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3年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中考历史适应性试卷(三)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 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屋。如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分别是( )A. 元谋人和半坡人 B. 元谋人和北京人 C. 河姆渡人和北京人 D.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2. 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 )A. 有教无类 B. 因材施教 C. 诲人不倦 D. 温故知新3.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五胡”,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他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民族政权并立 B. 民族交融加深 C. 中外交流频繁 D. 民族矛盾消除4. 宋朝的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均高于武将,武将则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当时宋朝( )A. 藩镇割据 B. 重文轻武 C. 重农抑商 D. 尚武轻文5. 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 )时间 事件 作用1684年 设置台湾府 巩固了东南海防1727年 设置驻藏大臣 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A. 巩固皇权的军事手段 B. 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C. 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D. 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6. 通过梳理历史线索可以明确学习主题。对如图反映的学习主题概括最准确的是( )A.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 中国人民的抗争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近代化的探索7. 如图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随意杀人、无故放火等事,为数极属不少,亦为增加居民痛苦之原因。--[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A.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B. 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C. 侵略者开始资本输出 D. 外国侵略者首次攻陷北京8. 《百年中国》的解说词中说:“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并非世纪起点的标志,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1921年( )A. 爆发了五四运动 B. 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C. 发动了辛亥革命 D. 建立了中华民国9. 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邓小平强调的是( )A. 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B. 主张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 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 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 )A. 中苏建立外交关系 B.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C. 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 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11. 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见证了古埃及文明的灿烂与辉煌。下列关于古埃及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用于祭祀的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 B. 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馈赠C. 古埃及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D. 太阴历是古埃及突出成就之一12. 14-16世纪被世人认为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其中“人”的被发现是指( )A. 资本主义萌芽 B. 工业革命 C. 文艺复兴运动 D. 资产阶级革命13. 全球史观,简而言之,就是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客观公平地看待历史。如果以这种角度看,殖民扩张应该是( )A. 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 B.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C. 给亚非拉造成了无穷的苦难 D. 典型的“带着血泪的进步”14. 如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 )A. 欧洲一体化 B. 冷战政策C.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 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15.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表明( )A. 世界经济实现全球化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C. 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 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16.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漫长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进藏的人民解放军受到西藏各界人民的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开启了新的征程。——摘自《复兴之路》材料三: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摘自《习近平: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材料四:我们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摘自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巩固新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图文所表示的历史事件。(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时间和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历史性决策?(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一条怎样的建设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4) 据材料四,谈谈你对文化自信的认识。(5)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17.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它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它是一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材料二:1500年以后的时代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时代,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欧洲人的发现导致新的全球性种族分布,实际上,1500年以前,存在着世界范围的种族隔离。今天,这一格局已彻底改变,其改变的程度甚至达到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地步。——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近年来,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熊光清《“逆全球化”阻挡不了全球化进程》(1) 根据材料一,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作用。图1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请写出它的名称。(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00年前后“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的重大事件。说出材料中导致“一半的非洲人生活在非洲之外地区”的历史原因。(3) 当今,图2与图3是支撑、协调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两大支柱,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据材料四指出“中国为推进新全球化以及遏制“逆全球化”开出的良方”。(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该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18. 改革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法令,改变了德川时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转而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综合摘编于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编著《新编日本通史》材料三:在战争(一战)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列宁材料四: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据人民版《历史 必修二》整理(1)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哪一次重大改革?根据材料一,指出改革中增强国力的一项措施。(2) 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教育改革的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使日本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变化?(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根据材料三,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4)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罗斯福实行新政的原因和作用。(5)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总结提升)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元谋人、北京人居住在山洞里,还不会建造房屋,河姆渡人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里,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图为干栏式的房屋和半地穴式的房屋,故答案选D。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远古居民居住房屋的知识,需要注意对比记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辨析知识点的能力。2.【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在孔子兴办的私学中,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体现的教育思想是有教无类。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开办私学后,提倡“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即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孔子教育成就的知识。本题以孔子为依托,考查的是学生对孔子教育成就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3.【答案】B【解析】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著作中提到“一到隋唐时代,而所谓五胡,便已泯然无迹。”他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深,许多少数民族逐渐汉化,被汉族同化,不再被视为少数民族。故选:B。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知道吕思勉旨在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加深。本题考查北方民族大交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答案】B【解析】题干关键信息“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当时宋朝重文轻武政策。宋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它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由于武将地位不高,又多受牵制,这就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本题主要考查重文轻武政策。“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反映了宋代抑制武将、重文轻武的政策。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重文轻武政策的相关知识。5.【答案】B【解析】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作为中央政府的代表长驻西藏,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清朝对西藏地管理。清朝时,乾隆帝在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后,设置了伊犁将军,加强了对西北边疆的管辖。故题干表格内容反映的是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选项B符合题意。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的相关史实。掌握清朝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的措施的相关史实。6.【答案】A【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年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清政府同11个国家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题干体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反映的学习主题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近代化的探索在题干中未有体现,排除BCD项。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图片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的相关史实。7.【答案】A【解析】为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列强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我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烧杀枪掠,无恶不作,对中国民族犯下严重罪行。因此《瓦德西拳乱笔记》和照片反映的是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A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到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本题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8.【答案】B【解析】“1921年是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的原因是中共一大在这一年召开,中共在这一年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1921年是全新时代的开始”的原因。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共产党诞生。9.【答案】B【解析】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由此反映出邓小平强调的是主张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解放思想,ACD与解放思想无关,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本题考查邓小平理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及“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的解释,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这次国际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是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故选:B。本题考查了求同存异方针与万隆会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需要灵活运用“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与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11.【答案】B【解析】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约公元前30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所以说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它用图形表示事物,叫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太阳历是古埃及突出成就之一;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埃及人民的骄傲。因外形像金字塔,后人命名为金字塔。所以ACD项描述都不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埃及的文明。识记掌握相关知识。本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四大文明古国的典型文明成就。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被发现的时代”是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持续了近三百年。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故选:C。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强调和发挥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作用。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文艺复兴的内容与影响。13.【答案】D【解析】全球史观是站在人类立场上的,客观的评价历史。殖民扩张对被殖民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也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个整体,有利于世界的进步,因此以全球史观看,殖民扩张应该是“带着血泪的进步”,D项正确;AB项都代表了欧洲殖民者的立场,均与“全球史观”不符,排除AB项;C项代表了亚非拉地区的立场,与“全球史观”不符,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以全球史观看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全面的看待历史事件。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以全球史观看殖民扩张的相关史实。14.【答案】B【解析】题中图片反映的是冷战和两极格局的形成,由于美苏两国国家利益的冲突,二战后美苏两国进行了冷战,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组织,在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由此可知图片所反映的主题是冷战政策。故选:B。本题以历史图片为切入点,考查两极格局的相关知识。注意对图片的解读,识记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15.【答案】C【解析】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C符合题意。故选:C。本题考查世界格局多极化。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本题以世界格局多极化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6.【答案】【小题1】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或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小题2】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小题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小题4】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对自身禀赋和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言之有理即可)【小题5】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的历程的相关史实。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史实。17.【答案】【小题1】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外经济的交流通道,还是中外科学技术,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阿拉伯数字。【小题2】事件:新航路开辟;原因:欧洲殖民者进行“三角贸易”。【小题3】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或世贸组织或WTO)。“一带一路”倡议和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小题4】我们要顺应全球化的发展潮流;应加强友好交流、合作共赢等。(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的作用、阿拉伯数字、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应对措施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的作用、阿拉伯数字、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应对措施等知识。18.【答案】【小题1】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小题2】内容:增加教育经费投入;重视科学技术教育;普及初等教育;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变化: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小题3】新经济政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小题4】原因: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作用:美国逐步走出了危机,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使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度回升;使美国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小题5】观点: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论述:战国时期,为适应当时社会变革潮流,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通过变法,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初,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因时制宜,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美国逐渐摆脱经济危机,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结论:综上所述,改革是实现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解析】本题以四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变法以及意义、明治维新以及意义、新经济政策以及特点、罗斯福实行新政的原因和作用、关于改革的认识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以及意义、明治维新以及意义、新经济政策以及特点、罗斯福实行新政的原因和作用、关于改革的认识等知识。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