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统编四下第五单元习作例文《颐和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结合例文批注,学习过渡句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抓住景物特点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重点:结合例文批注,学习过渡句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学习通过抓住景物特点把重点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夏令营美景介绍会”游记展开始征稿啦!请看征稿启事(出示PPT):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如画。你一定游览过许多美丽的地方吧?它可能是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也可能是你身边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园……请选择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把你游览的过程写下来。如果你的游记做到了以下几点,就能入选啦!1.按游览顺序写清楚游览过程。2.印象深刻的景物重点写,写清楚景物特点。3.开头结尾,简洁明了,抒发情感。二、整体把握,抓过渡句梳理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如何把游览顺序写清楚1.指名汇报文中的过渡句。师生评议。(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2.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呢?仔细读读过渡句,再把下面的路线图补充完整。3.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一,教师巡视。4.指名汇报(展示路线图,学生说说自己的填写依据),师生评议,达成共识。师:这些过渡句提示了我们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地点转换。借助它们,我们就能快速梳理出作者的游览路线。5.再读过渡句,关注句子中绕过、走完、登上等表示动作的词,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用过渡句把游览顺序写清楚的。(用上合适的动词写清楚游览过程中的地点转换)6.齐读过渡句。把这些过渡句串联起来,你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了吗?教师小结:过渡句的作用可真不小!它不仅能在文中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还能清晰呈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和写作思路。如果我们学会了写这样的过渡句,就能把游览顺序写清楚了。板书:游览顺序 7.出示过渡句+开头结尾。师:有了这样的过渡句,再加上开头和结尾,一篇完整的游记就出来了。可这只是一个框架,构不成一篇好的游记。还得把你想介绍的景点的特点写清楚了,才能算一篇好的游记。板书:景物特点三、品读优美句段,感受长廊、昆明湖的特点,学习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写清楚景物的特点。1.回顾旧知。我们已经读过不少写景的课文,你知道哪些写景的方法呢?2.品读写长廊的句段,学习用恰当的方法写清楚景物特点。(1)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长廊特点的。(2)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读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长城特点的。(3)出示“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像一条长龙,有七百多米长,分成二百七十三间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移植比喻,把长廊比作长龙。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4)出示“长城两边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有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山谷里吹来,使人神清气爽。”你觉得这样描写长城合适吗?为什么?(5)师生小结:描写要基于景物本身的特点,准确而又恰当。(不只是基于本身特点,更重要的是要介绍出作者个人独特感受,让人一读难忘,想去亲眼看看)相机板书。3.学生赏析写昆明湖的句段,抓比喻和“滑”字进一步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描写。4.出示颐和园全景图。为什么这么大的颐和园作者只写了这几处景点呢?(不用面面俱到,要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或最有特色的景点。)5.交流学习收获,相机板书。四、初试身手:尝试用过渡句说清楚游植物园的顺序。1.出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星期天,你要带一位同学游览植物园。根据下面的示意图,设计出游览路线,再按顺序说一说。 2.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二,师巡视指导。3.指名汇报,师生评价。同桌交流,互相评价。 4.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学习了用过渡句写清楚游览顺序,知道了要用恰当的方法写出景物特点。课后,大家在完成“大美中国”游记征稿时,要记得用上今天学到的方法哦。期待大家的精彩呈现。课后作业:确定景点,设计游览路线图,用过渡句拟写“大美中国”游记征稿的提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