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小升初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小升初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基本能力与素养(37分)
1.(3分)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鞭炮 沸腾 避免 嫣知非福
B.通宵 解释 防御 司空见贯
C.书籍 拔弄 严峻 不可思议
D.油腻 荒凉 建树 万象更新
2.(3分)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欢聚一堂,衷心祝愿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
B.革命先烈为人民的利益壮烈牺牲,死得其所。
C.这位作家一出现便引来了一大批人围观,可谓见微知著,名声显赫。
D.看书不能走马观花,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味。
3.(3分)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事物没有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的一项是( )
A.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D.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3分)请选出与例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例: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A.无缘无故 B.一见如故 C.明知故问
5.(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给家乡孩子的信》一文的作者是巴金。
B.汤姆 索亚是英国作家马克 吐温笔下的儿童形象。
C.《匆匆)中“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一句,作者巧妙地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了,让人切身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D.《鲁滨逊漂流记)告诉我们遭遇困境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坚强地活下去。
6.(3分)看拼音,写词语。
áo zhōu     qíng fù     pái huái     dān ge    
pì jìng     bō xuē     wú liáo     qiū yǐn    
7.语言实践。
(1)仿照例句,根据所给的词语发挥想象写句子。
例:(欣喜)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气愤)
(2)口语交际。
临近毕业考试,妈妈由于工作原因急需出差一周。她很为难,因为一方面不能扔下工作不管,另一方面又十分担心你的生活和学习。为了让妈妈安心出差,你该如何劝慰她?
8.(3分)连线,将下列习俗与寓意一一对应。
重阳登高 寓意步步高升
过年的时候吃鱼 寓意团团圆圆
元宵吃汤圆 寓意除陈布新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寓意年年有余
9.(3分)积累与运用。
(1)都说“ , ”,可世间有几人爱吃苦药,乐意听忠言呢?
(2)正所谓“ , ”,跟他相处久了,你就知道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了。
(3)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都是禁锢不了的,他必能冲破束缚,蓬勃发展,正如宋代诗人叶绍翁诗云:“ , ”
(4)最近几场球赛我都以失败告终,妈妈担心我泄气,我以清代诗人郑燮的诗句“ , ”来表明自己越挫越勇的决心。
二、阅读理解。(33分)
10.(9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什么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材料二]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
1.充分利用可回收物,变废为宝。
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的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金属及废旧家用电器等)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既能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它是实现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2.减少环境污染。
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资源和空气,还会滋生大量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而垃圾分类则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
3.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
分类收集垃圾,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如对厨余垃圾进行堆肥发酵处理,把有机成分制成农田用肥和绿化用肥;其他垃圾进行焚烧处理,从而回收热能源。堆肥处理及焚烧处理后的渣土再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就可以减少垃圾填埋量及其占地面积,从而实现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费用的目的。
[材料三]周末,小明在某小区进行了“垃圾分类”的随机调查,统计如下:
(1)垃圾分类处理中,进行堆肥处理的是 垃圾。
(2)根据材料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②随意堆放或简单填埋垃圾,会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③厨余垃圾、金属瓶罐、废旧家用电器等属于无用垃圾,不需要回收。
(3)阅读材料三,请你给出一条落实“垃圾分类”行动的具体建议。
(4)如果你的小区要张贴一条有创意的“垃圾分类“标语,你会怎样设计?请写下来。
11.(24分)连续性文本阅读。
草地夜行
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
迎面走来一位老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
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看了看我,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
“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你们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儿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我记得清清楚楚,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的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下了一大段。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
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作者:王愿坚
《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长征的故事》金盾出版社 2016年3月出版
(1)题目中点明“行”的地点和时间分别是 、 。
(2)本文以“行”为线索,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3)结合1,2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小红军行走遇到的困难 、 、 、 。
(4)文中画“ ”的句子抓住了红军在危急时刻的“ 、 ”这两个动作,刻画出他 的崇高品质;老红军最后时刻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包含了他对小红军的 ,也表现了老红军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
(5)故事开篇写“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而故事的最后却写道“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通过 的写法,说明了 。
(6)关于文中画“ ”的三次环境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了小红军一人行进的艰难。
B.第13自然段的环境描写,说明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老红军仍毅然背着小红军走,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更凸显了老红军崇高的品质。
C.第18自然段的环境描写,烘托了小红军悲痛的心情。
D.三次环境描写,与故事情节发展无关,可以删去。
(7)红军历经千山万水,不畏千难万险,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 , 。
三、习作。(30分)
12.题目: 的味道
提示:“味道”有很多种:爱的味道、眼泪的味道,成功的味道,失败的味道……“味道”一词,引起了你怎样的回忆?
要求:(1)请根据提示,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文章。(2)不少于4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2021年广东省广州市小升初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本能力与素养。(37分)
1.【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错别字的能力,根据平时所学生字及平时的积累,结合具体语境,对每个词中的字进行分析完成即可。
【解答】A.有误,焉知非福: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故“嫣知非福”的“嫣”错误。
B.有误,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故“司空见贯”的“贯”错误。
C.有误,拨弄:用手脚或棍棒等来回地拨动。故“拔弄”的“拔”错误。
D.正确。
故选:D。
【点评】汉字辨析可根据以下三种方法辨析:
①义辨法。通过掌握、分析词语的意思来辨析书写是否正确。
②形辨法。通过形声字的特点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形声字的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辨析字形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语境辨析法。借助词语语境来判断用字是否正确,特别是同音词语,只有结合语境或词语组合,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找到与之匹配的形态。
2.【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见微知著:见到事物刚露出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其本质和发展的趋向。形容作家不恰当。
故选:C。
【点评】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
3.【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
【解答】A.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意思: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B.出自《警世贤文 勤奋篇》。意思: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喻义要想拥有珍贵品质或美好才华等是需要不断的努力、修炼、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达到的。
C.出自元代王冕的《墨梅》。意思:不要旁人来夸“梅花”的颜色好,只需要亲新的香气留在这天地间就足够了。诗人借墨梅自喻,来表达作者自己的精神志趣。
D.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意思:和煦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这大江南,那天上的明月什么时候才会照着我回到自己的家乡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故A、B、C选项所描写的事物被赋予人的志向或品格。D选项没有。
故选:D。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4.【分析】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问其故”意思是询问事情的原因。“故”是原因的意思。
A.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缘”原因的意思。
B.一见如故:第一次见面就感觉像老朋友一样谈得来。“故”指老朋友。
C.明知故问:明明知道,还故意问问人。“故”故意的意思。
故选:A。
【点评】有些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要想学会辨析字义,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字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反复审读加以理解并辨析,以防选错。
5.【分析】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经典名著、句子理解与辨析。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汤姆 索亚是美国作家马克 吐温笔下的儿童形象。
故选:B。
【点评】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
6.【分析】考查了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所学汉语拼音知识进行拼读写出相应的词语即可。拼读时要注意所给音节的声母、韵母及声调。
【解答】故答案为:
熬粥 情妇 徘徊 耽搁
僻静 剥削 无聊 蚯蚓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一是要正确拼读所给音节,二是要会正确书写相应的词语。
7.【分析】考查了句子仿写。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解答】(1)考查句子仿写。例句用夸张手法,用“气愤”发挥想象写句子。
(2)考查劝告慰勉、扩展写话。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解答本题要有称呼,围绕自己长大了,能照顾自己了,自己会认真学习的,组织语言即可。
故答案为:
(1)小明跟爸爸顶嘴,爸爸气得火冒三丈。
(2)妈妈,我现在已经长大了,能够照顾好自己,即使这一周您不在,我也会努力学习,积极备战毕业考试的!请相信您的孩子!工作重要,您安心出差吧!
【点评】仿写句子要求我们弄清例句的句式特点、语气等,仿写时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高度一致。
8.【分析】本题考查了节日风俗。结合对重要节假日的了解及课内外的阅读连线,将下列习俗与寓意一一对应。
【解答】故答案为:
重阳登高——寓意步步高升
过年的时候吃鱼——寓意年年有余
元宵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寓意除陈布新
【点评】文化与文学常识的考查是常见题型,注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9.【分析】考查了谚语、俗语及惯用语和诗歌默写。谚语指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谚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解答】(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出自《增广贤文》。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出自《警世恒言》。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宋朝诗人叶绍翁的古诗作品《游园不值》。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出自清代郑燮的一首咏物诗《竹石》。
故答案为:
(1)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3)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点评】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汉语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二、阅读理解。(33分)
10.【分析】本题包括三则材料,都是有关垃圾分类的内容。材料一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垃圾分类。材料二告诉了我们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材料三是小明在其小区进行了“垃圾分类”的随机调查,统计表。
【解答】(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二内容可知,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过程中,进行堆肥处理的是厨余垃圾。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材料一内容可知,①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上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收集,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说法正确。②随意堆放或者简单填埋垃圾、会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内容,可从材料二中的“随意堆放或填埋垃圾,会污染下水资源和空气,还会滋生大量蚊蝇和细菌,传染疾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看出来。③厨余垃圾、金属、废旧家用电器等属于无用的垃圾不需回收。说法错误,不符合材料内容,可从材料二中的“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看出来。
(3)考查对知识的拓展延伸。根据材料三内容,我给出一条落实“垃圾分类”行动的具体建议,如:把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种类型来投放。
(4)考查拟写宣传标语的能力。为了让小区的人们习惯“垃圾分类”,我设计了一条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如: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故答案为:
(1)厨余;
(2)①√;②×;③×;
(3)把垃圾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三种类型来投放。
(4)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
【点评】学习理解三则材料,了解三则材料的主旨,在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11.【分析】《草地夜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作者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红军为了帮助一个小战士赶上队伍而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动人事迹,赞扬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解答】(1)考查了对题目的理解。从“草地夜行”可知,“行”的地点和时间分别是草地、夜晚。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本文以“行”为线索,先写“我”掉队艰难独行,再写老同志背“我”前行陷入泥潭,最后写“我”带着老同志的期待坚定前行。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从“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可知,小红军行走遇到的困难:穿行草原路途漫长、掉队独行失去支援、没有食物、身体虚弱。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人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可知,这个句子抓住了红军在危急时刻的“顶”“甩”这两个动作,刻画出他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关爱同志的崇高品质;老红军最后时刻拼尽全力喊出“要记住革命”,包含了他对小红军的热切期待。
(5)考查了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从“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可知,这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说明了老红军的精神激励了“我”。
(6)考查了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理解。结合内容理解,A、B、C正确。D.有误,三次环境描写,都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不可以删去。故选ABC。
(7)考查了对诗词的积累。红军历经千山万水,不畏千难万险,凭着顽强的意志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在《七律 长征》中的诗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故答案为:
(1)草地 夜晚;
(2)“我”掉队艰难独行 老同志背“我”前行陷入泥潭“我”带着老同志的期待坚定前行;
(3)穿行草原路途漫长 掉队独行失去支援 没有食物 身体虚弱;
(4)顶 甩 舍己为人、不怕牺牲、关爱同志 热切期待;
(5)对比 老红军的精神激励了“我”;
(6)ABC;
(7)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三、习作。(30分)
12.【分析】审题,明确习作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求以“ 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习作。生活中有许多味道让我们难忘:食物美味让我们难忘,亲人爱的味道让我们难忘,失败的苦涩味道让我们难忘……你对哪种味道印象最深刻,就写哪种味道。无论写哪种“味道”,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写时要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及收获,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特别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同时要注意运用合适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解答】范文:
爱的味道
几年前的一个寒假,我咳嗽得十分厉害,喉咙咳红了,还伴随着剧烈地疼痛。
从医院出来,刺骨的寒风吹到我脸上,如刀割一般。“咳——咳咳!”我咳得更厉害了。奶奶见了,赶忙脱下她的外套,给我披上,我感到很是温暖。
回到家,时间已经不早了,餐桌上摆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菜。我没怎么吃,便走进了卧室,想睡一觉。刚整理好床铺,奶奶就走了进来,手里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碗,里面盛着一些棕色的液体,那就是我的药。只见她缓缓地走到我的学习桌前,轻轻地把碗放在桌上,招呼我过来吃药,等我把药喝完后,她才拿起碗安心离去。
从那以后,每到我早上起床后或是晚上睡觉前,那碗药总会准时出现在我的学习桌上。我把药喝完后才肯去做其他事。等我再回到卧室时,那只碗就会变戏法般不见了。
有一天早上,我起得很早,一看学习桌,上面并没有那碗熟悉的药。我满腹狐疑,踮起脚尖悄悄地走到奶奶的卧室门前,轻轻地推开门,奶奶不在。这时,厨房里传来了一阵叮叮当当的响声。我又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推门一看,原来是奶奶正在厨房里忙碌,盛满药的碗边放着我的早餐。她正在试着药的温度,用小勺舀着。白茫茫的水气在厨房里飘着。她的头发已经灰白,瘦弱的身躯在厨房里移动着,干枯的手上满是褶皱。我不禁叫了一声:“奶奶!“
奶奶回过头来,看见我,说:“去等下,马上好了!”随即,她端出了药和早餐,放在餐桌上,慈祥地对我说:“快吃吧,小宝贝!”
我端起了盛药的那只碗,把药喝了下去,仔细品味它,在苦中还带着一丝微甜。我的心暖暖的,屋子里仿佛充满了一种甜蜜的气息,是药的味道,更是爱的味道。
奶奶的爱是那么朴实无华,情真意切,就如花一般甜美。
【点评】文章中作者对出院后奶奶对我的细致入微的照顾进行了描写,赞扬了奶奶朴实无华、情真意切的爱,表达了作者对奶奶的感激之情。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有条理;对奶奶的动作、语言等细节进行了描写,突出了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