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资源简介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及分析了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和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具有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归纳能力;所以应对史料(文字、历史图片)的呈现,让学生感知历史、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做到史料结合、论从史出。应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堂上应该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老师适时引导点拨,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思维的创新性;启发学生思考,大胆探索。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被认为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认识国家强大与外交实力增强的关系。 2、时空观:利用时间轴展示直观形象,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展示材料让学生比较新旧中国外交本质的不同,分析建国初外交政策的背景,及“求同存异”方针提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从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4、历史解释:通过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过程和新中国对世界外交所作的贡献。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周恩来在重要国际会议中展现的外加才能,认识他对我国外交 作出的贡献。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教学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方法和教学所选技术
(一)教学方法 : 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法、提供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法。 (二)教学所选技术:多媒体PPT PPT展示年代尺、文字材料、图片及探究问题及点拨内容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玄奘西游天竺》 、《鉴真东渡日本》、《郑和下西洋》 问题:我国古代我国外交特点是怎样?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点拨总结:我国古代外交特点是:平等、独立、自主的外交。 出示近代签订不平等条约图片 问题:我国近代外交特点是怎样?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教师讲授:我国近代外交特点是:屈辱外交即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的外交政策。“弱国无外交!” 只有国强才有说话的权利。一百年后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与日益强大,中华民族彻底丢掉了屈辱的包袱,中国也翻开了外交史上崭新的一页…… 2、展示\明确目标: 学生观察图片并思考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二、授新课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外交政策 史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分析新中国实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交环境 出示图片《建国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毛主席访问苏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建国初期美国对华军事包围图》及美国对华政策文字材料并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 老师讲解并展示内容:(1)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2)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过渡)面对当时对中国不利的国际形势,中国领导人是怎样做的呢 作为一个新兴的独立国家,新中国在积极主动展开外交活动的时候,我们特别重视搞好与邻国的关系,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外交原则,这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展示下面表格,让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完成表格内容。 提出时间1953年提出者周恩来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首次确认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时影响被多数国家认同,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4、合作探究:展示材料学生小组讨论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够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学生广泛讨论后老师点拨: 对中国:①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②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对世界:①对世界影响深远, ②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学生阅读材料思考 学生结合图片、材料自主学习、分析得出结论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填表 4、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 培养学生史料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识读教材并获取信息的能力。知道建国初期的外交环境。 3、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并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学会从史料中找出有效信息,并学会史料解读的方法。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1、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万隆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②这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 ③万隆会议遇到了哪些困难? ④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⑤有何历史意义? 学生展示成果后老师在出示正确答案及时肯定学生成果 出示材料并点拨:“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 中国代表团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结果:出示图片周恩来出席亚非会议到达万隆机场受到热烈欢迎。会议获得圆满成功 2、展示史料:“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求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小组合作探究:亚非国家“求同存异”,在那些方面相同,哪些地方存在不同? 学生探讨并展示成果后老师出示表格并点拨: 同:遭遇相同曾经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问题相同如何发展国家经济,维护民族独立,促进世界和平 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国情)不同 展示材料:阅读材料后小组合作探究::万隆会议获得圆满成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1、学生自主学习并并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阅读分析小组合作讨论并得出结论。 3、学生讨论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的素养。 培养学生的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知识拓展 1、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20世纪50年代)学生思考归纳并展示成果后老师点拨: ①新中国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小组合作探究:中国近代屈辱的外交似乎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然而,新中国初期,国力依然弱小,却走出了这一怪圈。请结合本课历史的学习,说一说你认为是哪些因素促使新中国实现了这一重大转变? 老师点拨:政治上: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真正独立; 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杰出的外交智慧 1、学生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 2、合作讨论并展示成果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2、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材,培养分析能力
(四)本课小结 老师讲述同时课件展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 我国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开创我国外交新局面; 这些成就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 帮助学生构建本课知识整体结构,制作思维导图,形成体系对本课内容能更清晰的认识。
(五) 课后活动 1、展示周恩来的外交事迹并让学生讲述历史故事 2、阅读课后活动第2题并思考:你认为周恩来为什么能改变会议的航向? 3、阅读课后知识拓展。 1、学生代表讲述周恩来 的外交故事。 2、学生阅读并思考为题。 3、学生阅读知识拓展。 1、培养学生兴趣。 2、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外交政策 外交环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二、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教学反思
1、课前让学生搜集周恩来的外交故事课上让学生讲,激发学生兴趣; 2、课堂上还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以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还从多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4、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有些同学主动性不强,不积极思考,学习历史的兴趣不浓在今后的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