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热 复习训练课件(7份打包) 2017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热 复习训练课件(7份打包) 2017秋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第7课时 做个保温杯
第四单元 热
一、不同材料的水杯,哪杯水凉得慢?一起做个探究实验吧!
2. 用手摸一摸三个杯子外壁,感觉最烫的是   。
3. 通过测量,发现三个杯子水凉的速度最快的是( )。
A. 不锈钢杯 B. 塑料杯 C. 陶瓷杯
不锈钢杯
A
4. 三个杯子中, 热的良导体是( ),热的不良导体是( )。
A. 不锈钢杯和塑料杯
B. 塑料杯和陶瓷杯
C. 陶瓷杯
D. 不锈钢杯
D
B
5. 为了让热水凉得更慢,我们想到了很多方法。下面方法能使杯子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
A. 给杯子加盖
B. 杯子加盖,杯外包一层纱布
C. 杯子加盖,嵌入泡沫塑料里
D. 把塑料杯换成不锈钢杯
C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把杯子嵌在泡沫塑料里可以使杯子的保温性能增强。 ( )
2. 人穿衣服会感觉热, 所以被被子包裹的冰棍很快就会融化。( )

×
3. 夏天, 冰棍用棉被盖起来比暴露在阳光下融化得快。 ( )
4. 保温杯的盖子, 一般都是用热的不良导体来制作。 ( )
5. 保温杯只能起到减慢热量传递的作用, 但事实上还是会发生热量的传递。 ( )
×


6. 冬天, 用手触摸铁棒和木棒, 感觉铁棒比较冷, 是因为铁棒的温度比较低。 ( )
7. 冰块在保温瓶中比在玻璃杯中融化得快。 ( )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保温杯的密封圈是用橡胶做的,用橡胶的好处是因为它( )。
A. 美观 B. 结实
C. 弹性好、密封性好 D. 价格便宜
C
2. 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这些材料( )。
A. 能生热
B. 是热的不良导体
C. 完全不传热
D. 是热的良导体
B
3. 热水瓶的内胆是双层的,而且两层之间是真空的,这主要是因为( )。
A. 双层能让瓶胆更重一些
B. 真空可以让瓶中的热水温度升高
C. 真空可以减慢热量的散失
D. 真空可以让瓶胆轻一些
C
4. 对于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属外壳的保温杯一定比塑料外
壳的保温杯保温效果好
B. 深颜色的保温杯一定比浅颜色的
保温杯保温效果好
C. 厚的保温杯一定比薄的保温杯保
温效果好
D. 保温杯的双层结构并抽成真空的
设计使保温效果更好
D
四、综合题。
  某实验小组在进行杯子保温性实验研究,他们的实验记录表如下(在实验中,每次使用的杯子材料、大小、杯中水量都相同),请仔细分析后回答以下问题:
编号 保温方法 开始温度 开始温度10分钟后的温度 20分钟后的温度
① 无盖的杯子 95℃ 65℃ 50℃
② 杯子外包毛巾、无盖 95℃ 73℃ 62℃
③ 杯子外包毛巾、加盖 95℃ 81℃ 74℃
④ 杯子嵌入泡沫塑料、加盖 95℃ 85℃ 80℃
1.实验小组的同学是根据   1
来判断保温性能的好坏,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号方法,保温效果最差的是 
  号方法。
水温


2. 如果要研究杯子外包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应该选择   号和   号实验进行对比;如果要研究有无外包材料对保温效果的影响,应该选择   号和   号实验进行对比。




3. 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分析,可得出:杯子的保温性与   和 
  有关。
4.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还能发现温度下降的速度是先  后  。(填“快”或“慢”)
是否有盖
外包材料

慢(共20张PPT)
第4课时 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第四单元 热
一、小科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在铁丝的中间加热,观察哪一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1. 该实验研究的问题是( )。
A. 金属的热胀冷缩
B. 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C. 金属和木头哪个传热本领大
D. 火柴掉落的顺序
B
2. 实验中,选用蜡粘火柴的原因是( )。
A. 蜡遇火不会燃烧
B. 蜡是热的不良导体
C. 蜡遇热会熔化
D. 蜡的黏性比较强
C
3. 实验中,应用酒精灯的( )进行加热。
A. 外焰 B. 内焰
C. 焰心 D. 灯芯
A
4.实验中,粘火柴的作用是( )。
A. 火柴会燃烧,能帮助我们看清热
的传递方向
B. 火柴掉下的顺序能帮助我们看清
热的传递方向
C. 火柴的颜色会改变,能帮助我们
看清热的传递方向
B
5. 给金属条加热的过程中,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火柴按照A → B → C → D 的顺
序先后掉落
B. 离酒精灯近的先掉落,离酒精灯
远的后掉落
C. 离酒精灯远的先掉落,离酒精灯
近的后掉落
D. 四根火柴同时掉落
B
6. 在下面方框中用画图的方式记录热传递的方向。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7. 实验结论: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   ,热总是从   1的一端传向   的一端。
方向性
温度较高
温度较低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将金属勺浸在热汤中,热量从热汤传到勺头,然后沿着勺柄向上传递。 ( )
2. 热量总是由物体的下端向物体的上端传递。 ( )

×
3.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和金属条中一样,只向左右两个方向传播。
( )
4. 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时,用普通温度计不易测量,可以用蜡或感温油墨来观察。 (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物体的传热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像太阳那样,不依靠其他物体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 )。
A. 热传递 B. 热对流
C. 热辐射 D. 热传导
C
2. 勺子放在热汤中,过了一会儿,勺柄有些烫,这种传递热的方式是( )。
A. 热对流 B. 热辐射
C. 热传导 D. 热传递
C
3. 把一根铜筷子放入热水中一段时间后,铜筷子( )。
A. 浸入水中的部分会热起来
B. 离水面近的部分会热起来
C. 全部会热起来
D. 无法判断
C
四、综合题。
1. 小科想探究“热在铜丝中是怎么传递的”,他把一根粗细均匀的铜丝围成右图这样的封闭星形,然后分别在②③④⑤⑥
⑦⑧处用黄油各粘
一根火柴,在①处
用酒精灯加热。
(1)第二根掉落的火柴是   ,最后掉落的是   。(填序号)


(2)从火柴掉落情况看,小科觉得热是从( )传递的。
A. 温度低向温度高
B. 距离近向距离远
C. 温度高向温度低
C
2.如图所示,在铜盘的一系列同心圆上分别用蜡固定有五根火柴棒(编号如图所示),然后在铜盘的中心处用酒精灯
给盘加热。
(1)最先倒的是   火柴棒。(填序号)
(2)   和   火柴棒同时倒下。(填序号)
A
C
E
(3)这个实验说明热是由   1 的地方传到   的地方,热向 
  同时传递。
温度高
温度低
四周(共17张PPT)
第3课时 温度不同的物体
相互接触
第四单元 热
一、想知道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吗?一起做个探究实验吧!
1. 实验中,温度计
插入水中,不要碰
到烧杯(或试管)
的 。
底和壁
2. 实验中用试管控制凉水的水量,使用大烧杯让热水尽量多一些的目
的是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让凉水的温度尽快上升
3. 实验过程中,不能用手指来感知水温,因为手指( )。
A. 容易被烫伤
B. 感觉不准
C. 感知误差较大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D
4. 小明每隔两分钟分别记录两支温度计的读数,8 分钟时凉水的温度忘记了,你觉得是( )。
A. 25 B. 50
C. 41 D. 48
C
时间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凉水温度 27 33 38 44 45 47
热水温度 56 53 51 50 49 48 47
温度变化记录表
5. 通过观察温度变化折线图,凉水的温度 ,热水的温度
,最终凉水和热水

逐渐升高
逐渐下降
温度相同
6. 凉水的温度不会一直 ,热水的温度不会一直 。
7. 实验结论:热通常从 1 的物体传向 的物体。
8. 生活中还有更多可以感知温度的方法,比如使用 、
等。
上升
下降
温度高
温度低
感温纸带
感温粉末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的实验中,凉水少而热水多的主要原因是热会从体积大的物体传向体积小的物体。 ( )
2. 将一袋凉的牛奶放入一碗70℃的热水中,凉牛奶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到70℃。 ( )
3. 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热水把热量传递给冷水。 ( )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甲、乙两物体接触,下列情况可以使热量从甲物体传向乙物体的是( )。
A. B.
C.
A
2.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之间不能传递热量,是因为它们之间有相同的( )。
A. 重量 B. 体积
C. 温度 D. 形状
C
3. 当热的勺子将热量传递给凉水时,勺子的温度会( ),凉水的温度会(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先降低再升高
B
A
4.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的实验中,下列观察温度变化的方法不合适的是( )。
A. 用两支温度计分别测量试管中的
凉水和烧杯中的热水的温度变化
B. 用两手的食指分别感受试管中的
凉水和烧杯中的热水的温度变化
C. 把感温粉末分别加入试管中的凉
水和烧杯中的热水
D. 用温度传感器来分别测量试管中
的凉水和烧杯中的热水的温度变化
B
5. 小科同学将一个刚煮熟的鸡蛋放入一碗常温水中,一段时间后( )。
A. 鸡蛋的温度上升了
B. 鸡蛋的温度下降了
C. 水的温度下降了
D. 无法判断温度的变化
B
6.将一个30℃的物体和一个50℃的物体相互接触(假设它们不与环境传递热量),那么最终这两个物体的温度( )。
A. 一定是40℃
B. 一定相等且在30~50℃之间
C. 两个物体的温度不等,但都在
30~50℃之间
D. 无法判断最终温度
B
7. 将一杯冰水放在桌上,冰水变常温水的原因是( )。
A. 热量从周围环境传到冰水
B. 热量从冰水传到周围环境
C. 没有发生热量的传递, 是冰水自
然恢复到了常温
A(共19张PPT)
第2课时 水的蒸发和凝结
第四单元 热
一、水蒸气凝结时会发生哪些有趣的现象呢?我们一起探究吧!
1. 这个实验中,我们要准备的实验材料有哪些?请在括号里画“√”。
玻璃杯( ) 酒精灯(   ) 食盐( ) 清水(   )
温度计( ) 电子秤(   )
干布( ) 护目镜(   )
冰块( )





2.在玻璃杯内加入冰块,用干布将玻璃杯外壁擦拭干净,静置一会儿,观察到玻璃杯外壁( )。
A. 出现了小水珠 B. 出现了冰晶
C. 没有水珠 D. 无法确定
A
3. 当同学们用手摸一摸玻璃杯外壁,发现湿湿的,你觉得这是( )。
A. 玻璃杯内的水流出来了
B. 放冰的时候蹭上水了
C. 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D. 无法确定
C
4. 若再加入食盐,玻璃杯内温度
,外壁上出现的小水珠 。( )
A. 更低 更多 B. 更高 更多
C. 更低 更少 D. 更高 更少
A
5. 水蒸气凝结的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下列示例不正确的是( )。
A. 秋天清晨,草丛上的露珠
B. 夏天,冰镇饮料放在室温下,过
一会儿,瓶子上出现许多小水珠
C. 湿的衣服晾晒在太阳下,一会就
干了
D. 冬天人们说话时嘴里呼出的“白
气”
C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烧开水时的“白气”就是水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 )
2. 水蒸气凝结成水时释放热量。
( )
×

3. 在装有冰块的玻璃杯内加入一些食盐的目的是升高冰的温度,使冰融化。 ( )
4.观察水蒸气的凝结现象时,玻璃杯中物体的温度越低,玻璃杯外壁上水蒸气凝结成的水珠越多。
(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下列都属于液态的物质有( )。
A. 露、雾、雨 B. 雾、霜、露
C. 雨、雪、霜 D. 露、霜、雹
A
2.小科喜欢冬天里的火锅和夏天里的雪糕。他发现:火锅沸腾时会冒“热气”,雪糕周围会冒“冷气”,以下是他对“冷气”和“热气”的思考,不正确的是( )。
A.“ 热气”的形成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B. “热气”是火锅蒸发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空气形成的小水珠
C.“ 冷气”的形成过程需要放出热量
D.“ 冷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雪糕形成的小水珠
A
3. 戴眼镜的同学佩戴口罩后,镜片经常出现“雾”,关于“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雾”是蒸发形成的
B.“雾”是凝结形成的
C.“雾”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D.“雾”是由玻璃镜片在低温下形
成的
B
4. 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
A. 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 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蒸发,
吸收皮肤热量
C. 电风扇吹风可以降低室内温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B
5.如图所示,常温的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上方分别盖上玻璃片a、b,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玻璃片表面出现小水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水珠在a 的上表面, b 的下表面
B.小水珠在a 的下表面,b 的上表面
C.玻璃片b 温度升高,这是由
于水蒸气凝结吸热形成的
D.a 烧杯中的冰块融化过程
中要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A
四、综合题。
  某同学在4 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A~D)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A
B
C
D
1. 通过A、B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2. 通过   和   两图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表面积
A
C
3. 该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一滴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图甲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质量越少,
蒸发越快。
 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填“质量”或“表面积”)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是否正确?
表面积
   。理由是:  1
1

不正确
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变量(共18张PPT)
第6课时 哪个传热快
第四单元 热
一、将不同材料的勺子(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等)插入热汤时,推测哪种勺子更烫手。一起做个探
究实验吧!
1. 准备   的木勺、塑料勺、金属勺。
2.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在三种勺子上不适合涂什么物质?( )
A. 蜡 B. 感温油墨
C. 水彩颜料
相同大小
C
3. 为了保证实验的公平性,我们可以怎么做?( )
A. 选同样大小的勺子
B. 三个勺子同时放入水中
C. 统一在勺柄中段涂上材料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D
4. 三种勺子浸入热水中,过了一会儿,勺柄上的蜡最先熔化的是( )。
A. 塑料勺 B. 木勺
C. 金属勺
C
5.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不同材料的 
  各不相同,   1材料传热较快,   材料传热较慢。
导热性能
金属
塑料、木头
6.像实验中的金属材料那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叫   。像塑料、木头等材料,导热性能弱的物体叫   。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为了增强热传递,电饭锅全部都是利用容易传热的材料制成的。
( )
2. 金属吸热快, 散热也快;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 ( )
×

3. 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水是热的良导体。 ( )
4. 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一样,不同的金属其导热性能也有所不同。
(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下列材料中,最适宜用来制作锅铲柄的是( )。
A. 铜 B. 塑料
C. 不锈钢 D. 铁
B
2. 下列物体用来避免热传递的是( )。
A. 汽车散热片
B. 电熨斗的金属外壳
C. 热水瓶的玻璃胆
D. 冬天室内的暖气装置
C
3. 餐桌上使用的碗垫属于( )。
A. 热的良导体
B. 热的不良导体
C. 热的导体
D. 热的绝缘体
B
4. 冬天,用手摸户外的铁块和木块,会感到铁块比木块冷,这是因为( )。
A. 铁块比木块温度低
B. 铁块比木块容易传热  
C. 铁块表面比木块光滑
B
四、综合题。
设计一个“比较铜、铝和钢的传热性能”的实验。
1. 实验名称:比较铜、铝和钢的传热性能。
2. 选出实验中需要的材料:
。(填序号)
①酒精灯 ②水杯 ③火柴 ④试管 ⑤凡士林 ⑥铜丝 ⑦塑料条 ⑧钢丝
⑨铝丝  ⑩热传导器
①③⑤⑥⑧⑨⑩
3. 找出实验中需要保持相同的条件,在 里面画“√”。
酒精灯的火焰 三种金属丝的粗细   
凡士林的多少 三种金属丝的长短
三种金属丝的颜色   火柴的长短
三种金属丝的重量
火柴在金属丝上的距离






4. 实验过程。
相同
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
①安装热传导器
② 分别在热传导器的铜丝、铝丝、钢丝上涂上凡士林,并隔
的距离粘上3 根火柴
③用 给热传导器加热
④记录每根火柴掉下的时间,分析实验数据
酒精灯
5. 实验结论:在三种金属中,
导热最快; 次之; 导热最慢。各种金属导热的性能是 。(填“相同的”或“不同的”)
铜丝
铝丝
钢丝
不同的(共19张PPT)
第5课时 热在水中的传递
第四单元 热
一、我们经常给水加热,直至把水烧开。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一起做个探究实验吧!
1. 加热试管中的水时,应在试管中加入( )容量的水。
A. 约三分之一 B. 约三分之二
C. 加满 D. 随意多少
A
2. 加热时,试管口   朝着人。
3. 为方便观察水的流动及颜色变化,下列方法不合适的是( )。
A. 在待加热处挤2 滴红墨水
B. 在水中加感温粉末
C. 在待加热处放小石头
不可
C
4. 加热时,水是怎样变热的?用箭头表示出来。
5. 加热后,热水   ,冷水   ,形成对流。
向上流动
向下流动
6.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与我们学过的“热空气向上运动”的原因相似,都是因为受热后物质   ,即热水比同体积的冷水   ,所以热水   。
体积变大

向上运动
二、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液体和气体的传热方式不一样。
( )
2. 冬天房间里开空调可以让整个房间暖和,要使房间快速升温,空调的扇叶应该往上翻。 ( )
×
×
3. 水是液体,不会像金属那样传热。
( )
4. 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向是由低温处向高温处传递。 ( )
5. 把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热水会把热量传递给冷水。( )
×
×

6. 加热试管中的水时,试管口不可朝着人且加热时间不可过长。
( )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热对流的是( )。
A. 煮稀饭 B. 保温杯摸起来烫手
C. 水壶烧水 D. 冬天室内开空调
B
2. 热在金属中以    方式传递的,热在水中是以    方式传递的。( )
①热传导 ②热对流 ③热辐射
A. ① ② B. ① ③
C. ② ③ D. ② ①
A
3. 如图,加热试管中的水,首先热起来的是( )。
A. 试管底部
B. 试管中部
C. 试管管口
D. 无法判断
A
4. 如图,加热烧杯中的水,下图中正确表示热在水中传递方向的是( )。
A. B.
C.
C
5. 如图,当长颈烧瓶瓶颈处的水加热到沸腾时,瓶内的鱼依然在水中游动,以下解释合理的是( )。
A. 鱼比较耐热
B. 长颈烧瓶颈部的
玻璃容易被加热
C. 当长颈烧瓶颈部被加热时,由于烧瓶形状的影响,其中的水在颈部位置进行对流比较强烈,短时间内对瓶底部分水的水温影响较小
C
6.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取暖器工作时,房间内空气流动方向的是( )。
A. B.
C.
C
7. 在大烧杯内注入清水,用滴管吸取红墨水,伸到水下待加热的地方,挤出2 滴红墨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底部一侧加热。我们可以观察到( )。
A. 红墨水立即向四周扩散开来
B. 红墨水上升,然后逐渐扩散开来
C. 红墨水一直上升,停留在水面
B
8. 在我们探究热在水中传递时,为了观察加热后水是怎么流动的,我们想出了一些办法,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 在水中加入感温粉末
B. 在水下待加热的地方滴加2 滴红
墨水
C. 增加水的量
C
9. 走马灯能旋转的原因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气被蜡烛加热上升,
推动扇叶旋转
B. 扇叶被风吹动旋转
C. 走马灯旋转是棉线上提导致的
A(共21张PPT)
第1课时 温度与水的变化
第四单元 热
一、水加热时会发生哪些有趣的现象?我们一起探究吧!
1.在图中填写实验器材的名称,为了测量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
温度计
烧杯
石棉网
三脚架
酒精灯
( )
( )
( )
( )
2. 实验过程中规范佩戴   ,以防烫伤。
护目镜
3. 通过实验观察,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正确的
一组的是( )。
A. 100℃— 90℃— 85℃
B. 85℃— 90℃— 100℃
C. 100℃— 85℃— 90℃
D. 无法确定
A
4.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正确的一组是( )。
A. 100℃— 100℃— 90℃
B. 100℃— 90℃— 85℃
C. 100℃— 100℃— 100℃
D. 无法确定
C
二、水有三态变化,这些变化与温度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1. 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与 
有关。
2.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沸点)是   ℃,水凝固成冰时的温度(凝固点)是  ℃。
水的温度
100
0
3. 在标准大气压下,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水会   热量,到0℃时水会开始   。从0℃以下上升到常温,冰会   1热量,到0℃时冰会开始融化。
放出
凝固成冰
吸收
三、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 只要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水就会沸腾。 ( )
2.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种形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物态变化取决于温度。
( )
×

3. 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 ( )
4. 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在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量的水。
( )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水在被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 )。
A. 一直升高 B. 一直降低
C. 变化无规律,时高时低
D. 升高到一定程度后保持不变
D
2. 关于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沸腾需要放出热量
B.水凝固成冰需要吸收热量
C.水的沸腾需要吸收热量
D.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都与热量无关
C
3. 水的形态变化与( )有关。
A. 温度 B. 气候
C. 环境 D. 体积
A
4. 关于给水加热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读数时,要把温度计拿出来读数 B. 为了安全,要戴护目镜
C.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持续
升高
D. 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
B
5. 下列是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合理的一项是( )。
A. B.
C.
C
五、综合题。
小科用雪制取开水,并用温度计记录在加热雪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 0分钟 1分钟 2分钟 3分钟 4分钟 5分钟 6分钟 …
温度 -6℃ -4℃ -2℃ 0℃ 0℃ 2℃ 3℃ …
1. 利用雪制取开水的过程中,雪需要( )热量。
A. 放出 B. 吸收
C. 不吸收也不放出
B
2. 雪的温度上升到0℃后,雪会发生的变化是( )。
A. 融化 B. 凝固
C. 沸腾 D. 气化
A
3. 如果持续加热,那么温度计的读数( )。
A. 一直增大 B. 先增大后减小
C. 先增大后不变
D. 保持不变
C
4. 结合表中3~4 分钟的实验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雪融化时不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B. 雪融化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 3~4 分钟时,如果停止加热(周围
气温为-6摄氏度),雪会继续融化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