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恰利利恰利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三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恰利利恰利

资源简介

学 科 小学音乐
课题名称 恰利利恰利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选择了一系列充满欢乐情绪的中外音乐作品,意图以这些优秀的作品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在音乐实践中感受音乐所传递的快乐,增进对音乐的理解与喜爱。
歌曲《恰利利恰利》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歌名来自于歌曲中的印尼语衬词。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印尼农家人在田间劳动时的热闹景象。全曲共五句,除第五句衬词的节奏有些变化外,其余都以基本节奏型X XX X X ︱X X X ︱贯穿全曲。虽然相同节奏型反复出现,却无单调冗长之感,反而更显纯朴和欢快。第五句分成两个声部,第二声部先唱,第一声部是第二声部节奏的浓缩和模仿,用“弱”的力度衬托在第二声部的长音中,好似回音的效果,使人感到意犹未尽。
二、学情分析:
首先,三年级的小学生个性差别大,这个年龄段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其次,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导致他们情绪不稳,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游戏、学习,但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冲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情绪变化极大,并且表露在外,心情的好坏大多数从脸上一望便知。最后,进入少年期的三年级孩子们,此时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但自控力又不强,因此他们的性格特征中也会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外部控制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但是内部的自控能力又尚未发展起来,还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日常行为。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自然、有弹性的声音,快乐地演唱歌曲《恰利利恰利》;能与同学分声部合作演唱歌曲,感受多声部音乐的魅力。
2、知识与技能:能够唱准歌曲的前八后十六节奏组合,了解乐句的衬词,把握歌曲演唱的情感,并能在相互合作中为歌曲创编情境与动作。
3、过程与方法:采用听、唱、动、演、等多种音乐艺术表现手法,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合作创新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地掌握贯穿全曲的节奏型X XX X X ︱X X X ︱;并用有弹性的声音唱出田间劳动的热闹景象。
教学难点:能与同学分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五、设计思路与教法分析
设计思路:
设计思路导图
1、情景带入法:创设印尼旅游的情景,以旅游线路为主线,通过看大海、找美食以及住房屋等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听唱法、节奏练习法:以衬词演唱为切入点,在歌曲《恰利利恰利》的旋律伴奏中加强学生对歌曲旋律节奏的听觉记忆。
3、律动法:在田野劳动情境中创设锄地和播种的节奏律动,在实际劳作的动作中,感受庄稼人干活的忙碌氛围。
六、课前准备:PPT/多媒体/简易安格隆等
课前欣赏:播放《恰利利恰利》进教室。
课前游戏巡音找物
【设计意图:熟悉旋律。】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要邀请同学们来一场印尼之旅,说到印度尼西亚我们在上个学期就学习过一首他们国家的歌曲《木瓜恰恰恰》,歌曲里唱到了非常多的热带水果,让我们一起唱一场吧!”。
演唱《木瓜恰恰恰》在“恰恰恰”处拍手律动。
2、师:“由于印尼地处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土壤肥沃,他们那的水果都非常的好吃,除了好吃的水果,今天还有好看的风光哦,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播放《恰利利恰利》伴奏,PPT滚动海景。
师:“他们那有什么样的好风光?你看到最多的景色是怎样的?”
生:“大海”。
师:“是的,印尼有17508座岛屿,又被称为千岛之国,岛与岛之前的联系,主要靠什么交通工具?”
生:“船”
师“没错,老师带大家来泛舟海上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用《木瓜恰恰恰》导入,通过复习吸引学生注意的,并在学老师介绍的过程中大致了解印度尼西亚的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对印尼有一个初体验。】
《恰利利恰利》
1=C
5 5 5 3 5 | 4 3 2 | 4 4 4 2 4 | 3 2 1 |
太 阳 从 东边 爬 上 来 庄 稼 人 种地 到 田 里
5 5 5 1 1 | 2 3 4 | 4 4 4 5 4 | 3 2 1 |
恰 利 利 恰利 恰嘣 嘣 沙 啦 啦 哥嘟 沙多 嘣
5 5 5 3 5 | 4 3 2 | 4 4 4 2 4 | 3 2 1 |
用 力 呀 用力 锄着 地 小 心呀 小心 撒种 子
5 5 5 1 1 | 2 3 4 | 4 4 4 5 4 | 3 2 1 |
恰 利 利 恰利 恰嘣 嘣 沙 啦 啦 哥嘟 沙多 嘣
0 0 | 5 5 5 5 6 | 0 0 | 6 6 6 6 5 | 6 6 5 |
啦啦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啦 啦 啦
5 5 6 | 6 - | 6 6 5 | 5 - | 6 6 5 ||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啦
(二)学习新课
一、学唱A 段
1、摇船桨
师:“老师准备了四只小船,你们帮我划动起来。”
师唱黑色部分,生唱绿色部分并加入摇船桨的动作(第一遍)
1=C
5 5 5 3 5 | 4 3 2 | 4 4 4 2 4 | 3 2 1 |
5 5 5 1 1 | 2 3 4 | 4 4 4 5 4 | 3 2 1 |
连起来跟钢琴唱(第二遍)
2、赛一赛
师:“既然会划船了那我们就来赛一赛吧,jujuy一声一号船一马当先冲在最前面,二号船紧随其后,三号船?三号船!把桨划反了偏离了我们前进的方向,赶紧通知四号船让他们跟上。”
依然师唱黑色部分生唱绿色部分加入划船的动作(第三遍)
释义音乐创作手法起承转合
跟钢琴唱(第四遍)
交换(第五遍)
3、加油
师:“我们这样比赛进行下去三号船和四号船可能就会跟不上了,我们帮他们加油吧!但是既然是在印尼,就来学一句印尼的衬词给他们加油吧!”
5 5 5 1 1 | 2 3 4 | 4 4 4 5 4 | 3 2 1 |
恰 利 利 恰利 恰嘣 嘣 沙 啦 啦 盖嘟 沙多 嘣
师唱前半句生接后半句并交换
师:“这样加油好像还不够有气势,加上动作”
手 腿 | 手手 手 ||
边唱边加动作
分组,一组唱一二两号船,另一组加油,并交换。(第六、七遍)
4、学唱A段
师:“当我们快划到岸边时,耳边传来了阵阵歌声,你们听他们在唱什么?”
播放歌曲范唱
按节奏读歌词,并加入衬词演唱的动作。
了解歌词,并加入歌词演唱(第一遍)
师:“有没有找到一句我们划船时唱的衬词,把他加上动作唱一唱”。(第二遍)
个这首歌起个名字
生各种回答都可以,师总结时揭题《恰利利恰利》
师:“歌名来自于歌曲中的印尼语衬词。歌曲形象地描绘了印尼农家人在田间劳动时的热闹景象。”
试着背唱歌曲
2、学唱B段
1、模仿锄地和撒种子
在原有动作基础上增加两拍一个共两个的锄地动作以及撒种子的动作,并要求唱出强弱对比。
2、听一听他们锄地和撒种子是如何配合的?
播放B段原唱,师做动作
师:“我一个人又锄地又撒种太累了,邀请你们来跟我合作干活,我锄地,你们撒种子。”轮到你们唱请站起来
0 0 | 5 5 5 5 6 | 0 0 | 6 6 6 6 5 | 6 6 5 |
5 5 6 | 6 - | 6 6 5 | 5 - | 6 6 5 ||
合作愉快在最后“ 6 6 5”加入击掌
交换生锄地师撒种
男生锄地女生撒种,配合动作并要求唱出强弱
师:“锄地的男生遇到了点麻烦,锄到大土块,要拖住往后拉”。释义连音线
加入歌词“啦”演唱
三、完整演唱
1、师:“到这里我们才算是完整的学完了恰利利恰利这首歌,让我们加上动作一起开口默唱一遍吧”
2、加上动作完整唱
分AB两组
A段A组绕圈B组坐唱,并加入声势律动
B段A组撒种子B组锄地,并加入干活的动作
(3)拓展
1、介绍印尼的美食
师:“今天学习的《恰利利恰利》,是一首印尼民歌,描绘印尼人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热闹场景,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所种植的庄稼是什么吗?哈哈,印尼主要种植水稻,成熟后便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一种主食——大米了,印尼人民会把它做成美味的海鲜饭、手抓饭、咸蛋黄虾饭以及咖喱炒饭。说到这呀,看着又累又饿的同学们,热情的印尼人民邀请我们去他们的民宿里休息一下呢!”
2、出示印尼民宿建筑
师:“他们的民宿建筑是由什么建成的?”
生:“竹子”
师:“没错,印尼的竹子覆盖面积有6万公顷,不仅能建房子还能做乐器。”
介绍安格隆
安格隆是印尼的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它用竹筒制成,也称竹筒琴。下部是一根横放的竹筒,在竹筒面上开有几个长方形的洞,在每个洞中都插入两根可以活动的竹棍。当演奏者摇动框架时,竹棍就与竹筒互相碰撞而发出“格隆、格隆”的声音。竹筒长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音高,一个安格隆上两根竹筒的发音一般相差八度。连续摇奏时音色颤动,华丽悦耳,宛如流动不息的潺潺溪水,十分动听。
师:“课前我们玩了一个竹子的小游戏,虽然我们的竹子不能发出有音高的声音但还是可以用来当打击乐使用的,让我们加入打击乐为今天新学的歌曲伴奏吧。”
加入打击乐伴奏。
3、歌表演
读——唱/演——唱/演/奏
欣赏印尼风景
1. 地理位置
2. 岛屿众多
导入
看大海
1. 了解印尼的主要交通工具
2. 划船加油
种庄稼
1. 了解印尼的主食
2. 参与庄稼人的的劳作
学唱
住房屋
1. 了解安格隆
2. 使用竹子道具进行伴奏
1、歌表演
2、乐器伴奏
3、观赏印尼旅游视频
1. 表演
2. 伴奏
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