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2.能感受本组诗的语言特色,体会题目中“水墨画”与本组诗的关联。3.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想象画面,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会背诵《溪边》。教学重点:能运用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教学难点:能体会题目中“水墨画”与本组诗的关联。教学过程板块一 以篇章页导入,温故知新呈现篇章页,明确本单元语文要素复习理解难懂词语的多种方法,发现相同点出示《溪边》,回顾上节课理解难懂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板书);点出本诗“先出现场景,再出现人”的写法。板块二 对比阅读,从写法上发现共同点,从中体会“水墨画”的内涵学习活动一自由读《林中》,继续用上“圈景物、想画面、标疑问”的步骤。运用上节课所学的方法,试着理解难懂的句子。同桌互相说说你在《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交流反馈景物有:松树(松针)、小蘑菇难理解的句子:“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①联系上文——从“一声欢叫”,推测出是孩子在松林里。引导想象:“一声欢叫”的小朋友发现了什么?她可能在叫什么?再从“洗过澡”“雨珠”推测出雨天,“一个个斗笠”就是孩子们,他们正戴着雨帽呢!请学生说说这句诗的意思。③发现相似点:你觉得戴着大斗笠的孩子与蘑菇像吗?像在哪里?借此理解“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的拟人手法,朗读体会诗中的童趣。学习活动二与《溪边》作比较,你发现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点?1.出示两首诗,PPT以《溪边》为例,提示学生逐一从《林中》找对应的共同点:都是先写(场景),再写(人);都是从静到动;都有声音;都很快乐。(板书)教师启发——还有一个共同点,比较难发现:两首诗有没有直接写“有个孩子”“一群孩子”这样的话 你怎么看出有人在?第一首诗,通过“人影、笑声”,联系上下文想象到的。第二首诗呢?通过“欢叫、一个个斗笠”想象到的小结:两首小诗都只抓住物点,勾画了几笔,然后留出空白,让人想象。(板书:抓住特点,勾画简洁;留出空白,让人想象 )这不正是上节课我们讲到的水墨画的特点吗?原来诗的写法,与画的画法也可以相像啊!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取题叫“童年的水墨画”了吗?板块三 自主运用理解难懂句的方法,想象诗中的画面学习活动三朗声读《江上》。根据上两首的经验,说说你在这首中的发现或疑问。交流反馈这一首也是先写了场景,把孩子们比作小鸭子,说明他们很会游泳。这一首也让人感到快乐,从“你拨我溅”“笑哈哈”看出。疑问点预设:“水葫芦”是什么?“两排银牙”是指什么?PPT出示水葫芦介绍——一种水鸟,水性好,擅长潜水捕食。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什么方法,理解加了引导的“水葫芦”及“两排银牙”。①联系上下文,知道“水葫芦”是指一个水性特别好的孩子②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这个孩子突然钻入水中想干什么?(想偷偷游到哪个同伴身边;想表演憋气;想摸螺蛳......)教师顺势引导:这下明白为什么出水时会看到“两排银牙”了吗?5.有感情地朗读《江上》,说说看到的画面。板块四 拓展延伸,了解组诗背后的故事了解“组诗”——像课文这样,有共同的主题,内容之间有联系的几首诗,叫“组诗”。PPT了解作者张继楼及《童年的水墨画》的创作来源。3.拓展另外《童年的水墨画》的小诗两首。板书 18 童年的水墨画共同点:先写场景,再写人 联系上下文有画面,有声音 想象画面童年活动的快乐设计者:五泄镇中心学校 祝琦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