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期末复习之名著《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经典常谈》知识点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依次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特点: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瘤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有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章节内容秦以前: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四只眼睛,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如“日”“月”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秦以后: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演变:①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汉隶,这是隶书的标准。隶书方正,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③汉初已有草书,从隶书变化而来,称为“章草”④正书本是扁方的,到陈隋是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为了好看,正书简化,这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 线条圆润,变形复杂隶书:蚕头雁尾,结构端正,字形略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端正大气(颜真卿)行书: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王羲之)《周易》第二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1.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2.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 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3.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 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八卦的基础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 -”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尚书》第三本章,朱自清没有把重点放在《尚书》的内容上,而是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尚书》古今真伪之辩,展现了《尚书》曲折的流传过程。《尚书》《尚书》素以“佶屈聱牙”著称,其文辞之繁难、流传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对于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来说,如此介绍,的确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朱自清真是煞费苦心,每种经典怎么介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内容:1.《尚书》2.伏生传书 3.古今之争,真假《尚书》1.总体概括——《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1)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2)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2.《尚书》内容(1)《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2)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3)名字由来:这些被记录的辞,存做档案,为“书” ,汉人便将“书”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 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诗经》第四本章从诗的源头写起,介绍乐《诗经》的由来,和《诗经》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外交利用《诗经》进行对他 国进行“内涵”,孔子利用《诗经》进行对人的教化,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整体思路是:(诗) 歌谣——乐工收集记录——诗经——诗言志——毛氏《诗传》——《诗序》(1)有了文字后,为了职业需求,歌谣被乐工记录下来,不仅搜集乐歌,还搜集乐谱。(2)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 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3)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补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 (《诗经》根据所配乐曲的性质划分的三个种类) 合称《诗经》的“六义”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三礼》第五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 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朱自清在写关于礼这一篇的内容时,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 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果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则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 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 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思。主要内容:1.三礼——《礼记》《周礼》《仪礼》2.《仪礼》和《周礼》(1)作者、创作时间: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2)内容:《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 是著书人的理想了。3.《礼记》(1)内容:“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2)发展:《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1.《春秋》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公元前七二二— 四八一) ;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做编年。《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2.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就是对《春秋》的解读,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3、《左传》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特点就是文笔好。晋范宁评价《左传》,“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其文缓,其旨远”;补充:《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 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四书》第七“四书”:①《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书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②《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③《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孔子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严甚;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顺序:古代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有了《大学》的提纲掣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起的。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战国策》第八《战国策》内容: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时间: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四〇三—前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发展由来: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有策士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苏秦连横失败,家中穷困潦倒,锥刺股读书,最后合纵成功。才想明白一切,原不过为了权势富贵。);有策士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他们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艺术特色:①《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②《战国策》文辞妙绝,生动传神。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③这部书除文辞的作用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④《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寓言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这时候游说之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三十九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诏汉和帝命跟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弟弟:班超;妹妹:班昭。)《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比《史记》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地理志》记录了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是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异同:《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现些,比较合体些。二书并称良史:《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诸子》第十本章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本章的内容,不管是对语文的学习还是历史的学习,都很有帮助。主要内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名家、法家、阴阳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背景诸子传说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诸子百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思想产生原因和目的: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其他代表人:孟子,名轲,邹人。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荀子,名况,赵人。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他却注重功利。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理论的根据。墨家创始人:墨子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做“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思想:“兼爱非攻”他们有主义。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意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道家思想起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老子和庄子: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和庄学的根本思想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做“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明”。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做“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庄学和老学的不同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辩者,汉代称名家(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郑国邓析辩者的一个首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邓析的本事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地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的;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说。惠施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做“合同异”公孙龙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离坚白”这叫做这种讨论与一般人感觉和常识相反,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法家,和儒、墨、道不同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起源法家出于“法术之士”。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做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韩非子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穷竟是恶的。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技巧。综核名实是一个例。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阴阳家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代表人物:驺zōu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驺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别一德所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开始受他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西汉今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思想的一统第一步: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们大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第二步: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诸子学依然很盛。第三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第四步: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辞赋第》十一本章先讲辞,再讲赋。介绍辞时重点放在了屈原的作品。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主要内容:屈原——楚辞——赋屈原的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的作品——《离骚》和《九章》《离骚》《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九章》《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出世观了。屈原作为“诸子百家”中“一子”的思想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屈原作品的特点和影响《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宋玉,他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楚辞》的由来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地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最早的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内容: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赋篇》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辞赋咋混在一起的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之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第十二本章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一贯的“和稀泥”),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重点内容:1、乐府诗2、晋代陶渊明、谢灵运3、唐代李白杜甫韩愈4、晚唐李商隐杜牧5、南宋三大诗人诗的发展1.乐府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作《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而成就最高的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2.五言诗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在五言诗上下功夫但真正奠定五言诗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3.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道德论。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却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谢灵运,宋时做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和谢的区别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4.宫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侧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5.唐代诗唐初七言乐歌渐渐发展,谐调也逐渐完备,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初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李白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李白所作,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杜甫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李白用诗歌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杜甫的影响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1.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沈着痛快”的诗。2.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6.晚唐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李商隐李一生辗转在党争的影响中。他和温庭筠并称;他们的诗又走回艳情一路。他们集中力量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切。但李学杜、韩,器局较大;他的艳情诗有些实在是政治的譬喻,实在是感时伤事之作,所以地位在温之上。杜牧杜牧做了些小官儿,放荡不羁,而很负盛名,人家称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然而都可以归为绮丽一派。7.宋代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王禹偁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一辈子升沉在党争中。他将禅理大量地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地讲究诗的技巧的人。黄庭坚的影响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范成大是个达官。他是个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进步。《文》第十三本章还是以时间为顺序,从辞到文,介绍了文的发展历程,由辞到文,其中包括:卜辞、讼辞、春秋战国辩者的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文》、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统的史书《史记》、辞赋、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新体”古文“(散文)、语录、传奇、话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内容很多,但是条理清晰,繁而不乱,正如朱自清的学生汪曾祺,所说:“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捋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发展历程细分:①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②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辨。③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自作的极少。《论语》是以记言为主,所记的多是很简单的。还有一种“寓言”,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韩非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战国游士的说辞也好用譬喻。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④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⑤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所谓“骈文”或“骈体”,便这样开始发展。“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⑦这时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不过佛典只是佛典,义疏只是义疏,当时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的。“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那时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的人,李谔等纷纷响应,但死板的模仿古人到底是行不通的。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和者尚少。到了中叶,才有一班人“宪章六艺,能探古人述作之旨”,但教化的观念,广泛难以动众,而关于文体,他们不曾积极宣扬,因此未成宗派。开宗派的是韩愈,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韩愈和柳宗元也因此成为“唐宋八大家”。宋代的“唐宋八大家”其六是欧阳修为首,以下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曾巩、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别的三个也都是他提拔的。欧阳修与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⑧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⑨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了。《经典常谈》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3分)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________》《尚书》《________》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答案】史记 战国策2.《经典常谈》通过《说文解字》给我们介绍了古人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六书”是指象形、________、指事、假借、________、转注等。【答案】会意 形声3.《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________________》放在首篇。【答案】经史子集 说文解字4.《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_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_”。【答案】经 集 子5.《左传》 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__所作,是一部_________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曹刿论战》选自其中。【答案】左丘明 编年体6.《乐府诗集》是一部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___________所编。《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是其代表作,合称为“乐府双璧”。 【答案】郭茂倩 木兰诗二、选择题(12分)1.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2分)(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答案】B;(解析: A项中,“《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C项中,“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D项中,“唐代出现了‘话本’”有误,应是宋代出现“话本”。)2.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经典常谈》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B.朱自清先生以高度洗练而娴熟的笔法对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感。C.《周易》中提到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是它的大神通。D.《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答案】C;(解析:八卦是圣物,辟邪还只是它的小神通;它的大神通在能够因往知来,预言吉凶。)3.下列对《经典常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前发展的。B.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两种,其中徒歌指的是跟随着伴奏唱歌。C.《周易》之所以成为儒家经典,是因为在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D.象形字的起源是图画,起初百姓经常用画来记名、记事,这便是象形的由来。【答案】B4.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答案】 B;(解析:B.“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故选B。)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B.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水经注》。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兼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答案】 D6.某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做了许多笔记,下列笔记中表述不正确的是(2分)( )A.商代的卜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不过卜辞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只能算是些句子。B.《诗经》旧有十五国风,《关雎》出自《周南》,《蒹葭》出自《秦风》,《周南》和《秦风》都属于“十五国风”。C.《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其中“离骚”是“别愁”或“滥忧”的意思。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答案】D三、材料阅读题(32分))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6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________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___________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2分)(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4分)一般号令叫“______”,军事号令叫“______”,君告臣的话多称为“______”,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______”。【答案】(1)伏生 鲁恭王 (2)诰 誓 命 谟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表。(3分)【材料一】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材料二】部分诸子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倾向 代表人物拥护旧文化、旧制度 ①_______________建立新文化、新制度 ②_______________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③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孔子、孟子、荀子、墨翟 ②韩非子 ③老子、庄子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4分)【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文段一】中的“书”是指《_______________》,“小学”是指__________;【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__________,“这部书”是指《_______________》。【答案】经典常谈 文字学 许慎 说文解字4.阅读名著选段,说说《史记》被成为我国重要历史著作的原因有哪些。(3分)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是正史的源头;《史记》创了“纪传体”;《史记》又成了文学的古典,叙事写人的技术高超。5.名著阅读。(5分)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1)上面文段选自著名学者__________(填人名)的《经典常谈》;文段中的“记”是指《__________》。(2分)(2)“二戴”分别有一部“记”,是什么?哪一部被更多的人诵习?为什么?根据名著内容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朱自清 礼记(2)两部“记”是《小戴礼记》和《大戴礼记》,《小戴礼记》被更多的人诵习,因为它更容易。6.经典常读,常读常新。请你将《经典常谈》阅读记录卡空白处填写完整。(6分)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关注名篇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经典,这部经典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①这里的“经典”是什么?(2分)关注人物 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 ②这里的“他”是谁?(2分)关注感受 作者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③请选择书中谈到的一部经典(上面题目涉及到的除外),说说你推荐阅读的理由。(2分)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说文解字》②司马迁③示例:《诗经》内容丰富,涵盖古时候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中庸》书中所述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教会我们很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7.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5分)【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1)【文段一】中的“他”是_______(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_______》。(2分)(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孔子 毛传(2)因为孔子之后解释《诗经》的儒生都接受了孔子对《诗经》的见解,和毛氏一样断章取义地来解释《诗经》,以诗证史。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八(下)期末复习之名著《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经典常谈》知识点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内容梗概:全书共13篇,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依次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十三篇可分两大部分:前九篇谈“小学”和经史,以经典为主,力求点面结合;后四篇论子部和集部,以文体为中心,又做到点线结合。因此,《经典常谈》虽说不是“国学概论”,但只要细读全书,在深入经典文本的同时,又可以获得系统的国学常识。主题思想: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说文解字》第一《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本章主要介绍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说文解字前的字书,《说文解字》的作者和内容,造字和用字六个条例以及汉字的演变。特点:①从经典和别的字书里搜集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瘤文、“古文”②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③书中每字都有说解,来源于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价值:一部划时代的字书,是文字学的古典,有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章节内容秦以前:特点: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异,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演变:到了战国末期,有了“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拥有四只眼睛,据说他看到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留下的痕迹,才以此为灵感造起字来。)的传说。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如“日”“月”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秦以后:特点: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方向是简易。演变:①识字是教育的初步。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识字变得简易。②汉朝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汉隶,这是隶书的标准。隶书方正,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③汉初已有草书,从隶书变化而来,称为“章草”④正书本是扁方的,到陈隋是渐渐变方,至唐代又渐渐变长。为了好看,正书简化,这便成“行书”,起于晋代。“行书”介于正书与草书之间,最为适用。中国的汉字:从造字和用字的角度来讲,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书法角度讲:秦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有了隶书,到了汉初有了草书,晋朝有了行书。书体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篆书: 线条圆润,变形复杂隶书:蚕头雁尾,结构端正,字形略扁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楷书:端正大气(颜真卿)行书:端正平稳,放纵流动(王羲之)《周易》第二本章从《周易》重要组成部分——八卦说起,介绍了:五行八卦和生活密切相关,八卦真正的由来(筮法),解释八卦吉凶的辞为爻,卦爻的集合为《周易》,《周易》怎么成儒家经典的,《周易》怎么一步步登顶《六经》之首的,以及《周易》的民间发展。所以在《周易第二》朱先生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对《周易》内容的介绍上,而是追溯了《周易》的起源,梳理的《周易》的发展,可以说跳出了《周易》,高屋建瓴。1.卜官将卦爻辞按着卦爻的顺序编辑起来,便成了《周易》这部书。2.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学说盛行,儒家受两派影响,对《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 种新解释,借着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这种新解释的内容,便是所谓《易传》。3.后世传说八卦、重卦、《易传》的创作者都是圣人,《周易》的诸多经传也都出自 圣人之手,使得《易经》成为儒家的传道书。汉代,《周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后来,儒家为《周易》卦辞做了种种新解释,加入了君子父子的儒家典型思想,于是《周易》便成为了儒家第一经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哲学体系。可以说,儒家的《周易》是哲学化了的;而民众的《周易》倒是巫术的本来面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传是伏羲氏画的。八卦的基础是一二三的数目,整画“一”是一,断画“- -”是二,三画叠而成卦是三。这样配出八个卦,便是:八卦: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xùn)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gèn)代表山,兑代表泽。《尚书》第三本章,朱自清没有把重点放在《尚书》的内容上,而是重点介绍了伏生传书的故事,《尚书》古今真伪之辩,展现了《尚书》曲折的流传过程。《尚书》《尚书》素以“佶屈聱牙”著称,其文辞之繁难、流传之复杂令人望而生畏。对于这样一部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来说,如此介绍,的确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朱自清真是煞费苦心,每种经典怎么介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主要内容:1.《尚书》2.伏生传书 3.古今之争,真假《尚书》1.总体概括——《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1)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2)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之先发展的。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2.《尚书》内容(1)《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2)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3)名字由来:这些被记录的辞,存做档案,为“书” ,汉人便将“书”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 始于《荀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诗经》第四本章从诗的源头写起,介绍乐《诗经》的由来,和《诗经》的发展——春秋时期的外交利用《诗经》进行对他 国进行“内涵”,孔子利用《诗经》进行对人的教化,后世对孔子以诗教化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最后介绍诗经六义。整体思路是:(诗) 歌谣——乐工收集记录——诗经——诗言志——毛氏《诗传》——《诗序》(1)有了文字后,为了职业需求,歌谣被乐工记录下来,不仅搜集乐歌,还搜集乐谱。(2)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儿,带着乐谱,唱词儿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到了战国时代,贵 族渐渐衰落,平民渐渐抬头,新乐代替了古乐,职业的乐工纷纷散走。乐谱就此亡失,但是还有三百来篇唱词儿流传下来,便是后来的《诗经》(3)到了孔子时代,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补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 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 (《诗经》根据所配乐曲的性质划分的三个种类) 合称《诗经》的“六义” 。“赋”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比”就是比喻;“兴”就是烘托、衬托,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三礼》第五本章内容清晰明了,从日常生活写起,先介“礼”,分别介绍了宗教的礼,和普通人事的礼,然 后介绍“乐”,最后介绍三礼的内容和发展。朱自清在写关于礼这一篇的内容时,体现着辩证的思想,强调要看到礼在当时的积极作用,但也 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果不能够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则是“伪礼”,所谓“吃人的礼 教”,但是又不像一些人全面地否定和打倒礼的思想。这里不仅介绍关于礼的发展变革,更宝贵的是 提出了对古代文化继承的看法,就由我们现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意思。主要内容:1.三礼——《礼记》《周礼》《仪礼》2.《仪礼》和《周礼》(1)作者、创作时间: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2)内容:《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 是著书人的理想了。3.《礼记》(1)内容:“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所述的礼制有实施的,也有理想的。《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2)发展:《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论之作。《礼记》是一个广泛的名称,这些“记”里包含着《礼古经》的一部分。汉代流传到现在的只有《大戴记》和《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圣。《春秋三传》第六本章主要介绍乐孔子著《春秋》的传说,三传的由来、内容、弊端和区别,其中重点介绍了《左传》。1.《春秋》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 (公元前七二二— 四八一) ;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做编年。《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2.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就是对《春秋》的解读,公羊、穀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 ,左氏却以叙事为主。 3、《左传》汉代传为鲁国左丘明所作。我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特点就是文笔好。晋范宁评价《左传》,“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其文缓,其旨远”;补充:《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作品,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它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 存版本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四书》第七“四书”:①《大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书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②《中庸》是传授心法的书,“不偏”叫作“中”,“不易”叫作“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人生哲理,意味深长。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③《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了一个孔子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传达了“君子”、“仁”、“忠恕”等可以终身应用的学问。④《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严甚;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提出要养“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由来:《大学》是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论语》《孟子》不如这部书分明易晓。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后来朝廷规定“四书”为科举用书。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顺序:古代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有了《大学》的提纲掣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道心是天理。人该修养道心克制人心,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是那些时代的小学教科书,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起的。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战国策》第八《战国策》内容: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时间: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西元前四〇三—前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发展由来: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战国策》的缘起于战国时代,春秋末年列国纷争,最后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等“战国七雄”相互之间战乱不断的局面。为了避免战争,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手段便显得十分重要,游说之士便应运而生,也叫策士。根据对最强大的秦国的态度不同,策士们形成了“合纵”、“连横”两个派别。有策士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苏秦(苏秦连横失败,家中穷困潦倒,锥刺股读书,最后合纵成功。才想明白一切,原不过为了权势富贵。);有策士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代表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张仪。他们都是鬼谷先生的弟子,他们都以能言善辩巧舌如簧而著称。用编者刘向的话来讲,《战国策》就是记录了战国时代“高才秀士”们“奇策异智”的一部重要古史。艺术特色:①《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②《战国策》文辞妙绝,生动传神。把策士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都传达了出来,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来如闻其语,如见其人。③这部书除文辞的作用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403-前202年),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④《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寓言有:《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中的秦,从孝公用商鞅变法以后,日渐强盛。到后来成了与六国对峙的局势。那时候君主和大臣都竭力招揽有技能的人,甚至学鸡鸣学狗盗的也都收留着。这是所谓“好客”“好士”的风气。其中最高的是说客,是游说之士。战争到底是劳民伤财的,况且难得有把握:重要的还是外交的工夫。外交办得好,只凭口舌排难解纷,可以免去战祸;就是不得不战,也可以多找一些与国,一些帮手。担负这种外交的人,便是那些策士,那些游说之士。这时候游说之土,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亲秦。前一派叫“合纵”,是联合南北各国的意思,后一派叫“连横”,是联合东西各国的意思,只有秦是西方的国家。《史记》《汉书》第九史记: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三十九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后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调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汉人称为《太史公书》。《史记》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虽然窃比《春秋》,却并不用那咬文嚼字的书法,只据事实录,使善恶自见。书里也有议论,不过是著者牢骚之辞,却增加了书的情韵。后世论文的人也因此推尊《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史家称为“纪传体”,因为“纪传”是最重要的部分)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候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汉书:《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他详论《史记》的得失,大体确当不移。这部书没有流传下来,但他的儿子班固的《汉书》是用它作底本的。班固著《汉书》未完成而卒。其妹班昭奉诏汉和帝命跟与马续参考皇家藏书,续写《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父亲:班彪;哥哥:班固;弟弟:班超;妹妹:班昭。)《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编撰,其中《汉书》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之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起于汉高祖,终于平帝时王莽之诛。记录范围比《史记》更为广大,涉及天地、鬼神、人事、政治、道德、艺术、文章,包罗万象。《刑法志》第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地理志》记录了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等。虽然《史记》《汉书》的内容不同,但其博大精深和精彩绝伦确实是相通的,并称为良史也绝不是偶然。异同:《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瞻而事详”,司马迁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现些,比较合体些。二书并称良史:《史记》《汉书》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地位:《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些也都被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诸子》第十本章从诸子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介绍了诸子的出身和兴起,然后以孔子儒学为首,逐一介绍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最后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浪潮平息了,落笔分,收笔合,大开大合,介绍的很系统,本章的内容,不管是对语文的学习还是历史的学习,都很有帮助。主要内容:诸子百家产生背景,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杨朱、老子、庄子)、名家、法家、阴阳家,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产生背景诸子传说的历史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到了战国,更看见农奴解放,商人抬头。这时候一切政治的社会的经济的制度,都起了根本的变化。大家平等自由,形成了一个大解放的时代。在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在中国学术史里是稀有的。诸子百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思想: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思想产生原因和目的: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其他代表人:孟子,名轲,邹人。孟子说人性是善的。人都有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这便是仁义礼智等善端,只要能够加以扩充,便成善人。这些善端,又总称为“不忍人之心”。圣王本于“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便是“仁政”、“王政”。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制度都是为民设的,君也是为民设的——这却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精神了。荀子,名况,赵人。荀子说人性是恶的。性是生之本然,里面不但没有善端,还有争夺放纵等恶端。但是人有相当聪明才力,可以渐渐改善学好;积久了,习惯自然,再加上专一的工夫,可以到圣人的地步。所以善是人为的。他却注重功利。他论王霸的分别,也从功利着眼,他却注重圣王的威权。他说生民之初,纵欲相争,乱得一团糟;圣王建立社会国家,是为明分息争的。礼是社会的秩序和规范,作用便在明分;乐是调和情感的,作用便在息争。他这样从功利主义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理论的根据。墨家创始人:墨子墨翟,鲁国人,后来做到宋国的大夫,但出身大概是很微贱的。“墨”原是作苦工的犯人的意思,大概是个浑名;“翟”是名字。墨家本是贱者,也就不辞用那个浑名自称他们的学派。墨家是有团体组织的,他们的首领叫做“巨子”;墨子大约就是第一任“巨子”。他们不但是打仗的专家,并且是制造战争器械的专家。思想:“兼爱非攻”他们有主义。他们虽以帮人打仗为生,却反对侵略的打仗;他们只帮被侵略的弱小国家做防卫的工作。《墨子》里只讲守的器械和方法,攻的方面,特意不讲。这是他们的“非攻”主义。他们说天下大害,在于人的互争;天下人都该视人如己,互相帮助,不但利他,而且利己。这是“兼爱”意义。墨家注重功利,凡与国家人民有利的事物,才认为有价值。国家人民,利在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是有用的,别的都是无益或有害。他们是平民的代言人,所以反对贵族的周代的文化和制度。他们主张“节葬”“短丧”“节用”“非乐”,都和儒家相反。他们又相信有上帝和鬼神,能够赏善罚恶;这也是下层社会的旧信仰。道家思想起源: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道家出于隐士。他们看见时世太乱,难以挽救,便消极起来,对于世事,取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他们自己便是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老子和庄子:老子相传姓李名耳,楚国隐士。楚人是南方新兴的民族,受周文化的影响很少;他们往往有极新的思想。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思想却接近楚人。老学和庄学的根本思想老学以为宇宙间事物的变化,都遵循一定的公律,在天然界如此,在人事界也如此,这叫做“常”。顺应这些公律,便不须避害,自然能避害,所以说,“知常曰明”。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则反。处世接物,最好先从反面下手。“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治天下本求有所作为,但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不如排除一切制度,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不治而治。那就无不为,无不治了。自然就是“道”,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物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一物所以生的原理叫做“德”,“德”是“得”的意思。所以宇宙万物都是自然的。庄学和老学的不同庄学比老学更进一步。他们主张绝对的自由,绝对的平等。天地万物,无时不在变化之中,不齐是自然的。一切但须顺其自然,所有的分别,所有的标准,都是不必要的。社会上政治上的制度,硬教不齐的齐起来,只徒然伤害人性罢了。所以圣人是要不得的;儒墨是“不知耻”的。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明白这些个,便能与自然打成一片,成为“无入而不自得”的至人了。老庄两派,汉代总称为道家。辩者,汉代称名家(讼者”“辩者”“察士”“刑名家”)郑国邓析辩者的一个首领郑国邓析,便是春秋末年著名的讼师。邓析的本事在对于法令能够咬文嚼字地取巧,“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语言文字往往是多义的;他能够分析语言文字的意义,利用来作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解释。这样发展了辩者的学说。惠施另一个首领梁相惠施,也是法律行家。惠施派说,世间各个体的物,各有许多性质;但这些性质,都因比较而显,所以不是绝对的。各物都有相同之处,也都有相异之处。从同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同;从异的一方面看,可以说万物无不相异。同异都是相对的:这叫做“合同异”公孙龙公孙龙,赵人。他这一派不重个体而重根本,他说概念有独立分离的存在。——“离坚白”这叫做这种讨论与一般人感觉和常识相反,所以当时以为“怪说”“琦辞”,“辩而无用”。但这种纯理论的兴趣,在哲学上是有它的价值的。至于辩者对于社会政治的主张,却近于墨家。法家,和儒、墨、道不同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不托古而变古的只有法家。起源法家出于“法术之士”。贵族政治崩坏的结果,人治、礼治,都不适用了。法术之士便创一种新的政治方法帮助当时的君主整理国政,做他们的参谋。这就是法治。当时现实政治和各方面的趋势是变古——尊君权、禁私学、重富豪。法术之士便拥护这种趋势,加以理论化。韩非子他们中间有重势、重术、重法三派,而韩非子集其大成。他本是韩国的贵族,学于荀子。他采取荀学、老学和辩者的理论,创立他的一家言;他说势、术、法三者都是“帝王之具”,缺一不可。势的表现是赏罚:赏罚严,才可以推行法和术。因为人性穷竟是恶的。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技巧。综核名实是一个例。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驭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有法家的学说,从实际政治出来,切于实用。中国后来的政治,大部分是受法家的学说支配的。阴阳家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于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代表人物:驺zōu衍他研究“阴阳消息”,创为“五德终始”说。“五德”就是五行之德。五行是古代的信仰。驺衍以为五行是五种天然势力,所谓“德”。每一德,各有盛衰的循环。在它当运的时候,天道人事,都受它支配。等到它运尽而衰,为别一德所胜所克,别一德就继起当运。木胜土,金胜木,火胜金,水胜火,土胜水,这样“终始”不息。历史上的事变都是这些天然势力的表现。阴阳家也讲仁义名分,却是受儒家的影响。那时候儒家也在开始受他们的影响,讲《周易》,作《易传》。到了秦汉间,儒家更几乎与他们混和为一;西汉今文家的经学大部便建立在阴阳家的基础上。思想的一统第一步:秦相吕不韦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现在所传的诸子书,大概都是汉人整理编定的;他们大概是将同一学派的各篇编辑起来,题为某子,所以都不是有系统的著作。《吕氏春秋》是第一部完整的书。吕不韦所以编这部书,就是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他的基调却是道家。第二步:秦始皇统一天下,李斯为相,实行统一思想。他烧书,禁天下藏“《诗》、《书》百家语”。但时机到底还未成熟,而秦不久也就亡了,李斯是失败了。所以汉初诸子学依然很盛。第三步: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淮南王刘安仿效吕不韦的故智,教门客编了一部《淮南子》,也以道家为基调,也想来统一思想。但成功的不是他,是董仲舒。第四步:董仲舒向武帝建议:“‘六经’和孔子的学说以外,各家一概禁止。邪说息了,秩序才可统一,标准才可分明,人民才知道他们应走的路。”武帝采纳了他的话。从此,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他们所定的儒学,儒学统于一尊;春秋战国时代言论思想极端自由的空气便消灭了。《辞赋第》十一本章先讲辞,再讲赋。介绍辞时重点放在了屈原的作品。辞的部分,先从端午节的由来说起,介绍屈原可悲可叹可敬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楚辞》中的屈原作品:《离骚》和《九章》各篇,详细介绍了《离骚》《九章》的内容、风格、思想情感,宋玉和景差的作品一语带过。最后讲解《楚辞》一书的由来。然后过渡到对“赋”的介绍。主要内容:屈原——楚辞——赋屈原的经历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识,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的作品——《离骚》和《九章》《离骚》《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他放逐时候所作。《离骚》尤其是千古流传的杰构。这一篇大概是二次被放时作的。他感念怀王的信任,却恨他糊涂,让一群小人蒙蔽着,播弄着。而顷襄王又不能觉悟;以致国土日削,国势日危。他自己呢,简直走投无路;满腔委屈,千端万绪的,没人可以诉说。终于只能告诉自己的一支笔,《离骚》便是这样写成的。篇中陈说唐虞三代的治,桀、纣、羿、浇的乱,善恶因果,历历分明;用来讽刺当世,感悟君王。他又用了许多神话里的譬喻和动植物的譬喻,委曲地表达出他对于怀王的忠爱,对于贤人君子的向往,对于群小的深恶痛疾。“美人香草”从此便成为政治的譬喻,影响后来解诗作诗的人很大。汉淮南王刘安作《离骚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九章》《九章》的各篇原是分立的,大约汉人才合在一起,给了“九章”的名字。这里面有些是屈原初次被放时作的,有些是二次被放时作的,差不多都是“上以讽谏,下以自慰”引史事,用譬喻,也和《离骚》一样。《离骚》里记着屈原的世系和生辰,这几篇里也记着他放逐的时期和地域;这些都可以算是他的自叙传。他还作了《九歌》、《天问》、《远游》、《招魂》等,却不能算自叙传,也“不皆是怨君”,后世都说成怨君,便埋没了他的别一面的出世观了。屈原作为“诸子百家”中“一子”的思想他其实也是一“子”,也是一家之学。这可以说是神仙家,出于巫。屈原作品的特点和影响《离骚》各篇多用“兮”字足句,句逗以参差不齐为主。宋玉,他作了《九辩》。宋玉传说是屈原的弟子;《九辩》的题材和体制都模拟《离骚》和《九章》,算是代屈原说话,不过没有屈原那样激切罢了。宋玉自己可也加上一些新思想;他是第一个描写“悲秋”的人。还有个景差,据说是《大招》的作者;《大招》是模拟《招魂》的。《楚辞》的由来汉代,模拟《离骚》的更多,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都走着宋玉的路。大概武帝时候最盛,以后就渐渐地差了。汉人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为“楚辞”。刘向将这些东西编辑起来,成为《楚辞》一书。赋最早的赋: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内容:篇中分咏“礼”“知”“云”“蚕”“箴”(针)五件事物,像是谜语;其中颇有讽世的话,可以说是“隐”《赋篇》总题分咏,自然和后来的赋不同,但是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却开了后来赋家的风气。辞赋咋混在一起的荀赋和屈辞原来似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这种赋日渐发展,屈原诸作也便被称为“赋”;“辞”的名字许是后来因为拟作多了,才分化出来,作为此体的专称的。“辞”本是“辩解的言语”的意思,用来称屈、宋诸家所作,倒也并无不合之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诗》第十二本章按时间顺序进行介绍,这同时也是诗歌发展的顺序,着重介绍每个时代的代表性诗人,或者对诗歌发展起到或推动或转折作用诗人。从汉乐府写起,引出乐府诗,然后依次介绍汉献帝、魏晋交替时期五言诗的发展——介绍晋代诗时着重介绍两位诗人:陶渊明、谢灵运——齐武帝永明年间的“宫体”诗——唐朝诗歌的发展,重点介绍李白、杜甫、韩愈——唐晚期诗歌重点介绍杜牧,李商隐——南宋诗重点介绍苏轼、黄庭坚,三大诗人:杨万里,范大成,陆游。最后进行总结(一贯的“和稀泥”),表明历代诗歌各有所长。重点内容:1、乐府诗2、晋代陶渊明、谢灵运3、唐代李白杜甫韩愈4、晚唐李商隐杜牧5、南宋三大诗人诗的发展1.乐府汉武帝立乐府,采集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北宋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作《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而成就最高的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2.五言诗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在五言诗上下功夫但真正奠定五言诗基础的是魏代的阮籍。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3.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借古人及神仙抒写自己的怀抱,为后世所宗。融化老、庄的文句,抽象说理,所以钟嵘说像“道德论。这种诗千篇一律,没有“我”;但在这种影响下,却孕育了陶渊明和谢灵运两个大诗人。陶渊明,浔阳柴桑人,做了几回小官,觉得做官不自由,终于回到田园,躬耕自活。他也是老、庄的信徒,从躬耕里领略到自然的恬美和人生的道理。他是第一个人将田园生活描写在诗里。诗也不妨说理,但须有理趣,他的诗能够作到这一步。他作诗也只求明白诚恳,不排不典;他的诗是散文化的。这违反了当时的趋势,所以《诗品》只将他放在中品里。但他后来却成了千古“隐逸诗人之宗”。谢灵运,宋时做到临川太守。他是有政治野心的,可是不得志。他不但是老、庄的信徒,也是佛的信徒。他最爱游山玩水,常常领了一群人到处探奇访胜;他的自然的哲学和出世的哲学教他沉溺在山水的清幽里。他是第一个在诗里用全力刻划山水的人;他也可以说是第一个用全力雕琢字句的人。他用排偶,用典故,却能创造新鲜的句子;不过描写有时不免太繁重罢了。他在赏玩山水的时候,也常悟到一些隐遁的超旷的人生哲理;但写到诗里,不能和那精巧的描写打成一片,像硬装进去似的。这便不如陶渊明的理趣足,但比那些“道德论”自然高妙得多。陶和谢的区别陶诗教给人怎样赏味田园,谢诗教给人怎样赏味山水;他们都是发现自然的诗人。陶是写意,谢是工笔。谢诗从制题到造句,无一不是工笔。他开了后世诗人着意描写的路子;他所以成为大家,一半也在这里。4.宫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西元四八三—四九三),“声律说”大盛。诗文都力求谐调,远于语言的自然。这时的诗,一面讲究用典,一面讲究声律,不免侧重技巧的毛病。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5.唐代诗唐初七言乐歌渐渐发展,谐调也逐渐完备,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初唐时候,大体上还继续着南朝的风气,辗转在艳情的圈子里。但是就在这时候,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李白李白更撇开了排偶和谐调,作他的七言乐府。李白,蜀人,明皇时做供奉翰林;触犯了杨贵妃,不能得志。他是个放浪不羁的人,便辞了职,游山水,喝酒,作诗。他的乐府很多,取材很广;他是借着乐府旧题来抒写自己生活的。他的生活态度是出世的;他作诗也全任自然。人家称他为“天上谪仙人”;这说明了他的人和他的诗。他的歌行增进了七言诗的价值;但他的绝句更代表着新制。李白所作,暗示着超远的境界;他给这新体诗立下了一个标准。杜甫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李白用诗歌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杜甫的影响杜甫的影响直贯到两宋时代,没有一个诗人不直接间接学他的,没有一个诗人不发扬光大他的。1.古文家韩愈,跟着他将诗进一步散文化,而又造奇喻,押险韵,铺张描写,像汉赋似的。他的诗逞才使气,不怕说尽,是“沈着痛快”的诗。2.后来有元稹、白居易二人在政治上都升沉了一番;他们却继承杜甫写实的表现人生的态度。他们开始将这种态度理论化;主张诗要“上以补察时政,下以泄导人情”,“嘲风雪,弄花草”是没有意义的。他们反对雕琢字句,主张诚实自然。他们将自己的诗分为“讽谕”的和“非讽谕”的两类。他们的诗却容易懂,又能道出人人心中的话,所以雅俗共赏,一时风行。6.晚唐晚唐诗向来推李商隐、杜牧为大家。李商隐李一生辗转在党争的影响中。他和温庭筠并称;他们的诗又走回艳情一路。他们集中力量在律诗上,用典精巧,对偶整切。但李学杜、韩,器局较大;他的艳情诗有些实在是政治的譬喻,实在是感时伤事之作,所以地位在温之上。杜牧杜牧做了些小官儿,放荡不羁,而很负盛名,人家称为小杜——老杜是杜甫。他的诗词采华艳,却富有纵横气,又和温、李不同,然而都可以归为绮丽一派。7.宋代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真成了诗玩意儿。王禹偁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宋诗散文化,到苏轼而极。他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因为攻击王安石的新法,一辈子升沉在党争中。他将禅理大量地放进诗里,开了一个新境界。他的诗气象洪阔,铺叙宛转,又长于譬喻,真到用笔如舌的地步,但不免“掉书袋”的毛病。他门下出了一个黄庭坚,是第一个有意地讲究诗的技巧的人。黄庭坚的影响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杨万里为人有气节;他的诗常常变格调。写景最工;新鲜活泼的譬喻,层见叠出,而且不碎不僻,能从大处下手。写人的情意,也能铺叙纤悉,曲尽其妙;所谓“笔端有口,句中有眼”。他作诗只是自然流出,可是一句一转,一转一意;所以只觉得熟,不觉得滑。不过就全诗而论,范围究竟狭窄些。范成大是个达官。他是个自然诗人,清新中兼有拗峭。陆游是个爱君爱国的诗人。吴之振《宋诗钞》说他学杜而能得杜的心。他的诗有两种:一种是感激豪宕,沉郁深婉之作;一种是流连光景,清新刻露之作。他作诗也重真率,轻“藻绘”,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他活到八十五岁,诗有万首;最熟于诗律,七言律尤为擅长。——宋人的七言律实在比唐人进步。《文》第十三本章还是以时间为顺序,从辞到文,介绍了文的发展历程,由辞到文,其中包括:卜辞、讼辞、春秋战国辩者的说辞、第一种私家著作《论文》、诸子百家之文、寓言、以《春秋左氏传》为代表的记事文、第一部由自己系统的史书《史记》、辞赋、佛典的翻译、群经的义疏、新体”古文“(散文)、语录、传奇、话本、八股文。本章包含内容很多,但是条理清晰,繁而不乱,正如朱自清的学生汪曾祺,所说:“朱先生把好几百年的纷纭混杂的文学现象捋出了一个头绪,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一通百通。朱先生把一部文学史真正读通了。”发展历程细分:①春秋时期,列国外交的言语称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②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辞铺张局势,最重辨。③孔子开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从此也使有了私家的著作,第一种私家的著作《论语》。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自作的极少。《论语》是以记言为主,所记的多是很简单的。还有一种“寓言”,借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韩非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战国游士的说辞也好用譬喻。著作越来越多,流传也越来越广,“雅言”便成了凝定的文体了。后世大体采用,言文渐渐分离。④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左传》只是记事,《史记》进一步描写人。⑤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所谓“骈文”或“骈体”,便这样开始发展。“骈体”出于辞赋,句读整齐,对偶工丽。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里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用典故、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叫作“文”。⑦这时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佛典的翻译与群经的义疏。不过佛典只是佛典,义疏只是义疏,当时没有人将这些当作“文”的。“文”只用来称“沉思翰藻”的作品,那时北周的苏绰是首先提倡复古的人,李谔等纷纷响应,但死板的模仿古人到底是行不通的。唐初,陈子昂提倡改革文体,和者尚少。到了中叶,才有一班人“宪章六艺,能探古人述作之旨”,但教化的观念,广泛难以动众,而关于文体,他们不曾积极宣扬,因此未成宗派。开宗派的是韩愈,韩愈继往开来倡导“古文运动”,宋代称为“散文”。韩愈和柳宗元也因此成为“唐宋八大家”。宋代的“唐宋八大家”其六是欧阳修为首,以下是曾巩、王安石、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曾巩、苏轼是欧阳修的门生,别的三个也都是他提拔的。欧阳修与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⑧到了宋代,又有“话本”,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后来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⑨明代八股文盛行,清·桐城派声名大振。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胡适之先生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动”,白话文畅行了。《经典常谈》期末复习题一、填空题(13分)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经典文化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________》《尚书》《________》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2.《经典常谈》通过《说文解字》给我们介绍了古人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六书”是指象形、________、指事、假借、________、转注等。3.《经典常谈》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________________》放在首篇。4.《经典常谈》所讲经典中,《史记》《汉书》属于“史”,《周易》《尚书》属于“_______”,《离骚》《九章》属于“_______”,《墨子》《吕氏春秋》属于“_______”。5.《左传》 相传为春秋时期_________所作,是一部_________史书,与《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曹刿论战》选自其中。6.《乐府诗集》是一部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___________所编。《____________》《孔雀东南飞》是其代表作,合称为“乐府双璧”。二、选择题(12分)1.下列有关各种古典书籍的介绍,符合《经典常谈》主张的一项是(2分)( )A.《尚书》包括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尚书》又有《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两种。B.“诗言志”中的“志”关联着政治或教化。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也指教化。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2.下列对《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经典常谈》所说的“经典”,范围较广,不限于传统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经部书,而是包含经、史、子、集四部在内所有可称“经典”的著作。B.朱自清先生以高度洗练而娴熟的笔法对经典进行了准确又不失生动的介绍,使得全书兼备学术性与文学感。C.《周易》中提到八卦是圣物,放在门头上,放在帽饰里,是可以辟邪的,辟邪是它的大神通。D.《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3.下列对《经典常谈》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个朝代,大部分是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中国的记言文是在记事文前发展的。B.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两种,其中徒歌指的是跟随着伴奏唱歌。C.《周易》之所以成为儒家经典,是因为在战国末期儒家受到阴阳家和道家的影响。D.象形字的起源是图画,起初百姓经常用画来记名、记事,这便是象形的由来。4.学习《经典常谈》后,同学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以下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论述,请找出其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和《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B.朱熹最早将《大学》《中庸》《论语》《春秋》编在一起,后来这四部经典被称为“四书”。C.刘向编定的《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我们所谓的战国时代,便是《战国策》记录的这一段时期。D.《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形式;《汉书》“断代述史”的创新深深影响了后世正史的写作。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有重章叠句的特点。B.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是《水经注》。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关雎》和《兼葭》是其中歌咏纯真爱情的名篇。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0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6.某同学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做了许多笔记,下列笔记中表述不正确的是(2分)( )A.商代的卜辞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文。不过卜辞很少有一章一节的,只能算是些句子。B.《诗经》旧有十五国风,《关雎》出自《周南》,《蒹葭》出自《秦风》,《周南》和《秦风》都属于“十五国风”。C.《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放逐时所作。其中“离骚”是“别愁”或“滥忧”的意思。D.唐代出现了“话本”。“话本”是“说话”的底本,后世白话小说是由“话本”发展过来的。三、材料阅读题(32分))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6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应该分别地看。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1)《尚书》有两种,一种是秦朝博士________所藏的《今文尚书》,一种是___________在孔子旧宅发现的《古文尚书》。(2分)(2)《尚书》中,除了“誓”“诰”,还有“命”“谟”。请你根据选段所在篇章的内容,把这四种名称准确地填入下面横线上。(4分)一般号令叫“______”,军事号令叫“______”,君告臣的话多称为“______”,臣告君的话有的称为“______”。2.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表。(3分)【材料一】有些倾向于守旧的,便起来拥护旧文化、旧制度,向当世的君主和一般人申述他们拥护的理由,给旧文化、旧制度找出理论上的根据;也有些人起来批评或反对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些人要修正那些;还有人要建立新文化、新制度来代替旧的;还有人压根儿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材料二】部分诸子及其代表人物: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墨翟)、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倾向 代表人物拥护旧文化、旧制度 ①_______________建立新文化、新制度 ②_______________反对一切文化和制度 ③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问题。(4分)【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文段一】中的“书”是指《_______________》,“小学”是指__________;【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__________,“这部书”是指《_______________》。4.阅读名著选段,说说《史记》被成为我国重要历史著作的原因有哪些。(3分)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但历来班、马并称,《史》《汉》连举,它们叙事写人的技术,毕竟是大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名著阅读。(5分)汉代有五经博士;凡是一家一派的经学影响大的,都可以立博士。大戴仪礼学后来立了博士,小戴本人就是博士。汉代经师的家法最严,一家的学说里绝不能掺杂别家。但现存的两部“记”里都各掺杂着非二戴的学说。所以有人说这两部书是别人假托二戴的名字纂辑的;至少是二戴原书多半亡佚,由别人拉杂凑成的——可是成书也还在汉代。(1)上面文段选自著名学者__________(填人名)的《经典常谈》;文段中的“记”是指《__________》。(2分)(2)“二戴”分别有一部“记”,是什么?哪一部被更多的人诵习?为什么?根据名著内容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经典常读,常读常新。请你将《经典常谈》阅读记录卡空白处填写完整。(6分)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关注名篇 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经典,这部经典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①这里的“经典”是什么?(2分)关注人物 他十岁的时候,便认识“古文”的书了。二十岁以后,到处游历,真是足迹遍天下……他的出游,相传是父亲命他搜求史料去的。 ②这里的“他”是谁?(2分)关注感受 作者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③请选择书中谈到的一部经典(上面题目涉及到的除外),说说你推荐阅读的理由。(2分)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完成问题。(5分)【文段一】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章取义地来解释那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文段二】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1)【文段一】中的“他”是_______(填人名);毛氏给《诗经》做的注解书是《_______》。(2分)(2)为什么说“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八下语文期末高效复习: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学生版).docx 人教版八下语文期末高效复习:名著导读《经典常谈》知识点梳理及练习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