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阿Q正传》课件(共9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阿Q正传》课件(共96张PPT)

资源简介

(共96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阿Q正传》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 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 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 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阿Q正传》也是如此,当年,它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茅盾)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作者介绍
代表作小说集:
散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朝花夕拾》
《野草》
《坟》《而已集》《且介亭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被誉为
投枪和匕首。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成熟的标志是
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外国的现代小说是
《狂人日记》
《呐喊》《彷徨》
《阿Q正传》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和畸形的中国人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可是,由于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壮大革命队伍,也没有彻底打击和镇压封建势力,所以革命遭到失败。当时,在“咸与维新”的幌子下,封建军阀、官吏通过各种途径纷纷钻进革命阵营,一旦得势,便回过头来屠杀革命党,在这种形式下,帝国主义得以与封建势力勾结,一起向新生的资产阶级政权反扑,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奴役。在阿Q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疏通和把握小说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
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第一章 序
快速阅读第一章 序: (3分钟)
1、标记精彩语句
2、思考问题:为什么给阿Q作传是一件难事
在序言中交代了哪几个问题?
小说的缘起,小说的名目,阿Q无姓、无名、无籍贯
作者不厌其烦地罗列了八种“传”,并一一解说不符合小说的名目,其用意何在?
为了突出所写人物的低贱,所用文体卑下。
姓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东西,本不存在会不会姓什么、配不配姓什么的道理,只因为赵太爷心里认为阿Q如果姓赵,是丢了他们赵家的脸,污辱了赵家的列祖列宗。由此可见,赵太爷是一个地道的蛮横霸道的土霸王。
深度思考1----赵太爷的动作和表情,“会姓赵” “配姓赵”,刻画了怎样一个赵太爷?
返回
思考二.阿Q的姓名藉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地位低下,处境悲惨.
第二、三章
优胜记略、
续优胜记略
阿Q其人

社会地位如何?
未庄社会最底层:
六无——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
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
阿Q身上最集中的性格是什么
第二章思考问题
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
快速阅读第二、三章思考:
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文中具体体现在哪里?请举例说明。(语言、行动、心理)
阿Q正传
——妄自尊大
⑴、阿Q在未庄很没地位,但他一和别人口角就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阿Q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在精神上独不崇奉大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钱太爷,他进过几回城,很鄙薄城里人,又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
阿Q正传
⑵、“癞疮疤”的故事。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到怒目而视再到自轻自贱,被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然后就心满意足地得胜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自欺欺人、自轻自贱
阿Q正传
——自欺欺人,自我麻醉
⑶、押牌宝的故事。写他被欺辱后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而进行自我摧残。
阿Q正传
——畏强凌弱,奴性十足
⑷、阿Q败于王胡,遭到“生平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生平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
阿Q正传
“精神胜利法”定义:
所谓“精神胜利法”,就是一种没办法从生活中获得需求,转而向虚幻的世界寻求自我满足的自欺欺人的思想状态。
第三章问题
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2、“阿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 得意什么?
3、阿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4、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阿Q正传
自欺欺人
自我麻醉
自轻自贱
自尊自大
自我满足
自我安慰
自吹自擂
精神胜利法
与“自”有关的词语:
自暴自弃
……
思考讨论
学习了第二、三章,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我们周围还有人这样使用吗?
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
被小尼姑咒骂“断子绝孙的阿Q”,于是想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赵太爷家唯一的女仆——吴妈
挨打,赔罪,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
恋爱之由:
恋爱对象:
悲剧结局:
第四章问题
1、说说“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这句话的意味。
2、概括阿Q的女性观,说说自己的看法。
3、本文对地保着墨不多,但跃然纸上,请说说这个人物的形象。
4、赵太爷分明地列出了五条协议,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嘴脸?
5、请简要地评价吴妈这个人。
阿Q的女性观是:
女人都是水性杨花的;女人是害人的东西。这说明阿Q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其灵魂之肮脏,讽刺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教条,同时也讽刺了无耻的假道学先生们表面上道貌岸然,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实质.
思考 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愣,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篷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支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体会“蓬” “粗”用词的准确性。
从听觉、触觉写感觉-----迟钝麻木----精神胜利法使其精神麻木,也使其肉体麻木。
--------感觉不到打的轻重(先听声,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
阅读第五章节:生计问题 
在这一章节中写了几个生活片段
在这一章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古怪”,描写阿Q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谁料这小子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突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生计问题
1、写了几个生活片段?
觉得古怪
和小D “龙虎斗”
静修庵偷萝卜
愚昧麻木不觉悟,畏强凌弱无赖霸道
在这一章中作者连用了三个“古怪”,描写阿Q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1、第一个“古怪”,表明阿Q感觉冷,已无衣可穿。
第二个“古怪”,表明女人们怕见到阿Q,已无人可理。
第三个“古怪”,表明阿Q饿肚子,断绝了生路。
思考 仿佛从这一天起,未庄的女人们忽然都怕了羞,伊们一见阿Q走来,便个个躲进门里去。甚而至于将近五十岁的邹七嫂,也跟着别人乱钻,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
用个“钻”字,妙在哪里?
写出“自作多情”的形象。

作者是怎样描写“龙虎斗”场面的?体现了阿Q哪方面的性格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勾勒了一个滑稽可笑又令人深思的场面,其中高超的白描、词语的重复和句式的多变,收到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效果,体现了阿Q畏强凌弱,死不觉悟的性格。
2“谁料这小子谋了他的饭碗去”,真的是小D“谋了他的饭碗”吗
2、非也。实际是以赵太爷为代表的统治者剥夺了阿Q的生活权利。但阿Q误认为是小D在与自己作对,抢生意,可见阿Q不觉悟之严重。
3.小D与前文的王胡是怎样一类人?
3、其实都是奴隶,受着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却窝里斗,不争气,说到底,亦是阿Q一类的麻木愚昧的国民。
“于是他决计出门求食去了”,这一句有何言外之意?
阿Q偷萝卜的情节以及与老尼姑的对话,突出了他性格中的哪一方面
“求食”是动物找食物的用语,可见此时的阿Q已经十分悲惨,落到维持动物性的生存的地步了。由此可见,赵太爷之流的可恶残忍之极,就是他们把阿Q逼到这种地步的。
圆滑无赖。
2、一场“龙虎斗”之后,阿Q怎样解决“生计问题”?
到尼姑庵偷萝卜。
“待三个萝卜吃完时,他已经打定了进城的主意。”
简述阿Q是如何被迫进城的?
提示:阿Q由于一时“糊涂”,调戏赵府上的吴妈,被招太爷打骂并勒索,还断了他的生计,看到自己实在没有办法在未庄生存下去了,他就决定进城。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中兴:从城里回来,发了大财;
末路:知道了阿Q不过是“一个不敢再偷的小偷”。
第六章问题
1、“他走近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与《孔乙己》的“排出九文大钱”相比,阿Q的“扔”表现出怎样的心理?
2、阿Q不再帮举人老爷的忙了,因为其太妈妈的了。听的人何以“叹息”又“快意”呢?
3、“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这些话说明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4、妇女对阿Q的心态发生变化说明什么?
5、说说阿Q 从中兴到末路的过程。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
受践踏
自尊
反抗
怒目主义
腹诽战术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自轻自贱
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第七章问题
1、为什么在未庄人眼里还用“白盔白甲,穿崇祯皇帝的素”这种说
法来表示革命?应如何理解?
2、阿Q 的“白日梦”表明他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3、老尼姑的“革过一革的”这五个字有什么含义?
4、说说“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 … 也相约去革命”这句话的讽
刺意味。
革命不准革命——七、八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七、八两章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1、未庄对革命的了解是从一艘乌篷船开始的。城里举人老爷的船停在赵府的河埠头,给未庄带来大不安,一时传言四起。
A 、有哪些传闻?传闻的来源、船的使命、结果各是什么?
传闻来源 船的使命 最后结果
1、 茶房酒肆 运箱子、举人老爷 不详
乡下逃难
2、 邹七嫂 运几口破衣箱 回复转去
3 不详 运箱子、书信 塞在太太床下
革命、不准革命——七、八两章在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看,主要记述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过程,较集中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思想;从结构上讲,是全书情节的高潮。学好七、八两章是理解整部小说的关键。
举人老爷:将箱子寄存在赵太爷家排转折亲
赵太爷:低声下气(“老Q”)
茶房酒肆:人心摇动、谣言旺盛(革命党“白盔白甲,穿崇正皇帝的素”)
第七章 “革命”
1.革命消息传来时,未庄人有什么反应?
说明:
封建势力对革命恐惧、慌乱,城乡反动势力互相勾结。群众保守落后,革命严重脱离群众 。
阿Q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
以七、八章为主,结合全文,阿Q处在一个什么环境?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只有一条乌篷船与外界相连
阿Q、小D、王胡之类 邹七嫂、吴妈等——群众无知
赵太爷、地保、假洋鬼子
看客——封建势力勾结
交通不便、偏僻——闭塞
阿Q、小D、王胡之类
邹七嫂、吴妈等
赵太爷、地保、假洋鬼子
看客
饱受欺凌而又互相争斗。满脑子忠君思想,男尊女卑思想,愚昧麻木。
满脑子封建节烈思想
互相勾结、欺压百姓、作威作福,贪婪成性
国民愚昧、社会黑暗
九分得意地笑,为示众喝彩
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看出当时未庄是一种这样的社会状况?
这是一个偏僻的乡村,交通不便,人们很少进城。代表传统封建势力的“土地主”赵太爷和“洋地主”假洋鬼子等人统治着一切。贫苦农民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毒害,人格上受侮辱。面对这不平的现实,不少人都习以为常,在屈辱中求生存,这便是未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典型的概括了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特点,是阿Q性格和悲剧产生的土壤。
第七章 “革命”
对革命党的认识:
—— 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 白甲:穿着崇祯皇帝的素。
革命浪潮波及到未庄时,阿Q是如何表现的?
深恶—神往—快意— 宣布投降革命
造反了!造反了!
1、在阿Q的心目中,革命党是什么样子?
2、阿Q革命的目的是什么,他要革谁的命?
3、阿Q付诸实行的“革命行为”有哪些?
我要什么就是
什么,我欢喜谁就
是谁!
1、喊口号
2、用一枝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3、到静修庵“革命”
4、投降“革命党”假洋鬼子
群众:既反映了农民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
革命对象
革命行为
未庄革命前后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人心摇动、谣言旺盛


日见其安静
赵太爷等低声下气
戴银桃子拆辫子
长辫子
剪辫子、盘辫子
知县(政治)
把总(军事)
还是把总(改了名)
革命不仅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反革命窃取了革命的领导权,反过来镇压革命。革命严重脱离群众,带有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思考
还是知县
1、谁不准阿Q革命?
2、他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
假洋鬼子
地主阶级家庭出身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
革命前
革命后
A、没有共同利益
B、维护自己的身份
3、
阿Q本来对其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为什么现在却要主动“结识”他?
秀才在假洋鬼子处讨得一块“银桃子”,大家都很惊服,阿Q感到受了冷落,于是决定“赶紧去找假洋鬼子商量”。
2、他来到钱府,看到了什么?
假洋鬼子站在院子中央,“白着眼睛讲得正起劲”:“我是性急的,所以我们见面,我总是说:洪哥!我们动手罢!他却总说道NO!——这是洋话,你们不懂的。否则早已成功了。然而这正是他做事小心的地方。他再三再四的请我上湖北,我还没有肯。谁愿意在这小县城里做事情。……”
自我吹嘘,厚颜无耻
假洋鬼子:
◆革命表现:
与“素不相能”的赵秀才勾结, 砸龙 牌,抢宣德炉,对阿Q扬起哭丧棒,进城拉关系,买得“银桃子”
▲“革命”目的:
投机革命
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趁机投机革命,夺取革命果实。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3、洋先生不准阿Q革命,“阿Q心里便涌起了忧愁”。 “有一天,他照例的混到夜深”,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小D
赵家遭抢了:箱子,器具,秀才娘子的宁式床—— 全都抬走了。
4、 赵家遭抢,阿Q “越想越气” ,为什么?
白盔白甲的人明明到了,并不来打招呼,搬了许多好东西,又没有自己的份,——这全是假洋鬼子可恶,不准我造反,否则,这次何至于没有我的份呢?
阿Q越想越气,终于禁不住满心痛恨起来,毒毒的点一点头:“不准我造反,只准你造反?妈妈的假洋鬼子,——好,你造反!造反是杀头的罪名呵,我总要告一状,看你抓进县里去杀头,——满门抄斩!”
第九章 大团圆
2、捉拿阿Q竟然用那么多兵,作者在这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用意?
夸张手法。讽刺统治者阶级表面凶恶,其实极其虚弱的反动本质 。
1、赵家遭抢了,未庄人为什么既“快意”又“恐慌”?
“快意”是因为未庄人平时虽说敬畏赵太爷,但作为被压迫者,心底里还是恨赵太爷这种压迫者,所以听说赵家遭抢,自然就“快意”;“恐慌”是因为对形势不了解,怕危及自己的财产和生命。
3、在这段对话中,老头子说“招罢”,阿Q胡里糊涂的说“我本来要……来投……”,他回答的是什么?问话的人以为是什么?
“投降革命党”
“投案自首”
4、阿Q在“民国”的公堂上行下跪之礼,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因为阿Q长期当奴隶,思想上早就有“见了老爷要下跪”的意识。这是他习惯性的动作,这一细节反应出统治者的愚民政策和阿Q受封建毒害之深。
5、 “画圆圈”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死爱面子,死到临头还不觉悟。
6、小说中前后多次写阿Q“睡着了”?说说其言外之意
这不仅是写他生理上的睡着了,也暗写他的麻木不仁。作者既忧虑国民在铁屋子里沉睡不醒,又希望他们被惊醒。
7、死到临头的阿Q,精神上还那么“泰然”,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阿Q高唱着精神胜利的老调走向封建统治阶级为他设下的刑场,表现出一个十分深重而又深刻的精神悲剧。
8、结尾独写一段未庄人对阿Q被枪毙的态度来结束本文,它隐含作者的什么用意。
给读者揭示一个十分可悲的现象:社会仍是如此黑暗,国民仍是如此愚昧,中国,何时才能得救?作者既鞭挞了落后群众幸灾乐祸的心理,又抒发了自己的悲愤之情。
阿Q于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们。
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9、 这里的“狼”有没有什么象征意义?指什么?
“狼”象征着那些麻木的看客,不仅充当看客,也充当刽子手的帮凶,一起来“吃”掉阿Q。
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文章结束写到:
10、“遗老的气味” 是什么意思?
指怀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旧王朝的心理。这里指思想上又回到了清王朝。作者意在揭露老爷们的反动本质。
(四)为什么把阿Q之死叫做“大团圆”?
1、阿Q既未和吴妈团圆,也没有和他想革命的愿望团圆,所以“大团圆”其实是不团圆。
2、他虽然画了个圆,却画成了Q,它总结了阿Q颠沛坎坷的一生,说明他的命运和结局都是不圆满的。革命后,他在大堂上画圆招供,意味着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大团圆”的句号。
反语和双关写法
3、显示革命之后,知县老爷还是清朝的原官,官府依然黑暗,依然草菅人命。这是对阿Q所处时代的强烈讽刺,加重了时代的悲剧性。
4、讽刺了哪些喜欢用“才子佳人大团圆”来粉饰反动社会,鼓吹“凡事要团圆”的庸俗文人。
(五).画圆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阿Q没读过书,本来应当按手印,此处写成画圆,表明他早就被剥夺的受教育的权利。
6、作者在这里流露出了自己的感情:他对阿Q的麻木感到不满和焦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含着泪鞭挞精神胜利法的写法。
阿Q的性格探究
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
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严重戕(qiāng)害的落后的不觉醒的农民形象。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双重人格
鲁迅曾说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可怜 可恨 可悲 可恶
阿Q的异国兄弟:
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说法国也有阿Q。
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 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轮训在阿Q身上 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
(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两重人格》中的高略德金和》和《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
(法国)法朗士《克兰比尔》的同名主人公,萨特《恶心》的主人公洛根丁、加缪《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甚至卢梭《忏悔录》中的卢梭本人,都有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质。
(英国)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福斯泰夫,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主人公布鲁姆;
(意大利)的卜伽丘《十日谈》中的卡拉特林;
古希腊《伊索寓言》中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狐狸。
由此可见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艺术特色
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象征的形式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
事实上,不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就是未庄本身,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  
象征手法:
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如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式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
夸张手法:
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他的下场令人同情,令人感叹,但这一切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所以读《阿Q正传》时,人们往往被阿Q可笑的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在小说里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
作者在作品中,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最经济、最简练的笔墨,将描写对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运用白描手法:
杂文式的笔法:
首先,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讽刺、挖苦、调侃。
未庄通例, ……就因为赵太爷是不会错的。
其次,作者经常站出来进行一番议论。
有人说: ……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
假洋鬼子
封建阶级与买办资产阶级的混血儿,他有地主阶级的权势,也有买办资产阶级的本领,是表面投机革命实际镇压革命的两面派。
阿Q的双重性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正统卫道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一、质朴愚昧——靠出卖劳动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竟与王胡比赛捉虱子,还狠命的咬。二、圆滑无赖——他偷静修庵的萝卜,被老尼姑发现后,竟死皮赖脸不承认。三、自尊自大——他既鄙薄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四、自轻自贱——他为了获得一个“第一”,便自轻自贱,承认自己是“虫豸”。五、率真任性——他迫于生计,被迫偷窃,但回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
六、正统卫道——他的思想处处和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七、敏感禁忌——他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八、麻木健忘——他竟找假洋鬼子要求参加革命;对他的一切欺侮,却能很快的忘却,以获得“精神胜利”。九、畏强 欺弱——他估量对手,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
十、懦弱卑怯——他对赵太爷和假洋鬼子 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公堂 时,便自然跪下;他被人打了,不敢 反抗,反说是“儿子打老子”。
十一、狭隘保守——凡是不符合未庄老例的,都认为是错的。
十二、盲目趋时——革命党进城,他又将辫子盘在头上,以示“革命”。
十三、憎恶权势——他憎恶赵太爷、钱太爷之流,但始终没有找到报复的机会。十四、趋炎附势———他很想去攀附赵太爷,以抬高自己;更想投靠假洋鬼子参加“革命”。十五、不满现状——他总是受人欺辱,常感慨“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 子打老子……”
十六、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怎样算计 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即使到杀头前,也常想:“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要游街示众,有 时也未免要杀头。”……
阿Q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复杂性以及人格的双重性,构成了这部小说典型的艺术形象。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十分复杂的一个性格系统,充满着种种矛盾和双重人格,其特点有三:①既是奴隶,又是暴君;②回避现实的失败,追求精神的胜利;③丧失了个人意志,随波逐流,随遇而安。这三点也是奴型的典型表现。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纪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