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知识点梳理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知识点梳理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六下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词句段运用】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考点1:体会相同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
第一句中的加点词语都表达了“都、全部”的意思;
第二句中的加点词语都表达了在“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
(同样的意思有多种表达这样的表达,文字语言丰富,而且富有变化)
考点2:语境运用
(1)节日期间,北京各个景点迎来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故宫博物院人头攒动,八达岭长城人潮汹涌,南锣鼓巷摩肩接踵,什刹海熙熙攘攘。
(2)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喇叭;五点左右,蔷薇绽开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展开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吐露芬芳;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3)放眼望去,满目都是绿色:山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的松树直冲云霄;山脚下的田野一碧千里,伸向远方;低矮的小丘上长满了嫩嫩的小草,配着柔和的线条,翠色欲流……
(4)爱心是一缕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困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有吉祥寓意的习俗?
考点:习俗的寓意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气盈门
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岁迎新年
过年的时候大门的“福”字倒过来贴:寓意“福气已到”
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第二单元【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考点1:我们会发现,这三个句子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描述都超越了客观事实,都将人物或者事物的情态更加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眨眼就到了”,并不是真的眨眼就到了,而是表现春节来临之快。
“泪水如雨,洒了一地”将人们得知孩子获救后高兴和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喜得快要发疯了”将八儿开心、雀跃的情态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考点2:夸张相关知识
(1)概念: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
(2)种类:
缩小夸张。是在抓住事物特征的基础上,把事物特征往小(少、慢、矮、短、弱…)的方面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把“五岭”看作“细浪”,把“乌蒙”看作“泥丸”突出了红军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扩大夸张。是把事物特征往大(多、快、高、长、强)的方面说。例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从侧面写出了天气炎热的程度,为下文写祥子拉车之艰辛做了铺垫。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白发”不会有三千丈,但诗人这么夸张,就强调了愁的深沉,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增强了感染力。
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绿油油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看到“绿油油的麦苗”而联想到“白面包子的香味”,突出表现了农民们展望丰收的喜悦心情。
(3)作用: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②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答题格式:这里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情感), 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考点3:用夸张的手法写句子
(1)饿:①他饿得仿佛能把整个世界都吞进肚子。②我没吃早饭,现在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③我饿得简直能吃下一头牛了。
(2)安静:①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听得见。②森林里安静得昆虫扇动翅膀的“嗡嗡”声都能听见。③夜里安静得连心跳声都听得一清二楚。
(3)厚:①这本书真厚,把它读完估计我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了。②这本书厚得比桌子还高。
(4)盼望:①我不时地望着天空,都快把天空看破了,也没能盼来雨。②他盼望爸爸快点回来,盼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
(5)喜欢:①我高兴地接过布娃娃,喜欢得又亲又抱,嘴唇差点儿亲破了一层皮。②他可喜欢这本书了,喜欢得一辈子都不愿意放下。
二、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内容相同,语言表达不同。
问你更喜欢哪一种,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都可以,只要能说出这种表达方式好在哪里即可。其实就是赏析句段。找找修辞手法和描写方法,或者看看哪个词用得特别生动传神,言之有理即可。
例如:
(1)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效果。这三组句子虽然翻译的都是《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但仔细对比也略有不同。第一组第一句的翻译突出强调“前所未有的最辉煌的”夜晚,把整个小镇上的人们找到孩子时的欣喜若狂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喜欢这句。
(2)我喜欢第一组,对比第二组和第三组,第一组第二句用“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简洁而形象地描写出了人们见到被找回的两个孩子时激动的心情。
(3)我喜欢第二组,特别是“想说话又说不出来——然后像流水似的涌出,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这句,一个“涌”字把人们找到孩子后的那种激动到无以言表的兴奋心情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第三单元
【交流平台】能结合课文内容,交流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交流前仔细回顾一下本单元的两篇课文,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比较、发现,体会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从而理解“交流平台”梳理的方法。
考点1: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有哪些?
要抒发自己的情感,既可以直接表达,也可以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
考点2:这两篇文章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抒发情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答题格式:写清楚两篇文章各自表达情感的方式。比如《匆匆》是直接抒情,《故乡的月亮》是间接抒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和景物(月亮)之中。除了点出表达情感的方式外,还要结合作者的情感。
作者主要采用了……的方式表达了对……之情。
比如《匆匆》用连续的问句及诗意的语言,直接表达情感。
比如《那个星期天》把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景物中,自然地表达。
比如《别了,语文课》用具体事例、内心独白表达情感;选择合适的材料表达情感。
比如《阳光的两种用法》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围绕一条主线(老阳儿)表达情感。
考点3:根据提供的关键词,试着用恰当的句式(比如连续的问句;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鲜明的对比等),抒发一下情感。
(1)珍惜时间: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不计其数的金钱吗?是至高无上的权力吗?是随心所欲的自由吗?不是的,是流逝的时光啊,是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2)爱心:爱心是冬日的阳光,使贫困交加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初试身手】
从下面的情境中选择一两个,就心情“好”与“不好”两种状态,分别写几句话。
走在小巷里 奔跑在田野上 弹琴 钓鱼……
思路: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者景物之中,选择自己熟悉的情境,说说情境中的景物。比如,田野中可能会看到花、草、树、天空、云朵,可能会听到鸟叫、虫鸣、风声等。说说心情好时,看到这些景物是怎样的,听到这些声音是怎样的;说说心情不好时,看到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听到这些声音是怎样的。
走在小巷里
(1)心情好:在温暖的阳光下,我走在悠长的小巷里,脚下的路是石板铺成的,光溜溜的,走在上面十分舒服。石板路的缝隙里透出一抹绿色,原来是几株顽强的小草在向我微笑。一些老宅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它们是那样青翠欲滴。多美的小巷! (2)心情不好:在烈日的暴晒下,我走在狭窄的小巷里,脚下的路是石板铺成的,坑坑洼洼的,十分难走。被挤在石板缝中不能动弹的小草也垂头丧气的,没有精神。一些老宅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那片暗绿一如我忧郁的心情。
奔跑在田野上
(1)心情好:我奔跑在田野上,两旁的树木为我加油,稻谷为我鼓劲儿,鸟儿为我呐喊,连路边的野花也对我微笑,空气里都是秋的味道,真好! (2)心情不好:秋风瑟瑟,我奔跑在秋天的田野上,两旁的树木已没有了夏日的茂盛,稻田里的秧苗无精打采地弯下了腰,鸟儿的鸣叫更让人烦躁,路边的野花仿佛也将我嘲笑……
弹琴
(1)心情好:欢快的音符在他的指间跳跃多么美妙的琴声,我的心随着音乐舞蹈。那双手在琴键间灵活地穿梭,这画面真美好! (2)心情不好:呜呜咽咽的琴声从他的指间流出,真让人烦躁。手指与琴键来来回回闹得不可开交,那琴键上的双手哇,你的境遇和我一样糟糕!
钓鱼
(1)心情好:风和日丽,我又来到了池塘边钓鱼。路边的野花、野草正懒洋洋地享受着日光浴。池塘里泛着碧波,四周的水稻田里的水稻已经成熟,弯下了腰。我把挂着鱼饵的鱼钩抛进水里,只等着可爱的鱼儿上钩啦! (2)心情不好:凉风习习,曲曲折折的小路走起来十分费力,我终于来到了池塘边。路边的野花、野草东倒西歪,仿佛受到了什么打击。池塘四周的水稻田里的水稻也低沉地摇着头。我把挂着鱼饵的鱼钩抛进水里,鱼怎么还不上钩,我等得真心烦哪!
第四单元【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诗句,联系你读过的古诗,说说有哪些事物在诗中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志向。
这三组诗句都是借事物来言明自己的志向的。
(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还坚劲”“任”表达出诗人面对黑暗现实不妥协的斗争精神。这首诗表面写竹子,实际是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
(2)“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墨梅》,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放弃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这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3)“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赠刘景文》,此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苏轼的这首诗为赠刘景文而作,将对刘景文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菊花虽然残了,但仍有“傲霜枝”,形象地比喻出人物孤标傲世的品格。
补充: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表面写马,其实是借马喻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展,可以建功立业的志向。)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人把蝉比喻成君子,以蝉自喻,表达了坚持操守高洁,不趋炎附势的思想。)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通过吟咏石灰,以石灰做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从外貌和神态描写中可以看出父亲虽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平静、慈祥。“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敌人对李大钊施了重刑,“平静”说明李大钊面对残酷的折磨依旧坚强,“慈祥”则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这简短的外貌和神态描写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如果删去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这里的外貌和神态描写把敌人的丑恶嘴脸表现了出来,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敌人的凶残,更加衬托出雨来在敌人面前的勇敢、坚强不屈。如果删掉了会影响表达效果。
这是《骆驼祥子》中对初进城的祥子进行的外貌描写,突出了刚进城时祥子的善良、勤劳、坚毅,他还有着强健的身体。如果删除这段描写,就无法与后来堕落的祥子进行对比,会削弱文章的表达效果。
考点1:外貌描写——外貌描写是对人物的体貌特征(容貌、衣着、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
考点2:神态描写——神态描写是对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
(1)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2)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品质;
(3)更加突显人物个性,使描写给人以真实感,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文章生动形象
(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都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时期的内心情绪和心理活动,还可以反映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
答题格式:这段话运用了外貌(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物 xxx 的特征,表达了人物 xxx 的感情/为下文写 xxx 做铺垫。
做这类题时,首先,我们要答出写了人物的什么特点(或生活状况、遭遇、命运等),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品质。其次,我们还要想到是不是为后文做了铺垫。由于前文的外貌、 神态描写,使后文的人物形象更加突出,这样的情况就是为后文做铺垫。
考点3:常见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第五单元【词句段运用】
你能借助文言文里学过的字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吗?
走马观花(跑)骑在跑着的马上看花,比喻匆忙地不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
自愧弗如(不)惭愧自己不如别人。
声泪俱下(都,同时)一边说话,一边哭泣,形容极其悲恸或激动。
不以为然(是,对)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者轻蔑。
过犹不及(达到)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赴汤蹈火(热水)即便是滚烫的热水、炽热的水,也敢投入、踩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体会引用的好处。你在习作中是否也引用过名人名言。
(1)第一句引用华罗庚的名言来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第二句引用司马迁的名言来说明死的意义有不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我曾在描写春天的作文里引用唐代诗人孟浩然描写春天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也曾经在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中引用名人名言。
(3)引用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章的文采,增强表现力。我在习作《我的同桌》中,引用了泰戈尔的名言:“妥协对任何友谊都不是坚固的基础。”
引用的注意事项: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再进行引用,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其次在引用时注明来源出处。
考点:引用的作用:
引用有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以升华文章的主题;
引用能够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用能够为作者的看法及观点提供有力论据,使文章的论据更加可信,提高文章说服力;
引用会让表达的语言更加生动活泼,增加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