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6.1《老子》四章 练习(含答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6.1《老子》四章 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见者不明明:明察 B.物或恶之 恶:凶恶
C.其未兆易谋谋:解决 D.复众人之所过 复:弥补、补救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曰余食赘行 B.其脆易泮 C.生于毫末 D.起于累土
二、名著阅读
3.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请你总结一下老子和庄子思想的相同之处。
4.下列思想主张的提出与老子无关的是( )
A.无为 B.仁政 C.道 D.性善论 E.性恶论
5.阅读下面的《老子》语录,说一说这些语录传达了哪些做事的道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从事焉。
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爱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郑、虞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
(节选自《韩非子·喻老》)②
材料二: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①庄蹻(qiáo):当时民间反对派首领。②《韩非子·喻老》出自《韩非子》,韩非子用二十五则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解释了《老子》,使《老子》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具体可感的呈现,在中国哲学史和训诂学史上起着发凡起例的作用。
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须加标点的标号写在答题卡上。
爱A其B璧C而D假E之F道G晋H已I取J虢K还L反M灭N虞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则材料中加点的“伐”字意思相同,都翻译为“讨伐”。
B.“蚤”与《鸿门宴》中“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意思相同。
C.过与《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中“探望”意思不同。
D.假,意思为“借”,与《劝学》中“假舟楫者”意思相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庄王没有认识到楚国兵弱政乱的状况,而认为越国“政乱兵弱”,想要讨伐越国,在杜子进谏后,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B.扁鹊认为,病在肠胃用火剂汤可治好,病在骨髓,大夫是无法医治的,蔡桓公的病已人骨髓,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C.郑君不听叔瞻的建议,最终被晋攻取了八座城池;虞君不听宫之奇谏言,最终被晋所灭。说明做事只争于腠理没有意义。
D.用“道”的观点看,踮脚、跨大步、自以为是、自我夸耀等行为就是剩饭、赘瘤,会遭人们厌恶,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愚患之,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10.《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与《老子》中“自见者不明”,是否矛盾?请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11.下列对于文中有关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A.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C.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D.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 B.当其无,有车之用 当:当做
C.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埴:黏土 D.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伐:夸耀
13.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
C.“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
D.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却让它失败了。假如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老子》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5.《<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答三条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倾:依靠
B.埏埴以为器 埏:揉和
C.企者不立 企:踮起脚跟
D.自矜者不长 矜:矜持
1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后相随,恒也 也:语气词,表判断
B.跨者不行 者:代词,……的人
C.不失其所者久 其:指示代词,那些
D.死而不亡者寿 而:连词,表转折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老子》第二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倾:依靠 B.当其无,有车之用/当:当作
C.埏埴以为器/埏:揉和 D.自矜者不长/矜:夸耀
2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动词,是
B.前后相随,恒也/也:语气词,表判断
C.跨者不行/者:代词,……的人
D.不失其所者久/其:指示代词,那些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把很多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B.《老子》运用三个例子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并认为“无用”才是最大的用,正是因为有了“无”,“有”才能发挥作用。
C.《老子》认为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
D.《老子》认为“自知”比“知人”更加重要,“胜人”比“自胜”更加难得,这是极富哲理的判断。
2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秦朝管理藏书的史官。
B.《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共有八十一章传世,尽管其作者是否为老子尚有争议,但基本能反映老子的思想。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牖,指室与堂之间的窗子。秦代以前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时多用牖,而窗少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填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老子〉》四章》,选自《老子道德经注校译》)
24.下面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牖:窗
B.自伐者无功 伐:夸耀
C.其脆易泮 泮:同“判”,分离
D.复众人之所过 复:重复
25.下面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B.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C.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D.为之于未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B.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后跟;“不积跬步”的“跬”是跨出一脚。
C.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老子》等对其都有阐释。古人认为上寿是百岁,中寿是八十岁,下寿是六十岁。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曾向孔子问礼。
2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四、非选择类
28.一词多义。
当其无,有车之用 介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北邀当国者相见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29.解释《〈老子〉四章》《五石之瓠》中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
①埏、埴:埏埴以为器埏,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埴,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企:企者不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有道者不处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明:自知者明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强:自胜者强 形容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彰:自是者不彰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几:常于几成而败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复:复众人之所过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⑩拙: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虑: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微写作
30.老子说:“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你如何看待“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不少于200字。
31.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材料一
《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六、句子默写
32.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
(2)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器之用。
(3)自见者不明,____________________。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人者智,____________________。
(5)知足者富,____________________。
(6)合抱之木,____________________;九层之台,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无败事。
(8)其脆易泮,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小阅读-课内
33.阅读《老子》四章,分析语段中举车子、器皿和屋室为例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2】(第十一章)
3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5.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1】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3】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5】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讲述“五石之瓠”的事例,有何用意?
36.老子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排比句式来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也曾强调积累的重要性,两者的思想是否相同?
37.重点: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老子》四章
38.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老子》
八、选择类
3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千里之行 复众人之所过
C.当其无 不失其所者久
D.凿户牖以为室 是以圣人欲不欲
40.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死而不亡者寿 B.治之于未乱
C.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九、语言表达
41.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简要概括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十分明白。”当前,我们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老子》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其中的“俭”指的是节俭。这与今天我们倡导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节约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理念有一定契合之处。道家道教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改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别有洞天的美感。“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4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最近,①一些地方积极运用科技手段贬低餐饮浪费的行为,令人眼前一亮。②餐桌上的风尚新,映照着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节俭基因”。③无论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劝勉,还是“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告诫,有关俭与奢的箴言,沉淀着历史的启迪,牵动着中国人家风与国运的思考。④崇俭戒奢的思想,凝结着中国哲学智慧。⑤从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幸福观,到老子“去甚、去奢、去泰”的思辨,再到墨子对“节用”理念的提倡……⑥有关节俭的表达,委托着对人与自然良性关系的期待,也蕴藉着人与社会的相处之道。
参考答案
1.B
2.C
3.【示例】
(1)他们都是自然规律的代言人,认为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反对无止境地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升。
(2)他们都是深刻而通透的哲学家,有着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正面而他们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而他们却看到了内涵。
(3)他们都是固守本分的政治家,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顺应自然,不主动干预,不刻意追求,不动妄念,谨守自我。
4.BDE
5.做事情从简单处入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问题出现之前去解决它,这就需要人有未雨绸缪的意识。(意思对即可)
6.G K L 7.A 8.C 9.(1)我很愚昧为您这样的想法感到担忧,人的智慧就像眼睛,能看见百里之外的事物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
(2)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10.不矛盾。《韩非子·喻老》中“自见之谓明”的“见”应解释为看见、认识,句意为:能够自我认知的人是明智的(显明的);而《老子》中“自见者不明”的“见”应该通假为“现”,解释为自我彰显、自我夸耀。这两句是分别从内在的自我认知与外在的自我表现两个角度谈“为人”的,所以不矛盾。
11.C 12.B 13.C 14.(1)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15.①辩证地看待事物。
②人贵自知。
③成功需要慎始慎终。
16.D 17.C 18.D 19.从自然的运行规律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和剩饭赘瘤一样的东西。众人都会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20.B 21.D 22.D 23.A
24.D 25.B 26.D 27.(1)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2)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
28.在(某处,某时)/对/抵挡/把守/掌管
29.①揉和 黏土 ②踮起脚跟 ③为,做 ④圣明
⑤刚强 ⑥使……清楚,指明辨是非 ⑦接近
⑧弥补、补救 ⑨击破 ⑩不善于 考虑
30.老子一直推崇柔弱,不提倡坚强,越柔弱的,活得越好。牙齿坚硬,舌头柔软,当我们老去,牙齿掉光了,舌头还在;遇到暴雨大风,小草随风而动,但大树经常被吹断或者连根拔起。现在很多人都用微博,看看微博上女生对自己的称呼。自称“人家”的女生,基本上啥工作都不用做,有男生会替她做掉大半;自称“我”的,全部工作都是她自己的;自称“姐”或者“爷”的,得连男人的活都是她干的。相对来说,女人柔弱,男人坚强,据统计女人的平均寿命要比男人高几岁。柔弱总是跟生相关,坚强总是跟死相关。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柔弱与大道性质相符。树根和树枝比,树根更强大,但树枝在上根在下;大地和生物比,大地比生物更强大,但大地一直在我们脚下;最强大的人一般都不显山露水,一天到晚吹嘘自己的人大多不是什么高手,金庸小说中武功深不可测的是那个扫地僧。
31.(1)赞同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观点。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顺应自然,采用不争的态度,不自夸的人才能功绩昭彰,不自矜持的人才能长久。尤其是身处于春秋乱世,舍弃柔弱之体而去目空一切,事事争先,这样只能走向毁灭和死亡。老子以此自存于乱世,将学问自树一帜。自古及今成大事者,无不是先静观其变,只有在水到渠成之时才果敢地行动。而那些争先者,虽极聪明,但耐不住寂寞,在成事之前盲目行动,结果被撞得头破血流,甚至丢失了性命。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为人不妨更为谦和,与世无争。
(2)赞同孙中山先生“敢为天下先”的观点。“敢为天下先”意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建功立业。孙中山先生面对晚清民不聊生的现状,抛弃医生的职业,勇敢地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带领无数志同道合者努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在孙中山先生的身上体现出了一个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者的优秀品质。而今国家正走在复兴之路上,国内面临着改革深化的困难,国际上竞争日趋紧张,这更需要我们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像孙先生一样勇敢地承担起作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的中国人的义务,为国家和民族奉献自己应有的光与热。
32. 三十辐 共一毂 埏埴以为器 自是者不彰 自矜者不长 自知者明 强行者有志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慎终如始 其微易散
33.以车子、器皿和屋室三者为例,说明“有”和“无”的相对性。
34.此处的排比句强调做任何事都要防患于未然,为下文讲述正确的方法做铺垫。
35.惠子用“五石之瓠”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
36.观点一 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 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37.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
38.“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两组句子中,每组的后一句在语意上都重于前一句。老子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人的毛病恰恰是不自知和不能战胜自我。即“自知”比“知人”难,“自胜”比“胜人”难。
39.D
40.A
41.道家强调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适应自然、注重节俭的总原则,在实践中一定要积极尝试。
42.①将“贬低”改为“减少”;②将“风尚新”改为“新风尚”③在“家风与国运”前加“对”;⑥将“委托”改为“寄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