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35张PPT。第三课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刚跨入20世纪的中国,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的蹂躏和欺凌;经济上被西方列强控制和掠夺。中华民族处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苦难深处。中国社会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状态。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除了遭到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侵略外,西方社会的先进的工业文明和民主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不觉之中所接受,同传统社会相比,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一.生活中的变化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同时促进了经济的交流和发展轮船火车电车(1)新型交通工具传入中国,能够从哪些方面促进社会的变迁?
(2)新型交通工具给人力车业带来哪些冲击?如何看待这些冲击?人力车业生意萧条,逐渐被公共汽车替代;
先进文明必然取代落后文明。汽
车促进了信息的交流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促进了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进步2.新型通讯工具的出现之一(如邮票、邮政的出现)——方便人们的交流2.新型通讯工具的出现之二(电话、电报的出现)——方便人们传递信息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铁路修筑权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始终未能纳入正轨英国商人建造淞沪铁路唐胥铁路紫光阁铁路(宫廷专列)第一条铁路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中国自行设计的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分布不平衡;
被帝国主义控制和掠夺。铁路的发展京张铁路中的人字形铁路 詹天佑塑像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轮船招商局列强的排挤中艰难求生缓慢发展(原因)水运与航空真正起步—福建马尾船厂研制水上飞机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五大民航路线较快发展尝试——冯如制造中国第一架飞机特点:起步晚、受列强排挤特点:起步晚、但发展较快 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通讯手段。是在政府掌管下,利用固有道路或开辟专门要道并设置馆舍、驿站、人员、车马,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邮政代办所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取消中国自办电报开端—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发展缓慢,30年代才得到改观邮政与电报 阿明在文物市场上见到一张邮票,邮票持有者告诉他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邮票—大龙票,出现于1838年,比英国黑便士还早,非常值得收藏。请你帮他判断这张邮票是真是假?中国最早的邮票—大龙票(1878年)电报总局迁移上海后的办公处所(位于今上海外滩中山东一路) 盛宣怀 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它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电报局。近代通讯晚清·电话机(这是中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早期的电话机 1881年,上海出现电话。图为电话局接线员。新的通讯工具在中国出现大大方便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①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出现于何时何地?
②还有哪些日常用品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
③为什么近代以来的许多科技发明都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1882年 上海三明治、白兰地、维他命、沙发、麦克风、霓虹灯、卡通片等。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的局限性;中国实行闭关锁国与自大保守;中国实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断发易服一:从傅仪生活照看服饰的变迁满族服饰西装中山装“断发易服”篇断发易服二:从长辫到短发
中西交通以后,外国人看到中国男人的辫子时,惊讶的程度不亚于中国人看到洋人的金发碧眼。后来,随着洋人一天天趾高气扬,辫子被讥笑的声音越来越大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损,孝之始也” -《孝经》
1645年 剃发令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扬州十日”“嘉定三屠”
长毛
剪辫处往往还有一告示牌:“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梅兰芳汪精卫张学良周恩来民国四大美男时尚发型 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俗。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思考:在那个年代断发有何意义?民主革命色彩二.头脑中的变化(1)阅读课文P21和下图(民国时期报刊)回答: 报纸何时传入中国?出现于什么地方?鸦片战争后
通商口岸“报刊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
-----选自1909年《京华百二竹枝词》1.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一)(1)读报刊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1909年,《大公报》载文宣传一种文化娱乐方式:“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见的一样,不妨时常看看。”
问:该文化娱乐方式是什么?1.精神生活的变化(之二)(2)看电影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摘自1927年女仆与男主人的通话记录2.思想观念的变化(1)民主思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2)追求自由平等、婚姻自由妇女地位的提高西方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男人剪掉辫子,女子缠足越来越少,这种变化开始的时间大致在( )后
A.1895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1年
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一切前清官爵袍褂,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3.社会习俗的变化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不缠足辛亥革命推动
国民的思想解放两者对比看看初中生的学习内容有何不同?请说明原因?4.教育体制的变化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科举制培养封建统治下的盲从者和拥护者近代教育制度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原因——由于受西方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透视1:
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1:1640年,英国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一二百年,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这些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历史必修(Ⅱ)》
材料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恺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①外因: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
②内因:政治:中国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或政府的推动。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思想: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材料1:在鸦片战争后的道光年间,享用洋货在上层社会已渐成时尚,到19世纪末,随着通商口岸增加到70余个,于是洋货消费遍及各阶层。
材料2:在19世纪50年代,香港、广州即有人模仿洋人打扮,华商更多有穿洋装者。戊戌时期康有为力倡“易服”。清亡后, 青年穿西服的人渐多起来。透视2: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有什么特点?由沿海到内陆
由上层到中下层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中西合璧课堂练兵1.19世纪70年代以后,相继传入中国的新式交通工具有( )①火车 ②轮船 ③电车 ④飞机 ⑤自行车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2.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7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人们出行乘坐汽车 ②报纸上刊登德国投降的消息
③留学生搭乘轮船回国 ④青年学生热议巴黎和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3.上海市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7.19世纪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整个世界都能感受到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这主要源于( )
A.启蒙运动的发展 B.新航路的开辟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4.中国最早采用新的邮政方式是在( )
A.清朝中期 B. 清朝末期 C.民国初期 D. 新中国初期6.“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真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面天涯连一线。”上述诗句反映的是( )的使用
A.火车 B.电报 C.轮船 D.飞机5.中国第一家电话公司开办于( )
A.1870年 B.1880年 C.1882年 D.1905年8.现代意义的报纸传入中国的时间是( )后
A.鸦片战争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9.以下是1927年上海的女仆与北京的男主人的通话记录:
①“大人,你何时回来?” ②“先生,小姐生病了。”
③老爷,北京的女学生自由恋爱一定很多吧。
④先生,太太请您换一件中山装。
通话记录中符合该时期时代特点的是( )
A.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10.我国废除跪拜等有损人格的礼节,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是在( )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这项变革是希望在人际关系中树立( )
A.法治观念 B.平等观念 C.博爱观念 D.互助观念11.清末广泛流传着一句口号:“大方天足行飞快,反觉金莲步步羞。”它反映了( )群体从旧习俗与旧观念中解放出来?
A.农民 B.工人 C.妇女 D.商人12.进入20世纪初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包括( )
①物质生活的变化 ②思想观念的变化 ③社会习俗的变化 ④新文化生活方式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 ②③④
悄然中之所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 B.欧洲工业文明的洗礼
C.北洋军阀割据与混战 D.科学制度的继续推行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参加通车典礼的记者在《申报》上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妇女及小孩竟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对火车有哪些反应?为什么?好奇或疑惧人们接受新事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1)图一是哪一历史事件的成果?这一事件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
(2)图二反映出这场政治变革产生的作用是什么?
(3)图三反映清末民初人们在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有哪些?戊戌变法 思想启蒙推翻封建帝制;推动国民思想解放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