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2张PPT。列宁 斯大林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容,说一说俄国在关键时候宣布退出战争,对协约国和同盟国各意味着什么?
○ 十月革命后,协约国为什么在战争继续的情况下,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 从课文的描述中,你认为十月革命胜利后的俄国主要面临着哪些困境?○ “余粮收集制”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有什么作用?  “余粮收集制”是战争时期的非常措施,它的实施为苏维埃政权赢得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 为什么“余粮收集制”不能继续实行了?  这一政策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不满。它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1921年3月俄共(布)新经济政策一、新经济政策a.农业:实行固定粮食税,余粮归自己分配 c.商业 --- 废除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b.工业:国家政府管理大企业,允许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经营中小企业 苏联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当时有俄罗斯联邦、外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加入,后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
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结合20世纪20年代苏联国际国内情况,说一说工业化实施的背景。
○ 方针的确立
○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举措及其实施过程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特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 从“一五”计划的目标、重点等方面,概括苏联工业化的一些特点。1、目的:
2、手段:
3、方式:
4、结果:
积极影响
存在问题:
5、启示: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行政手段集体农庄到1937年,基本完成农业集体化为苏联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三、农业集体化强迫农民加入,违背农民意愿,挫伤农民积极性,破坏农业生产力,使农业长期停滞不前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调
动农民的积极性;制定政策应充分考虑国情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斯大林模式严重弊端: a.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 b.片面强调产量、产值,忽视质量与品种 c.对农民剥夺太多,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d.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资源浪费。 启示: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对我们中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建设必须根据国情、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看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艰难和曲折的;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
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主要依据启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应该从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呢?① 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也要兼顾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②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既抓产值和产量,也抓产 品品种创新和产品质量提高;
③ 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
④ 大力保护环境和资源,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等;
⑤在政治上要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法制。苏联的工业化:
积极——
①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经济实力,成为了工业强国
②为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
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农业集体化
积极——引导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消极——片面追求集体化的速度,违背了自愿原则和经济规律,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使得苏联农业长期滞后,影响了其经济的健康发展1917~1936年苏俄(苏联)历史大事年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