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滴滴公司被处80.26亿元罚款#因违法和过度收集用户信息等行为,7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依据《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处人民币80.26亿元罚款,对滴滴全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程维、总裁柳青各处人民币100万元罚款。作为坐拥数亿活跃用户的国内第一大出行平台,滴滴公司的“滴滴出行”经营范围涉及全国城市交通。在长期业务开展中,其通过“互联网 +”和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式,收集并掌握了海量的公民个人信息和城乡高清测绘数据。若其中涉及重要军事设施,涉密军工单位、科研院所的地理信息或重要涉密人员的出行轨迹,一旦泄露或被境外敌对势力掌握,会给国家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不容忽视。对滴滴公司的处罚,显示出国家治理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现存问题的态度和决心。大数据时代,数据虽然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但数据不仅仅是企业的,更是国家和人民的。数据安全是当前每个企业都要坚守的红线。但现实中滴滴公司的做法,却直接触犯了数据安全红线。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框 法不可违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违法无小事Make by 500《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三十五条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 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公民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公民个人信息。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公开其收集、使用规则。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条 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应当做什么告知行为是否合法2021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违反都要受到惩罚为什么法不可违 (P46)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法律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强制作用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法不可违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树立规则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违法行为含义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违法行为(P48)种类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之为一般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违法。种类#用AI视频骗过人脸识别,4男子既获刑罚又担民责#案件介绍#用AI视频骗过人脸识别,4男子既获刑罚又担民责#2020年8月起,郑某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向社会发布可代查高清身份证照片、身份证号码等个人敏感信息的广告,并组建群组专门用于个人信息非法交易。任某、戴某、陈某3人通过广告加入该群组后,按照下家提供的个人信息,从郑某手中购得与个人信息相匹配的高清身份证照片,利用照片中的头像制作AI(人工智能)视频卖给下家,从中赚取差价。这些利用高清身份证照片制作的AI视频,可以完成点头、眨眼等动作,能够通过一些App的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截至案发,郑某等4人出售公民个人信息2000余条,造成了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甚至被冒用,严重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扰乱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案件经过刑事处罚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二个月至一年不等,并处罚金。民事追责①停止侵害、支付公益损害赔偿金、公开赔礼道歉②以参加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警示教育、公益宣传、志愿服务等行为补偿的方式弥补和修复其行为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用AI视频骗过人脸识别,4男子既获刑罚又担民责#小组讨论:为什么他们既获刑罚,又担民责?案件结果民事违法行为第一百一十一条 【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个人信息的定义】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违法行为分类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法律后果 社会危害性民事 违法行为行政 违法行为刑事 违法行为民事法律规范即调整民事法律关系的各项法律的总称。包括宪法中的民法规范、民事法律(如《民法典》、《合同法》、《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民事法规等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民事责任停止侵害,消除危险,返还财产,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 ...相对轻微人身权财产权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 ...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股权和其他投资性权利 ... ...刑事违法行为第二百五十三条【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违法行为分类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法律后果 社会危害性民事 违法行为行政 违法行为刑事 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相对轻微刑事法律法规刑罚处罚故意伤人,泄露国家机密 ...即与刑事案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包括刑法、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严重#罚款20万!擅用“人脸识别”采集个人信息 #据河南禹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执法人员对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楼盘项目售楼部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其安装有9个“人脸识别”抓拍摄像头,其中1个在进门处、6个在大厅,2个在洽谈区。市监局现场通过该售楼部客服办公室电脑上登录“某云平台”,发现有7个摄像头正在采集消费者人脸识别信息。同时,在平台内发现储存有大量到访客户人脸识别抓拍图片及视频数据。该平台通过人脸识别分析当日客流人数、客户具体到访时间及人脸识别相似度等信息。禹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第九项的规定,责令当事人改正违法行为,并作出2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行政违法行为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违法行为分类 违反的法律 举例 法律后果 社会危害性民事 违法行为行政 违法行为刑事 违法行为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没有履行合同义务民事法律规范民事责任相对轻微行政法律规范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 ...行政制裁相对轻微刑事法律法规刑罚处罚故意伤人,泄露国家机密严重行政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 ...行政处罚: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 ... ...即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调整行政关系的行为规则。如: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管理法规、环境保护法、税法、工商管理条例... ...一般违法行为犯罪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有人说,法治社会下只有那些坏人会违反法律,违法行为跟我们的生活是十分遥远的。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起侮辱性绰号丑化他人肖像散布谣言未依法履行合同义务殴打他人民事违法行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行政违法行为注意:在网上传某人绯闻或者隐私,侵犯他人名誉权的,是民事违法行为,应当赔偿对方损失;如果在网上转播危害公共安全的谣言,造成公众恐慌的,但没有严重后果的,就是行政违法行为,会受到治安处罚;在网上传播企图颠覆政府国家的谣言,危害国家安全的,就构成刑事违法行为,要受到刑事制裁。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勿以恶小而为之如何自觉遵章守法 (P51)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法不可违为什么法不可违指引作用评价作用违法行为含义一般违法行为种类犯罪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遵章守法强制作用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2021八上·柯桥月考)违反的法律不同,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不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序号 案例 违法行为 承担责任① 李某不按交通标志线行驶,被罚200元 行政违法 行政处罚② 张某利用职权受贿,被判有期徒刑3年 民事违法 民事责任③ 钱某因债务纠纷殴打他人,致人重伤 刑事违法 刑罚处罚④ 王某在网上散布疫情谣言,造成民众恐慌 民事违法 民事责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课堂练习2、(2021八上·漳州期中)2021年9月9日,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劳荣枝案进行一审公开宜判, 以被告人劳荣枝犯故意杀人罪、抢劫罪、绑架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对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劳荣枝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②严重社会危害性是劳荣枝行为的最本质特征③我国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④劳荣枝受到的法律制裁属于民事制裁范畴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课堂练习3、(2022八上·缙云期末)2021年12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吴某,将“盖北镇兴海村配送的物资检测出新冠阳性”这一不实信息在网上散布,造成不良影响,当地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吴某作出了处罚决定。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小题:1.对吴某的处罚是( )A.纪律处罚 B.民事处罚 C.行政处罚 D.刑事处罚2.吴某传播网络谣言被处罚的事件警示我们,做一名合格公民应当( )①合理利用网络,传播网络正气 ②进行自我约束,不要言论自由③坚守自由底线,遵守网络规则 ④利用各种处罚,打击违法行为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CA课堂练习A4、(2020八上·龙游期中)2020年1月19日,王某自武汉回长春探亲,在其出现发热咳嗽症状时,仍多次与他人密切接触,造成严重后果。2月22日,长春市朝阳区公安分局对王某以危害公共安全罪立案侦查。4月28日,当地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王某进行公开审理,王某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触犯刑法、传染病防治法,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王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②对王某的处罚体现了应受刑罚处罚性特征③对王某的处理方式表明我国司法机关严格执法④法不可违,触犯法律必将受到刑法制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1法不可违.pptx 6月5日(1).mov 女子身处封控小区却翻墙“跑腿”.mp4 课堂导入《滴滴公司被罚》 (1).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