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变形记(节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2 《变形记(节选)》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 《变形记》(节选) 课型 新授
学情分析 这是高一学生第一次学习表现主义文学的作品,学生难以根据课文节选把握小说主旨。根据对学生的阅读调查,同学们认为《变形记》课文文本略有难度,能够基本理解小说的情节。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学习提示,同学们能够感知小说的社会批判性。本篇小说比较能引起学生兴趣,针对小说的情节,学生能够提出“为什么格里高尔会那么努力地想去上班”、“为什么格里高尔对于自己变成甲壳虫一点也不惊讶”、“为什么格里高尔会变成甲虫”等与主旨关联的问题,但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才能解决疑问,理解主旨。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格里高尔的人物形象,把握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2. 把握小说所表现的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理解小说在荒诞中透露出的对真实社会人生的揭示,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3.学习表现主义的写作手法,赏析小说运用的象征手法,理解寓于荒诞中的生活真实。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对比格里高尔变形前后与家人心理变化,挖掘人物性格,分析变形原因。
难点:把握小说所表现的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理解小说在荒诞中透露出的对真实社会人生的揭示,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教学准备 PPT 优化方案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2023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情景导入
不断运动的生活把我们拖向某个地方,至于拖向哪里,我们自己是不得而知的。我们就像物品,物件,而不像活人。
——弗兰茨·卡夫卡
二、知人论世
(一 )作者简介
卡夫卡(1883年-1924),奥地利小说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的作品文笔明净而想象奇特,寓意丰富而晦涩。他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述惘,遭受压迫而不敢也无力反抗。卡夫卡被许多20世纪文学流派追奉为先驱。有一个词语,即“卡夫卡式”的,就是用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仅有少部分卡夫卡的作品是在他生前出版的:故事集《沉思》、故事集《乡村医生》和刊登在文学杂志上的单一故事作品(如:《变形记》)。
写作被他视为唯一立足之地的精神生活。
相关补充:
1、卡夫卡名言:
(1)精神只有在不成为支撑时,它才会自由。
(2)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
(3)害怕失去饭碗,这种恐惧心理败坏了人的性格。生活就是这样。
(4)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5)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 住着快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
2.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二)创作背景
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三、整体感知
(一)梳理情节,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13):格里高尔突然“化虫”,不知所措的情况下仍然想努力起床上班。
第二部分(14-23):公司协理找上门来,询问他没上班的理由。
第三部分(24-29):“化虫”真相完全败露,协理和家人们惊慌失措的反应。
(二)整篇《变形记》的介绍,详见PPT视频。
深入探究
(一)探究格里高尔的形象特点
结合格里高尔在家庭和公司的表现,请简要概括格里高尔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他勤劳、忠厚、善良、忍耐、 忠于职守,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颇善解人意。
(二)、格里高尔为什么变成了甲虫,而不是其他的动物呢?
甲壳虫的特点 象征含义
大身躯、小足 格里高尔不堪生活重负
行动缓慢 对工作压力大、生活紧张的强烈逆反
卑贱却又是自由的 格里高尔自卑心理和人生理想的结合
有甲壳 是人际关系冷漠的反映,是潜意识中防范心理的反映,也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心理壁垒的映射。
弱小,任人宰割 对自身命运无法掌控、无法把握
(三)、格里高尔被发现变成甲虫前后,众人的表现如何?有何作用?
众人 发现变虫前 作用 发现变虫后 作用
公司协理 怀疑格里高尔耍态度 (1)协理是外在压迫他的社会关系的具体代表。 (2)推动了情节发展。协理恩威并施、步步紧逼甚至暗含羞辱的话,推动了格里高尔“异化”形象暴露在众人面前。 “仿佛一道禁令让他离开房间似的”(惊骇、逃走) /
父亲 用拳头叩门——严父 (1)从侧面表现主人公承担了家庭的全部重担 (2)为下文写亲人发现他变成甲虫后态度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握起拳头,敌意”“ “哭”——”赶回房间“(惊骇、驱赶) (1)家庭的混乱成为异化世界的一个象征 (2)预示着格里高尔随后可悲的命运。 (3)家人态度变化展示出现代社会异化的人与人关系的极度荒诞。
母亲 多温柔的声音——慈母 “随即倒了下去”——“起身往回跑”(惊骇)
妹妹 轻轻地询问——柔弱关心形象 /
(四)、结合小说内容,你认为题目中“变形”二字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理解?
明确:(1)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生理上的变形。他由人变成甲虫,仍保持着美好的人性,是“虫形而人心”。
(2)当时社会人们心理上的变形(尤其是他的亲人),反映当时人们是“人形而虫心”。
(3)作者运用了变形的艺术手法,采用有别于传统艺术手法的荒诞形式,于荒诞之中现真实,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痛彻的思考。
“变”与“不变”的对比:
格里高尔:善良、宽厚、隐忍、孤独、有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形变而心未变,虫形人心
家人:躲避、讨厌、虐待、嫌弃——形未变却心变,人形虫心
(五)、格里高尔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对此加以探析并完成下面表格
原因 具体阐述
社会原因 家庭原因 工作辛苦、饮食低劣、友情淡泊、心里烦恼 独自养家、背负债务
心理原因 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
主旨归纳
《变形记》表现了关于人的异化的主题,试分析其深刻的内涵。找出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说说是什么原因使格里高尔失去了人的本质,异化为非人。
明确:异化的表现,是人无法作为一个真正的“人”而存在。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即人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竞争压力下,渐渐丧失了自我,以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的问题(由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孤独无助,焦虑痛苦的心理和他对自己变形前生活及工作的有关回忆可见)。
写法探究
(一)、现实和虚幻紧密结合;(二)、鲜明强烈的对比(变与不变的对比):
(三)、大量的心理描写; (四)、象征手法的运用;
七、延伸扩展,比较《变形记》《促织》的异同
(一)、可以从情节设计、叙事方法、表现手法、主题等方面进行探究。
明确:相同点:1.文章都设计了人变虫的荒诞情节。
2.文章都运用了大量的心理及细节描写。
3.文章都突出了黑暗社会对人的残酷压迫及剥削。
不同点:1.《促织》更注重情节的连贯,《变形记》模糊了情节的发展,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进行过渡。
2.《促织》为喜剧结局,《变形记》为悲剧结局。
3.《促织》揭示的是封建统治者对普通百姓的压迫,《变形记》揭示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残酷剥削。
(二)、对《促织》、《变形记》中的两位主人公进行形象分析,比较二者形象的异同,对两位主人公异化原因作比较(详见PPT)。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要求能结合具体课例,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