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诸侯争霸与变革(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诸侯争霸与变革(课件+练习+素材)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
春秋战国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合纵连横
卧薪尝胆
退避三舍
负荆请罪
猜猜与这些成语典故有关的历史时期。
前770 前256 前221
前475
春秋
战国
东周与春秋战国
770BC,周平王东迁国都至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
因孔子修订鲁国编年史《春秋》而得名。
它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770BC—476BC)。
因诸侯国连年征战而得名。
它的时间跨度是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475BC—221BC)。
诸 侯 争 霸
骨耜(河姆渡遗址出土)
铁犁(春秋时期)
哪种农具(方法)更加先进
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牛耕技术的使用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
牛耕技术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生产发展、
劳动效率提高,
1、周天子实力衰落
2、诸侯日益强大,不再向周王室进贡
王 室 衰 微,诸 侯 争 霸
促进了生产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时代特征)
意义:
秦穆公
晋文公
楚庄王
齐桓公
宋襄公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两种说法都认可的是哪几个?
1、如果你是春秋五霸之一你认为要想最先称霸必需具备哪些因素?
想一想:
2、春秋五霸中,谁最先称霸?为什么他能首先称霸?
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人才、得民心、树立威信。。。
  根据下图及课本第14页两则资料,从齐国
所处的地理位置、齐桓公的个人因素等方面,
简要分析齐桓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镐 今陕西西安西
洛邑 今河南洛阳
从地理位置看——齐国处于中原东面,较少遭遇到各诸侯的包围封锁;临近大海,物产丰富。
从个人因素看——齐恒公不计前嫌,善于用人;虚怀若谷,善于吸纳别人的正确意见。
尊王攘夷,深得民心
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不计前嫌,重用管仲
地理位置
自然条件
善于用人
雄厚实力
高明手段
中原东面,封锁较少
归纳: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葵丘会盟碑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并送来了祭肉,赋予齐桓公朝见天子不再行跪拜之礼的特权,等于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会上各国共同签订盟约,加强各诸侯国的经济合作,进一步维护宗法统治秩序。齐桓公的霸业至此达到了顶峰。
一鼓作气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出师攻鲁,刿求见鲁庄公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齐师伐鲁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史记》。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
————《赵氏孤儿》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
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
退避三舍
在城濮之战中,为争取政治及军事上的主动,晋文公令晋军向卫地后撤90里,既履行其流亡在楚的“避君三舍”的许诺,又避开楚军锋芒,向齐、秦两军靠拢。
这是晋文公谋略胜敌的重要一着妙棋,它在政治上争得了主动——“君退臣犯,曲在彼矣”,赢得了舆论上的同情。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社 会 变 革
春秋时期
(奴隶社会)
战国时期
(封建社会)
铁农具
牛耕技术
生产力发展
推广
开垦荒地
田地私有
新兴地主
中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1、对比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进行的征战活动在意图 上有何不同?
  春秋五霸以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为目的;战国七雄以吞并他国,兼并他国土地为宗旨。
  规模更大,更加残酷,对社会经济发展破坏性更大,影响更广泛。
3、推测战国时期战争可能具有的特点?













三 家 分 晋

田氏代齐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相比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争霸目的有什么不同?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
秦国的商鞅变法(影响最大)
时间:前356年
地点:秦国
主要内容: 1、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可免除徭役。 3、按军功授爵赏田,废除贵族特权。 4、建立郡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历史作用:使秦国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增强,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与各国的变法运动共同推进了我国的封建化进程,使封建制度得以确立。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时)
阅读书本P15页商鞅变法的内容,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三方面来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来实现“富国强兵”目的的。
哪些法令是针对以下社会状况的?
1.平民弃农经商,土地荒芜,粮食歉收。
2.奴隶主残酷剥削,奴隶消极怠工。
3.奴隶主无功受禄,士兵无升迁机会。
4.因权力过大,各地贵族叛乱经常发生。
承认土地私有
奖励农耕
奖励军功
建立县制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战国策》)
1.结合书本和材料一、二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材料一:
立木取信
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 、 的 阶级的政治改革,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地主
全面
彻底
(提示:社会背景;商鞅;民众;秦孝公等)
2.与其他各诸侯国的改革相比,商鞅变法有什么特点?
商 鞅 像
商鞅是卫国公子,姓公孙,名鞅。后因变法有功,被封在商(今陕西商县)地,所以又称商鞅。他是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立志革新政治,先到魏国做事,但未受重用,后到秦,向孝公进献富国强兵之术,提出变革政治主张,得到信任和重用,开始进行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2)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应时而变,才能不被历史淘汰;
(3)商鞅改革态度坚决,获得人民的信任;商鞅的献身精神和顽强毅力。
想一想,这个故事在今天是否还有意义?
使商鞅得以取信于民,增强了改革的信度,有利于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市场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钱。”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钱,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启示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
从公民教育的角度
改革会遇到各种阻力,人们难免有观望、等待和逃避等心态,只有通过“取信于民”才能显示改革者的决心,排除人们的观望情绪,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
做诚实守信的人,不说假话、谎话,说到做到。
春秋
(五霸)
战国
(七雄)
生产力水平提高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及推广,大大促进了生产发展;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经济实力雄厚。
社会结构变化
农民和地主新兴阶层产生;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萌芽。
诸 侯
目的
称霸诸侯
统一天下
旗号
尊王攘夷
富国强兵
措施
改革富国尊王攘夷诸侯会盟兼并小国
变法运动
富国强兵
相互征战
消灭对手
课堂感悟:
学勾践,发奋学习,不怕吃苦;
学重耳,诚实守信;
学齐桓公,宽阔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只会落后于人,改革图强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春秋时期是一个动荡不安、风云剧变的时期,更是一个聪明才智和文韬武略得以挥洒和展示的历史精彩篇章。这段历史既使人觉得惊心动魄,又引人深思 ‥‥‥
1.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 ) A.国家众多,分裂趋势加剧
B.霸主“尊王攘夷”扶助弱国 C.周王室中兴,王权加强
D.周王室衰落,诸侯争霸 2.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穆公 3.为了争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本国势力的是( ) A.晋文公 B.越王勾践 C.齐桓公 D.楚庄王
D
A
C
4.我国封建社会形成是在什么时期( )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朝 D.商朝
5.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有( ) A.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 B.奖励耕织
C.建立县制 D.鼓励军功
6.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农耕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农业生产 B.限制商业活动 C.增强秦国实力 D.废除旧贵族特权
B
A
C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2.2 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变迁中的古代社会》统计,公元前7 ( http: / / www.21cnjy.com )22至前464年的259年中,38年没有战争;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约89年没有战争。这一“变迁”的历史时期是(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 秦汉时期
2.观察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四处分别为( )
A.燕、楚、齐、秦
B.燕、齐、秦、楚
C.齐、秦、楚、燕
D.楚、燕、齐、秦
3.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朝代、历史时期兴替呈现正确的是( )
①夏→商 ②西周→东周 ③战国→春秋 ④商→东周 ⑤商→西周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4.益阳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5.《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21教育网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楚汉之争 D.官渡之战
6.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作用开始于( )21·cn·jy·com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7.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成语源于春秋争霸的是( )
A.退避三舍 B.围魏救赵 C.纸上谈兵 D.三顾茅庐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社会改革是( )
A.尊王攘夷 B.百家争鸣
C.实行分封制 D.商鞅变法
6.商鞅变法发生在( )
A.魏国 B.齐国 C.楚国 D.秦国
9.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 )
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 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
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 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0.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有( )
①青铜农具的使用 ②铁农具的使用 ③牛耕技术的推广 ④井田制的实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的历史大变革时期,推动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的需要 C.分封制衰落 D.人民的愿望
12.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13.“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成就了春秋之首的伟业。”材料中的这位历史人物是( )2·1·c·n·j·y
A.齐桓公 B.晋文公 C.宋襄公 D.楚庄王
14.有关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中,位于今江浙一带的霸主有( )
①齐桓公 ②晋文公 ③楚庄王 ④吴王阖闾 ⑤越王勾践
A.①② B.③⑤ C.②④ D.④⑤
15.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秦国统治者的支持 B.商鞅的顽强毅力
C.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D.奴隶主贵族的支持
16.下列国家中,既是春秋霸主,又是战国七雄的有( )
①齐国 ②晋国 ③秦国 ④宋国 ⑤楚国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⑤
17.“立木赏金”的故事在今天的意义主要在于( )
A.诚信 B.敢于负责 C.赏罚分明 D.执政为民
18.对春秋时期各国的争霸战争,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 )
A.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种种的灾难
B.小国被灭,出现了一些大国,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都通过改革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D.争霸进一步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
19.历史上“三家分晋”中的“三家”指的是 ( )
①韩 ②赵 ③魏 ④秦 ⑤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④⑤
20.战国后期,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七雄中最富强的国家,主要得益于( )
A.管仲改革 B.尊王攘夷 C.商鞅变法 D.百家争鸣
二、非选择题:
1.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1)材料一中二在则史料依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二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依据材料二内容,思考此次改革对秦国有何历史意义。(2分)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2分)
答案:
(1)使齐国国富兵强,为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奠定了基础。(1分)意义:使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信息: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1分)作用: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1分)21·世纪*教育网
2.(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 ( http: / / www.21cnjy.com )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编定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互监督,一家犯法,邻里如不告发,则十家连坐。www-2-1-cnjy-com
材料二:旧贵族由于既得利益受到损害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们与太子串通一气,诽谤他。……他被诬陷“谋反”,惨遭“车裂”而死。他虽遭不幸,但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
(1)上述材料从内容和结果两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变法 这次变法发生的时间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3分)2-1-c-n-j-y
(2)为便于记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中的四项内容。(限20个字以内)(3分)
(3)根据材料一中加点的字,概括并写出这次变法的特点。(2分)
(4)材料二中的哪句话说明这次变法取得了成功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次变法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5分)21cnjy.com
答案:
2.(1)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或公元前356年,或秦孝公在位时);目的:富国强兵。 (2)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编定户口。 (3)奖罚分明(奖勤罚懒,奖功罚罪)。(4)“新法仍继续推行,秦的国势日趋强盛。”原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国君的支持和百姓的欢迎。www.21-cn-jy.com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天,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