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送别诗赏析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送别诗
一、教学目标:
1.把握送别诗考查的知识点。
2.明确中考考查题型和送别诗鉴赏技巧。
3.提高学生的古诗词曲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三、教学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还有几个月,我们就要分别了,面对离别,你有什么感受?生1、生2。
(明确:伤感、难过、不舍、遗憾、留念、感慨……时间都去哪里了?)
(诗歌按题材主要包括:1.赠友送别诗2.思乡怀人诗3.山水田园诗4.怀古咏史诗 5.边塞诗6.咏物诗)
同学们,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亲朋好友分别后,可能很多年都没有再见的机会了,送别总是让人肝肠寸断,悲伤不已,南北朝时期的江淹在《别赋》里就有这样的话:“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心神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事,只有离别了吧。说明离别让人非常悲伤、痛苦、惆怅)可见,离别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是多么深刻。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词专题复习——送别诗鉴赏。
(二)送别诗名句
过渡语:同学们,唐朝有很多写送别诗的高手,请大家回顾一下,把题单上的空填写一下。
1.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4.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请学生填空。
学生活动:齐读题单上的送别诗名句。
(三)明确考点
1.送别诗的定义:是抒发诗人与亲友离别之情的诗歌。
古代由于通讯和交通不便,亲朋好友分别后可能就不能再见了,所以,古人都非常看重“离别”这件事,送别时很有仪式感,会在长亭、古道、岔路口送别。
风俗:折柳送别(客舍青青柳色新,此夜曲中闻折柳)、饮酒饯别(劝君更尽一杯酒)、唱歌送别(忽闻岸上踏歌声)、吟诗送别。
2.鉴赏方法
(1)读一读,品读诗词
读一读下面这些题目,思考:它们有什么特点?
PPT出示题目:
李白《赠汪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别董大》、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李白《渡荆门送别》、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送别诗的题目中有“赠”、“送”、“别”、“送别”等字眼。
方法一: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
(板书:送别诗 鉴赏方法:辨题目)
(2)听一听,找到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过渡语:同学们,赏析送别诗还要着重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请听《送别》,边听边勾画出其中的意象。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学生回答有哪些意象?
明确:时间词:夕阳、今宵;地点词:长亭、古道;景物:芳草、晚风、柳、笛声、夕阳、浊酒
PPT展示: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
时间意象:夕阳(傍晚)、清晨(渭城朝雨浥轻尘)、落日(落日故人情)
B.空间意象:长亭、古道(远芳侵古道)、歧路(无为在歧路)
C.具体物象:芳草、晚风、(杨)柳、笛声、浊酒、柳絮(杨花)、子规(杨花落尽子规啼)、浮云(浮云游子意)、孤蓬(孤蓬万里征)、船(舟)(李白乘舟将欲行)
方法二:抓意象,抓住典型意象,感受送别意境。
(板书:抓意象)
过渡语: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选择的这些独特的意象,就是为了表达离别的情感的,那大家想一想,送别诗有哪些常见的情感呢?
(3)想一想,把握送别诗常用思想情感。
A.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依依惜别之情)
(不舍、留恋、愁苦、惆怅、悲伤、痛苦、伤感)
情深谊长的勉励和祝愿。
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安慰、劝勉、祝愿、激励、关心、期待)
别后的牵挂和担忧。(思念、落寞、孤独、牵挂、担忧)
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拟人,对王昌龄的担忧和牵挂。)
表明心志和节操。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方法三:品情感,根据关键词句,体会离情别绪。
(板书:品感情)
小结:送别诗的情感是丰富的,有依依不舍,孤寂惆怅,劝勉祝愿,也有表明达自己心志的情感,这些情感又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的呢?
(4)议一议,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法
A.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景物中。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直抒胸臆(又称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对比、夸张)
C.托物寓情(又称借物抒情,通过描写此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
D.拟人,把明月拟人化。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
E.借景抒情,比喻,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小结:送别诗常用的艺术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寓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比喻、拟人、夸张等)
方法四:析手法,分析艺术手法,把握情感类型。
(板书:析手法)
小结:鉴赏送别诗的方法:(1)辨题目,通过辨别题目,确定诗歌类型。(2)抓意象,抓住典型意象,感受送别意境。(3)品情感,根据关键词句,体会离情别绪。(4)析手法,分析艺术手法,把握情感类型。
(四)中考链接
1.眉山近三年中考题
年份 题目 体裁 题材 考查知识点
2022年 (唐)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五言律诗 送别 理解和分析,心事
2021年 (唐)杜甫《恨别》 七言律诗 思乡怀人 理解和分析,感情
2020年 (北宋)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宋词 送别思乡 内容和写法,炼句
同学们,近三年来,眉山的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题材基本都是送别诗,去年的是送别诗,21年的是思乡怀人诗,20年的是送别、思乡诗,现在我们来做去年的中考题,有两个小题,选择题3分,简答题4分。
学生活动:做题
(2022·眉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①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②。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③燕支④北,秦城太白东⑤。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注】①安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②骢(cōng):毛色青白相间的马。③虏障:类似碉堡的防御工事。④燕支:山名,在今甘肃。⑤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行子对飞蓬”中的“飞蓬”表达的是一种轻快迅疾之意。
A.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均为送别之作,两首诗的情感基调相同。
B.“行子对飞蓬”与“征蓬出汉塞”中的“蓬”都表达出漂泊无定之感。
C.颈联既照应“万里”的漫漫征途,又引出“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
D.最后一句中“雄”字颇有表现力,让人联想到挥刀奋击的战斗场面。
(2)请结合全诗,说说颔联的“一杯”中饱含诗人的哪些“心事”。
明确:这“一杯”中包含了诗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对友人征途的关心与担忧;对友人前程的美好祝愿:对友人建功立业的期望。
解析:“金鞭”“铁骢”“虏障”“燕支”“宝刀”是边塞诗常见的意象,突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对飞蓬”“万里外”“燕支北”描写了边塞雄浑阔大的意境,突显出对友人的担忧。结尾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诗人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表现得十分充沛,表达出对友人的珍重与鼓励。
译文: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骏马。远行万里之外求取功名,万千心事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中。安西在燕支之北,长安在秦岭太白峰以东。离别时不要难过,就让宝刀来实现你的雄心壮志吧。
学生翻译诗歌内容,师补充。
学生简述自己的答案和理由,师补充。
小结:送别诗鉴赏要点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词 。
2.常用意象:时间(傍晚、夕阳、清晨)、地点(长亭、古道、歧路)、物象(杨柳、芳草、笛声、浊酒等)、风俗(折柳、饮酒、唱歌)。
3.基本情感: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深谊长的勉励和祝愿;表明自己的心志和节操;别后担忧和牵挂。
4.感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安慰与祝愿——豁达乐观,积极向上。
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托物寓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比喻、拟人、夸张等。
作业:
1.订正答案。
2.完成学案上的其他练习题。
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和积累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在我们想要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时可以表述得更有中国味,更文雅,比如:说到一个人有气质,博学有才华,我们会引用苏轼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踏春路上,看到各种春花,我们会吟咏“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这就是我们的诗意生活,希望大家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徜徉在诗歌的海洋里。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