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代西亚国家》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改编)古代亚非文明被称为大河文明,下图阴影区域被称为下列哪个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A.古代埃及 B.古代印度 C .古代西亚 D.古代中国2.(2013·福建龙岩)下列古迹属于古巴比伦王国的是( )A.金字塔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C.故宫太和殿D.印度河流域古城址3.(2013·江苏泰州)1901年,法国考古队在两河流域的苏撒遗址中发现了一黑色玄武岩圆柱,它的上面刻有用楔形文字写成的“前言”及法律条文,该法律条文是( )A.《汉谟拉比法典》 B.《民法典》 C.《隋律》 D.《唐律疏议》4.(原创)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原始先民们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刻压成字,字的笔画总是一端粗一端细,请问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图画文字 C.拼音文字 D.楔形文字5.(原创)下图所示古代文字的创造者是( )A.古埃及人 B.雅利安人 C.阿卡德人 D.苏美尔人6.(原创)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查士丁尼法典》B.《十二铜表法》C.《汉谟拉比法典》D.《古罗马法》7.(原创)我们现在所学的拉丁字母“A、B、C”等,最早是在什么文字上发展演化出来的(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图画文字8.(原创)生活在公元前18世纪的一个巴比伦人因为窝藏他人的出逃奴隶,而被处以死刑,这一判决的依据是()A.《罗马法》 B.《圣经》 C.《汉谟拉比法典》 D.《十二铜表法》9.(改编)下列关于两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河流域气候干旱少雨 B.两河流域位于“新月沃地”的西部C.两河沿岸的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两河河水的定期泛滥 D.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水量稳定10.(改编)四大文明古国兴起的共同原因是( )A.交通便利、适宜贸易 B.地处大河流域、土壤肥沃C.善于军事远征 D.气候都非常湿热、适合人类居住二、非选择题11.(非原创)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图中弧形的阴影地带被称为什么?(2)两河流域的早期居民有哪些?(3)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指出图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哪个国家。试比较这个国家和古巴比伦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12.(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材料二:法典规定如果奴隶主把一个自由民的眼睛弄瞎,只要拿出一定数量的银子就可了事。如果被弄瞎眼睛的是奴隶,就不用任何赔偿。两个自由民打架,一个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对方就要同样被打瞎一只眼睛作为惩罚;被人打掉牙齿,就要敲掉对方的牙齿。(1)材料一中刻在石柱上的这部法典被称为什么?这部法典是由谁制定的?(2)材料二的规定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何区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BADDCCCAB二、非选择题11.(1)新月沃地(2)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3)国家:伊拉克古代: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孕育了古老文明;现代:丰富的石油资源使伊拉克成了中东地区非常重要的国家之一。12.(1)《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2)古巴比伦国存在着阶级分化的社会现象;此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3)《汉谟拉比法典》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主张同态复仇的法律理念;而现代法律追求人人平等,刑罚只是一种惩戒手段、并不主张同态复仇。《古代西亚国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回顾新月沃地的位置,及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制订了《汉谟拉比法典》,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意义,初步分析当时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知道楔形文字、拼音文字等西亚文字及历史意义。(二)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寻找历史证据,了解史实,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文字材料,总结归纳得出结论的基本素质。(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大河流域在世界文明起源中的作用,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用科学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楔形文字、拼音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等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教学难点:楔形文字的得名;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条文,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三、教学策略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讲授法、讨论法兼而有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独立思考或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3.制作并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文物、古迹、文字材料,更直观的感受历史。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出示文物、古迹的照片,引导学生猜一猜这些事物反映了哪个区域的古代文明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结合照片,猜测答案激发起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产生疑问探究一:自然环境出示地图和材料提问:阴影区域为什么会被称为“新月沃地”结合两则材料,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同桌交流根据地图,猜想“新月沃地”得名的原因根据材料,知道该地区总体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与前面所学的古埃及相比较根据地图和材料,会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探究二:文明历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完成年代尺的标注根据课文梳理知识,独立完成年代尺公元前3500年南部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18世纪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年代尺等工具梳理知识、掌握提高学习效率的技能探究三:文明成就呈现汉谟拉比生平:汉谟拉比是古代西亚地区非常著名的国王,他究竟有哪些历史功绩呢?出示法典条文:看看法典的条文中,你能分析一下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吗?这些规定与现代法律精神有何不同?出示楔形文字和腓尼基字母的照片:观察一下这两种西亚文字,有些什么特点?小组合作1.根据汉谟拉比的生平,概括其主要历史功绩2.根据法典条文,推测当时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3.从字形、书写方式等方面提炼出两种文字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也让学生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概括分析历史材料的素养课堂小结出示一组照片,提醒学生,归纳一下,古代西亚产生了哪些文明成就利用板书小结本课根据本课所学,归纳出古代西亚的文明成就首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然后利用板书小结全课,并形成知识框架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一)优点1.线索连贯、逻辑清楚。整节课设计非常自然,主体内容分为三大板块,从自然环境到文明历程、再到文明成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教师教学推进地比较轻松。这样的设计流畅自然,循序渐进地完成了课标的要求。2.学生活动设计多样化。有的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有的可以同桌交流,难度较大的,如根据法典条文、分析古巴比伦社会阶级状况等任务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既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生本课堂的理念,又不拘泥于形式,能根据实际教学问题,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二)缺点教学过程编排上比较守旧,创新性较少。课本以外的文物知识适当介绍要把握好“度”。课件11张PPT。古代西亚国家猜一猜新月沃地安纳托利亚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大沙漠自然环境材料一:底格里斯河南段和幼发拉底河南段之间的土地虽然异常肥沃,但仍然少不了灌溉,因为这里每年几乎有八个月不降雨……苏美尔地区夏天的气温高达华氏125度(摄氏52度 ),足以烤焦这里的土壤…… ——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材料二:苏美尔人的诗歌: 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 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 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894年古巴比伦王国建立前16世纪被外族灭亡前4000前2000公元元年公元前18世纪:南部出现很多小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文明历程汉谟拉比(前1792-1750年)◎征服诸多城邦,首次统一包括巴比伦尼亚和亚述在内的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汉谟拉比时代,国家土地所有制广泛发展,王室经济发达◎制定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该石刻现存于巴黎的卢浮宫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片段)19. 倘藏匿此奴隶于其家而后来奴隶被破获,则此自由民应处死。21. 自由民侵犯他人之居者,应在此侵犯处处死并掩埋之。22. 自由民犯强盗罪而被捕者,应处死。25. 若一自由民的房屋失火,另一前去灭火的自由民瞅见房屋主人的财产,并将它占为己有,这个人应被扔进火中。196.如果一自由民毁坏一贵族的眼睛,他应将自己的眼睛弄瞎。198.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平民的眼睛或打断他的骨头,该凶犯应赔偿一米纳白银。199.若他(自由民)毁坏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眼睛,或打断另一自由民的奴隶的骨头,应折半赔偿。《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根据以上条文,参照书本第六页资料◎从这些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想一想,这些规定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议一议西亚文字腓尼基字母楔形文字乌尔城遗址乌鲁克遗址说一说:西亚的文明成就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古代西亚国家》同步测试.doc 《古代西亚国家》教学设计.doc 《古代西亚国家》教学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