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念奴娇·过洞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南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前三句借助“洞庭”“青草”水面平静之状暗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B.“玉鉴琼田三万顷”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湖边广阔、明净的良田美景。C.“应念岭海经年”三句由上片景物联想到岭海为官的生涯,景与情过渡自然。D.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又回应开头“近中秋”所点出的时间,首尾呼应。答案:B【解析】“借代的修辞手法”“良田美景”错误。由“着我扁舟一叶”可以推断“玉鉴琼田”是指洞庭湖湖面广阔,没有“良田美景”;没有用到“借代”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的手法。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简要赏析。(6分)答案:①注意炼字,“尽”“万”这些副词的使用,要吸尽江水,要让万物作陪,产生了一种以我为主的豪迈之情。②意象宏大,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凸显豪放之气。③想象奇特,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④采用夸张手法,写出自己能一口吸尽西江水,以北斗大勺作酒器,表现了词人豪迈之情。3.下面对《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答案:D不是现实主义,而是浪漫主义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6分)答案:(5分)范诗“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3分)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3分)5.下面对《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C.“肝肺(也作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D.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答案:D、不仅是写人,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的品格之美。6. 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答案:(6分) 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2分)②胸坦荡怀,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2分)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2分)7.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浩瀚无垠,近中秋时节,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B.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C.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 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答案】14.D“归隐田园”理解不当,这首中秋词是作者泛舟洞庭湖时即景抒怀之作。开篇直说地点与时间,然后写湖面、小舟、月亮、银河。此时作者想起岭南一年的官宦生涯,感到自己无所作为而有所愧疚。而且想到人生苦短不免心酸,不过由于自己坚持正道。又使他稍感安慰。里面没有要归隐的意思。8.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 (6分)答案:①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以景衬人,表面写洞庭之景,暗含词人内心的境界,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②下阕“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采用用典和比喻的写法,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③“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采用侧面衬托和一语双关的写法,表现了词人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④“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而却能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解析】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之景,景中寓情。“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描写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着我扁舟一叶”则是写在这广阔的、洁净如玉的湖面上,词人驾一叶扁舟。如游仙境,给读者一种恍然世外之感。“表里俱澄澈”明写湖上的坦荡景象,其实是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红尘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下片开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词人回忆自己在“岭海”任职多年,但“孤光自照”,自己无愧于心,“肝肺皆冰雪”,采用比喻手法,其中“孤光”是用典,出自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表明词人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词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短发萧骚襟袖冷”,自己头发稀疏,不耐风寒。此处用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表明词人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风范。“稳泛沧浪空阔”,表明词人孤高傲世的心态,尽管自己对朝廷披肝沥胆却仍然被奸佞的谗言所中伤,身处这种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此句一语双关,既是眼前泛舟之景,又暗喻词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词人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作者不为逆境所打败,而是雄心豪情不减,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而却能与宇审融为一体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为结尾,此时词人意兴达到极致,情不自禁地叩击船舷,对天狂啸,忘记了今晚是什么时辰。此时的词人,仿佛与浩瀚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宠辱皆忘,物我难分。写出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感慨。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B.全词的主旨句为“表里俱澄澈”,此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答案:A.“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说法错误,在三万顷的湖面上,安置我的一叶扁舟,颇有自然造化全供我所用的意味, 有力地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与苏轼有异曲同工之妙。10.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本词谈谈其豪放之处。(6分)答案:①“三万顷”极言湖面之广,在三万顷的湖面上“着我扁舟一叶”,颇有自然造化全都供我所用的意味,一大一小的对比中有力地衬托了词人的豪迈气概。②“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这两句写出词人自己虽遭贬谪,变得萧条冷落,但自己的心神无一-丝动摇,仍沉稳地泛舟洞庭,显得洒脱、豪迈。③“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把西江水当作美酒,把北斗星当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词人包罗万象的想象,与浩渺无限的自然融合,抒发了豪爽坦荡的志士胸怀,表现了旷达胸襟和超脱的人生观。11.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B. “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C. 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D. 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答案:B“幻想”错误,这是现实场景12.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B. 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C.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D. “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答案:C“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错误,“细斟北斗”说的是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几句是说设想自己是主人,万物是宾客,纵情豪饮,这是一个因逸言被免官之人的自信和胸襟,并无方向指引和理想之意。13.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6分)答案:(1)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①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②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2)不同点:①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②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C.“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D. 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答案:B “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说法错误,应该是同时巧妙引出下阕抒情。15.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答案:①两首都用了即景抒怀的手法,以月写人。②张词以“素月分辉”“孤光自照”,“表里澄澈”,象征诗人的高洁忠贞;曹诗以月比人,“明明如月”以月的皎洁比喻贤人能士的高尚品德和非凡能力,抒发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态。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有两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明如月”“月明星稀”是诗人眼前之景,诗人借助眼前之景,即兴抒怀,把贤才比喻成空中的明月,说自己何时才能摘取,表达自己招揽贤才的愿望。并告诉天下贤才时局一片大好,可以出而仕也。本词写月的意象主要有“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词人洞庭湖,看到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水天辉映,一片晶莹,没有一丝儿污浊。“孤光自照”,是词人说自己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这是词人以眼前之景即兴抒怀,以月写人,表现了词人自己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傲高洁的情怀。(《念奴娇·过洞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念奴娇·过洞庭①[南宋]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词的前三句借助“洞庭”“青草”水面平静之状暗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B.“玉鉴琼田三万顷”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湖边广阔、明净的良田美景。C.“应念岭海经年”三句由上片景物联想到岭海为官的生涯,景与情过渡自然。D.以“不知今夕何夕”作结,又回应开头“近中秋”所点出的时间,首尾呼应。2.“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一句是如何表现豪迈气概的?简要赏析。(6分)3.下面对《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画面的空灵使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C.诗人独以一颗心面对浩瀚水天,欣然领受大自然的慰藉,自信心怀坦荡,无惧两鬓已斑,前途坎坷。D.这是一首豪放词,也是现实主义的词作。这些特点在词中的描写和抒情中有明显的体现。4.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6分)5.下面对《念奴娇·过洞庭》一词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三四句点出了在这秋草无色,秋水无波,美玉一般的空灵画面上,中天的一轮皓月、湖上的一叶扁舟分外突出,真似仙境。B.“素月分辉,明河共映,表里俱澄澈”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表里俱澄澈”是写洞庭湖景色的透明。C.“肝肺(也作胆)皆冰雪”一句中,作者以“冰雪自喻,肝胆如冰雪一般晶莹洁白,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忠贞高洁的品质和坦荡磊落的胸怀。D.月下的洞庭湖,妙不可言: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洁白如玉,水天一色。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只感受到洞庭风光妙不可言。6. 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7.下面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A.开头三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环境。洞庭湖加上与之相连的春草湖,浩瀚无垠,近中秋时节,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B.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词人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C.上阕和下阕的结尾,作者都采用了模糊表达的方式。这样写,扩大词句的内涵,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参与想象。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 独守高尚节操的决心和宠辱皆忘、归隐田园纵情山水的悠然、愉悦的心情。8.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 (6分)【解析】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之景,景中寓情。“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描写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着我扁舟一叶”则是写在这广阔的、洁净如玉的湖面上,词人驾一叶扁舟。如游仙境,给读者一种恍然世外之感。“表里俱澄澈”明写湖上的坦荡景象,其实是词人光明磊落、胸无红尘的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下片开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词人回忆自己在“岭海”任职多年,但“孤光自照”,自己无愧于心,“肝肺皆冰雪”,采用比喻手法,其中“孤光”是用典,出自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张孝祥用了“孤光”这一典故,表明词人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词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表达了词人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人格。“短发萧骚襟袖冷”,自己头发稀疏,不耐风寒。此处用的是侧面衬托的笔法,表明词人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风范。“稳泛沧浪空阔”,表明词人孤高傲世的心态,尽管自己对朝廷披肝沥胆却仍然被奸佞的谗言所中伤,身处这种逆境,自己不改初衷,仍稳稳地泛舟在这碧波浩淼的湖面上。此句一语双关,既是眼前泛舟之景,又暗喻词人对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风浪安之若素的态度,表现了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中,词人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气魄宏大。词人要舀尽长江的水为酒,把呈勺子形的北斗七星当作酒杯,邀请天地万物为宾客来和他一起细斟慢酌。作者不为逆境所打败,而是雄心豪情不减,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而却能与宇审融为一体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为结尾,此时词人意兴达到极致,情不自禁地叩击船舷,对天狂啸,忘记了今晚是什么时辰。此时的词人,仿佛与浩瀚的大自然融为一体,宠辱皆忘,物我难分。写出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感慨。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三万顷”与“一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的浩渺辽阔与人的渺小,与苏轼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所营造的意境迥然有别。B.全词的主旨句为“表里俱澄澈”,此句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秋月秋水上下通明的澄澈之美,二是湖上泛舟之人光明磊落的品格之美。C.孤光,指月光。“孤光自照”,是说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表现了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高心情。D.最后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作结,从秋月秋水回归自我,直抒胸臆,说明词人已忘情这月白无风之夜,忘情于自然之境,余味无穷。10.张孝祥词风豪迈,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请结合本词谈谈其豪放之处。(6分)11.下列对张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更无”一句,写出了洞庭湖碧波万顷,水波不兴,幽然之境令人神往B. “短发”两句词人幻想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C. 下阙“尽吸”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D. 本词天光与水色、物境与心境,全都和谐相融,给人以光明澄澈之感。12.下列与张词相关的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扁舟”多承载着诗人漂泊思乡的意绪,张词中的扁舟却充溢着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B. 诗词中的“月”意蕴丰富,或幽美、或凄凉。本词中“素月”即皓月,写出月色澄澈之美。C.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D. “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词人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13.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6分)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歌一开头就紧扣题目,直说地点与时间,“更无一点风色”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B.“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阕写景,回顾岭表一年。C.“肝胆皆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与上阕“表里俱澄澈”虚实相映,写人写景内外一片澄明。D. 诗人最后作主人,请天地万物做客人,想象瑰丽;敲击船沿,仰天长啸,豪情满怀。15.请比较本词与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谈谈它们在艺术手法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曹操《短歌行》中月的意象有两处,“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明明如月”“月明星稀”是诗人眼前之景,诗人借助眼前之景,即兴抒怀,把贤才比喻成空中的明月,说自己何时才能摘取,表达自己招揽贤才的愿望。并告诉天下贤才时局一片大好,可以出而仕也。本词写月的意象主要有“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惧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词人洞庭湖,看到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象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地明亮,水天辉映,一片晶莹,没有一丝儿污浊。“孤光自照”,是词人说自己以孤月为伴,引清光相照,这是词人以眼前之景即兴抒怀,以月写人,表现了词人自己既不为人所了解,也无须别人了解的孤傲高洁的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古诗词诵读 《念奴娇?过洞庭》同步练习(原卷)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