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7.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学案

资源简介

学习任务单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春季
课题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6月
学生信息
姓名 学校 班级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品读语言、赏析意象、诗文互读、梳理表格等方式,把握文中自然风物的特点及这些风物给作者带来的启示。 2.能够理解文中作者对自然朴素之美,生命永恒关联的哲学性思考,学习作者在抗战苦难岁月里从自然中汲取向上力量的精神。
课前学习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 结合下面表格和相关诗文材料,通过品味文中对自然风物的描写、品析隽永深刻的语言,分析作者通过这些风物获得了哪些滋养和启示。 自然风物特点联想情感启示链接材料泉水冯至《十四行诗》其三、其四、其十六;《<山水>后记》;《工作而等待》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风夜中的嗥声麂子、鹿
课上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 结合文本及冯至《十四行诗》中咏叹鼠麹草的相关诗作,把握鼠麹草的特点,探究 作者从鼠麹草获得了哪些启示 重点探究:①如何理解鼠麹草的谦逊、纯洁与坚强? ②鼠麹草、村女和村庄三者有何共性?它们给予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③结合冯至《工作而等待》思考,这些平凡生命在抗战时期的特殊意义。 【学习任务二】 结合文本及冯至《十四行诗》中咏叹有加利树的相关诗作,把握有加利树的特点, 探究作者从这一风物获得了哪些启示 重点探究:①有加利树为何每时都在生长? ②有加利树的特点有哪些象征意味?带给了作者怎样的启示? 【学习任务三】 结合课前任务和学生问题,探究风夜中的嗥声、麂子和鹿这几种风物给作者的启示。 学生问题:①狂风中可怕的嗥声让人感到威胁、无助,这能给作者带来什么启示呢? ②写麂子和鹿的减少和消失是否是控诉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 【学习任务四】 思考探究: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作者认为自己在生命深处和相隔近一个世纪的村里人 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这种关联意义的何在?
推荐的学习资源
1.冯至相关《十四行诗》四首 三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 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生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四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十六 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 化身为一望无边的远景, 化成面前的广漠的平原,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 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 我们随着风吹,随着水流, 化成平原上交错的蹊径, 化成蹊径上行人的生命。 (选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冯至《十四行集》) 2、《山水》后记 冯至 1946年冬,写于北平。 三十一年的秋天,从过去写的散文中抽出十篇性质相近的,集在一起,按照年月的先后编成一个集子,在封面上题了“山水”两个字,随后又信手写了一篇跋语: “十几年来,走过许多地方,自己留下的纪念却是疏疏落落的几篇散文。或无心,或有意,在一些地方停留下来,停留的时间不管是长到几年或是短到几点钟,可是我一离开它们,它们便一粒种子似的种在我的身内了:有的仿佛发了芽,有的则长久地沉埋着,静默无形,使人觉得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我最难忘怀的,譬如某某古寺里的一棵千年的玫瑰,某某僻静的乡村礼拜堂里的一幅名画,某某海滨的一次散步,某某水上的一次夜航……这些地方虽然不在这小册子里出现,但它们和我在这里所写的几个地方一样,都交织在记忆里,成为我灵魂里的山川。我爱惜它们,无异于爱惜自己的生命。 至于这小册子里所写的,都不是世人所谓的名胜。地壳构成时,因为偶然的遇合,产生出不寻常的现象,如某处的山洞,某处的石林,只能使我们一新眼界,却不能使我们惊讶造物的神奇。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边含有无限的永恒的美。所谓探奇访胜,不过是人的一种好奇心,正如菜蔬之外还想尝一尝山珍海味;可是给我们生命的滋养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而是碧绿的原野。自然本身不晓得夸张,人又何必把夸张传染给自然呢。我爱树下水滨明心见性的思想者,却不爱访奇探胜的奇士。因为自然里无所谓奇,无所谓胜,纵使有些异乎寻常的现象,但在永恒的美中并不能显出什么特殊的意义。 对于山水,我们还给它们本来的面目吧。我们不应该把些人事掺杂在自然里面:宋、元以来的山水画家就很理解这种态度。在人事里,我们尽可以怀念过去;在自然里,我们却愿意万古长新。最使人不能忍耐的是杭州的西湖,人们既不顾虑到适宜不适宜,也不顾虑这有限的一湖湖水能有多少容量,把些历史的糟粕尽其可能地堆在湖的周围,一片完美的湖山变得支离破裂,成为一堆东拼西凑的杂景。——我是怎样爱慕那些还没有被人类的历史所点染过的自然:带有原始气氛的树林,只有樵夫和猎人所攀登的山坡,船渐渐远离了剩下的一片湖水,这里,自然才在我们面前矗立起来,我们同时也会感到我们应该怎样生长。山水越是无名,给我们的影响也越大;因此这些风景里出现的少数的人物也多半是无名的:但愿他们都谦虚,山上也好,水边也好,一个大都会附近的新村里也好,他们的生与死都像一棵树似的,不曾玷污了或是破坏了自然。” 等到第二年九月,《山水》在重庆的一个书局出版时,由于一时的疏忽,这篇不及一千字的短文却没有印在书的后边。如今重新编定这本小书,又加上三十一年以后的三篇,再把它重读一遍,觉得它并没有失却它充作跋语的意义。这种对于自然的看法,我不能不感谢昆明七年的寄居。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出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的现象一天一天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予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始终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我在它们那里领悟了什么是生长,明白了什么是忍耐。 但是自从三十一年以后,除去这里加上的三篇,我就很少写《山水》这类的文字了。当时后方的城市里不合理的事成为常情,合理的事成为例外,眼看着成群的士兵不死于战场,而死于官长的贪污,努力工作者日日与疾病和饥寒战斗,而荒淫无耻者却好像支配了一切。我写作的兴趣也就转移,起始写一些关于眼前种种现实的杂文,在那时成为一时风尚的小型周刊上发表,一篇一篇地写下去,直到三十四年八月十日才好像告了一个结束。如今回顾,我仍然爱惜《山水》里的几篇,以及那篇跋语里所说的几段话。因为无论在多么黯淡的时刻《山水》中的风景和人物都在我的面前闪着微光,使我生长,使我忍耐。就是那些杂文的写成,也多赖这点微光引导着我的思路,一篇一篇地写下去,不会感到疲倦。 如今回到北平,眼前的种种陷入比战时更为纷纭的状况,终日坐在城圈子里,再也没有原野的风梳栉我的心灵,而昆明的山水竟好像成为我理想中的山水了。这时我觉得这本小册子与其说是纪念过去走过的许多地方,倒不如说是纪念昆明。 (选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冯至《山水》) 3、工作而等待 冯至 在我们抗战的第二年,英国诗人奥登因为同情中国来到武汉,那正是前线不利、武汉岌岌堪危的时刻,他当时写了一些诗,其中有一首十四行,卞之琳曾经把它译成中文: 当所有用以报告消息的工具 一齐证实了我们的敌人的胜利; 我们的棱堡被突破,军队在退却, “暴行”风靡像一种新的疫疠, “邪恶”是一个妖精,到处受欢迎; 当我们悔不该生于此世的时分: 且记起一切似被遗弃的孤灵。 今夜在中国,让我想起一个人, 他经过10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 直到在缪佐他显了全部的魄力, 一举而叫什么都有了个交代: 于是带了完成者所怀的感激, 他在冬天的夜里走出去抚摩 那座小古堡,当一个庞然的大物。 奥登在武汉的任何一个旅馆里的灯光下会“想起一个人”,这个“想起”使我感到意外的亲切。第一因为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命运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分担着;第二因为他所想起的那个人正是我10年来随时都要打开来读的一个诗人,里尔克。我从这人的作品中得到过不少的启发,他并且指示给我不少生活上应取的态度。现在来了一个第三国的诗人,他居然把中国的命运和里尔克融会在一首美好的十四行里,这能说只是诗人的奇异的联想吗,也许里边不是没有一些夙缘。 中国对于这个奥地利的诗人是一个辽远的世界,除却李太白的名字和瓷茶杯外,在他的集子里找不到什么关于中国的事;他是一个纯粹的欧洲人,他不像他同时代的一部分诗人、画家,每每远渡重洋用异乡的色彩不着实际地煊染他们的幻想。里尔克的诗,由于深邃的意念与独特的风格就是在他的本国也不是人人所能理解的,在中国,对于里尔克的接受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竟有人把中国和里尔克这两个生疏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也许最生疏的事物在生命的深处会有时感到非常的亲切吧。 人需要什么,就会感到什么是亲切的。里尔克的世界使我感到亲切,正因为苦难的中国需要那种精神:“经过10年的沉默,工作而等待,直到在缪佐他显了全部的魄力,一举而叫什么都有了交代。”这是一个诗人经过长久的努力后的成功,也就是奥登对于中国的希望。 里尔克在他“10年的沉默”之前,就写过这样的诗句: ……他们要开花, 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 这叫作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 这里很显著地表明了诗人所决定的态度,他与热闹的世界判然分离了。至于他沉默的时期,正是在第一次的世界大战中间和战前战后,他看着世界一切都改变了形象,他在难以担受的寂寞里,深深感到在这喧嚣的时代一切的理想都敛了踪迹,再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是他锐利的目光无时放松时风的转变,他只向他的友人们倾吐他的关怀。他的信札集,在战时和战后那几年内,成为最能感人的一部分。在1915年的一封信里,他写道: 在城市中有多少曲饰,多少最坏的消遣……被贪求获利的文艺和可怜的剧院所支持,被报纸所谄媚。……恶劣的谎语自一年以来的确常常成为真正发生的事件的原因了,几百的谎语在世界上制造出几千的事实,于是那不断发生的崇高的、牺牲的、果敢的事都被编入可怜的虚伪混浊中了…… 这是一个真伪混淆的社会,他希望这混沌的状态能够在伟大的人物的面前澄清一些,但是他所最推崇的两个同时代的人,法国的雕刻家罗丹和比利时的诗人凡尔哈仑,据由战线的西边辗转传来的消息,他知道,他们都在这时期内与世长辞了。他证实了这些消息以后,在1917年感慨地写给他的夫人: 若是这可怕的硝烟(战争)消散了,他们将不再存在,他们将不能协助人们重新建设和培育这个世界了。 世界在紊乱着,而在这紊乱的世界能够指给人一些方向的人正在这时死去了,这有多么使人悲痛!欧洲经过四年的混战,停战后一般的情形比战时更为紊乱,更为庞杂,他在1919年向一个女友表示他的热望:“在这样多的颠覆、嚣杂、恶意的倾轧之后,并没有从事于真实地改变和革新的意志,这意志,人们早就应该准备着分担合作了。” 这是他在战时和战后所有的心情,外边任何一件不合理的事都会成为他深切的痛苦。但是他在外界不愿显露,他隐伏着,只暗自准备将来的伟大工作。1918年,奥地利政府因为他过去的文艺上的贡献曾经颁给他奖章和奖状,他拒绝了。他在12月17日上的呈文,读起来也非常感人: 具呈人于本年五月,展读报纸,知将承受一最高之褒扬,当时曾决定,不拟接受:因彼之心意从来如此,即规避任何颁奖之勋章。但当时友人促其注意,因彼正服务于陆军协会,应无权予以拒绝。 今具呈人已收到颁赠奖状及勋章之正式公文,彼在此具有根据其信念行事之自由:因此望能准许将勋章及一切附带之文件向颁发处退还。 具呈人实为冒昧,人将视此行为为缺乏恭顺;惟彼之拒不接受只由于维护其个人之信念;盖其艺术工作绝对使其渡“不显著”之生活也。 不显著地生活着,也正是前边所引的那三行诗里所说的“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当他早期的作品在战壕里被许多青年人诵读时,他个人早已在紊乱的时代前退却了。如果没有那些信札传下来,人们会不知道这些年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现在却从这些信札里知道,他当时对于人类所有的关怀并不下于指挥三军统帅在战场上所用的心机。在战后,他怀着那个“从事于真实地改变和革新的意志”,经过长久的彷徨和寻索,最后在瑞士缪佐地方的一座古宫里,在1922年,一举而完成那停顿了10年的巨著,《杜伊诺哀歌》,同时还一气呵成写了一部《十四行致莪尔菲斯》,10年的沉默和痛苦在这时都得到升华,一切“都有了个交代”。这两部诗集成为20世纪——至少是前半世纪——文艺界的奇迹,显示着一种新的诗风。如今,里尔克早已死去了,他的诗、他的信札,却不知教育了多少青年,而他的名声也一天比一天扩大,由欧洲的大陆而英国,由英而美,一直波及我们东方,甚至奥登在武汉的中心,有一天夜里会想到他。 现在距离奥登写那首十四行的时候转眼又是五年了。在这五年内,我们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是我们当时所热望的,所想象的,如今有些事渐渐具体化了,把握得住了;失败,我们不能不承认,在一般的社会里显露出道德崩溃的现象。在这局面下,有人过分乐观,觉得一切都会随着抗战胜利而得到解决;有人在悲观,几年的流血并没有把人心洗得清洁一些,一切反倒越搅越混浊了,他们看着这情形,感到激愤,他们担心战后的社会里有许多事怕会更难收拾,恐怕需要比抗战还要艰巨的努力。在谈到这些问题时,我常常想到另一个英国人所说的一句话。在民国十年的一个夏夜,北京大学大礼堂里聚集了许多青年,在送别罗素的集会上听取这个英国的思想家的临别赠言。那时我还是一个没有走进大学门口的学生,也坐在人群中间倾心静听。那晚罗素说了些什么话,如今已经记不清,但是其中有几句却始终没有忘记,而且现在越想越有意义了。他说,中国这样大,人口这样多,其中只要能有1000个真实努力工作的人,中国就会有办法。现在,22年的岁月悠悠地过去了,当时参加过这个聚会的青年,如今多是40左右的壮年,分散在这广大国土的许多地方,回想起来,不无一些伤感。但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有今日,大半还是多亏在这20年内不缺乏真实努力工作的人。我们只希望这些人的数目能够增加。 我们不要让那些变态的繁华区域的形形色色夺去我们的希望,那些不过是海水的泡沫,并接触不到海内的深藏。我们应该相信在那些不显著的地方,在不能蔽风雨的房屋里,还有青年——纵使是极少数——用些简陋的仪器一天不放松地工作着;在陋巷里还有中年人,他们承袭着中国的好的方面的传统,在贫乏中每天都满足了社会对他提出的要求。他们工作而忍耐,我们对于他们应该信赖,而且必须信赖,如果我们不对于中国断念。无视眼前的困难,只捕风捉影地谈战后问题,有些近乎痴人说梦,但真正为战后做积极准备的,正是这些不顾时代的艰虞、在幽暗处努力的人。他们绝不是躲避现实,而是忍受着现实为将来工作,在混沌中他们是一些澄清的药粉,若是混沌能够过去,他们心血的结晶就会化为人间的福利。到那时他们也许会在夜里走出去,抚摩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像是“一个庞然的大物”。 1943年 (选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冯至《冯至学术论著自选集:上下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