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网上阅卷模拟试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网上阅卷模拟试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历史网上阅卷模拟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25.0分)
1. 运用以下如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主题是(  )
A. 早期人类代表 B. 原始农耕生活 C. 远古神话传说 D. 早期国家建立
2. 秦始皇实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这有助于(  )
A. 王国问题解决 B. 民族差异消失 C. 统一局面巩固 D. 疆域面积扩大
3. “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材料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
A. 重要原因 B. 主要表现 C. 基本特点 D. 积极影响
4. 沟通南北交通,连接五大水系,使“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大运河 D. 明长城
5.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稳定的政治局面 C. 广泛的中外交流 D. 繁荣的商业贸易
6. 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的历史事件搭配正确的是(  )
A. 北伐西征——初步建立政权组织 B. 天京事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C. 永安建制——颁布了《资政新篇》 D.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7. 直接引发如图变化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8. “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科学和民主的光辉旗帜”是学者们对民主革命时期一场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度概括。这场“斗争”应该是指(  )
A. 戊戌变法运动 B. 新文化运动 C. 国民革命运动 D. 五四运动
9. “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歌谣反映的是(  )
A. 北伐战争 B.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C. 红军长征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10. 1927年,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里”指的是()
A. 上海 B. 南昌 C. 长沙 D. 井冈山
11. 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的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武汉会战 D. 百团大战
12. “战争胜利的前夕”“延安”“确立指导思想”,与以上信息相符的会议是(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三大 C. 中共七大 D. 中共八大
13. 如图所示战役(  )
A. 揭开了战略进攻序幕 B. 解放了东北全境
C.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D.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14.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6.9%,农民收入大大提高,这直接归因于(  )
A. 农业合作化运动 B. 土地改革的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15. 如图的人物共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是(  )
A.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B. 同仇敌忾、国际主义
C.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D. 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16. 一位学者说:“1980年中国打开了第一扇窗,开启了融入世界的进程,最鲜明的特点是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材料描述的是我国(  )
A. 农村生产力的解放 B.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C.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 D. 中国的外交事业打开新局面
17. 下列关于香港回归的表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回归时间是1997年7月1日 B. 中英两国政府经过了两年谈判
C. 回归后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D. 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
18. 建国初期,为发展同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关系,消除他们对新中国的疑虑和误解,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求同存异”的方针
C.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19. 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做出重要的是(  )
A. 邓稼先 B. 袁隆平 C. 屠呦呦 D. 杨利伟
20. 查士丁尼被誉为“文明世界的立法者”。使他获此殊荣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罗马民法大全》的编纂 D. 《拿破仑法典》的推行
21. 1500年以前,欧洲人普遍认为整个世界只有欧、亚、非三个大洲,且大洲之间基本没有交流。这种认识和状态被打破始于(  )
A. 新航路开辟 B.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法西斯的侵略扩张
22. 《正道沧桑 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它像一座灯塔指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歌中之歌”。“它”是(  )
A. 《权利法案》 B. 《独立宣言》 C. 《人权宣言》 D. 《共产党宣言》
23. 下列历史时间轴的主题应是(  )
A. 封建时代的欧洲 B. 国际格局的确立与演变
C. 走向整体的世界 D.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24. 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领导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是(  )
A. 玻利瓦尔 B. 章西女王 C. 普林西普 D. 甘地
25. 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争相斗艳,这反映了当今社会呈现的特点是(  )
A. 经济全球化 B. 政治多极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化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
26.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罗河啊,我赞美你,你灌溉土地,养活了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古埃及歌谣 “在酒绿色的海中央,四面是汪洋,美丽又富饶,那里居民稠密,有数不清的数量,九十个城市林立在岛上。”
——古希腊诗歌
(1) 依据材料一,对比孕育上述文明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之处,并列举其创造的文明成果各一例。
材料二:
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老子)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贾思勰)
(2) 阅读材料二,归纳出他们的共同主张,他们的这一思想分别出自哪部传世之作?
材料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权从神权中解放出来,科学也获得了解放,自然界的神秘现象和奥秘逐一被破解,人类获得更强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态度也由过去的“利用”变为“征服”。
——据朱海清《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化及超越》
(3) 依据材料三,指出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四:

——摘编自于珊《西方环境经济思想史视阈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启示》
(4) 解读材料四中的图一,并分析图一与图二,图三所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材料五:保护环境,能够增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个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序的社会,可以把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带动环境保护水平全面提升。
——摘编自姚河《浅析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
(5) 依据材料五,概括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6) 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应如何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边疆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国家大局。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经三个阶段,自秦汉时期初建规模,经隋唐、元、明王朝的充实完善,到清朝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充分证明,边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地位。
——据马大正《不断深化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研究》
(1) 概括材料一的观点,从边疆治理的三个阶段中各选一例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50字左右。)
材料二: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和东北、新疆等边疆地区的外患日益突出,出现了边疆全面危机的严重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平等和谐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为主线,为保卫边疆、巩固边疆、建设边疆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
——据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
(2) 依据材料二,写出近代边疆危机的三例史实。结合史实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对材料中划线部分加以说明。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分析图片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骨耜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都体现了原始农耕生活,B是正确的选项;图片没有体现早期人类代表、远古神话传说、早期国家建立,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其兴起的重要标志。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维护和巩固了统一的局面。C符合题意。秦朝时期没有王国问题,排除A;民族差异消失表述错误,排除B;疆域面积扩大与“书同文字”的政策无直接关系,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重点掌握统一文字的积极作用。
重点掌握统一文字的积极作用,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口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这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题干中所述的内容与之相符,A项符合题意;BCD项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江南地区的开发。重点掌握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江南地区的开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
4.【答案】C
【解析】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C符合题意;都江堰、灵渠与沟通南北交通,连接五大水系无关,排除AB;明长城不是水利工程,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大运河。
5.【答案】D
【解析】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反映了宋朝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D项符合题意;纸币的出现与文学艺术、政治局面、中外交流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BC三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交子的出现,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北宋时期纸币出现的原因及其影响。
6.【答案】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人民反抗清朝的统治风起云涌。1851年,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D项事件搭配正确,符合题意;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A项事件搭配不正确,排除;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B项搭配不正确,排除;《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C项事件搭配不正确,排除。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标志、金田起义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故C符合题意;直接引发如图变化的是辛亥革命,不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直接引发如图变化的是辛亥革命。
8.【答案】D
【解析】五四运动体现的精神是:爱国、民主、科学,其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材料体现的正是五四精神。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五四精神的理解能力。
9.【答案】A
【解析】分析题目,题目中给出了关键词句“国共联手为革命,荡平军阀促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共同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且在1926年,为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国共两党进行了北伐战争,国民革命进入了高潮时期,A不符合题意;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峰,此时国共两党还没有实现第一次合作,排除B;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国民革命与北伐战争等知识。
10.【答案】D
【解析】1927年,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这里”指的是井冈山。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认真分析中国的形势,当机立断,向农村进军,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故选:D。
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C
【解析】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万人参战,利用大别山、鄱阳湖和长江两岸有利地形,构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敌人。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据题干关键信息“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并结合所学,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武汉会战。题干关键信息“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灵活掌握武汉会战以及意义。
12.【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前夕,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大会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C项符合题意;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中共三大召开于1923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均与材料中的“战争胜利的前夕”不符,排除ABD三项。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共七大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题目信息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3.【答案】C
【解析】题干给出的图片中有中心城市为徐州,据此可知这张图片反映的是淮海战役.19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下,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发起了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先解放徐州,又在河南东部全歼敌军.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故选C.
本题考查了淮海战役的相关史实.
图片材料型选择题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图片中包含的文字,根据相关文字的提示信息判断分析确定正确选项.
14.【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5%,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反映的是土地改革的完成促进了农业发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B是正确的选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年开始,排除A;人民公社化运动是1958年开始,排除C;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的意义,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意义。
15.【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他们身上呈现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民、勇于创新的精神,A项正确;同仇敌忾、国际主义精神是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排除B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崇尚法治、健全民主不是图片人物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运用。准确梳理并区分记忆不同时期的时代精神是解题关键。
16.【答案】B
【解析】A.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历程而非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而后逐渐发展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最后纵深发展到沿边、沿江、省会城市等。材料体现了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符合题意。
C.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历程而非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
D.材料体现的是对外开放历程而非外交事业的发展,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属理解层面的要求,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意义,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17.【答案】D
【解析】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是对香港回归的评价,属于历史评价,故D正确;ACD都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属于史实陈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一国两制”的构想及港澳回归。结合香港回归的影响理解。
本题考查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的区别与联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香港回归”的意义。
18.【答案】A
【解析】1953年,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故选:A。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识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本题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9.【答案】B
【解析】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福音。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他“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授予他“拯救世界饥饿奖”,B符合题意;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排除A;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排除C;杨利伟是中国太空第一人,排除D。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相关史实。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东罗马帝国皇帝,528年,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撰委员会,529年,委员会把2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后来,委员会把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汇编为《法学会篆》,又编成指导学习法律文献的《法理概要》。查士丁尼还命人将自己执政时期的法令编撰为《新法典》,以上这四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C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与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有关,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B项;《拿破仑法典》的推行与拿破仑有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查士丁尼与《罗马民法大全》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查士丁尼与《罗马民法大全》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A
【解析】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故A符合题意;拿破仑帝国的建立是180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1914-1918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发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故选:A。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2.【答案】D
【解析】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据题干关键信息“指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是《共产党宣言》。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共产党宣言》。题干关键信息“指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内容以及意义。
23.【答案】D
【解析】观察题干历史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故题干历史时间轴的主题应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D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与“封建时代的欧洲”不符,排除A项;“国际格局的确立与演变”“走向整体的世界”与题干历史时间轴内容不符,排除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1861年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众和英国殖民政府之间的矛盾加剧。一战结束后,甘地领导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甘地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相关史实。
25.【答案】D
【解析】“当今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争相斗艳”说明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各不相同,争相斗艳,反映当今社会呈现的特点是文化多样化。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能说明当今社会呈现的特点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当今社会呈现的特点是文化多样化。
26.【答案】【小题1】古埃及地处大河流域,古希腊位于海洋沿岸;金字塔、象形文字;雅典帕特农神庙。
【小题2】人应该顺应自然;《论语》《齐民要术》。
【小题3】由过去的“利用”变为“征服”;文艺复兴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获得更强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小题4】说明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美国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能源消费量迅速增长促进了工业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小题5】保护环境,能够增强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进步能够带动环境保护水平全面提升。
【小题6】我们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金字塔和埃及文明、老子和孔子、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金字塔和埃及文明、老子和孔子、贾思勰和《齐民要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等相关史实。
27.【答案】【小题1】观点:边疆的治理与稳定关系到国家大局。
论述:汉朝,通过和亲、军事征服,设置郡县等方式,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促进了民族交融。元朝开创行省制度,设置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分别管理西藏和台湾地区,加强了边疆管理,疆域辽阔。清朝时期,统治者坚持“因俗而治”与“设省固边”相结合的治理原则,进一步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综上,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方式多样,随时代发展日益完备,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
【小题2】史实:西北边疆:中亚浩罕国阿古柏勾结沙俄入侵新疆,清政府派左宗棠率军收复;西南边疆:英国势力侵入西藏、云南;东南边疆:1874年日本侵略我国宝岛台湾,后向中国勒索50万两白银才撤军。1879年3月,日本兼并琉球,琉球国灭亡,其侵略锋芒直指台湾。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近代边疆危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中国古代边疆治理措施;近代边疆危机的表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第1页,共1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