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 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 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15张PPT。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感受“多元一体”回顾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1.华夏族2.“中华”先秦时期黄帝炎帝、夏商周三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西晋少数民族内迁五族内迁你能够结合自己的所学知识,举例说出民族交流、融合的史实吗? 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互交融中,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人们用“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匈奴,鲜卑,羯和氐族在不断的民族交往中被融合,已经不再单独存在,而羌族现在仍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
鲜卑族:经过孝文帝改革后,同各民族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然而,最先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是梁启超。 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对狭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那么是什么激发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呢?(请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二、探究“驱除鞑虏”知识回顾:清朝后期,列强对中国发动了哪几场侵略战争?清末,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危在旦夕,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清政府的卖国求荣、腐败无能,让人们彻底对它失去了信心。革命派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挽救民族危亡。故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巩固新政权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复习旧知当时,有人将同盟会革命纲领中的“恢复中华”理解为在汉族聚居的18个省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不仅不能团结各民族的力量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是不可取的。 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外侮,拯救中华民族。阅读梁启超与孙中山的言论,完成:
①梁启超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说说你的理解。
②从孙中山的这番话中可以看出革命的对象是什么?
③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族的看法有哪些共同点?三、走向“五族共和”小民族是指国内,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分,大民族主义,是指对国外各民族而言,中国各族是一个联合起来的民族。中国各民族是一个整体,不能将汉族和其他民族对立起来。面对入侵,各民族团结一致才能抵御外敌。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1.1) 选段1)《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到了哪两个统一?
2)什么是民族统一?什么是领土统一?
3)什么是“五族共和”?思考:2)汉、满、蒙、回、藏联合起来,统一于中华民国.
内地和边疆的蒙古和西藏统一于中央。
3)汉、满、蒙、回、藏联合起来,共建中华民国,是谓“五族共和”。“驱除鞑虏”小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五族共和”的说法是否够完善呢? 如果以今日的眼光来看问题,在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中国来说,当时“五族共和”的提法虽然似乎有所欠缺,但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初衷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到中华民国建立后的“五族共和”,在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方面的确是一大进步,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为日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团结,起了先行作用。 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前8世纪中叶,在黄河中下游,夏、商、周相继兴起,建立国家,并通过三代,融为一体,以夏为族称,夏又称华,或合称华夏。
   到春秋战国时又逐渐形成了华夏居中,称为中国,中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方之民,共称“天下”,为后世中国发展形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夏及华夷五方格局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