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与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十月革命与早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9世纪中期,俄国沙皇实行经济改革,推进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初,俄国经济仍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强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作为主战国参加了一战,在战争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国家和民族遭到前所未有损失。俄国经济濒于崩溃。材料一、20世纪初俄国经济状况农业人口占全国的80%;
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42%。
按人均计算,俄国的钢产量仅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英国的1/6,法国的1/5。国民经济人均收入只有美国的1/7。
1903年外债30亿卢布,1914年达60亿卢布.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什么信息?俄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弱,
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材料二、俄国参加“一战”后,战争消耗统计1914年-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至1917年,俄国约有17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200多万人被俘,200万头马匹被征调。“一战”带给俄国人民空前的灾难材料二,说明了什么?(一)、俄国二月革命——1917年3月(俄历为2月)时间
口号
地点
任务
结果
性质1917年3月(俄历2月)彼得格勒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打倒沙皇”,“土地、面包与和平”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宣布继续战争
人民的生活没有改变
人民仍没有分到土地人民的革命情绪再度高涨俄国“二月革命”基本信息“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四月提纲》中,列宁的口号是:
“ 结束战争,土地归农民,权力归苏维埃,工作归失业者”.这一口号很快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1917年4月,“二月”革命结束后,正在国外的列宁回到了彼得格勒。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指明了俄国革命的方向:目前俄国革命必须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任务,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被称为《四月提纲》 1917年11月7日,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赤卫队员和革命士兵举行武装起义,攻克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无产阶级政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为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这次革命历史上被称“十月革命”时间
方式
任务
成果
性质

俄国“十月革命”基本信息1917年11月7日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指导;2、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3、俄国工人阶级力量集中,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胜利标志攻克冬宫,推翻临时政府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为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巡洋舰,于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21时45分,投入革命阵营的该舰官兵按照列宁的起义计划,用炮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的信号,为十月革命的胜利立下功勋。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作为革命纪念物,现停在涅瓦河畔。“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今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十月革命”后采取的措施:1、成立苏维埃政府。2、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3、颁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4、把银行和大企业收归国有,由工人监督企业生产。《土地法令》:立即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和平法令》:推翻沙皇君主制以后俄国工农最明确最坚决地要求的和约,就是立即缔结没有兼并……没有赔款的和约俄国——俄罗斯联邦苏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国(1918年之前)—苏俄(1918-1922)—苏联(1922年后)国名的演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的胜利,不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比较 1917年3月1917年11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继续参加“一战”建立苏维埃政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一战”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二月革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比一比:彼得格勒两次武装起义的不同点(三)、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俄毅然退出“一战”,协约国对俄发动了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在前线作战的红军饥肠辘辘;多数工人每天只能领到两片薄薄的面包 ;有时一个星期领不到一粒粮食。1、国内战乱迭起。2、全国饥荒降临3、“余粮收集制”政府向农民征收余粮,付给农民的货币且急速贬值,引起农民的不满,他们无心种地,大片土地撂荒(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二)、社会主义工业化目标——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如钢铁、电力、机器制 造等特点——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采用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统一管理,追求高速度,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控制国家经济发展。背景——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50—100年 苏联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后,采取制订五年计划的做法,在两个五年计划( 1928—1937年 )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1940年,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国防力量大大加强;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则比较落后,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促进了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继续。理想中的农业集体化(三)、农业集体化现实中的农业集体化集体农庄庄员在田间用餐农业集体化实施后,一方面,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下,为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证。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手段,由于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行为,引起农民的不满与抵制;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影响农业长久发展。 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斯大林体制”——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