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 一年级上册 音乐 第6课 歌曲《在农场里》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花城版 一年级上册 音乐 第6课 歌曲《在农场里》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小学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常用表格
课题 6、《在农场里》 课型或模块 新授课
学校 年级 一年级
执教人 性别 年龄 职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随录音或在老师的伴奏下唱会歌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模仿小鸡、小狗、猫儿这3种学生熟悉的叫声与学唱歌曲《在农场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巩固“X”、“XX”与“X-”3种节奏时值的长短关系
3、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拍读出由“X”、“XX”与“X-”这3种节奏构成的节奏多声游戏
教学重、难点 复习和巩固“X”、“XX”与“X-”3种节奏
教学内容分析 歌曲《在农场里》是一首美国儿歌,歌曲由4个乐句构成。其中第1、第2句歌词完全相同,节奏相同,旋律则用了二度模进的创作手法。歌曲节奏以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为主,描写了农场里猪、牛、鸭3种动物的叫声。歌曲简单易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学策略 1、利用动物练声歌和动物头饰来引起孩子的兴趣。2、在歌曲中设置小游戏,让学生边玩边感受节奏的拍打。3、通过节奏练习的加入,让孩子更能熟知并掌握所学节奏的拍打。
教具学具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黑板、电子琴、动物头饰、节奏卡纸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动物练声歌 学生在老师的电子琴伴奏下演唱动物练声歌 电子琴、多媒体 生成性评价 让学生在学习唱歌前先开一下声,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展开阶段 学唱歌曲听听、忆忆播放录音(初听歌曲)。让学生听完后回答“音乐唱的是发生在哪里的事?”“你听到有哪些动物在叫?”听听、玩玩、动动让学生用动作和声音模仿歌曲中小动物的动作和声音,边听音乐边模仿。趣模仿老师给出歌曲中叫声片段的节奏,让学生拍打(出示节奏卡纸)。并尝试把另外两种动物的叫声套入到以上节奏中。学唱歌曲老师先问谱面知识点。接着让孩子边听录音边找出刚刚拍打的叫声节奏,并用笔划出来。老师带着学生根据节奏读歌词。老师带唱音。老师带唱歌曲。接龙唱。(老师唱前半句,学生唱后半句动物叫;小组间轮唱。)叫孩子发现歌曲第3和第4句中出现了渐强及渐弱符号;并以拍手小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体会。跟歌曲范唱和伴奏演唱。 学生聆听歌曲,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在农场里。”“有猪儿、牛儿、鸭子在叫。”)学生用双手摆出6的手势架在头顶扮演牛儿;用猪的叫声扮演猪儿;用手放在嘴巴前面扮演鸭子。学生根据老师给出的动物叫声节奏进行拍打。并尝试把另外两种动物的叫声套入到节奏中。学生回答节奏是“2/4拍”,速度是“稍快”“0代表休止”。并找出刚刚拍打过的叫声节奏。学生跟读歌词。学生跟唱音。学生跟唱歌曲。学生唱后半句动物叫;组与组之间进行轮唱。孩子发现渐强、渐弱符号;并主动参与到拍手小游戏中。跟歌曲范唱和伴奏演唱。 多媒体多媒体多媒体、节奏卡纸多媒体、音乐书、电子琴多媒体、音乐书多媒体、音乐书多媒体、音乐书多媒体、音乐书 发展性评价 聆听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深入了解歌曲。了解歌曲中的动物是怎样叫的,并加以模仿,加深对歌曲的感受。给出一个叫声例子,让孩子正确的拍打,让其掌握基本的节奏。再让其套入其他动物叫声进入节奏,锻炼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学唱歌谱和认识曲谱中的音乐记号是学习歌曲的基础,让学生掌握学习音乐的基本技能。小组和师生之间的接龙唱,锻炼了孩子的配合能力,也加快了对歌曲的熟悉度。完成学习歌曲的目标。
拓展阶段 连线出示图片,让孩子把动物对应的叫声连线。节奏多声游戏教师出示动物图片及节奏谱,让学生模仿叫声。让学生分别模仿小鸡、小狗、小猫的叫声,然后分组,教师指挥学生按节奏模仿动物的叫声。等组里的孩子都熟悉节奏后,让学生学会看老师的手势先后进入不同动物的叫声。 孩子找出相对应的动物叫声,并连线。学生分别模仿动物叫声的节奏,等熟悉节奏后,再把节奏换成相对应的动物的叫声。最后看老师的手势先后念节奏。 多媒体、音乐书多媒体 发展性评价 让学生找出歌曲外动物的叫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动物叫声,并模仿和拍打相应节奏。锻炼学生的拍打节奏能力和同学间的相互配合能力,以及听力能力。
结束阶段 1、再次完整欣赏歌曲,并邀请几位学生带上头饰出来表演。 引导学生一起重温歌曲。 多媒体、音乐书、动物头饰 总结性评价 再一次加深学生对乐曲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 在上《在农场里》的过程中,首先课堂的问好和口令都很符合音乐课堂的味道;接着是导入的动物练声歌,教师和学生的对唱更增添了相互间的配合默契;另外歌曲的学习以及节奏的巩固也做的挺好的;最后,教师可以做到让孩子自主思考发现问题,把课堂还给孩子,这个还是做的不错的。不足的地方是,一年级孩子的教学进度有点儿慢,教师放慢了速度,所以没能按照教案设计的去完成整节课;另外教师的过渡语有点儿拖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