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_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检测卷(含答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一种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中,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的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会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这些垃圾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然而他们正是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素质的。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有删改)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注】,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选自培根《谈读书》,王佐良译,有删改)
【注】 博彩:涂上色彩。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书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C.材料二对读书的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逻辑严密,表现出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分析形象生动。
3.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3分)(  )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行文脉络。(4分)
答:                                    
                                    
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两则材料介绍的读书方法。(4分)
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疯英雄
赵广建
那年头秋,天刚麻麻黑,她在三里外西善堡老舅家还没端稳饭碗,就听见自家村那方“咚咚咚”炮响。舅妈扯上她在村西的高粱地里钻了一宿。第二天没了炮响,自家村那方枪声又“嘟嘟”到了黑晌才没了动静。东邻的伍生说:“中央军一支队伍被日本兵锥住了屁股,上千人乱了方寸,借你们村一堵城墙,调回头来向日本兵开火。日本兵双手握刀往城墙上攀,丢下七八十条血尸。天亮后,日本兵调来了五千皇协兵,从村东杀到村西……”
“甭冲我瞎说,没这事!”她内心胆怯。
“是我亲眼见。”
“见哪个?上你家井沿子上趴着念给井里那个脏模样去。胡扯!”
“是真。”
“不是。你没有爹妈,没有姊妹,还要牵扯上一个我不成?”
“是真。”
“不是!”她嘤嘤哭,掩襟拭泪,嘴里嘟囔伍生胡云。
隔天,街上消息扬开,日本兵杀绝了自家村四十七户人家,杀死了她亲爹妈,亲姊妹一家六口!
起先,舅妈也同她伤魂失魄地哭,后来,帮她用典卖的房、地钱料理完丧事,就收养她住在了西善堡村。
那个叫伍生的东邻,个儿小,胆儿大,常来多嘴嚼舌。枪响那天,他一人跑到村东口扒瞧,回来就讲日本兵咋样指使皇协兵烧杀,有鼻子有眼。
她只比伍生小一岁。小时候一口一个伍生哥。大了些,来舅妈家串亲,伍生猫闻腥了一样赶来没话找话。往来后,伍生说家里没活儿,有事没事往这院跑。一来二去,年轻人眉来眼去,说话也躲躲闪闪了起来,赶上三天两头过兵阵,谁家有大闺女也不放心,老人就顺坡推驴托了媒。秋后,她嫁给了伍生。
月余,兵阵穿梭一样一拨一拨地过。村上不少人煎熬不住日夜的惊恐,相继卷上行李往外逃奔。枪炮更张狂了。舅爹妈在兵乱中被炸死。伍生料理完丧事,说了声“不能再当亡国奴!”也卷上行李参加了逃奔……一走,四年没音讯。直到亲闺女双菊年满三岁,她打发奶奶下了世。伍生还不见回。
几年里,她视闺女如命。登门劝嫁的,存心做歹的,她一概不理会,一门心思等伍生回来。每日一擦黑,她插上门,顶上顶门杠,相伴孤寂与恐惧熬到迟来的天亮。
这天后晌,街上又传来狗咬。随后传来了敲门声。
她并不比以往更慌张,习惯地从锅底上抹两把,再往自家脸上抹两把,乱了乱发髻,抱上孩子去开门。
门一开,来不及闪身,被一帮皇协兵团团围住。她懵了。当兵的一个个有说有叫,她定睛审视,先是害怕,当与最后一个倚在门框上的兵眼神相碰时,脸刷地白了!
“快进屋,那啥,我给你们……”忙把孩子放在地上,让兵们挤进里屋,掀出瓦罐抖了抖,倒出仅有的二升麦子面,和面。
兵们吆喝着要酒,洋钱自管往地上扔。她捡了几块洋钱,抱上双菊提上篮子出门上街来。
半道街不见人影。在村东杂货铺有人与她搭讪:
“今儿新鲜哩。”
“嗯哪,来客哩,打壶酒。”
“割肉不?”
“割,嗯哪,割二斤。”她迟缓地答着。
酒肉备妥后,她扯着篮子又串了几家门。回来就赶着忙活。待十多个皇协兵把桌上吃喝了个精光,又东斜西歪时,才好像看出那酒里投了毒,喊叫最凶的,最先耳鼻出血,一个个先是浑身青紫,不大会儿,没了声息。倚门框的那个吃喝得顶少、难受的工夫顶长,跪扶住桌角,想跟她说话,只见双唇抖动,乞求的目光闪着怨愤,却吐不出整字来。她脸上抽搐了一下,裸血的双瞳闪出刺一样的凶光,抄起门后的顶门杠,照准那人的脑门抡去,“扑——”一声,斑浆溅了她满脸,她触电般后退了一步,“哇——”吐了。
那最后被她砸死的皇协兵,进家后没来得及向她说第二句话,就死了。她呆若木鸡地望着血泊,默默呜咽。那是她朝思暮盼的丈夫!
整整半夜,她惊视着血尸发呆。以为自己坠在梦里。她拿绳子将尸身一个一个拖进猪圈里,又连夜弄土把猪圈填平。之后,她疯了。因为,在她拖尸那工夫里,饿急的孩子啃吃了洒上了酒的骨头……
新中国成立后,猪圈被挖开,她杀死的十多个皇协兵被政府确认。病好后,方圆数十里依旧叨念西善堡有个疯英雄。
每年,小学生经过西善堡村参观自家村惨案,她必讲那个惊骇的夜晚,那个骨子里要报仇的勇气和那个颤抖的双手与喷涌的血浆。每一次她都经受剜心一样的痛苦。那夜晚几乎长年萦绕在她脑际。人在时,她讲得激动,人离后,她伴着孤寡与艰辛,默默无声地过日子……
多年,她的生活由县民政局补给。每逢过年过节局里总会有人来探望。探望的人帮她缝缝涮涮,搁下补助金,再拉些家常才走开。自从民政局给上补给,来过了多少趟,换过了多少人,谁也没提及过英雄本身是没有补助金的,只有烈属才有。
大概她已记不清,刚解放那年,领导上宣布她打死了十二个狗汉奸,把她丈夫的尸骨与闺女的尸骨合葬在一起,她还与领导争论:
“我打死了十三,十三!”
当然,没人告诉过她,县党史资料上有明文记载:屈伍生,中共党员,一九四三年秋,奉命打入敌伪内部,后因误伤牺牲,终年二十三岁。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能再当亡国奴!”,说明伍生当时已有了反抗的意愿,也为后文情节埋下伏笔。
B.女主人公珍视家庭,坚守爱情,视闺女如命,为此不惜丑化自己,拒绝再嫁。
C.小说结尾采用“误会法”,点出对丈夫是误伤,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
D.小说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塑造出一个鲜明可感的主人公形象。
7.下列对小说相关情节和结构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女主人公听闻日本兵大屠杀的消息,“内心胆怯”“嘤嘤哭”,这些描写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怯弱。
B.女主人公见到参加伪军的丈夫后,毒死伪军,砸死丈夫。至此,她性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柔弱转为刚毅。
C.领导宣布女主人公杀死十二个狗汉奸时,她极力争辩,仍坚定地视伍生为仇敌,主要表现了她的执拗和疯癫。
D.小说的情节在战乱的悲剧中展开,在争论和误会的悲剧中结束。结构安排充满悲剧色彩。
8.请赏析小说尾段的表达效果。(6分)
答:                                    
                                    
9.小说讲述了一个疯英雄的悲剧故事,请概括小说主旨。(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节选自朱熹《读书之要》)
(乙)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丙)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B.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C.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D.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跬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老聃,即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曾向他问过礼。
C.古文,文中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讲求声韵和谐、辞藻华丽的骈文相对。
D.韩愈,字退之。愈,胜过,其名与字意思相反,相同的名、字关系如苏轼,字子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提出了读书应熟读精思的观点,熟读让语句如出自自己的嘴巴,精思让文意好像出自自己心里所想,这样以后可以有所收获。
B.甲文认为,读书要仔细思考,对于有疑惑的内容,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否则没等到和其他学说比较,就已经自动屈服,无法读懂了。
C.乙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学习应该具有的态度和方法,荀子认为,学习要注重积累,要坚持不懈,还要专心致志。
D.丙文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以此表明本文的写作缘由,其更深的用意是倡导古人从师之道,抨击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耻师风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
译文: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译文:                                    
                                    
14.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分别简要分析它们运用的论证方法。(3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读书
陆游
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注】蝇头二万言。
读书
辛弃疾
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
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
【注】 课:阅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陆诗思路清晰,前两句概括写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
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这与作者在现实中理想屡屡碰壁有关。
C.辛诗三、四句写即使读到书中古人写的有趣的情节,诗人也只能捶胸顿足。
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
16.从这两首诗中可以获取哪些读书方面的启示?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革故鼎新”思想是中华文明永葆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子。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强调的是“革故”,而荀子在《劝学》开篇以“青”和“冰”为例证的(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        ,        ”,说的则是“鼎新”。“革故鼎新”还可以推动人通过内省进入更高的人生境界,荀子把自省和学习结合起来,作为实现知行统一的一个环节,他说:(2)“        ,        。”“革故鼎新”思想里还包含着尚学的思想,如韩愈在《师说》里说“圣人无常师”,并列举孔子向不同的老师请教学习的事例来证明,同时指出弟子在某些方面可以高于老师,原因是(3)“        ,        ”。“革故鼎新”思想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前发展和中华文明不断演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更需要继承“革故鼎新”的精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些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据前列的书,内容虽不足观,但在书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倾情推荐”,再凭借一系列营销策略激发起读者的购买欲望。而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便 ① ,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书中没有真知灼见倒没什么,如果有一些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表述,就会导致一些负面的效应。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书买得越多越糟糕。
好书为什么没人买呢?原因有很多。比如,很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好比 ② ,难度很大。面对如此庞大数量的图书,书店即使面积再大,书架再多,也难以承载。据说,目前一本新书的动销时间大概是3个月。这就意味着,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其在图书零售市场上的生命就宣告终结了。
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劣书驱逐良书的案例 ③ 。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这是市场的选择。虽然很多书店具备公益机构的某些性质,不少书店还主打文化情怀,但归根结底,无论网络书店还是实体书店,都是一门生意,首先需要通过买和卖来保证自身的生存。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答: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阅读障碍被认为是在中国儿童群体里最被忽视的心理问题之一。研究表明,中国有10%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阅读障碍,但是却常常被误认为是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其实有阅读障碍的孩子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大脑结构、大脑的功能以及大脑功能的连接方面都跟其他孩子不太一样, ① :刚学过的字就忘,读到句尾忘了句子的开头,把形近字搞混、颠倒顺序、阅读很慢等,而最痛苦的并不是障碍本身, ② ,小时候无法分辨洗发水和沐浴露的标签,总是被家人骂故意“捣乱”。
所以,第一步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学习困难。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不努力,智商低,学习能力差,蠢笨,坏孩子,瞎捣乱;也不要轻易判断孩子有阅读障碍。况且,即使是有阅读障碍的孩子, ③ ,很多这样的孩子就非常聪明,甚至能够把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比如说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的能力、有很出色的艺术和空间能力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分)
答:                                    
                                    
22.儿童阅读障碍被忽视的表现有哪些?请用三个被动句简要概括,每句不超过18个字。(6分)
答: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拿来主义》
(4)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毛泽东《反对党八股(节选)》
(5)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德]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以上五句话都来自本学期我们学习的第六单元“学习之道”中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明白了很多深刻的道理。学会学习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良好的学风又是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请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发言稿,谈谈你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第六单元检测卷
1.答案:B
解析:A项强调了要好读书。C项逻辑错误,鄙视读书的人不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D项“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于文无据。
2.答案:D
解析:材料二没有运用引用论证。
3.答案:C
解析:C项强调的是读书的方法。
4.答案:首先阐述了读书好学的用途,其次论述了读书要把握好度,然后论述了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最后阐述了对待学问的态度及读书的目的。
5.答案:①读书不要故意挑剔、不可迷信,要多思考;②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读法;③读书要与讨论、笔记、写作相结合;④要根据个人气质上的特点与精神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读书;⑤不求甚解,为我所用。(答出三点即可)
6.答案:B
解析:“丑化自己”主要是为了自身安全,不是因为珍视家庭,坚守爱情,视闺女如命。
7.答案:C
解析:主要表现她的爱憎分明、大义凛然。
8.答案:①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小说主要情节,使小说的情节发展更加合理,结构更加完整。②引用党史资料的记载内容,使小说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真实。③深化小说主题,强化小说的悲剧意味,震撼读者内心。
解析:回答本题,首先要审明题干,题干相当于问小说结尾有何作用,回答结尾作用一般要从情节上、人物上、主题上、读者上角度回答,情节上本题没有呼应开头、标题,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呼应小说主体内容,让小说情节合理、完整;人物上,让屈伍生这个人更加立体真实,引用史料也增加小说的真实性;主题、读者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悲剧震撼了读者内心。
9.答案:①揭露并批判了日本侵略军的侵华暴行。②表达了对抗日英雄的悼念和崇敬之情。③唤起人们对那场民族救亡战争椎心泣血的记忆,提醒人们应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美好的现实生活。
解析:概括小说主旨,首先要考虑主要情节,标题中“英雄”反映了作者对英雄“她”的赞美之情,文中的屈伍生也是英雄,小说也表达了对屈伍生的悼念之情;文中英雄“她”做出了常人不能理解的事情,原因正是因为对日本侵略军的痛恨,所以小说也表达了对日本侵略军的痛恨之情以及提醒当代人铭记抗战历史、抗战英雄,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10.答案:C
解析:“徐行却立”“处静观动”结构一致,各自断开,且内部都是并列结构,“徐行”“却立”和“处静”“观动”各自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两项;“乱绳”是“解”的宾语,为偏正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答案确定C项。
11.答案:D
解析:“相同的”错。苏轼的名、字关系是相关,韩愈的名、字关系是相反,两者是不同的。
12.答案:B
解析:“一定先要学会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错。应该是“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而不是先“以众说互相诘难”。
13.答案:(1)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
(2)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解析:(1)“纷错”,纷乱错杂;“遽”,匆忙急促;“取舍于其间”,状语后置句,于其间取舍。(2)“不必”,不一定;“闻”,懂得;“专攻”,专门研究。
14.答案: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甲文中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如“积土”“积水”等,说明学习要注重积累。“骐骥”和“驽马”对比,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又如“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需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举孔子从师学习的例子和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①甲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如“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用“如攻坚木”“如解乱绳”比喻来说明读书的方法。②乙文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此段用了十个比喻句,并且正反对比加以阐述,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得出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从反面阐述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阐述学习要积累。“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③丙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引用孔子“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名言,说明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甲)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乙)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远的地方;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功在于坚持不懈。(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丙)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15.答案:C
解析:“捶胸顿足”错,“堪笑处”是指可笑之处,“摩腹”指揉着肚子大笑。
16.答案:①活到老学到老,要勤学苦学。如陆游所说,即使年纪大了,宁愿没有五亩田也要读书;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②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如陆游读书的本意就是为老百姓。③尽信书不如无书(或者书本和现实会有一定差距)。如辛弃疾在古人书中探寻是非得失的看法,觉得可笑。④学会从书中寻找面对现实困境的解决办法。如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7.答案:(1)水为之 而寒于水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8.答案:①蜂拥而至 ②海底捞针 ③屡见不鲜
解析:第一空前文“一旦一种图书畅销,类似的选题”和后文“粗制滥造往往与跟风炒作相伴而生”强调类似的东西一拥而来,可填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的“蜂拥而至”或“蜂拥而来”;第二空前文“读者找到一本适合自己的书”和后文“难度很大”强调找书难度很大,可填写比喻极难找到或实现目的的机会十分渺茫的“海底捞针”或“大海捞针”;第三空后文“在书店的书架上,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同样频频上演”强调这种劣书驱逐良书的现象非常多,可填形容多次见到,已经不新奇了的“屡见不鲜”。
19.答案:示例: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
解析:原句的“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去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构成因果关系,把它们分别独立成句,表述为:“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和“找一些轻松、平庸的书来消遣也无可厚非”;“在当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的情况下”作为状语,放在“很多人无法静下心来读那些深刻、厚重的好书”前面。最后,连缀成句,注意逻辑。
20.答案:拟人。“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新书因少人问津,都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亲切之感。
解析:“生命就宣告终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新书以人的动作行为、生命活力。根据前文“一本新书在书店的书架上摆放了3个月,如果少人问津,无论内容如何,都将下架回仓”可知本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本新书如果3个月还少人问津,就意味着该图书将下架回仓的事实,以及抒发出作者对新书的惋惜之情。读来富有新意、亲切之感。
21.答案:(示例)①导致他们出现诸多问题 ②而是别人的不理解 ③也未必就一无是处
22.答案:①被误认为懒惰、不专心、学习能力差。②被怀疑有智力问题。③被认为是故意“捣乱”。
23.写作指导:审材料:本题属于名言类材料作文,围绕“学习之道”列举了五句名言,首先分别理解五句名言警句:句(1)强调学习是无止境的,要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句(2)说的是从师的原则和风尚,提倡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借鉴;句(3)提倡学习要主动、自觉,要多思、善思;句(4)提倡学习要脚踏实地;句(5)强调读书要专注,要精读,读深、读透。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作文内容应是“对学习的认识”,但学生需要重点注意两点:①联系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学习呈现了新的特点,也遇到了新的问题的现实;②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或感悟。
审任务:本题要求以上述语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所以本题其实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对于学习的认识,学生可以依据材料中的五句名言中的任何一句来作为基础立意,也可以把其中几句结合起来综合立意。写作形式是“发言稿”,写作情境是“学校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学生要注意情境中的交流意识。
参考立意:①学贵有思;②任何时代,学习都不能急于求成;③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习更要有质疑精神;④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⑤踏实、勤奋的为学之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