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与社会》(2014版)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与社会》(2014版) 课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课件18张PPT。早期国家与社会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夏、商、周时期,史称“上古三代”,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时期。—— 《三字经》 约公元
前2070年 约公元
前1600年 公元
前771年 公元
前1046年商朝
建立夏朝
建立西周
建立西周
灭亡东周
灭亡 公元
前249年列表比较夏、商、西周三代社会的基本状况。约公元
前2070年约公元
前1600年公元
前1046年禹汤周武王桀纣世袭制、
大型宫殿青铜铸造业、甲骨文、强大的军队和严酷的刑罚分封制、
礼乐制度周幽王
“上古三代”承前启后,不断更替、延续、发展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
东周。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前王位传承采用何种制度?说一说  历史上将国王权位视为一家一族的私产,实行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的制度叫王位世袭制。天下为公家天下(1)青铜铸造业概况:(2)青铜铸造业影响:商朝的青铜文明渗透到各个领域,使社会生产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青铜铸造业发达,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礼器、饮食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司(后)母戊大方鼎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四羊方尊
(我国青铜器中的精品)青铜器的意义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当时国家在物质、技术及组织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强大实力。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精美甲骨1.这种文字为什么叫甲骨文?
2.甲骨文记载了什么内容?
3.甲骨文有什么特点?它的发现又有何意义?记录和反映商朝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况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是研究商社会极其珍贵的史料;推动了中国文字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它和亚非其它古老文字一样是整个人类的文化瑰宝。 课本图1-16是甲骨文所见商朝武器和使用情况简表,课本图1-17是甲骨文所见商朝刑罚简表,你从两幅图中能获取哪些信息?反映了古人创造象形文字的智慧;
说明军事战争的频繁和武器的多样性;
体现了商朝刑罚非人性化、严厉残酷的特点;
…… 说一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
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 (1)这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什么制度
(2)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目的:
受封对象:
诸侯的权利:
诸侯的义务:
积极作用: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从周王处获得土地和民众。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周王的兄弟和少量的功臣。 1、思考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 2、这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是由其与统治阶层血缘关系的亲疏决定的。 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而现代社会强调人人平等、公平竞争。  材料一:王公贵族等在家里悬挂编钟是有严格规定的,所谓“王宫悬(四面悬挂),诸侯轩悬(三面悬挂),卿大夫判悬(两面悬挂),士特悬(单面悬挂)”。哪个布衣百姓若是挂起四面(宫悬)编钟,会招致杀身之祸的。这些体现了西周的什么制度?礼乐制度 材料二: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可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元士用三鼎,彼此不可逾越。有效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例如:贵族的“死”的称谓。天子 诸侯
大夫 文士崩、驾崩卒薨不禄礼乐制度目的:内容(要求):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间要有明显差别  材料一: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史料分析分封制  材料二: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
——《礼记·礼器》礼乐制度(1)材料分别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这些制度?第一单元第二课《早期国家与社会》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2-1-4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2-1-6概述我国先秦时期的大致年代和区域,知道对早期中华文明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事件和文化成就。
课标解读:能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教材简析】:
“早期国家与社会”勾勒了夏、商、周三代的概况。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早期国家产生与发展的时期。灿烂的青铜文化、甲骨文以及西周时期完善的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是中华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并能列举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
2.理解夏、商、周三代的代表性文明成就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兼带比较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感受中华文明的古老和博大精深。
通过列表比较,增强收集、整理、分析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增强文字阅读、理解与帮助、语言组织等方面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网络、书籍、课堂等途经收集历史资料,感知和体验不同文明的内涵和魅力,增强对祖国文明的认同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夏商周在生产技术、甲骨文字、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创新
难点: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同时思考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思想和策略方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比较法、故事法;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根据小班化教学和学校助学稿编制(先学后教)要求,课堂教学过程要与助学稿紧密结合,突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减少教师讲课时间,增加学生合作学习时间;以多媒体技术辅助,展现更直观、更丰富的信息,促进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三字经》
问:你能找出,这段文字里介绍的中华文明哪三个早期国家吗?
设计意图:用学生学过的《三字经》材料作导入,既简明又有一定的趣味性,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10-13中的内容,弄清以下问题:
模仿上面的知识结构图示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0页“商汤灭夏”和11页“武王伐纣”两个内容,列出其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与模仿能力,给学生最大的锻炼机会。
4.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_____时期,占卜之风盛行,将占卜结果用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这种文字叫做____。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______开始的。
5.闻名于世的青铜器
_____时期,青铜铸造业发达。_____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它是___、___、___的合金。
6.为了维护 和对外 ,夏商西周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制定了严酷的刑法。
设计意图:回归教材,落实教材重点的知识内容;通过填空的方式有助于学生留下较多的印象,并要求在教材上体现出来(圈、划)。
二、[合作探究]
1.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
建国时间
开国君主
亡国君主
文明成就
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国家初创

文字成熟、青铜业繁荣
西周
制度形成体系
设计意图:在学习的第二阶段,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对夏、商、周历史概况的梳理与比较,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
注意点:需要在指导完成整个表格内容的填写后,与学生一起回顾其它几个文明古国建立的时间,以此做横向比较,形成认知。
2.阅读下列材料: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左传》
请回答:
(1)这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社会什么制度?
(2)该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该制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材料二: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 (豆:古代盛食器具)
——《礼记·礼器》
请回答:
(1)材料分别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
(2)为什么要实行这些制度?
设计意图:上述两个材料阅读题为选修,视课堂学生学习进展而定,可以练习一个或两个。此类题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字的组织能力。
(三)拓展延伸
西周的分封制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分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同时突破教学难点,分封制等制度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上古三代
世袭制 青铜器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夏都 甲骨文
夏朝建立 商朝建立 西周建立 西周灭亡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