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去越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综合探究一《带着地图去越野》

资源简介

综合探究《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1-4-1 认识地图三要素,知道地图的基本种类,运用地图获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2.学会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海拔关系。3.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2.通过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颜色深浅与海拔的对应关系。3.通过绘制和阅读地形剖面图,概括剖面线地带地面起伏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
难点:学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平面图是向别人介绍自己所在位置的一个好办法。其实,地图能够告诉我们的绝不只是位置,我们可以从地图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展示课题: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2.教学环节一:等高线地形图
你们有越野的经历吗?你们如果去越野你们会做些什么准备呢?
展示1-32等高线地形图,并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根据该地区的地形绘制出来的。
设问1:你能从这张地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并且紧扣题目《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预设:让学生提到等高线、海拔、相对高度等术语。
设问2:什么是等高线、海拔、相对高度?
教学预设:以海平面为起点,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做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如果把一个区域内海拔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这条线就称为等高线。
(这些概念都要落实于图1-32等高线地形图,并要求学生完成p17第一个箭头的填空练习)。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表示了坡度的陡缓。
观察图中甲地和乙地的等高线分布情况,完成p17第二个箭头的填空练习。
教学预设,并拓展:
等高线稀疏的地方
缓坡,地势平坦
等高线密集的地方
陡坡,地势陡峭
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
山谷
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
山脊
等高线重叠的地方
陡崖
两个山顶之间的低处的部位
鞍部
过渡:有一种地形图能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况。
展示1-33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讲解:它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不同的颜色就代表不同的海拔。
设问:图片中绘制的颜色和海拔有什么对应的关系呢?
完成p17第三和第四个箭头的填空练习
教学预设: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淡,海拔较低。
2.教学环节二:地形剖面图
展示1-34地形剖面图。
设问1:这条线的海拔是怎么变化的?你能用图表示出来吗?
设计意图:了解地形剖面图的制作过程,掌握地形剖面图的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设问2:这一越野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地面起伏特点是什么?
3.教学环节三:确定越野路线
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越野路线,并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能否学以致用,将学过的知识活用到具体的情境中。
4.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否学会了面对多种多样的地图,我们该怎样阅读和使用它们,从中获取各种信息。让地图真正成为你的获取区域信息的工具。
5.作业布置:
五、板书设计:
1.等高线地形图:等高线稀疏,缓坡,地势平坦;
等高线密集,陡坡,地势陡峭
带着地图定向越野::2. 分层设色地形图: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颜色越淡,海拔较低。
3. 地形剖面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