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10——修辞手法(含答案+详细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题10——修辞手法(含答案+详细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复习专项训练10——修辞手法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下面对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夸张)
B.他长得像爸爸,不像妈妈。(比喻)
C.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反问)
D.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拟人)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有静气的人,就像巍峨的大山。 B.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C.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 D.他的脸红扑扑的,好像是刚喝过酒似的。
3.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C.海浪愤怒地拍打着礁石,掀起滔天巨浪。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4.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B.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C.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蟑螂更好的歌手了。
D.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比喻)
B.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拟人)
C.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对比)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排比)
6.对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比喻)
C.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反问)
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对偶)
7.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C.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拟人句)
D.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排比句)
8.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9.下列句子中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焚”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火”,再查8画。
B.“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C.“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D.《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与元宵节有关。
10.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拟人)
B.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夸张)
C.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比喻)
D.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
11.下面与“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房间里安静得连掉一根针都听得见。
B.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
C.不是吗,我不是一直在等着,母亲不是答应过了吗?
D.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明性文章的语言风格多样,有的平实,如《太阳》;有的活泼,如《松鼠》。
B.“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C.“五谷”指的是稻、麦、菽、黍、稷。
D.《两小儿辩日》一文告诉我们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成就。
13.下列选项中,画线部分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一天没有进食的他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啦!
B.一声炸雷,吓得我小心脏都跳出来了。
C.他收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撒开双腿跑回家向妈妈报喜。
D.高峰期的公交车,拥挤得连一根针都插不下去了。
1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设问句)
B.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反问句)
C.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拟人句)
D.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排比句)
15.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走了许久,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B.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C.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比喻)
D.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反问)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读句子,抓住关键词“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可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读句子,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修辞手法使用有误。
C.读句子,句子用反问的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方法的使用。
A.比喻,将“人”比作“大山”。
B.拟人,将“春雷”赋予了人的动作情感。
C.夸张,“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夸张说明声音音量大。
故选D。
3.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比喻,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
B.比喻,把初升的太阳比作车盖,中午的太阳比作盘盂。该句出自先秦列子的《两小儿辩日》,解释: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
C.拟人,把海浪拟人化。
D.比喻,把沙比作霜雪,月亮比作弯钩。该句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其五》,解释: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故选C。
4.B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赏析。
A.结合句中的“长眠”“刚苏醒”“讲的故事”可知,句子把“化石”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结合“月亮是地球的近邻”可知,句子把“月亮”比作了“邻居”,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C.结合句中“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可知,句中把“蝈蝈”人格化,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D.结合“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中的“轻盈、站得最高”可知,句子把“云”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由此可知,不同的一项是:B。
5.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A.“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中通过人的特定表现“回味”,将大牛和骏马拟人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A错误
B.“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中通过人的动作表现“边歌边舞”,将蜜蜂拟人化,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B项修辞手法使用正确。
C.“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中,根据“水是……是……”可知句子将水比喻为眼波和眉峰,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C错误
D.“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意思是:人本来都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雁的羽毛还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根据释义可知,句子中将“鸿毛”和“泰山”作为对比,主要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故D错误
6.B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A.正确。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
题干中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B.错误。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物当成人来写,使之具有人格化特征。
题干中“回味”指反复地品味,这个词运用拟人的手法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骏马和大牛静立的样子。故该选项错误。
C.正确。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的一种修辞方法。
根据题干可知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我”对死的东西能发出声音产生的疑问。
D.正确。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对仗工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山水描写得有情且有趣。
7.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出自先秦孟子的《学弈》,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自己问自己答,是设问句。
B.出自先秦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意思是: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本句属于无疑而问,是反问句。
C.这句话并没有运用人的动作、行为,不是拟人句。
D.“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三个分句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是排比句。
故选:C。
8.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译文: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开头“好”字赞美“雨”,“好”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用“好”赞美雨,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A表述正确。
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采薇》,《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篇。译文:回想当初我离开的时候,连杨柳都与我依依惜别。如今回来路途中,却纷纷扬扬下起了大雪。
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句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时间上的“昔”和“今”,物象上的“柳”和“雪”,人生的“往”和“来”,这几个词语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B表述错误。
C.“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全诗如下: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译文: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什么时候才能给它戴上金络头,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立功勋呢?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茫茫大漠上万千砂砾比作霜雪,将燕山上的月亮比作弯钩,表现出一幅孤寂凄清的边疆景色,营造出一种悲凉肃杀的氛围。C表述正确。
D.“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夜宿山寺》。全文: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译文: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的样子,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下天上的星星。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首句“百尺”为虚指而非实指,次句以“可摘星辰”极其夸张的手法凸显了山寺之高耸入云,展现了一幅空灵壮美的“星夜山寺图”。 D表述正确。
9.D
【详解】本题考查基础知识和诗词的掌握能力
A.焚读fén,共12画,部首是“火”。
B.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
结合语境可知,该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话题的延续。
C.阅读例句,把太阳的升起降落比喻成人有脚在行动。
D.本题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意思是: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人们都在赏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谁家?
该首诗与中秋节有关,故描述错误。
10.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A.正确。结合句中的“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中的“思考”一词可知,把牛人格化了,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正确。结合“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中的“发疯”可知,句子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有误。句中只有比喻词“好像”,而没有本体和喻体。故没有使用比喻的手法。
D.正确。结合“还不容易碰壁吗?”可知,说明容易碰壁,句子运用问句的形式来说明了答案。故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11.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A.房间里安静得连掉一根针都听得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房间非常安静。
B.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战士们比作潮水。
C.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母亲答应过了。
D.“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因此选择A。
12.B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B.由“何须”可知本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选项错误。
13.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A.“饿得前胸贴后背啦”将饿的程度夸大化,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B.“小心脏都跳出来了”将害怕的程度夸大化,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C.“撒开双腿跑回家”使用的是动作描写。
D.“连一根针都插不下去了”使用夸张的手法,说明公交车上非常得拥挤。
故选C。
14.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出自先秦孟子的《学弈》,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自己问自己答,是设问句。
B.出自先秦列子的《两小儿辩日》,意思是: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本句属于无疑而问,是反问句。
C.没有运用人的动作、行为,不是拟人句。
D.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是排比句。
故选:C。
15.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分析句子“走了许久,我们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比作“玻璃”。本题正确。
B.分析句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可知,运用了“有……有……有……”排比的修辞手法。本题正确。
C.分析句子“溶解了阳光的水变暖,变得犹如母亲温暖的怀抱。”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水”比作“母亲的怀抱”。本题正确。
D.分析句子“太阳也可以如卷尺或纸或布一样,能够折叠自如吗?在母亲那里,可以。”可知,词句有问有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本题错误。
故本题选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