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1课时 人口合理容量1.环境承载力(1)概念: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2.环境人口容量(1)实质:某地环境承载力的直观反映。(2)制约因素: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3.人口合理容量(1)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2)意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的制定,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3)措施世界 地区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建立公平的秩序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1.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含义考虑的基础 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 人口与生态系统相协调,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意义 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是一个警戒值 体现了人口“发展”层面上的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大小关系 某一地区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2.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及特点角度1 环境人口容量的比较1.(经典真题)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城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回答下题。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城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大致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城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D解析 根据题干叙述: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四地耕地面积相同,但是由北向南农作物由一年一熟变化为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④地熟制最高,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较小,所以④地的理论人口容量最大。角度2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2.(2023·林州模拟)读影响某地环境人口容量因素的权重示意图,完成(1)~(2)题。(1)当前与图示影响因素权重基本相符合的是( )A.日本 B.南非C.丹麦 D.新加坡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影响该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主导因素是土地、矿产等资源,四个国家中只有南非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2)若图示内容表示我国的情况,则其对应的时期可能是( )A.远古时期B.唐、宋时期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D.2020年以后答案 C解析 对于我国来说,在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土地主要反映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上,矿产主要反映在对工业生产的影响上,图示的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影响力均较小,因而可能对应的时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新教材新观点4 人口分布【教材研读】1.世界人口的分布(1)分布规律按半球 主要居住在北半球按纬度 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按距海 洋远近 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按海拔 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2)分布状况——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 东亚、南亚 人类聚居的历史悠久欧洲西部、北美东部 经济发达,城市众多按大洲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5%按国家 截至2018年年底,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国家2.世界人口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因素 表现 原因气候 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既不酷热,也不严寒,鲜明的季节更替为人类开展多种生产活动提供了条件地形 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平原和丘陵山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而山地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不便,居住条件较差水 资源 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 沿河、沿湖地区不仅取水方便,利于人们生产生活,而且水运方便土壤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土壤肥沃地区,便于农耕,人口密集;土壤贫瘠地区,不利于农业发展,人口稀少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2)人文地理环境影响因素 表现 原因经济 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产业活动与人口集聚息息相关。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科技 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许多新区得以开发,新城镇日益增多交通 交通发达地区人口密集 交通发达地区便于人口、货物的集散。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历史、政治、文化、战争、政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分布受政策、战争、文化等影响 历史悠久地区人口密集。政治、战争等通过影响大规模人口移动而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学以致用】1.(经典真题)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完成下题。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10分)答案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解析 根据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分析,老龄人口分布不均匀,西部密度较大,东部密度较小,东北部人口密度分布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给该国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老年人生活孤单、国防兵源不足等方面。2.(经典真题)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攀枝花市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矿产资源的开发,由乡村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据图中信息,概括攀枝花市人口分布的两个特点。(6分)答案 特点:人口密度差异大(人口分布不均);1965年后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区和西区,其他区域迁入人口少。解析 人口分布特点主要是人口密度和外来人口的时空分布特点。人口密度的时空分布要结合各行政区人口数量和面积来分析。课时作业由于各地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2题。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1.据图分析,我国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地区是( )A.东部沿海地区 B.中部内陆地区C.柴达木盆地地区 D.黄土高原地区答案 A解析 据图中人口密度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环境承载力最大的地区是东部沿海地区,A正确。2.图中M、N两省区环境承载力小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达 B.计划生育严格C.草地资源稀缺 D.生态环境脆弱答案 D解析 M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深居内陆,降水少,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N是青海省,该地具有高寒的环境特征,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选D。(2023·湖北九师联盟质检)生态适度人口是指从维护生态系统稳定和保证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考虑区域的适度人口规模。下表为广西、新疆、四川、内蒙古4省区生态适度人口数据。据此完成3~5题。省份 生态适度 人口(万人) P1 (万人) P2 (万人) 现实人口 (万人)广西 3 276.2 2 970.6 7 203.2 5 331.4新疆 1 957.3 1 937.2 4 303.3 2 164.4四川 2 990.3 3 229.2 6 574.5 9 001.3内蒙古 1 825.8 3 912.3 4 014.3 2 453.2注 P1表示将消费水平提高到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后各省区人口容量,P2表示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各省区人口容量。3.广西生态适度人口比新疆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A.水热条件好 B.油气资源丰富C.地域面积大 D.地形平坦开阔答案 A解析 广西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好,生态环境相对适宜,更适合居住,A正确。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地域面积大;广西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4.推测内蒙古现实人口低于P1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环境脆弱 B.距经济发达地区近C.畜牧业较发达 D.第二、三产业比重低答案 A解析 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内蒙古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生活对生态环境消耗大,导致其现实人口少,选A。5.仅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看,人口应外迁的省区是( )A.广西 B.新疆C.四川 D.内蒙古答案 C解析 读表可知,四川基于全国平均生态压力指数的人口容量为6 574.5万人,其现实人口数量为9 001.3万人,说明该省区的生态压力较大,人口应外迁,选C。6.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答案 (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解析 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有石油、煤炭资源,说明该地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好;有铁路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第(2)题,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个值,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第40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类型、特征及转变增长模式 类型Ⅰ 类型Ⅱ 类型Ⅲ名称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特点 “高高低” “高低高” “低低低”转变过程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发展、传统文化观念、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或地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模型 现代型 传统型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2)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3)中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现代型”国家的人口死亡率一定比“传统型”的国家低吗?提示 不是。许多传统型国家如印度,人口的死亡率已经降到很低的水平。而现代型的发达国家,由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人口死亡率往往比一些传统型的发展中国家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1)根据所处历史发展阶段判断(时间)(2)根据国家类型判断(空间)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高—低—高型,个别发展中国家,如古巴,已经属于低—低—低型;发达国家多属于低—低—低型。(3)根据数值特征判断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高—高—低型 4%左右 4%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高—低—高型 3%左右 1%左右 2%左右低—低—低型 1%左右 1%左右 1%以下,接近于0,甚至是负值角度1 人口增长模式判断1.(经典真题)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1)该国可能是( )A.中国 B.美国C.印度 D.俄罗斯答案 C解析 200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约为18%,通过计算可知,该国人口总数约为10.8亿,因此该国最有可能为印度。(2)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答案 B解析 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世界总人口将由60亿增长到90亿,而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基本没有变化,仍然为18%左右,因此2050年该国人口约为16亿多,说明该国人口增长较快,A、D项错误;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因此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B项正确;由于该国人口总量增长很多,所以老龄人口数量不会减少,C项错误。角度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2.读某国在甲、乙、丙、丁四个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为( )A.甲→乙→丁→丙 B.丙→乙→丁→甲C.甲→乙→丙→丁 D.丙→乙→甲→丁答案 D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一般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的是死亡率(降低),继而是出生率(降低)。从图中甲、乙、丙、丁四个时期出生率由大到小的演变顺序即可得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2)导致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的可能原因有( )①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国内移民 ③人口政策的实施 ④资源十分匮乏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故①正确;人口政策通过鼓励或限制人口出生,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故③正确;国内移民对一个国家自然增长率变化没有影响,②错误;资源多少和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没有必然的联系,④错误。地理图表判读12 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读图流程】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1.读构成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如上图)。2.找塔型,析类型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传统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处于人口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处于人口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3.找比重,判内容通过对不同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或数量的计算,可分析判断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问题出现的原因(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状况、人口政策等;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生育观念、人口政策、工业发展需要、战争等)和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4.找特殊,析原因影响人口金字塔结构的因素包括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或鼓励生育)、较大的自然灾害、战争、生育观念、工业发展、人口迁移等。以下图为例,分析其特殊变化的原因。①处10~1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变小,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a.计划生育导致出生率突然降低;b.重大灾害导致死亡率上升;c.人口的大量外迁。②处20~2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突然增加,其变化可能是就业、升学等导致的人口大量迁入。③处30~34岁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女性比例明显增大,其原因可能是战争导致大量男性死亡,也可能是纺织工业生产等导致对女性职工的需求增加。【学以致用】1.(2021·1月浙江卷,12~13)2000年到2015年,广东省劳动年龄人口增加了约2千万。下图为该省2000年、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图。完成(1)~(2)题。(1)与2000年相比,2015年该省劳动力( )A.15~19岁比例增加 B.平均年龄增大C.25~29岁数量减少 D.男女比例失衡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2000年15~19岁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重大约是14%,2015年其所占比重不到10%,所占比重下降,A错;与2000年相比,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金字塔塔基变窄,平均年龄增大,B对;25~29岁人口所占比重变化不大,但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增加了约2千万,所以25~29岁劳动人口数量增加,C错;2015年,劳动人口男女比例相差不大,D错。(2)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可能会使( )A.产业结构升级 B.人口迁出数量增加C.环境承载力增大 D.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答案 A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塔基变窄,塔顶变宽,说明该省劳动力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劳动力老龄化不利于生产效率提高,可能会倒逼产业结构升级。2.1946~1964年美国出生婴儿高达7 600万人,这个群体被称为“婴儿潮一代”,“婴儿潮一代”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下图是1970年和2000年美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引起“婴儿潮一代”人口高增长率的最主要原因是( )A.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B.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C.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D.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答案 A解析 由材料中“婴儿潮一代”出现的时间段可知,该时段为美国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阶段,局势稳定,医疗卫生条件大幅度改善,导致人口出生数量提高,故A项正确;该时期没有鼓励生育的人口政策,故B项错误;人口出生率与宽松的移民政策、新时期科学技术革命关系较小,故C、D两项错误。(2)随着“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特点转变为( )A.快速增长 B.负增长C.稳定增长 D.零增长答案 C解析 由图可知,2000年时“婴儿潮一代”步入中年期,美国人口增长的特点转变为稳定增长。课时作业(2023·四川成都九校联考)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答案 D解析 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该国可能是( )A.美国 B.芬兰C.巴西 D.印度答案 B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排除C、D;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排除A。下图为某高中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读图,完成3~4题。3.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 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B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①国目前人口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且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应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①④正确;人口受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较高,②③错误。故选B。4.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 D.①③④②答案 B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对应④;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模式转变,对应③②,而后出生率下降,呈现“低低低”模式,对应①,其先后顺序应为④③②①,B正确。婴儿潮是指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2016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2016年我国新出生婴儿1 786万,其中“二孩”婴儿824万;2017年新出生婴儿1 723万,其中“二孩”婴儿882万。读2016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5~7题。5.最近一次婴儿潮出现的大致时间是( )A.1967~1971年 B.1987~1991年C.2000~2005年 D.2011~2015年答案 B解析 由材料可知,婴儿潮是指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大幅度提升的现象。通过图中可以看出,25~29岁人口比重最高,是最近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该年龄段的人出生时就是处于婴儿潮时期。该图是2016 年数据,25~29年之前为1987~1991年,选B。6.引发最近一次婴儿潮的最主要原因是( )A.前一次婴儿潮波及 B.国家人口政策调整C.社会经济条件改善 D.医疗卫生水平进步答案 A解析 因为我国上一次婴儿潮新增人口已经成家立业,进入生育年龄,又产生了下一次婴儿潮,所以引发最近一次婴儿潮的最主要原因是前一次婴儿潮波及,选A。国家人口政策的调整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生育观念已经发生改变。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主要是延长人口寿命。7.通过人口数据分析,2016年以来( )A.周期性婴儿潮现象已来临B.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明显改善C.年轻人婚后生育意愿上升D.“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显现答案 D解析 图中0~4岁的人口数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增加,意味着2016 年以来并没有出现婴儿潮,A错误。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改善需要时间,B错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生活成本的增加等原因,近年来年轻人婚后生育意愿明显下降,C错误。根据材料可知,2016年以来新出生婴儿中,“二孩”婴儿数量占比较高,表明“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显现,D正确。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高考评价体系 教材宏观把握四层: 考什么 1.认识不同区域人口迁移特点、迁移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2.结合材料探讨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趋利避害,促进人口迁移与社会协调发展。四翼: 怎么考 常与工业扩散、产业转移和国土开发等资料相联系,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近几年考查频率较高,考查形式主要为选择题。第42课时 人口的空间变化考点一 人口迁移及其影响1.人口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2)行政区域界线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A、B、C是三个不同地区。人口从A1到B1,从C1到A2是人口迁移;从A1到A2,从C1到C2不是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有区别吗?提示 有。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是暂时改变居住地。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2)流动方向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3.国内人口迁移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回忆相关知识。(1)该图反映的属于国内人口迁移。(2)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3)古代人口迁移: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时期 表现 原因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人口迁移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增大,流向明显变化 改革开放政策(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6)我国人口迁移统计:人口迁入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上海和北京,人口迁出量比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河南、四川、安徽。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3.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学龄儿童迁移增多,则迁入地会增加相应的师资力量。4.我国的“民工流”技法点拨 三角度、四方面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1)三个角度①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②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的影响。③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2)四个方面①人口数量:迁入地增多,迁出地减少。②性别比:轻工业区降低,重工业区增加。③职业构成:迁入地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④年龄结构:迁出地老龄化加重,迁入地老龄化减轻。角度1 人口迁移对农村影响1.近年来,我国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据此完成(1)~(2)题。(1)这种空心化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自然环境好B.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小C.城乡收入差距大D.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答案 C解析 有些农村出现了“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的空心化现象,主要是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务工、经商所导致,C对。城市环境主要体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不如农村好,A错。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大,B错。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城市,D错。(2)“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带来( )A.土地资源浪费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C.城乡协调发展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答案 A解析 “有院无人住,有地无人种”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A对。该现象不能使农业发展水平提高,B错。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C错。迁出的多是青壮年劳动力人口,留守的多是老年人口,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提高,D错。角度2 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经典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候鸟式”养老是当今兴起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不少北方老年人选择冬季到南方的城市居住、旅游,北方天暖后再回到原地居住。材料二 近年来老钢铁工业城市攀枝花已成为我国冬季养老的热点城市之一。2015年来此过冬养老人数近10万,攀枝花正在实现由“钢城”向“阳光花城”的转型。材料三 下图为四川省攀枝花市区位示意图,下表为攀枝花气温、降水资料。月份 1 2 3 4 5 6 7月均温/℃ 13.6 16.8 21.0 24.4 25.8 26.3 25.2降水量/mm 4.2 3.5 10.0 11.7 45.4 133.4 207.1月份 8 9 10 11 12 全年月均温/℃ 24.7 22.4 20.2 16.1 12.8 20.8降水量/mm 210.0 140.9 61.2 20.5 1.5 849.4(1)攀枝花成为“候鸟式”养老目的地的有利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此外,其他地理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2)大量外来人口对攀枝花“阳光花城”兴起有哪些积极影响?(4分)答案 (1)冬季气温较高 晴天多,光照充足 交通便利 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2)促进房地产、旅游、养老服务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带动当地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解析 第(1)题,结合气温、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另外,攀枝花交通发达,铁路、公路、航空齐备;地处西南,自然环境好,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第(2)题,注意题干要求“积极影响”,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角度3 国际人口迁移及其影响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 移民城市洛杉矶通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美国的“科技之都”和全球性经济中心,其电影产业也久负盛名。从人口数量和素质分析外来移民对洛杉矶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答案 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考点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所示: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1)自然环境曾经是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适应、控制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正在逐步减弱,但是自然环境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已成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做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如下图所示:(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角度1 自然因素与人口迁移1.(2021·6月浙江卷,12~13)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据此完成(1)~(2)题。(1)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答案 C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区域人口数量超过区域环境承载力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会出现危机。生态移民能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环境承载力,故选C。(2)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D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生态移民能够增加迁入区劳动力数量,有利于促进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①正确;生态移民是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对于缓解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影响较小,同时可能增加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②③均错误;生态移民能够实现迁出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迁出区人口脱贫致富,④正确。故选D。角度2 经济因素与人口迁移2.(经典真题)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2)题。(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上海市人口需求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这是产业升级的需求。(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C解析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说明这些中小城市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多,就业机会多。故选C项。角度3 社会文化因素与人口迁移3.(2023·陕西咸阳高三模拟)下图示意美国、俄罗斯、阿联酋、英国四个国家接纳外国移民状况。据此完成(1)~(2)题。(1)乙国最可能是( )A.俄罗斯 B.美国C.英国 D.阿联酋答案 B解析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移民迁入国,从移民人口占世界总移民人口比重可以看出,乙国为美国。(2)从民俗宗教考虑,丁国适宜接纳( )A.法国移民 B.印度移民C.埃及移民 D.巴西移民答案 C解析 阿联酋由于石油资源的开发,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劳工,故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大,丁为阿联酋。埃及劳动力丰富,距离阿联酋近,习俗相近,最适合移民。课时作业下图示意某拉美国家1995~2010年人口迁移变化。据此完成1~2 题。1.1995~2000年期间人口迁移的主要年龄群体可能是( )A.20岁以下 B.20~50岁C.50~60岁 D.60岁以上答案 B解析 1995~2000年人口由乡村、小城市迁往大、中城市,相比乡村和小城市,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故迁移人口多以青壮年为主。2.2000~2010年期间,影响人口从都市区迁往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①文化 ②教育 ③环境 ④宗教 ⑤就业A.①③ B.②③C.③⑤ D.④⑤答案 C解析 城市化中后期,随着大都市人口增加,交通的拥堵,生活成本、居住成本的大幅增加,大都市人口逐渐向生活、居住成本较低、环境较好的区域转移,而乡村、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迁移的主要原因是就业。(2023·广西南宁适应性测试一)净流入人口反映了城市的吸引力,净流入人口占比=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100%。下图为2019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城市常住人口和净流入人口占比统计。据此完成3~5题。3.2019年,净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C解析 由“净流入人口占比=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100%”可知,净流入人口=常住人口×净流入人口占比。城市③较城市①②常住人口多,净流入人口占比高,则净流入人口较城市①②多;城市④虽然净流入人口占比更高,但常住人口远少于城市③,其净流入人口少于城市③,故城市③净流入人口最多。4.图中数码代表深圳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D解析 与其他三座城市相比,深圳市是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净流入人口占比应最高,故最可能是④。5.人口大量净流入使城市( )A.环境人口容量明显下降B.老龄人口比重下降C.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D.就业压力得到缓解答案 B解析 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就业,则流入的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即青壮年人口为主;人口大量净流入会使城市的老龄人口比重下降,故B正确。(2023·安徽合肥检测)“候鸟式”养老是当今时兴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我国某省老年人通常冬季到海南省居住,夏季再返回原地居住。据此完成6~7题。6.该省最可能是( )A.广东 B.云南C.安徽 D.黑龙江答案 D解析 广东、云南纬度低,冬季温暖,不会再向海南迁居;安徽地处我国中部,四季较为分明,冬季不太冷,夏季炎热,不会出现夏季返回原地居住的现象;黑龙江纬度高,冬季寒冷,不利于老年人过冬,海南冬季气温较高,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老年人过冬,而夏季黑龙江气候较凉爽,再迁回原地居住利于老年人避暑。7.该省老年人选择海南省作为冬季养老目的地,主要原因是海南省( )A.气候条件适宜 B.土地资源丰富C.社会保障健全 D.城市化水平高答案 A解析 综合上题分析可知,海南省冬季气候条件更加适宜老年人居住;黑龙江比海南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社会保障制度两地没有较大差异;城市化水平高与老年人冬季养老无直接影响。(2023·贵州贵阳市月考)近几年,我国许多省市为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出台许多政策,比如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 343.88万人。下图为2015~2019年深圳常住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8~9题。8.与2015~2019年深圳人口增长原因无关的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发达的经济条件C.宽松的户籍管理 D.优惠的人才政策答案 A解析 由材料可知,深圳不断放宽落户门槛,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深圳人口逐年增长。材料反映了深圳人口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因素导致的,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无关,A符合题意。9.图中近三年深圳人口增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空气质量恶化 B.产业结构升级C.交通条件恶化 D.台风灾害增多答案 B解析 深圳长期以来是一个移民城市,吸引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经济,近十多年以来深圳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相对减少,技术导向型产业增多,对知识、技术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迁移到深圳的人口增量减少,B正确;深圳作为大都市,空气质量不断提升,交通条件不断改善,A、C错误;台风灾害是自然灾害,没有明显增多,且人口流动与台风灾害关系不大,D错误。第1讲 人口的数量变化与人口的合理容量高考评价体系 教材宏观把握四层: 考什么 1.综合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2.结合实例,解释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3.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人口观。四翼: 怎么考 1.以人口统计图或人口普查资料为背景,考查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及对策。近几年考查频度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2.运用人口资料分析、对比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差异。近几年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第39课时 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图甲 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图乙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对比1.总趋势:不断增长。2.增长的原因(1)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2)主要动力: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3.特点项目 内容时间差异 (1)10万年以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呈加快的趋势; (2)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二、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社会养老费用增加,社会需求不旺,老年人生活困难、孤单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延迟退休;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人口老龄化 放宽生育政策,延迟退休年龄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水平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经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流出地就业机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流出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 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1.与人口自然增长相关的计算(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的计算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100%③死亡率=×100%(2)一年内人口数量增加的计算人口增长数=该年人口总数×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2.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的关系(1)公式:年净增人口数量=人口基数×自然增长率。结论:自然增长率相同的地区,人口基数越大,年净增人口越多。(2)曲线图:结论:①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增加。②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减小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③自然增长率<0:人口数量不断减少。④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增大到0:人口数量达到最小值。3.三类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1)人口年龄结构①人口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常见的人口年龄失调主要是人口老龄化。②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2)人口性别结构①人口性别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构成中,新出生的男性或女性各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②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社会的不稳定,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人口文化素质结构体现了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如果人口文化素质总体水平过低,将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国家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大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角度1 人口增长分析1.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正式公布。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下图为我国第一次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1)根据人口普查结果,我国人口增长速度( )A.一直加速 B.一直减速C.先减后增 D.先增后减答案 D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我国人口数量一直在增长,但增长速度在第三次前呈加快趋势,第三次后呈减慢趋势,D符合题意。(2)第七次人口普查最主要的目的可能是( )A.提高城市化水平B.全方位多角度获取公民个人信息C.有效遏制人口老龄化现象D.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答案 D解析 由材料“此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可知,第七次人口普查不能提高城市化水平,A错误;此次普查只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不是全方位多角度获取公民个人信息,B错误;此次普查可以判断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但不能遏制,C错误;通过普查可以得知该年度人口年龄结构等信息,有利于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为判断未来人口形势提供依据,以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正确。角度2 人口年龄结构问题2.(2023·四川绵阳诊断二)联合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当人均寿命达到70~72.5岁时,男女两性的预期寿命每5年分别增长0.5岁和1.4岁。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寿命达到了77.3岁。下图为2018年我国各年龄段的男女性别比。据此完成(1)~(2)题。(1)曲线显示70岁以上老人随年龄增长性别比差异愈来愈大,最能解释的理由是( )A.70多年前的战争B.人均寿命的性别差异C.男女社会分工D.婴儿出生时性别差异答案 B解析 图示70岁以上老人随年龄增长女性人口占比远大于男性,说明70岁以上女性人口数量多于男性,应是人均寿命的性别差异造成的,故B正确。(2)据图推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男性人口( )A.出生率低于女性 B.死亡率低于女性C.占比略高于女性 D.占比直线式上升答案 C解析 图示小于70岁的人口中,男性占比高于女性,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男性人口占比略高于女性,故C正确。新生人口中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则男性出生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比例在下降,说明男性死亡率较女性高;图示男性人口占比是曲线变化而不是直线变化的。角度3 不同国家人口问题的差异3.(2023·衡水金卷)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下图为某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国最有可能是( )A.中国 B.尼日利亚C.美国 D.日本答案 D解析 该国在199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经超过10%,说明当时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有可能是美国和日本;该国0~14岁人口所占比例一直降低,说明该国人口增长速度极慢甚至出现负增长,日本最符合这个特点。故选D项。(2)图示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可能导致该国( )A.人口总量减少 B.退休年龄提前C.社会负担减轻 D.限制人口迁入答案 A解析 该国0~14岁人口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很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逐渐增大,死亡率会有所上升,最终导致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会有所减少;老年人口比例大,劳动力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短缺,可能导致该国延迟退休年龄或鼓励外来移民进入;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社会养老负担会加重。故选A项。角度4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措施4.(2023·山东省济宁模考卷)人口高龄化是指某一地区某一时刻80岁及以上人口占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人口高龄化率越来越高。某课题组研究我国人口高龄化状况,发现东、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演变速度及增长态势存在差异(下图)。据此完成(1)~(2)题。(1)2010~2015年,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差距大的主要原因是( )A.东部地区社会保障更好B.东部地区老龄人口基数小C.中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D.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高答案 A解析 时间限定为2010~2015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相比,总体来说社会保障更好,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水、土地等)更优越,人均收入更高,有助于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化率更高。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老龄人口的基数大,高龄人口的数量也大。故选A项。(2)据图中预测,中部地区平均寿命延长对其人口高龄化率影响最显著的时段是( )A.2015~2020年 B.2020~2030年C.2030~2040年 D.2040~2050年答案 D解析 据图可知,2015年之后为高龄化率预测值,2040~2050年中部地区人口高龄化率斜率最大,应是对其人口高龄化率影响最显著的时段。故选D项。地理图表判读11 人口坐标统计图的判读【读图流程】1.人口坐标统计图判读的一般步骤读图名→读坐标(或图例)→读数据(大小及变化趋势)→分析数据→用文字概括联系或规律→进行图表转换(或图图转换)。2.常见人口坐标图的判读类型 典图 判读思路柱状图 判读时要注意对应坐标轴,分别判读每一个柱状的数值,然后对比不同柱状的数值,分析其存在的差异曲线图 根据曲线归纳人口的时空变化特点,判断统计图中的高峰或低谷以及折线图中的明显转折点三角形 统计图 三角形的三边是三个方向的坐标轴;每一点所读出的三个数据之和应为100%。根据“找0轴,引平行线”判读【学以致用】1.运用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可以分析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其数值越大,人口分布越集中,反之则衡,其数值的变化也能折射出区域城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下图示意中东地区某国1986~2016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该国人口密度大致是西北高,东南低。据此完成(1)~(2)题。(1)该国1986~2016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 )A.基本保持稳定 B.先上升后下降C.一直处于上升状态 D.一直处于下降状态答案 B解析 读图可知,1986~2016年,该国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先上升后下降。B项正确。(2)推测该国( )A.1996年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B.2006年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C.近10年来城镇化进程加快D.近1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答案 D解析 2006~2016年,该国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略有降低,表明经济发展速度和城镇化进程放缓,C项错误,D项正确;1996年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相对较低,城市环境污染相对较轻,A项错误;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反映的是区域人口的集中或分散趋势,不能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B项错误。2.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国的人口状况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甲、乙、丙、丁四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D解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读四幅图可知,甲国少年儿童的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乙国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丙国老年人口比重小(约4%),少年儿童比重大(约24%),15~64岁人口占比约7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丁国人口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D正确。(2)下列有关甲、乙、丙、丁四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甲国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B.乙国最可能为发达国家C.丙国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D.丁国的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答案 C解析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国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老龄化不明显,A错误;乙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但其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较高,不可能为发达国家,B错误;丙国青壮年劳动力占比约为72%,说明丙国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C正确;丁国出生率、死亡率都较低,人口呈现负增长,最可能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D错误。课时作业1.(2020·上海卷,12)下图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18年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 )A.湖南 B.辽宁C.上海 D.广东答案 B解析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读取图中数据计算可知,广东、湖南、上海、辽宁的人口增长率分别约为7.5‰、5‰、2‰、-1‰,所以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辽宁。故选B。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下图为1982~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读图,完成2~3题。2.图中( )①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 ②15~64岁的人口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③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④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合理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答案 B解析 人口数量在不断上升,图中0~14岁的人口比重一直在减少,但是数量并不一定减少,①错误。15~64岁的人口比重总体在上升,就业压力越来越大,②正确。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经达到12.6%,远超过7%,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③正确。图中显示201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重,人口年龄结构不合理,④错误,故选B。3.我国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该政策有利于( )A.调整人口年龄结构 B.降低人口老龄化C.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D.减轻社会养老负担答案 D解析 我国计划实施延迟退休政策,该政策增加了工作年限,增加了劳动力数量,有利于减轻社会养老负担,D正确。(2023·贵州适应性测试)吉林省常住人口约2 746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但最近几年有所下降。下图示意2009~2018年吉林省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少儿抚养比(%)、老年抚养比(%)变化。人口抚养比是指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15~64岁)人口数之比。据此完成4~6题。4.图中曲线对应正确的是( )A.Ⅰ—老年抚养比 B.Ⅱ—总人口数量C.Ⅲ—少儿抚养比 D.Ⅳ—自然增长率答案 D解析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1%,由图中各曲线数值,可判断曲线Ⅳ代表人口自然增长率,故D正确。由“吉林省常住人口约2 746万”“最近几年有所下降”,可判断总人口数量与曲线Ⅲ相符。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少儿抚养比不会出现太大增幅,则曲线Ⅰ为少儿抚养比。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老年抚养比在不断增加,曲线Ⅱ对应老年抚养比。5.符合2009~2018年吉林省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A.劳动年龄人口严重不足B.出生人口数量持续增加C.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较快D.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答案 C解析 图示老年抚养比增加较快,说明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较快,则C项正确。虽然老年抚养比和少儿抚养比较大,但是人口基数大,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的现象,则A项错误。曲线Ⅳ代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平稳,只有极小的起伏,出生人口数量并没有持续增加,则B项错误。由材料无法看出性别比,则D项错误。6.吉林省2015年以来总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迁移 B.产业复兴C.生育政策 D.气候变化答案 A解析 图示吉林省2015年以来总人口数量迅速减少,最有可能是人口迁移导致,故A项正确;产业复兴会吸引人口迁入,从而使总人口数量增加;2016年我国开始实行“全面二孩”政策,生育政策放宽,但其与吉林省实际人口情况相反,故生育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气候变化一般不会引起人口数量剧烈变化。(2023·江苏淮安市模拟)眼下的中国,“银发浪潮”扑面而来。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目前当地老年人口主要选择三种养老方式,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读三种养老方式结构图,完成7~8题。7.图中,正确表述武汉市养老方式结构图的点是( )A.A B.BC.C D.D答案 B解析 武汉市养老方式中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为90∶7∶3,据图分析可知,B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比例约为90∶7∶3,故选B。8.未来几年,武汉市可能提出的人口政策是( )A.按照大步调整、分类推进等原则,延迟法定退休年龄B.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C.完善养老服务网络,构建以社区养老为主体的养老体系D.推进用人单位、私营企业提供幼儿托育、养老照护服务答案 B 解析 “武汉市2017年户籍总人口数为853.65万,60岁以上人口数达178.85万”,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20%,说明武汉面临严重人口老龄化问题,未来几年武汉市可能提出的人口政策是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培育智慧养老新业态,B正确。自主加餐课15 高考真题微讲【典题示例】例1 (2020·全国Ⅲ卷,4~6)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值可以表示当地人口常年(半年以上)外出的数量。下图显示2010年我国西部某市50岁以下各年龄组女性人数。调查表明,该市妇女生育峰值在21~29岁。据此完成(1)~(3)题。(1)以下时间段中,该市人口出生率最高的为( )A.2001~2005年 B.1991~1995年C.1981~1985年 D.1971~1975年(2)造成该市20~24岁年龄组人数明显偏多的原因可能是,该组人口出生期间( )A.生育政策放宽 B.经济发展提速C.育龄妇女较多 D.生育观念转变(3)推测2010~2030年该市人口发展的变化是( )A.人口出生率逐渐提高B.人口增长较为缓慢C.2025年迎来生育高峰D.人口总量逐渐减少答案 (1)D (2)C (3)B[命题四翼研析]基础性 人口增长原理和规律综合性 通过分析图中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随时间的变化,考查了人口出生率、人口总量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主要体现对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落实应用性 应用人口增长相关知识分析我国西部某市人口出生及发展状况,该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创新性 结合我国西部某市女性人数创设合理情境,设题新颖,层层递进,充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利用规律推测、解决问题的能力例2 (经典真题)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1)~(2)题。(1)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2)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 B.西亚C.西欧 D.南美答案 (1)C (2)B[命题四翼研析]基础性 人口结构问题及影响因素综合性 由图示看出男性青壮年比例偏高,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影响应用性 运用人口问题原理分析现实问题创新性 以人口金字塔图切入,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真实问题,考查考生运用人口结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2022·1月浙江卷,21~22)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8.8亿,比2010年减少4 000多万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 930人上升为15 467人;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完成1~2题。1.劳动年龄人口和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的变化,其影响是( )A.劳动力的优势削弱B.机器换人速度趋于减缓C.产业升级需要加快D.出口商品成本优势上升答案 C解析 据材料可知,与2010年相比,202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虽然有所减少,但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大幅增加,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的优势没有削弱,A错;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产业升级需要加快,机器人代替人工将成为发展趋势,机器换人速度加快,B错,C正确;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减少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出口商品成本优势逐渐消失,D错。2.关于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提高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B.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C.高新技术产业向城市群集聚D.迁出地城市化水平下降答案 C解析 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涌入,会降低城市群人口老龄化水平,A错;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将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聚,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有可能加大,B错;城市群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人力资本优势,城市群的优质公共服务能力有利于创新人才集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C正确;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人口进入城市,可以降低农村人口数量,提高迁出地的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上升,D错。课时作业 高考真题集训(经典真题)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1.如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答案 A解析 从1910年到1970年,迁移人数变化不大,但迁移人口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说明该时段人口总数持续稳定增长。1970年后,迁移人数增长快,占总人口比重增长慢,说明总人口继续增大,A正确。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答案 C解析 读图可知,1950~1970年移民人数变化不大,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最小,又知该国各年份的人口数量在增加,据此可得出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C项符合题意。(2021·山东卷,7~9)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3~5题。3.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 D.行政区划变动答案 B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应该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增长速度,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误。故选B。4.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答案 D解析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故选D。5.该市的支柱产业是( )A.采矿业 B.旅游业C.制造业 D.物流业答案 C解析 该市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说明该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经济较为发达,故应该为制造业,C项正确,A、B、D项错误。(经典真题)总和生育率是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数值低于2.1为低生育水平。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变化图。完成6~7题。6.1980~2015年,我国( )A.新生儿数量持续增加B.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D.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转负答案 C解析 由图可知,1995~2015年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低于2.1,该时期为低生育水平时期,故相对于1990年之前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A错误;由于1990年之前我国总和生育率数值大于2.1,新生儿数量较多,因而1980~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应该呈增长趋势,B错误;新生儿数量显著减少,老年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符合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的实际特点,C正确;我国总和生育率虽然低,但仍为正值,总人口仍呈缓慢增长态势,D错误。7.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的原因有( )①女性人口比重低 ②子女养育成本高 ③医疗卫生条件改善 ④妇女生育观念改变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C解析 1995年以来,我国总和生育率偏低,与妇女在生育年龄期间平均每人生育的子女数少有关,并不是因为女性人口比重低,①错误;我国子女养育成本高,使得妇女的生育意愿下降,大幅降低了我国的总和生育率,②正确;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应该有利于提高总和生育率,③错误;妇女生育观念改变,传统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不再被育龄妇女认可,④正确。故选C。(2021·6月浙江卷,6~7)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据此完成8~9题。地区 全国 甲 乙 丙 丁人口增长率(%) 3.4 -1.7 4.5 2.6 4.2三次 产业 结构 (%) 第一产业 7.2 13.2 4.6 8.2 11.0第二产业 39.1 34.4 38.9 41.8 37.0第三产业 53.7 52.4 56.5 50.0 51.18.甲是(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答案 D解析 甲地区人口增长率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019年间人口是减少的,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符合题意。9.四大地区中(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答案 B解析 丁地第一产业占比较高,同时第二产业占比较低,为西部地区,主导西部地区发展的因素不是高科技,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丙、东北地区—甲、西部地区—丁,C错误。东部地区—乙、中部地区—丙,第二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甲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故选B。自主加餐课16 高考真题微讲【典题示例】例1 (经典真题)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第(1)题:第(2)题:答案 (1)C (2)B[命题四翼研析]基础性 欧盟人口结构;人口迁移对地区的影响综合性 通过对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了解,综合分析了非欧盟籍人口迁入对欧盟的影响应用性 通过对比分析欧盟境内非欧盟籍与欧盟籍人口结构特征和差异,凸显了对区域认知的考查创新性 结合坐标统计图,创设新颖的合理情境,考查考生读图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例2 (经典真题)常住人口是指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安徽省2017年常住人口达6 254.8万人,比上年增加59.3万人。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如下图所示,同期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0.6%~0.7%。据此完成(1)~(2)题。(1)2005年和2010年该省常住人口大量减少,表明该省当年( )A.外出求学人数剧增 B.外出务工人员激增C.外出旅游人数剧增 D.外来务工人员剧减(2)2013年后,该省( )A.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B.劳动力缺口逐渐缩小C.人口回流现象逐渐明显D.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1)B (2)C[命题四翼研析]基础性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综合性 通过读“2001~2017年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统计图,分析人口的变化及原因,体现了综合思维应用性 判读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图,分析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创新性 以安徽省常住人口年增长率图为切入点,创设不同阶段人口迁移的情境,考查考生对经济因素与人口迁移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以致用】(2022·6月浙江卷,7~8)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1~2题。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答案 B解析 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省、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流入,且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但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①工资水平 ②空间距离 ③土地价格 ④环境质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 A解析 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邻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故选A。(2021·北京卷,8~9)M县在制定县域内精准扶贫方案时,规划将某个村实行生态搬迁。读图,完成3~4题。3.考虑环境承载力等因素,该村最适宜选址在(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A解析 据图可知,在M县区域内,甲地附近有时令河,有水源,且绿洲面积大,数量多,环境承载力大,适合生态搬迁选址,故A正确;乙不在M县,丙绿洲面积小,丁附近是地质公园,且绿洲面积小,故B、C、D错。4.搬迁后,该村适宜重点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是( )A.开采矿山 B.放养牛羊C.种植棉花 D.水上漂流答案 C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气候干旱,多荒漠景观,河流为时令河,没有矿产资源,所以不适合开矿和水上漂流,放养牛羊会对草场产生破坏,加剧荒漠化,故A、B、D错;适合在绿洲上适当开垦土地、种植棉花,故C正确。5.(2020·上海卷,11)“十三五”规划,我国九百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 )A.劳务迁移 B.难民迁移C.智力迁移 D.生态移民答案 D解析 易地扶贫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安置到其他地区,并通过改善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拓展增收渠道,帮助搬迁人口逐步脱贫致富。我国九百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这种人口迁移方式属于生态移民,D正确。课时作业 高考真题集训(2021·江苏卷,11~13)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许多省区人口流入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下图为某年我国三大城市外来人口占比位列前十的省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同为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迁移至上海人口相差较大,其主导因素是( )A.对外交通条件 B.文化交流习惯C.经济活动方式 D.人口迁移政策答案 C解析 据图可知,同为长三角的安徽、江苏流入上海人数较多,浙江流入上海人数较少。分析其形成原因,三个省份对外交通条件都很优越;都位于华东地区,文化习惯差异不大;人口迁移政策主要由国家统一指导,各省份差异较小;浙江省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和网络营销,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了其他地区人口流入的同时,也稳定了本省份人口的流出,导致浙江省流入上海市的人口比较少,C正确。2.从全国看,三大城市的外来人口省区分布具有明显的( )A.地域性 B.等距性C.均衡性 D.同向性答案 A解析 从全国看,三大城市外来人口省区分布,主要来自地域邻近的经济欠发达的人口大省,北京、上海、广州都有各自外来人口主要流入省份,所以具有地域性,A正确;由图可知,主要外来人口省区与流入城市的距离并不完全相等,B错误;外来人口省区和来源方向有明显的差异,北京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南部的省份,少量来自东北,上海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地区的省份,广州外来人口主要来自其西部和北部的省区,故不具有均衡性和同向性,C、D错误,故选A。3.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北京( )A.政府机构外迁 B.城市规模扩大C.首都功能优化 D.公共服务升级答案 C解析 近年来,京津冀在推进一体化发展,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将非首都职能包括工业等大量吸引外来人口的产业向外转移,外来务工人口减少,导致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下降,C正确;因国务院定位的北京为全国政治中心,政府机构不会外迁,A错误;城市规模扩大、公共服务升级,城市服务更完善,会吸引外来人口,使北京外来人口增幅上升,B、D错误。故选C。(2021·湖南卷,1~2)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1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4~5题。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答案 D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故选D。5.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 B解析 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出生人口数量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冲击,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④错误。故选B。6.(经典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6分)(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8分)(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或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所述理由需支持所持态度,否则不得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解析 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主要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外来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性、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第(3)题,此问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要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39课时 人口增长及人口问题.docx 第40课时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docx 第41课时 人口合理容量.docx 自主加餐课15 高考真题微讲.docx 第42课时 人口的空间变化.docx 自主加餐课16 高考真题微讲.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