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过秦论》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过秦论》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11.1《过秦论》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上篇)
(二)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节选自《过秦论》下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B.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C.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D.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谪,封建时代把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文中指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B.万乘,指一万辆兵车。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以“万乘”指天子、帝王。
C.海内,是指国境之内,亦指全国。古人认为我们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社稷,土地之神。土地载育万物,为立国之本,故“社稷”也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善用对比论证,把秦与六国对比、秦与陈涉对比、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等。
B.秦设置公卿、大夫和士,专门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导致百姓怨恨,天下背版。
C.周朝设置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
D.选文二告诫后人,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要吸取经验教训,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
5.秦一统天下,四海归一,但二世而亡,请你根据选文概括秦亡的原因。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 B.天下云集响应:用言语行动支持某种号召
C.赢粮而景从:担负 D.序八州而朝同列:表并列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阡陌”,指田间小路,与“阡陌交通”的“阡陌”同义。阡,南北向小路;陌,东西向小路。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氓”等。
D.“七庙”,天子供奉历代祖先的宗庙,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百姓一庙。
8.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极言秦的强大,以其善攻,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再极力铺叙秦始皇的善守,从愚民、弱民等方面采取严厉的措施巩固政权;最后转入叙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心态,“自以为”“万世之业”等词写尽秦始皇的自信与贾谊的他信。
B.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强联盟能够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甚至弱小的陈涉却一击而溃,这为下文中心论点的提出作了铺垫。
C.第三段从领袖地位、武器装备、义军素质、用兵策略四方面将陈涉与“九国”做比较,实质上仍是以秦之今与秦之昔比较,通过对比论证,得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D.秦始皇不懂得攻守之势已发生了变化,仍自以为是,以武力统治天下,最终导致了秦王朝的灭亡。
9.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过秦论》)
(乙)
国之有奸,犹鸟兽之有鸷猛,昆虫之有毒螫也。区处条别,使各安其处,则有之矣;锄而尽去之,则无是道也。吾考之世变,知六国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盖出于此,不可不察也。夫智、勇、辩、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类不能恶衣食以养人,皆役人以自养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贵与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职,则民靖矣。……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谓民可以恃法而治,谓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堕名城,杀豪杰,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向之食于四公子、吕不韦之徒者,皆安归哉?不知其槁项黄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将辍耕叹息以俟时也?秦之乱虽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纵百万虎狼于山林而饥渴之,不知其将噬人。世以始皇为智,吾不信也。
(苏轼《六国论》)
10.下列对选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B.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C.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D.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无能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往往用来代指包括韩魏赵等在内的东方诸国。
B.八州,这里指其他六国所在的区域,即雍州、冀州、益州、徐州、青州、荆州、扬州、梁州等。
C.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的四位竭力网罗人才的贵族代表,即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与楚国春申君。
D.槁项黄馘,这里指长期处于困窘的生活中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
1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认为秦国凭借微弱力量,经几代人的努力,国力渐渐强大,至秦始皇统一全国,然而政权顷刻之间土崩瓦解,其原因在于统治者不懂得攻天下与守天下形势的改变,而一味地实施暴政。
B.苏轼认为统治者如果把智、勇、辩、力这四种杰出人物安顿好,这样天下就太平了,秦王朝的迅速瓦解与统治者排斥士人的做法有关。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陈涉,前文直白,后文含蓄,作者的用意也不同:贾谊强调陈涉奋起反抗,但其代表的力量弱小;苏轼强调其不安于时,其代表的杰出之士必伺机而动。
D.甲乙两文都属于史论文,在论述过程中两文都有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使说理更加生动形象。
13.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职,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
文段二
贾生名谊,雒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B.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C.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D.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1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黔”是黑色,秦朝百姓以黑色头巾裹头,故名。
C.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D.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第①段极力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军事、政治、文化、防卫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突出其暴虐的特点,暗寓由盛转败的因素。
B.文段一第②段写陈涉起义与秦王朝的覆灭,通过凸显陈涉出身低微、才能不足、士卒弱少、兵器粗糙等特点,为下文揭示主旨作铺垫。
C.文段二中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表示自己也比不上他,并任命他为梁怀王太傅。
D.文段一辞采华丽,文脉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富于气势,可见作者贾谊才华横溢,由此,他得到了文帝对他的信任和朝臣的钦佩。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18.文段二中司马迁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贾谊的传主形象的?请分条概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节选自《过秦论》)
19.下列各项对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B.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C.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D.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20.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朱”就是春秋时的范蠡,他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所以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B.“山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秦以外其他六国都在山东。
C.“八州”指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古时天下分九州,秦居凉州,六国分居其他八州。
D.“七庙”指天子的宗庙,我国的宗庙制度是儒教祖先崇拜的产物,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一段铺叙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所率人数不多,武器简陋,缺少行军用兵的谋略,意在表明由此而失败的秦朝不堪一击。
B.“且夫”一句,写秦朝江山依旧,险关如故,说明秦非亡于地理形势的变化。
C.选文第二段将陈涉与山东诸国对比,突出陈涉之微与九国之强,然而他们与秦相抗,成败结果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D.选文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23.选文第二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从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过秦论·下篇
贾 谊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挺,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散,收弱扶罢,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有删改)
2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B.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C.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D.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寤/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材/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
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
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中的“匹夫”便是此意。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
2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
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也难免秦朝的败亡。
C.秦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险固的地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D.秦朝丢掉了周代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
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
28.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汉 贾谊《过秦论》)
2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奋六世之余烈 奋:振兴
B.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军队
C.而倔起阡陌之中 阡陌:田间小路,这里代指田野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天雨雪,武卧啮雪
B.却匈奴七百余里/欲因此时降武
C.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D.天下云集响应/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
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B.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述汤、武,以刺时事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2.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防卫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②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
C.选文第③段阐述了各诸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收束全篇,点明主旨。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33.阅读选文第③段,请概括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将陈胜与九国之师作比较的。
3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B.楼缓、翟景、苏房、乐毅之徒通其意(徒然)
C.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
D.却匈奴七百余里(击退)
3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B.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
C.黔首,秦朝称百姓为“黔首”,“黔”是黑色,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黔首”。
D.陶朱,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做生意而致富,后人常以“陶朱”为富人的代称。
37.下列对课文选段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罗列了许多的“六国之士”,表明列强联盟的强大,与下文陈涉的弱小形成对比。
B.“奋六世之余烈”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劳,也表明其功业离不开前几代君王的努力。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是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巩固国防而采取的有效措施。
D.“自以为关中之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自信的心态。
3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二、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见卓识往往“自绝”于当代。卓则必绝,远则自离。贾谊因他的 ,自然而然地与他同时代的人离绝了。他藐视他们,他们也排挤他。他们根深而叶茂,藤粗而蒂固;他则一无所恃——他只能恃文帝的保护。但文帝也一样脆弱。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愿意重用也很信任贾谊的,但他未必就不是一个昏君。但他不能失去朝廷权力的平衡,他也不能为了一个贾谊而触犯众怒。一边是功高盖主的老臣,一边是 的后生,两边既已势不两立, ,文帝只能倾向前者:没有前者的拥立,就没有他的今天;没有前者的支持,也没有了他的明天。
贾谊的失败是时势所必然,同时也与个性有关:贾谊的性格太躁急,太傲慢。躁急则不能待人,不能捺住性子等待时机。傲慢则不能兼人,他总是嫌那一批老臣太愚拙无识,不屑于与他们为伍。更不能把他们拉入同一战壕,与他们一同作战,而是欲凭一己的力量,挟文帝之权威而获成功。不能待人兼人容人,事业还未开始,自身就已 。偏他又那么脆弱,一贬长沙,就哭泣不止。逾数年,在寄托了他最后希望的梁怀王骑马摔死后,脆弱的贾谊在多日的哭泣之后,赍志而殁。
39.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与画波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 )
A.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D.芦柴棒手脚着地,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群而不党 初出茅庐 千钧一发 身单力薄
B.卓尔不群 乳臭未干 剑拔弩张 身单力薄
C.群而不党 乳臭未干 千钧一发 形单影只
D.卓尔不群 初出茅庐 剑拔弩张 形单影只
4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毛笔之妙,固不待言,我们中国的字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赖有毛笔为工具。不过毛笔实在不方便,用完了要洗,笔洗是不可少的,至少要有笔套,笔架、笔筒也是少不了的。而且毛笔用不了多久必败,要换新的。僧怀素号称草圣,他用过的笔堆积如山,埋在地下,人称笔冢,那是何等豪奢。欧阳修家贫,其母以荻画地教之学书,那又是何等困苦。自从科举废除,毛笔之普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益以连年丧乱,士大夫流离颠沛,较简便的自来水笔、铅笔,以至于较近的球端笔(俗谓原子笔)、毡头笔乃代之而兴。制毛笔的技术也因之衰落。近来我曾搜购“七紫三羊”,无论是来自何方,均不够标准,都是以紫毫为心,秀出外露,羊毫嫌短,不能与紫毫浑融为一体,无复刚柔相济之妙。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有劳亲戚某,略识之无,其子索钱买毛笔,云是教师严命,国文作文非用毛笔不可,某大怒曰:“有铅笔即可写字,何毛笔为?”孩子大哭而去。画荻学书之事,已不可行于今日。此后毛笔之使用恐怕要限于临池的书法家和国画家了。
42.下列各项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诗性叙事的一个基本品格是“不失诗人温柔敦厚之旨”,这首先表现在对历史、对历史人物要取一种“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的态度。
B.很多人容易把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长(zhǎng)”字读成“长短”的“长”。
C.樊川(杜牧)的近体诗以文辞清丽、情韵跌宕见长,形成了自己特殊的风貌。
D.该建筑公司负责的建筑工程全部达到优良工程(的标准)。
43.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4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有铅笔就可以写字,不一定非要用毛笔。”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三、选择类
45.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赢粮而景从 B.锄櫌棘矜
C.蹑足行伍之间 D.非及乡时之士也
4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履至尊而制六合 至尊:至高无上的地位,指帝位 B.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言:语言
C.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池:护城河
四、情景默写
47.过秦论
(1)《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交代了秦国统一天下战略上的有利地势。
(2)在《过秦论》中,秦国“________”,“________”,经过内外两个方面的努力,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3)在《过秦论》中,诸侯为了削弱秦国,“________”,以此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但当秦国军队“开关延敌”时,“九国之师”则“________”,最终“从散约败”。
(4)《过秦论》中写秦始皇发展了前代君主的功业,用武力统治天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用“六王毕,四海一”来形容秦始皇灭掉诸侯国统一天下的过程,《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
(6)在《过秦论》中,“________”一句表现了秦朝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的事实,而秦朝的暴政最终导致“________”。
(7)《过秦论》中举例说明秦始皇在北方采取的军事行动以及取得的功业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的暴力统治不但震慑了北方的少数民族,也震了国内的勇士。
(9)《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仍然派良将精兵驻守要害之地,控制天下。
(10)《过秦论》中描写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1)《过秦论》中交代陈胜起义时装备简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2)《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人们主动担着粮食追随陈胜起义大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3)《过秦论》中描写秦朝灭亡过程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14)《过秦论》中论述秦灭亡原因的句子:“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B 4.(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2)二世承袭父过,因袭旧制而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5.①不实施仁义;②秦王们骄傲自满,错而不改;③秦地有劝谏直言的忌讳;④秦朝失去民心之根本。
6.B 7.D 8.A 9.(1)(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2)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10.A 11.B 12.D 13.(1)(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或统治者)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
(2)然而假如秦始皇知道担忧(或敬畏)这四类人,使他们不失去职守的话,秦国灭亡不至于像这样迅速。
14.A 15.C 16.D 17.(1)优良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诘查问过往行人。
(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 18.(1)贾谊有过人的文学才华。(2)贾谊有出色的政治才能。(3)贾谊有尽忠职守的人格品质。
19.D 20.C 21.A 22.①然而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贫家子弟,是个替人种田帮工的下层百姓,又是个被征发的人。
②假使让崤山以东的六国跟陈涉量量长短,比比大小,较量一下权势和力量,就不能相提并论了。 23.对比论证。
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①身份地位;
②军队的素质数量、装备;
③才能及作战谋略。
作用:通过对比,体现出仁政仁义的重要性,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最后顺势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24.D 25.D 26.B 27.(1)贵为天子,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挽救败亡的方法错误啊。
(2)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审察权势是否适当,取舍有次序,变化有时机。 28.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②秦二世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③子婴不才,孤立无亲,无人辅佐。④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
29.B 30.D 31.C 32.A 33.(1)地位方面,身份卑微,权力渺小。(2)在能力上,缺少文化知识,见闻寡陋,谋划水平低。(3)在军事上,无计策,武器简陋笨重不精良,力量弱小。 34.(1)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2)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3)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35.B 36.A 37.C 38.(1)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2)砍下树木做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
39.A 40.D 41.前一句顺序混乱,后一句不合逻辑。可以修改为:平心而论,文帝刘恒还是很信任也很愿意重用贾谊的,他毕竟不是一个昏君(或“他未必是一个昏君”)。
42.C 43.①画横线句用“堆积如山”“笔冢”来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征。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44.①原文为反问句,加强了诘问的语气,与前面的“大怒”相呼应;改写的句子为陈述句,与“大怒”的神态不相符。②原文文言色彩较浓,与上下文语言风格相统一;改写的句子是现代文,与上下文语言风格不统一。
45.C
46.B
47.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逡巡而不敢进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