西方国家改变世界的方式。
材料二 基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惨痛经历、中华文明的和平观和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开始就具有抵抗外来压力的特点,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
——蒋英州、王创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起点和特点。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中国共产党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出发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既在实现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又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与指导思想的正确引领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就。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是传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又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因而呈现出继承与超越的特点。
——蒋英州王创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
(3)根据材料三,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撰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答案】(1)实质: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方式:资本主义各国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殖民侵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2)起点:新中国建立;特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发展。
(3)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论述:这一时期在理论建设方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政治上,“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经济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科技取得重大成果,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关系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获得法律保障;外交上,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培育和践行。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到一战爆发前的西方国家。第一问实质,由材料一“在资本主义从中心向边缘扩张的过程中,西欧大国与其他地区之间也不断产生冲突,1870—1914年期间,现代化的先行国家与非工业民族之间在世界各地开战”可得出资本主义扩张的过程。第二问方式,由材料一“亚洲、非洲、中近东的大部分地区被置于西欧的统治之下”及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各国对亚非拉国家进行殖民侵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由材料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开始就具有抵抗外来压力的特点,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方针。”可得出起点是新中国建立。由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得出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由材料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可得出自力更生。
(3)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设问是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撰写小论文。根据材料“它既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也不是传统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借鉴吸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又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因而呈现出继承与超越的特点。”及所学可得出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在理论建设方面,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政治上,“一国两制”构想提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经济方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些措施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高科技取得重大成果,教育事业发展;民族关系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获得法律保障;外交上,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培育和践行。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明确结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正确的思想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尽管现代化是由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的,但西方的现代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因各个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这样形成的。它没有离开世界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没有离开现代文明大道,但又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丰子义《从世界现代化看中国式现代化》
注:中国式现代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近代以来,现代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题和主旋律。请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合适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阐述:经济上:在借鉴苏联建设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总结调整,试点探索,逐步推进改革开放,推进工业化建设;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在工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美转型。
政治上:依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基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四项基本原则护航,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走向新高。
思想上: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有力地助推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综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范例。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世界现代史(中国)。据材料“因各个国家的具体环境条件不同,现代化的道路也不同”,得出观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根据中国国情走出来的。
阐述:从经济、政治和思想三方面分析概括。首先是经济,对外借鉴苏联模式,对内积极结合本国国情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是政治,从我国的政治制度分析,得出依据中国国情和历史基础,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四项基本原则护航,建立多种形式的基层民主,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化、法治化建设走向新高。最后是思想,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彻“双百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思想文化的科学化、理性化,对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作用即可。
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依据国情,与时俱进,使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为世界现代化道路提供了范例。
押题猜想六 世界古代文明
在瓦尔卡遗址发现的公元前3000年的乌鲁克的埃安纳塔庙里,有一件著名的浮雕石膏瓶,瓶的最上面一行是女神伊南娜,全苏美尔人都供奉她,雕像上一个祭司正向她献上一篮水果,伊南娜的下面是一些小神,站在模型神庙和一些动物的身上;第二行是祭司们拿着祭品;第三行是平民、动物和植物。由此可知,当时苏美尔地区( )
A.雕刻技术发达 B.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C.绘画艺术高超 D.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女神、祭司、小神、平民的地位存在明显差别,反映出苏美尔地区产生了明显的阶级分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因此得不出在当时环境下,雕刻技术是否发达、绘画艺术是否高超,另外材料没有浮雕如何精美的细节描写,所以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雕刻技术和绘画艺术达到了什么水平,排除A、C项;材料只涉及到了遗址、神庙及浮雕石膏瓶,并没有“一系列”“城市国家”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
【押题解读】世界古代文明,尤其是人类早期文明,以及中古时期的历史,很多是统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内容,往往是新高考关注的重点,所以考前要特别留心于此。
【考前秘笈】人类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性和多样性,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交流方式具有多样性;中古时期,欧洲社会一方面被基督教所垄断,另一方面也取得了各方面的进步,包括王权、城市、经济和文化等。复习过程中,注意时空观念,运用史料实证,进行适当的历史解释。
1.不同时期古埃及文献对边疆有不同的记述。最初,边疆用来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随着古埃及人对地理认知的增强,边疆则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埃及人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这种变化( )
A.肇始于古埃及国家专制集权体制建立 B.说明地理知识进步是对外扩展的动力
C.映射出埃及人对周边地区影响力增强 D.源于古埃及国家实现了国家最终统一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边疆观由“区分埃及疆域内不同区域的界限”到“更多用于埃及和外族疆域的划分”,由“由最初对边疆的恐惧发展为对边疆扩展的期待”,古埃及人边疆意识的这种改变会助推古埃及积极向外扩展疆域,其边疆观映射出古埃及对周边地区影响力的增强,C项正确;专制集权体制建立是推动边疆观改变的原因之一,“肇始于”的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项;地理知识进步为埃及扩张提供了知识条件,但不是扩张的动力,排除B项;对外扩张不一定源于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2.如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疆界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迎来著名的希腊化时代 B.首次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C.基督教兴起且影响力扩大 D.形成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00年左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流士一世执政时期(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波斯帝国疆域最为辽阔,而波斯帝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B项正确;希腊化时代指从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埃及托勒密王朝为止的一段历史时期,是由亚历山大帝国开创的,排除A项;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在罗马帝国时期影响力得到扩大,排除C项;古巴比伦文明早于波斯帝国的统一,排除D项。
3.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农民按照习惯法可以长期保有土地,有些庄园农民土地的保有时间甚至长达99年之久,而庄园的地租也长达几十年不变。这一现象( )
A.改变了西欧土地所有制 B.提升了庄园农业生产效率
C.有利于封建领主的壮大 D.强化了庄园内的人身依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时期,西欧的农民按照习惯法可以长期保有土地,有些庄园农民土地的保有时间甚至长达99年之久,而庄园的地租也长达几十年不变。”可知,中世纪西欧农民可以长期保有土地且地租不变,这与实际占有土地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会提升西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庄园的农业生产效率,B项正确;土地始终属于庄园主,土地所有制未发生变化,排除A项;封建领主的实际收入长期不变,这不利于封建领主的壮大,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庄园农民对封建领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该现象与人身依附关系无关,排除D项。
4.教皇英诺森三世上台后,发表了《宇宙的创造者》,声称:宇宙的创造者设立了两大尊位:较大的那个主管灵魂,较次的那个主管肉体。君王的权力从教皇的权力而取得威望。1309年,腓力四世把教廷从罗马迁到法国的阿维农城,史称“阿维农之囚”,使教皇成为法国国王的御用工具。以上事件反映了( )
A.宗教改革摆脱教会精神控制 B.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
C.民族意识增长与西欧王权强化 D.中世纪政教合一的时代特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英诺森三世的宣言体现的是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阿维农之囚”体现的是王权加强,这是基于西欧国家民族意识的增长,C项正确;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专制教权阻碍人文主义发展”本身正确,但不能完整概括题干主旨,排除B项;材料侧重王权强化而非政教合一,排除D项。
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世界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其中的法制文明就是其代表。孟子和苏格拉底作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其与法制相关的言论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特点。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孟子:“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认为,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摘编自《孟子》、(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材料二 公元前5世纪左右,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克泰西亚斯在其《波斯史》一书中首次提到了赛里斯人,即产丝的中国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使古希腊人有了了解亚洲的机会。之后随着罗马的东进,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张骞带回的“蒲陶”一词有学者认为来自希腊语,表示“一串蒲陶”。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虽然古希腊与古代中国由于相距遥远,但是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
——摘编自杨巨平《文明的流动:从希腊到中国》
材料三 近日,习近平主席复信雅典大学维尔维达基斯教授等希腊学者,祝贺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成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希腊文明影响深远。”他以“百花园”为喻强调:“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共同构成人类文明丽多彩的“百花园’。”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文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法治观念的异同,并分析其不同产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希文明交流的主要特点,并简析中希文明能实现接触、沟通交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中希文明互鉴的当代价值。
【答案】(1)相同:认同法治对于社会治理重要性;法治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
不同:孟子认为法治与人伦冲突时要注重人伦;苏格拉底认为只要程序合法,就要严格执行。
主要原因: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苏格拉底生活在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时代,法治理念影响突出。
(2)主要特点:双向性交流、涉及范围较广泛、方式多样。
主要原因:希腊人的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强大影响力;从汉武帝以来,中原王朝积极对外交往,通过丝绸之路来扩大影响。
(3)当代价值:中国与希腊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两国文明的深入研究,繁荣了中希文化,也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范本。它是当下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交流渠道和方式,加强了东西方的紧密联系,深入影响了中西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共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推动作用
【解析】(1)本题是比较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战国时期、古希腊时期。第一小问是异同。相同:据材料一“法官应该按职责办事”与材料二“但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可知,法治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据材料二“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可知,法治不受其他权力的干涉。不同:据材料一“但舜作为人之子,应当放弃天子之位,偷偷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可知,孟子认为法治与人伦冲突时要注重人伦;据材料二“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可知,苏格拉底认为只要程序合法,就要严格执行。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孟子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的角度分析;结合所学从苏格拉底生活在民主政治高度发达的时代、法治理念影响突出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分别是:汉朝、罗马帝国时期。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二“中国丝绸已成为希腊上层人士喜爱的服装”“希腊化文明通过丝绸之路在地中海与中国之间流动”“中国的丝绸、铁器、炼钢术经大宛、安息(帕提亚)传至东地中海各希腊化国家,甚至罗马”可知,涉及范围较广泛、交流方式多样;据材料“中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接触、沟通与交汇”可知,双向性交流。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汉朝与罗马时期。据材料三“两国建立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致力于推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各国史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时代意义”可知,中国与希腊之间的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两国文明的深入研究,繁荣了中希文化;结合所学从为其他国家之间的交往交流提供范本、加强了东西方的紧密联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推动作用的角度分析。
押题猜想七 殖民体系的前世今生
下表为近代哥斯达黎加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注:非土著人口包括白人、黑人、混血种人),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总人口 土著人口 非土著人口
人数 % 人数 %
1522年 27200 27200 100 — —
1569年 17479 17166 98.2 313 1.8
16ll年 15538 14908 95.9 630 4.1
1700年 19293 15489 80.3 3804 19.7
174l年 24126 12716 52.7 11410 47.3
175l年 24022 10109 42.1 13913 57.9
1778年 34212 8104 23.7 26108 76.3
1801年 52591 8291 15.8 44300 84.2
A.旧大陆病原体的传播 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C.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D.三角贸易的兴起盛行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从16世纪到18世纪哥斯达黎加的土著人口迅速减少,非土著人口迅速增长,这源于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殖民者通过武力和疾病消灭了大量土著人口,并将大量黑奴运输到美洲发展种植园经济,B项正确;旧大陆天花等病原体的传入是欧洲殖民扩张的副产品,所以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还是殖民扩张,排除A项;“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殖民扩张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土著人口减少的原因,排除C项;三角贸易贩卖大量黑奴到美洲,是美洲非土著人口增加的原因,不能解释土著人口的减少,排除D项。
【押题解读】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瓦解,是新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之一,并且影响着当今世界的秩序和治理。这必将是高考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内容,因此也是考生必须重点关注的地方。
【考前秘笈】殖民体系的形成源自新航路开辟,最后崩溃于1991年,历时500年,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口结构等诸方面。当今世界秩序也深受殖民体系的影响。复习此专题,既要把握宏观线索,又要掌握微观史实;既要纵向贯通,又要横向联系,同时还要把现实和历史相联系。
1.对下图中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变化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工业革命造成英国的人口大量增长 B.资本主义农场经营增加了粮食产量
C.近代工厂的兴起导致原料需求增加 D.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引发了物价上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等等,因此1540年以后英国麦价上涨是价格革命的表现,D项正确;此时还未开始工业革命,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资本主义农场无关,排除B项;此时近代工业还未兴起,排除C项。
2.1883—1907年,埃及棉花出口总值由800万英镑增加到3000万英镑。正因如此,1882—1914年埃及的经济被称为“农业经济专业化”时期。英国驻埃及领事克罗默说英国对埃及的政策首先是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反映了( )
A.全球化生产分工的发展 B.埃及农业经济的专业化
C.经济殖民的进一步强化 D.国际贸易持续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英国驻埃及领事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是典型的经济殖民主义,C项正确。“要求埃及向英国出口棉花,然后再从英国进口棉织品”这不是中性的全球化生产分工,排除A项;埃及农业的专业化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国际贸易的发展并非材料主旨,且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3.如表为20世纪20—30年代伊拉克发展大事记。据此可知( )
年份 事件
1921年 英国将费萨尔立为伊拉克国王
1922年 费萨尔政府与英国签订《英伊条约》,伊拉克取得名义上的独立
1930年 英国宣布正式结束委任统治,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932年 伊拉克在英国的支持下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国
A.一战改变欧洲政治格局 B.国际联盟推动民族自决
C.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 D.世界殖民体系遭到冲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类题目,时空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伊拉克。根据材料“1921年英国将费萨尔立为伊拉克国王……1930年英国宣布正式结束委任统治,伊拉克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可知,1921年至1930年,伊拉克逐渐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说明世界殖民体系受到了冲击,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传统的欧洲旧帝国体系崩溃,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地图。但伊拉克不属于欧洲国家,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国际联盟在伊拉克独立过程中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英国和伊拉克的关系,体现不出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4.战后初期,美国政府明确指示驻日美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你对日本经济的复兴和强化不负任何责任。”而1948年,白宫命令麦克阿瑟要求“尽快采取与基本的占领政策一致的必要步骤,在和平和自给的基础上,初步复兴日本的经济”。美国对日态度的变化源于( )
A.争夺世界经济霸权 B.实施美国的遏制战略
C.塑造友善国际形象 D.争取日本民众的好感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国政府对日本态度的转变,即由原来的制裁到扶植,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从美国的国家利益出发,针对苏联和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实施遏制战略,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争夺世界经济霸权,排除A项;材料与塑造友善国际形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美国国家利益有关,与争取日本民众的好感无关,排除D项。
5.1947年,蒙巴顿到达印度后向英国政府建议,将向印度移交政权的时间由1948年提前到1947年。其助手在日记中写道:“假如你处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地位,而又得不到压服那些不欢迎你的人的力量或意志,那么最好的方法是离开。”这说明( )
A.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B.英国是主动放弃印度
C.英国的殖民力量仍然强大 D.世界殖民体系已崩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印度)。根据材料“假如你处在一个不受欢迎的地位,而又得不到压服那些不欢迎你的人的力量或意志,那么最好的方法是离开。”可知,印度民族独立已成为不可阻挡趋势,因此蒙巴顿将移交政权的时间提前,说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A项正确;英国只能说的不得不放弃印度,但不是主动放弃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英国的殖民力量,排除C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终止于20世纪后期亚非拉国家的独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下图是冷战时期的漫画,漫画中的熊是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吉祥物米莎,它被刺刀刺中了身体。据此可知,该漫画意在( )
被刺刀刺中的莫斯科奥运会吉祥物米莎
A.揭露苏联借助奥运会宣传意识形态 B.批判举办奥运会使得苏联经济困难
C.讽刺苏联在奥运期间发动对外战争 D.强调美苏军备竞赛威胁了世界和平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吉祥物被刺刀刺中身体,表明当时发生了战争,结合所学可知,莫斯科奥运会在1980年举办,而1979年苏联发动了阿富汗战争,因此该漫画意在讽刺苏联在奥运期间发动对外战争,C项正确;刺刀体现的是战争,与意识形态宣传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刺刀无法体现“经济困难”,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美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
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
——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2)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
(3)贡献: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
意义: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可知,近代国际法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根据材料一“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可知,近代国际法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
(2)评析:根据材料二“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
(3)贡献:根据材料三“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可知,非洲国家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根据材料三“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非洲国家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根据材料三“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可知,非洲国家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
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绘制
根据材料,任意选取图中世界近代史的两个重要事件,分析说明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言简意赅)
【答案】示例: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北美独立战争。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生产力的进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发动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通过《权利法案》,初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否定了英国封建专制,开创了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并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北美殖民地思想解放运动,加上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压迫,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统治的矛盾,引发北美独立战争。经过六年的战争,英国被迫承认北美13块殖民地独立。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保留了黑奴制度,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选择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如英国君主立宪制与北美独立战争。其次结合所学,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结果及1689年《权利法案》的意义。再次,论述北美独立战争的背景,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北美殖民地思想解放运动,加上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压迫,激化了北美殖民地与英国殖民统治的矛盾,引发北美独立战争。最后,论述北美独立战争的结果,如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为长期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保留了黑奴制度,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
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其他论述(如中国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言之有理即可。
押题猜想八 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体系
1784年,瓦特制成新式蒸汽机。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的水到浆轮上;第二个客户是威尔金森的钢铁厂,蒸汽机被用来控制风箱以保持熔炉空气的恒定供给。到1815年,英国已拥有几千台新式蒸汽机。由此推知( )
A.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 B.蒸汽动力适应了经济发展
C.英国普遍建立了工厂制度 D.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瓦特制成蒸汽机应用于生产领域后,蒸汽机使用增加,进而适应了经济发展,B项正确;据材料“瓦特的第一个客户是阿克莱特的纺织厂,纺织厂用蒸汽机来泵取瀑布的水到浆轮上”可知瓦特蒸汽机第一次应用于棉纺织厂,不能得出工业革命开始于棉纺织业,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技术发明应用于生产,并没有涉及工厂管理方面,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依赖工匠的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特点是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时间不符,排除D项。
【押题解读】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反映了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一内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考前关注它,绝对正确。
【考前秘笈】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人类生产力的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它与科技进步、世界市场、城市化进程、经济思想和政策、国家实力、世界格局等息息相关,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观念。全面、联系、辩证地把握和看待近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能让你获得一双慧眼,高屋建瓴,看清事物的是是非非。
1.如表是英国不同类型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单位:%)。这一变化( )
1500年 1800年 1841年
纯农业人口 75 35 23
农村中非农业人口 18 36 26.8
城市人口 7 29 50.2
A.得益于工业革命的推进 B.表明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
C.说明农业发展渐趋缓慢 D.推动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崛起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得出,英国的城市人口增加,农村中非农业人口也增加,而农业人口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使从事工业的人口增加,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A项正确;仅从材料中的数据比例,没有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不能得出英国率先实现了城市化,排除B项;农业人口下降并不代表农业发展缓慢,排除C项;这一变化是工业城市发展的表现,而不是其原因,排除D项。
2.1825年至1830年这五年间,美国联邦政府先后购买了四家运河公司的股票,共达129.35万美元。及至1837年,投资于运河修筑的款项达1亿美元。各州政府对铁路修建进行大力资助,1837年,马萨诸塞西部铁路得到该州拨款达400万美元。这说明当时美国( )
A.垄断组织操纵了国家政策走向 B.深受国家干预主义思想影响
C.政府协调经济发展职能加强 D.交通变革促进了工业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国联邦政府先后购买了四家运河公司的股票,共达129.35万美元”“各州政府对铁路修建进行大力资助”可知,当时美国利用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来协调经济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垄断组织产生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盛行的是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国家干预的经济思想主要是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上半期,排除B项;D项表述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
3.19世纪60年代初期,在伦敦有640个民间的慈善机构,其中1700年前建立了1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