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萨拉热窝事件 B.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C.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 D.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一战性质内容,在给的几个选项中,主要区别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的区别。所以正确是B。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地区是( )A.地中海地区 B.巴尔干半岛 C.大西洋沿岸 D.中东地区【解析】本题一个考查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另外考查地图知识。正确是B。3.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军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它又加入协约国对德作战,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意大利不守信用 B.列强之间的关系以自身利益为转移C.协约国战争具有一定的正义性 D.同盟国内部不团结【解析】本题考查也是一战的性质,意大利的背叛说明列强的关系就是以自身利益为重,根本没有道义可言。答案为B。4.科技的进步使大量新式武器运用于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列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科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②科技对人类生活只有促进作用③科技的发展毁灭着人类④科技发展本身无害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①④【解析】如何看待科技的作用,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科技本无害,但是人类如何利用科技来造福人类,一直是永恒追求的主题。答案为D。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阳光下的地盘。材料二:19世纪是“科学的世纪”。但是,在20世纪初爆发的一场世界大战中,一些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首次在战场上使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材料二提到的是哪一次世界大战?请写出此次大战的起止时间。(2)请写出两种在此次战场上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说说人类应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3)分析材料一,说说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写出与德国结成同盟的主要国家。(4)阅读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至1918年。(2)坦克、飞机等。如果把科学技术应用于战争,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灾难。我们应该把科学技术应用于造福人类、推动社会发展上,而不是应用于战争中。(3)两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进行的战争。奥匈帝国和意大利。(4)珍惜和平,发动战争;发展、壮大爱好和平的力量;提高综合国力。【解析】课标要求知道影响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探究战争起因、性质和后果。此题主要是注重知识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能力的考查。将一战的重要事件、国家间事件等方面的知识“整合”同一试题中,旨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进行分析、归纳,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根据地图和文字描述,说明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因素,了解萨拉热窝事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况与特点。2.初步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认识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本性,明确战争的性质。3.感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能够辩证地看待科技的作用;懂得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全球性的浩劫,培养热爱和平的热情,树立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意识。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特点。难点:先进科技成果的双刃剑。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和分析,突破重难点。2.多媒体教学,图表展示,视频播放,带学生“亲临”战争,“体验”战场,感受战争带来的浩劫。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图导学,揭示主题1.呈现图片:回顾《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说明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2.军事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3.列强之间的矛盾最后是通过什么方式爆发的?今天就讲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导入课题。学生讲出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及分布,并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比较容易认清军事集团的军备竞赛,其存在就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另外,军国主义论调、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也是重要原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知道帝国主义国家的掠夺是爆发战争的必然根源战争的导火线战争的扩大主要战场和战役战争的结果1.看巴尔干半岛图,补充那里的情形。2.展示图片并讲述:《费迪南公爵夫妇视察》,他们是谁?3.他们的死亡带来了什么?4.果然是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了战争导火线,但是只有奥匈帝国打击塞尔维亚么?还有哪些国家参加进来了呢?1.20世纪初,那里的民族主义处于空前高涨。2.学生发表猜测3.学生知道了他们的身份,纷纷说是老皇帝为了报仇而挑起了战争4.学生了解参加战争的国家,比较发现这几个国家就是两大军事集团的成员,报仇其实就是为了抢夺。看图讲历史背景,引出关键人物,全面认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的诸因素,为学生思考战争的性质铺垫。将史地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点明成为“火药桶”的原因。1.呈现交战的各国示意图:分成了哪几个战场,有哪几个国家参与?为什么?2.呈现图片“马恩河战役”(西部战线的重要战役)或者视频:《凡尔登战役》这是一次关键的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1.学生在图上寻找分辨,欧洲受军国主义论调与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驱使下,许多国家支持战争。从中发现意大利“叛变了”,美国也加入了。2.视频观看,轻声评论。1.学生的意外发现,更能证明非正义的战争没有道义可言。2.让学生体验战争的残酷和战场的血腥,激发他们对和平的珍惜。1.战争的胜利一方是谁?2.谁受伤最深?3.战争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1.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2.学生总结回答:30多国家,15亿人口,3000多美元。3.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规模空前。1.以战争结果启发学生:弱国无外交,战争无正义。2.战争中受伤最深的其实就是老百姓,激发学生珍爱和平,珍惜生命的情感。课堂活动,思维拓展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利用图1-13和图1-14,让学生谈谈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该如何运用科技为人类造福?科技进步给人类带来巨大变化,深刻地改变社会面貌。如飞机缩短了时空,但当科技成果应用到军事领域,特别是在战争状态下,会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只有将科技真正用于提高生产力、改善民生,才有利于人类社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辩证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课时的优点体现在对课堂学生学习细节的把握和教学环节的精密设计衔接上1.在上本课时,我充分运用史料,紧扣教材。适时、适度地增加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我在本课的设计上主要紧扣教材提供的史料来说明问题,这些史料包括文字、老照片、漫画等各个方面。如在讲述“大战前的欧洲”时,提供表格数据,以及漫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一战前欧洲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出现不平衡的表现及其原因。在讲述完原因后,我又以图片、教材中文字材料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两个问题大战:一战导火线和科技在战争中的作用。2.我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教材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层次,引发学生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结论。如本节课就是通过设问“如果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否会爆发?为什么?”“为什么说是帝国主义战争?为什么是非正义的?其中有没有正义的战争?为什么说是正义的?”等。这样层层设疑,提问疏导,前后呼应,突出重点。使学生认识到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明确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的战争。3.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想解决的重要问题,实践证明,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如教师通过凡尔登战役的视频和战后留下的照片,强烈视觉冲击使学生更理解“一战”对欧洲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并在此基础上感悟出反对战争,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在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时,指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哪些是偶然现象(直接原因),哪些是本质(根本原因)。再如:分析一战的性质时,通过层层解析,培养学生分析事件本质的能力,等等。4.在课堂设问方面要站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维、情感互动的场所;而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闪光点融入课堂,使自己的课堂更具生命力和生成性;在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时,教师要能从旁做一些引导,共同参与到讨论中来,并关注课堂边缘学生。这堂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1.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太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自始至终都是教师牵引着学生主动地解决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让学生根据问题找答案。2.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教师有时多次的催促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3.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学习战争史的方法,注重“授之以渔”。4.课后小结过于简单。课后小结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它不是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是知识的升华。今后努力的方向1.教学模式上,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己提问,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回答。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点拨和引领。2.讨论的重点要放在实际方面。不是设计讨论就是为了讨论。3.因人施问,有的放矢。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课件12张PPT。第一次世界大战20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爆发根源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而形成了两大军事集。所以战争的是根本原因是: 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战争导火线(直接原因) 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并企图进一步吞并塞尔维亚。1914年,奥匈帝国举行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这一挑衅激怒了塞尔维亚的爱国者,他们秘密筹划暗杀事件。6月28日,发生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就是那点火星,丢进了“巴尔干火药桶”主要战场和战线: 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凡尔登战役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1916年2月21日,德军集中前线所有大炮对凡尔登附近狭窄的三角地带连续轰击10多个小时,将这一小块地区的森林、山头、战壕夷为平地,随后以6个师兵力向前推进。法军总司令霞飞增派援军,任命H.P.贝当为凡尔登地区司令,组织法军拼死抵抗。双方出动飞机进行空战和轰炸对方的机场与补给线。战争扩大??1914年6月28日1914年7月28日1917年1918年11月11日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凡尔登战役开始美、中、巴等国对德宣战德国投降,一战结束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狂热积极支持反对战争导火线转折点开始结束一战最终结束: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1917年,交战双方已消耗殆尽,无力继续战争。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战争的惨烈也击碎了人们参战的狂热,各国纷纷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一直采取中立政策的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家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国内发生起义。俄国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小结(1)规模空前:这次大战在欧洲爆发,迅速扩展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战争规模空前,牵涉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人口。(2)损失惨重:战争双方竞相使用新式武器,共有3000多万人伤亡,经济损失达到3000多亿美元,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性质2.特点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一战”是规模空前的战争,是人类的一场大浩劫。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十分残酷一战的启示1.战争就是灾难,就是经济的客星。2.所以,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不要轻言战事。3.努力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 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利用图1-13和图1-14,让学生谈谈科技是把双刃剑,人类该如何运用科技为人类造福? 一战的启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步测试.doc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设计.doc 《第一次世界大战》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