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导学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沁园春·长沙》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和方法
1、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
2、实践“读(诗)—品(意)—悟(方法)”的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1、作者对湘江秋景的描写、融情于景的抒发。 2、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体会词的意境,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在理解词的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借助音像资料,细致地感知词中的形象,深入领悟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对于重点字词要细致地揣摩,细心咀嚼品味,以充分感受本词语言十分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很多同学不喜欢读诗歌,其实诗歌是最古老,也是很高雅的文学体裁。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的美称。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按产生的时代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诗歌内容简介)毛泽东就特别擅长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歌就有39首,其中就包括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二首,请试背《沁园春·雪》。
【自主学习案——知识链接】
(一)走近作者(知人)
毛泽东(1893-1976)字咏芝,润芝,后改为润之,笔名子任。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长沙是毛泽东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二)背景资料(论世)
片段一: 1910年毛泽东离开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充分表达了17岁的少年的宏大抱负。
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伴去湘江游泳,写下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
材料四:这首诗写于1925年,当时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当年10月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往昔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三)相关诗词的知识(知识积累)
1、诗歌按产生的时代划分
A古典诗歌(古体诗 近体诗 词曲)
B现代诗歌(新诗 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的诗作)
2、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又“曲词”或“曲子词”,长短句,乐府、“诗余”。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与内容没有必要的联系。有点词牌下另立标题或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写作缘由。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由于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 “填词”。
词以字数多少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以片数多少分为单调词、双调词以及三叠词、四叠词等。词的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3、 “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有人做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此处词牌表示一定的格式,与内容无关。
4、意象是我们学习诗词首先要掌握的一个概念。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千山”“鸟”“ 孤舟”“ 蓑笠翁”“ 寒江”“雪”就不是简单的事物,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自主学习案——课前自测】
1.试读,要求读得准确,注意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读出节奏等。
2. 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给下列字注音。
沁( )园春 橘( )子 漫( )江 百舸( )争流 怅寥廓( )
岁月稠( ) 峥嵘( ) 方遒( ) 浪遏( )飞舟 万户侯( )
3.根据拼音写汉字。
màn( )山遍野 无比 chóu( )怅 ié( )石 qìn( )人心脾
轻歌màn( )舞 未雨chóu( )缪 jì( )子 分mì( )物
wàn( )藤 一chóu ( )莫展 è( )止 bì( )阳县
4.辨词填空。
(1)寥廓 辽阔 ( )的天空 ( )的山川
(2)峥嵘 狰狞 ( )岁月 面目( )
(3)激扬 激昂 ( )士气 群情( )
(4)意气 义气 ( )风发 讲( )
(5)独立 独力 ( )经营 经济( )
5、判断下列词语书写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将错别字加以改正。
泌园春 有志者事竞成 相江 苍茫 万户候
【合作探究案——课堂探究(一)】
一、整体感知课文
1、思考:诗的开头三句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有哪些意象?)
(明确):
2、思考:哪位同学能按调整好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把开头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明确):
3、思考: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意象)来写的吗
“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融合形成意象。
意境: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明确):
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4、思考:这些意象按照什么顺序来描绘的:试概括上阙描绘的景物的特点:
(明确):作者按照 的顺序写景:
这几句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极有特色。
山上:   ( ),静景。
江中:   ( ),静景、动景。
天空:   ( ),高景,动景。
水底:   ( ),低景,动景。
景物特点(明确):
5.在这几句中,哪几个词最富表现力?
遍:红得范围广
染:红得深透 “染”字,写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很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山行》中的诗句“ , ”。 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
透:强调江水的清澈见底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气氛
“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突出雄鹰的矫健。
“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比拟出游鱼的轻快自由。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像飞翔一样。
6、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 ,共七句。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7、思考:上阙最后三句,写出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提出了什么问题。
(明确):
是啊,诗人在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问):你们认为谁是主宰苍茫大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
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案——课前自测】
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舸:_____________ 鹰击长空:____________鱼翔浅底:___________
怅:___________________ 寥廓:________________ 苍茫:_____________
侣:__________ 峥嵘:____________ 稠:________ 粪土:_______________
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意气:________________ 遏:_______________
挥斥方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案——课堂探究(二)】
一、检查背诵课文情况
二、鉴赏品味课文
(一)导读: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
1.下阕开头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阕的写景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明确):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诗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3.“恰”字统领几句?词人如何刻画“同学少年”这一意象的?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4.“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明确):
5.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给几幅图画加小标题
(明确):
6.你对诗歌抒情主人公有怎样的初步印象?
(明确):
7.举例谈谈本词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明确):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总之,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习,毛主席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高一语文测试题 第一单元第1课《沁园春·长沙》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乱世隋唐》将带你穿越时空,和那些英雄人物一起去体验隋唐那段峥嵘岁月。
B.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小伙子沉迷在网吧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让人痛惜不已。
C.50年的时间可以令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老去,也可以见证中国甩掉贫困帽子一步步创造人间奇迹的历程。
D.大学生应该是最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社会群体,然而或许是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抑制了他们指点江山的激情。
2.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使用语言,不仅要用得对,在语法上不出毛病,而且要力求用得好,要有艺术性,有感染力,这就要讲究运用语言的艺术,也就是要讲究一点修辞。
②有意用不符合语法常规的办法取得某种修辞效果是许可的,然而这只是偶一为之,并且要有些特定的条件。
③如果语言不符合语法,说都说不通,就没有什么好的修辞可言。
④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
⑤好的修辞,必然是符合语法规律的。
A.④①⑤③② B.④③⑤①② C.⑤②①④③ D.⑤③④①②
3.阅读《沁园春·长沙》上片,回答后面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从上片中选出四个动词,标出这片词写景抒情的思路走向:
(2)对上片的第一个整句(即“独立……头”)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是一个倒装性的句子。
B、从语意来看,第二和第三个句子的先后关系应该倒过来。
C、这开头的三个分句点明了时令、地点、人物,点明了特定的环境。
D、描写了湘江壮美的景色。
(3)下面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意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这寒冷的秋天,我看着湘江静静地向北边的橘子洲头流去。
B.我孤独的立于寒冷的秋天,看着湘江向北流去,经过橘子洲头。
C.在这深秋季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眼看滔滔的湘江,日夜不息地向北流去。
D.我独自伫立于深秋,看着湘江绕过橘子洲头,向北流去。
(4)对“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意思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大千世界,诗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B、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诗人焦躁地思虑着:中国的革命由谁来掌舵呢!
C、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达出诗人愤恨不平的心情。
D、通过对湘江深秋景象的描绘,即景生情,提出了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5)对这首词上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头两句都省略了介词,应理解为“独立于寒秋,湘江向北流去。”
B.“万山”的“万”是概数,极言其多,“遍”、“尽”也是如此。
C.“长空”是形容天空辽阔,“浅底”是形容江岸边的水浅。
D.“怅寥廓”写出了因宇宙广阔引发的激昂慷慨的思绪。
(6)下列对词的理解不够正确的一项是( )
A.“层”字写出树林的高低远近;“染”字写出了树木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叶遍布的景象。
B.“透”字写出江水碧绿澄明的光与色;“争”字写出船只来往繁忙的景象。
C.“击”字写出了苍鹰飞翔高空的雄健姿态;“翔”字写出鱼儿在水中游动的自由与惬意。
D.“万类”写尽了一切生物;“竞”字写出了它们之间的搏斗。
(7)下面是对上阕有关内容的分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一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亦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
D.“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的意思是:面对宽广的宇宙,怎不让人惆怅万千,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8)下面是对上阕内容的赏析,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用语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B.诗人站在橘子洲头,远眺近看,仰视俯瞰,山、林、船、鹰、鱼以及“万类”,尽在诗人的视野之中。
C.从“万类霜天”四字,可见出诗人视野之开阔;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D.画线句远近上下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虽都是写景,但又都是写情,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及超脱世俗的愿望。
(9)诗人在这里写的是寒秋之景,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这样写有什么意义?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A.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
B.越写山河的壮丽,越衬托出作者心情的悲凉,越说明作者情绪的低落。
C.美丽的山河也衬托出作者强烈的革命豪情。
D.作者把秋景写得这样美,也饱含作者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尽管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但我们仍以同汹涌的波浪搏斗为乐。
5.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洋溢着词人乐观主义的革命激情。
B.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C.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D.一个“恰”字,统领以下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6.下面是元曲作家白朴写的一首关于“秋”的小令,最能体现秋景的一组词( )
天净沙 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山 水 草 叶 花。
A.青 绿 白 红 黄 B.远 近 黄 红 兰 C.残 剩 枯 黄 落 D.寒 瘦 败 枫 残
7.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8.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毛泽东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9.阅读下面诗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九二九年十月)
(1)本词依长短来看,属(     ),从分段来看,是(     )。
(2)词的上阕由自然界运行的规律起笔,然后点明时间(    )、地点(   ),并调动了视觉和嗅觉写所见之景(     )、所嗅之气(   ),表现了一种战斗者的(   )心情。
(3)词的下阕先写秋风劲吹的秋天不似春风和煦的春天,然后一转,指出却“胜似春光”,原因是“寥廓江天万里霜”,对打破旧世界的战场上的秋风进行了赞美,而实际上是赞美:(         )。
(4)“寥廓”一词在《沁园春。长沙》指(         ),在此处应指(     )。
(5)“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句好在哪里?
(6)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生易老天难老——人生有常,宇宙无尽,表达了词人对人生短暂的无限惆怅。
B.岁岁重阳——自然界不会因为人事变化而改变它的运行规律,每年的这个时候都是重阳节。
C.战地黄花分外香——经历过战火洗礼的黄花分外芳香。可见红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词人。
D.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这壮丽的秋光比柔和的春色更为宜人,秋景比春景更壮阔;后一句更表现出词人乐观的情怀、开阔的心胸。
10.补写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类箱天竞自由。
(2)忆往昔峥嵘岁月稠,_________________,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
(3)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灰吟》)
(4)___________,当思来之不易;________ ,恒念物力维艰。(《治家格言》)
11.请仿照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其一)的形式,以“书”为描写对象,另写一首。
山, 书,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