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专题复习(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专题复习(含解析)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

资源简介

专题——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一、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是高考高频考点中的高频
【考情分析】
年份 试卷 考点
2022 山东.3 经济重心南移表现
全国乙卷.24 南北方青铜器分布,南北经济联系加强
全国乙卷.27 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2021 全国乙卷高考·25 汉代长江以南经济的发展
山东卷.2 隋唐时期江南农业的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广东卷.4 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元代设木棉提举司
2020 全国卷Ⅰ.3 古代农业的发展
江苏卷.5 明代土地租佃关系
2019 全国Ⅰ卷高考·27 地区经济差异
2017 全国卷Ⅱ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2016 全国卷Ⅲ 江南农村雇工变化,市镇经济与手工业发展
2015 全国卷Ⅰ.26 经济重心南移,东南沿海经济影响力上升
全国卷Ⅰ.27 经济重心南移,经济发展与文化兴盛
江南是中国地理区域,在文化、地理、气候等领域的不同情况下,江南的范围、概念和定义各不相同。广义上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一般多指长江中下游南岸区域,即包括今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等五省一市。它常是一个与“北方”“关中”“中原”等其他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
从历史角度而言,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秦汉时期,江南已经包括湖南、湖北和江西。东晋六朝江南的开发逐渐加快,唐末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完成南移。
历史上有多个王朝在江南设都。江南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教育的进步,影响力逐渐扩大。元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现象。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唐朝中期开始,南宋时完成。
命题规律探究
1.材料情境设计角度
(1)时间上以明清为主,偶尔涉及汉唐宋;
(2)内容上以考查经济现象为主,偶尔涉及文化、社会生活和地方治理;
(3)设问上以考查现象与本质的历史逻辑为主;
2.正答指向
(1)经济(发展、影响力、联系、差异)
(2)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
回归基础
一、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江南区域内部——透析社会现象与历史本质
1、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高产作物的传入与推广种植缓解人地矛盾。
2、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品出口的优势地位,商业领域的新现象或社会现象与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3、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市民阶层壮大并构建新的价值系统,抑商观念削弱,士商相混,四民秩序松弛,社会风气中拜金炫富风气盛行,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士大夫文化品味变化。
(2023春·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我国是世界上施肥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到明清时期肥料种类已达100多种,江南地区输入的商品中出现了用作肥料的豆饼,江南内部也出现了频繁的粪肥买卖活动。这表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农家肥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B.集约化种植对肥料需求增多
C.江南地区在全国农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D.长途贩运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明清时期,嘉兴县属的新塍镇、大张圩诸市镇所产之丝绸,不向嘉兴府城集中,而是运往附近吴江县的盛泽镇。嘉兴府最大的市镇——濮院镇,以濮 、沈绸著名,这类产品一部分直接运往外地,一部分运往盛泽镇。这说明江南市镇( )
A.经济发展具有独立性 B.出现跨区长途贸易
C.繁荣的程度超越县城 D.自由雇佣劳动盛行
备考提示:注重思维品质的训练,把握社会现象与历史本质联系,关注历史细节,关注小人物的活动,以小见大,充分认识情境设计的历史指向,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二)江南与其他区域——同质之释与异质之美
命题特点:情境创设多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立意,经济重心南移、区域经济差异与互补、长途贩运、会馆、生活习俗的差异与交流等是常见的命题取向。
(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7年全国卷Ⅱ.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备考提示:此维度侧重历史现象的联系和比较,通过类比同质考解释、异质差异考探究,对学科思维品质要求较高。
(三)江南区域之于全国——局部与整体的的互联与互补
明清时期,江南是全国性统一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粮食地位更加突出,大运河继续发挥南粮北运的重要功能;江南经济重心地位巩固,财赋地位上升;经济发展影响国家基层治理政策的调整;文化兴盛,教育水平提升,科举取士中占优势地位与科举取士政策的调整,南方文化影响力上升等。
(2020.江苏卷.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
备考提示:此角度的情境素材广泛,角度灵活,可以从国家观、文化观以及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进行拓展。此外,还应注意与时政热点结合,从历史角度解读时政现象,进而发掘现实的历史渊源,深化古今结合、现象与本质的联系。
(四)江南区域之于世界——全球历史大势下的抉择
从全球史观认识世界形势的变化,中西逐步易位。西方殖民扩张,外患加剧,坚持朝贡贸易,政府外贸政策几经调整,内敛化趋势加强。在江南手工业优势、西方需求等条件下,“隆庆开关”“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白银内流、外贸出超、西学东渐、物种交流、海外移民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同时也足以证明江南经济依然充满活力。但统治者固步自封,拒绝扩大对外交往,进一步扼杀了中国跟上世界潮流的机会。
(2022·广东·高三专题练习)15世纪以来,中国内部产生的对白银的巨大需求,推高了银价。与此同时,日本、美洲的白银被大量运往中国。从1465年到1550年的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约有14000吨之多,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这一现象( )
A.增加了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 B.导致银贵钱贱影响经济运行
C.推动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 D.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的松弛
备考提示:此角度多以国际视野、世界形势、中西关联等切入,备考中应注重树立大历史观,以国际视野解读中外历史发展,从历史潮流中认识中国抉择。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概念阐释
经济重心:是指经济、技术最发达,对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区是不是经济重心,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该地区的粮食产量和人力资源是不是在全国名列前茅,其实是看该地区的手工业和商业是否发达。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一是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二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
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重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原因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
(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
(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东晋),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
(2015年全国2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3.表现:
(1)南方户口超过北方,户口分布重心的南移
南 方 北 方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2). 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经济重心南移以后,使长江流域东南部地区所生产的产品和缴纳的赋税成为国家机器赖以运转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而成为必不可少的财政经济要地,同时客观上也促使了当时统治者对这一地区控制的加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3)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还产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021·山东卷·3)右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2022·山东高考·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湖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赣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泊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 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 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 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 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3).统治中心变迁
古时期的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均有转移,并且逐渐发展为多元与多中心的现象。中国本部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开了,经济中心移向东南。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分离,首都地区不得不依赖东南的经济支持
4.过程
特征 南移的表现
魏晋以前:基础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楚、吴、越等对江南有所开发。秦汉时期,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
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兴修了很多农田水利,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两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隋唐五代:开始南移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至唐朝后期,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和洛阳。“安史之乱”以后,形成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两宋: 最终完成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两宋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明: 地位巩固 江南出现许多重要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5.影响
城市交通 贸易 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影响至今
人口分布 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北方人口的南迁
人才教育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6.特点(补充)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方人民的南迁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政治重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知识拓展】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
经济重心南移导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宋元时期,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人口。一方面,人口的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充足,南方地区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比重的不断变化,也改变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空间分布。南方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北方社会逐渐衰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空间区域特征。
1.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轨迹
(1)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
(2) 北方人民南迁 ,由人口众多的黄河流域迁向人口稀少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南迁;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落江南。
(3) 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大多由 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50万中原人去越族地区;元统一后许多汉族人到边疆去。
(4)华人外流。我国古代有很多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海外谋生、居住,形成华人外流。如唐朝时有人到南洋;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5)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 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2.人口迁移的原因(经济谋生、战后逃生、政治需要)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 北方战乱 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 统治阶级 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3.人口迁移的方式:政府组织,如开垦边疆、保卫边境等;自发迁移,如躲避战乱、经济谋生等。
4.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意义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 ,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 江南的开发 ,推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4) 开发南洋 ,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5)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 ,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
(6)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
【考题预测】
一、选择题(25题)
1.(2023春·广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宋代,“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宋时遂宁(今属四川)所产之糖闻名全国,很多地方“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两浙路的严州是重要桑蚕产区,农民“惟蚕桑是务”。据此可知,宋代( )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社会经济活力增强
C.政府税收形式多样 D.粮食危机日益加剧
2.(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读下表。表格内容可用于佐证( )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南北户数增减变化表
时代 北方户数(万) 南方户数(万) 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 965 111 10.3
唐(天宝元年) 493 257 34.3
宋(元丰三年) 459 830 64.4
A.国家疆域的开拓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政治制度的沿革 D.社会控制的强化
3.(2023·河南信阳·统考二模)隋元两个朝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开通了运河航运。( )
A.隋朝出于政治目的,元朝出于经济目的 B.都带来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
C.都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D.开通运河都带来经济重心南移
4.(2022秋·山东济宁·高三统考期末)明朝中后期,江南和华北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植棉区,长江三角洲地区集中发展蚕桑业,福建、广东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作物的种植。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小农经济日趋解体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传统经济结构瓦解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5.(2023·江西抚州·统考二模)从先秦的“雅言”、秦汉的“通语”到隋唐的“汉音”,通行语都是以现今河南洛阳、陕西关中地区一带的方言为基础的。从隋朝开始,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这表明( )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政治中心决定官方语言
C.南方的影响力上升 D.文化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6.(2023·山西太原·统考一模)观察如图图1和图2中人口分布的变化( )
西汉人口分布图 唐朝人口分布图
A.得益于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B.阻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C.打破了传统人口分布格局 D.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7.(2023·福建厦门·统考三模)据史书记载,自公元196年曹操挟汉献帝定都许昌后,南方就有人陆续北上。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该时期的南人北迁( )
A.加速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B.改变了南北方人口结构
C.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有利于统一王朝的建立
8.(2023春·湖北武汉·高三华中师大一附中校考阶段练习)“斗茶”是中国古代评比茶之优劣的一种方式。据北宋蔡襄《茶录》记载:“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可知,斗茶之风由贡茶之产地——福建建安兴起。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 由此可见,宋代( )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 B.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
C.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 D.文人雅士引领了社会潮流
9.(2023·山西晋中·统考二模)下表为唐朝前期浙江人口变化情况。引起这一时期浙江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人口数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占全国人口比重(%)
640年(贞观十四年) 792207 7.78 3.84
713年(开元元年) 2266319 22.26 4.94
752年(天宝十一年) 4529315 44.49 7.54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江南经济的开发 D.北方人口的南迁
10.(2023·甘肃兰州·统考一模)南宋时期,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之说。在南宋都城临安,即使是本地人开的酒馆也往往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茶馆则学北方张挂名人画像。北方人吃笼饼的习惯南方人也跟着学。这些现象主要缘于( )
A.中原地区经济萧条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经济政治重心南移 D.南宋重视民众教育
11.(2023春·四川内江·高三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宋人庄季裕的《味鸡肋编》记载:“建炎之后,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于是竞种春稼(小麦),极目不减淮北。”这说明,江南地区( )
A.农产品商品化成为必然趋势 B.农业种植结构受到移民影响
C.小麦种植促成经济重心南移 D.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已改变
12.(2023春·四川成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表是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
时间(年) 960~997 998~1020 1021~1063 1064~1085 1086~1100 1101~1127
北方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
南方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
表可以用于佐证(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科举制度难以为继
C.地方的自主性增强 D.文官政治最终形成
13.(2022秋·河北邢台·高三统考期末)东晋南朝时,建康已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最多时拥有140余万人口,是农产品、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城内外的贸易市场有10多个,来往船只成千上万。建康之外,又有成都、江陵、京口、襄阳、寿阳、番禺等,也都是有名的商业城市。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江南地区开发的深入
C.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 D.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14.(2023秋·贵州贵阳·高三统考期末)因北方战乱出现了“衣冠南渡”,东晋政府对从北方南渡的人口,以“白籍”登记,入籍侨州郡免征赋役;东晋后期,侨居人口被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白籍人口逐渐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一变化( )
A.造成南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B.创新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C.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南方开发 D.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
15.(2023春·安徽·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我国是世界上施肥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到明清时期肥料种类已达100多种,江南地区输入的商品中出现了用作肥料的豆饼,江南内部也出现了频繁的粪肥买卖活动。这表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农家肥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 B.集约化种植对肥料需求增多
C.江南地区在全国农业中居于领先地位 D.长途贩运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16.(2023·福建泉州·统考三模)唐代开元年间,政府实行“和籴法”,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但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用作在关中“和籴”的本钱。据此推知( )
A.京杭运河成为运输干线 B.国家对粮食供应进行管理
C.江南地区粮食严重歉收 D.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
17.(2023春·辽宁本溪·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明清时期,江南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园林。其中苏州城就有200多处,大多数是为名人或士大夫阶层提供一种“不出城廓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有“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之说。这可用于说明( )
A.城市规划布局水平高超 B.苏州名士重农抑商观念深厚
C.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 D.明清南方士大夫生活的奢靡
18.(2023春·江苏徐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亚明的《货郎图》展现了江南人民的生活情景。画面采用传统工笔重彩技法,全景式展开,人物姿态优美。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这一画作( )
亚明《货郎图》(1958年)
A.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普遍展开 B.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
C.表现出劳动人民幸福祥和的生活氛围 D.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突出
19.(2023春·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宋初,宋太宗下诏指出,江南江北种植不同,“风土各有所宜”,但为了防备水旱,作物种植要“杂植”。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这说明当时(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精耕细作技术水平提高
C.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D.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20.(2023·贵州毕节·统考一模)明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的盛泽镇鼎盛时期拥有人家万户,其中机工、曳花有数千人,炼坊、染坊等的雇佣工人又有近千人,几乎可以说至少有一半人家以此为生。这说明江南地区( )
A.传统经济结构解体 B.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
C.生产关系出现变革 D.生产经营区域化初现
21.(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六朝时期,江南世家大族、高官和文人士大夫喜好到深山中探寻美景。而到了唐朝尤其是中唐以后,苏州的太湖、金陵的秦淮河、杭州的西湖等则成为江南闻名天下的旅游名胜。这一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的进步 B.经济重心的南移
C.坊市制度的变革 D.国家统一的实现
22.(2023春·湖南·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表为史籍中关于唐代扬州社会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些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扬州( )
内容 出处
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 《买药歌送杨山人》
(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街造宅,行旅拥弊 《旧唐书》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纵游淮南》
富商巨贾,动逾百数 《广陵妖乱志》
A.萌生新的生产关系 B.区域经济差异日益淡化
C.商业经济较为繁荣 D.商品的构成发生了变化
23.(2023·广东梅州·统考一模)下表内容是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由此可知清代江南地区( )
清代江南进士的社会成分
人数 直系三代出高级科名或相应官职 直系三代仅出低级科名 直系三代未出科名但生活于城市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市镇 直系三代未出功名且生活于农村 来自城市/市镇/农村
402 279(74%) 89(22%) 8(2%) 1 1 城市324(83.5%) 市镇50(12.9%) 农村14(3.6%) (14人不详)
——资料来源:整理自顾廷龙主编《清代朱卷集成》第3—91册。A.科举制促进乡村社会流动的作用减弱 B.科举考试中沿用了明朝的南北卷制度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江南乡村社会转型 D.清代乡村教育已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
24.(2023春·云南保山·高三校考阶段练习)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出现了一批“经营地主”。与传统的“坐地收租”地主相比,他们常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对雇工“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自由劳动力大量产生
C.政府赋税制度的调整 D.农业生产收益的提升
25.(2023·广东佛山·统考一模)明清时期,嘉兴县属的新塍镇、大张圩诸市镇所产之丝绸,不向嘉兴府城集中,而是运往附近吴江县的盛泽镇。嘉兴府最大的市镇——濮院镇,以濮 、沈绸著名,这类产品一部分直接运往外地,一部分运往盛泽镇。这说明江南市镇( )
A.经济发展具有独立性 B.出现跨区长途贸易
C.繁荣的程度超越县城 D.自由雇佣劳动盛行
二、非选择题(4题)
26.(2023春·河北保定·高三河北省唐县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州县城市的空前繁荣和众多商业市镇的兴起。江南各级州县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所消费的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包括各种奢侈品;城市的一般工商业者的消费一般以基本生活用品为主,对奢侈品的需求量不大。从江南地区不同类型城市的居民消费特点来看,政治型城市对奢侈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综合型和经济型城市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相当旺盛,港口型城市的消费品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海外舶货。
——摘编自陈国灿《宋代江南城镇的物资供应与消费》
材料二 明清江南消费行为的两个极端:一头是处在贫困线上下,多数劳动者以及部分贫寒的士民消费严重不足;另一头是穷奢极欲,消费过限,造成了种种不正常、不合理、不道德的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病态。其中奢侈性高消费行为尤其突出,由于它是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手工业生产者奉行质量竞争,这无益于经济结构的突破。奢侈性消费又污染了社会主体力量的心理素质,在他们中间无法造就出一代社会变革者。更为严重的是,在政治一体化的传统社会结构中,政治力量强有力地统治着经济。所有奢侈性的高消费无不靠政治力量的支撑,更刺激了富有者攫取政治权力,从而巩固了传统的政治结构,使经济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因此,奢侈性的高消费,导致商品经济的虚假繁荣。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消费性质与消费效果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江南州县城市和市镇消费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江南消费出现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影响。
27.(2023·北京西城·统考一模)探究学习
为了开展关于“明清江南”的合作探究活动,同学们收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明清苏州府市镇数量
县名 吴江 长洲 昆山 常熟 昊县 合计
(明)正德 7 9 9 14 6 45
县名 昊江 震泽 长洲 元和 昆山 新阳 常熟 昭文 吴县 合计
(清)乾隆 11 7 8 9 14 5 14 24 8 100
注:雍正年间,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人口众多,遂将一些县分设为两县。——整理自《乾隆苏州府志》等地方志
材料二 明代(嘉靖至弘光)通俗小说出版分布表
福建 江浙 其他地区 地区不详
37种 55种 10种 7种
——整理自陈江《江南教育与科第文化》材料三 今以苏、松、常、镇、杭、嘉、湖、太仓推之,约其土地无有一省之多,而计其赋税,实当天下之半。是以七郡一州之赋税,为国家之根本也。
——(清)钱泳《履园丛话》
材料四 杭嘉湖三府属地,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外江商贩接济。
——《雍正朱批谕旨》,程元章奏疏
材料五 大抵日本所须(需),皆产自中国,如室必布席,杭之长安织也。妇女须脂粉,扇、漆诸工须金银箔,悉武林造也。他如饶之磁器,湖之丝绵,漳之纱绢,松之棉布,尤为彼国所重。
——(明)姚士麟《见只编》
材料六 明末江南刊刻了大量汉文西学书籍,《泰西水法》《几何原本》等被运至日本,在知识人中间辗转抄写、研究,并为朝鲜思想家所容受。
江南的生丝、丝绸、棉布等通过全球化贸易流向世界各地,通过丝一银环流,大量白银流入中国。1571-1821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计4亿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都流入中国。
——摘编自邹振环《明清江南史研究的全球史意义》
(1)请你以组长的身份,围绕“明清江南”提炼三个主题作为分组依据。
(2)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完成以下任务:
①说明选题意义;
②围绕主题选取两则材料,简述其价值
③为了研究该主题,还需补充哪些方面的材料
28.(2022秋·江苏扬州·高三扬州中学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原地区历次战乱的推动下,南迁人口逐渐增多。至唐中期,南方一些地方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在人口压力下继续实行火耕水耨易田制的耕作方法,显然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北方人南下过程中,首先采取的是复栽技术实行土地连作,土地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100%。
稻麦复种制出现于北宋时期,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南宋时期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冬小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展,江南一带(即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四五月间“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已不是稀罕之事。由于农时要求收麦与秧稻几乎在一周左右完成,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双抢”的必要保证。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经济重心的地位。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稳住、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以上材料摘编自韩茂莉《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综合以上材料,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29.(2022秋·山东聊城·高三山东聊城一中校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中期,一些原本只能由皇室、贵族和官员才有资格享受的衣食住行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富裕人家竞尚奢华,明朝文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潮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崇尚服饰奢华成为一种时髦。房舍等第之分不断被突破,江南地区兴起了“园林热”。明人所著《建业风俗记》记载,之前“富厚之家多谨礼法,居室不敢淫”,而到嘉靖末年“士大夫家不必言,至于百姓有三间客厅费千金者,金碧辉煌,高耸过倍”。……一些钟情山水的文人或结伴或独行,遍游山川,出现了徐霞客等一批旅行家和沈周、唐寅那样喜欢自然山水的画家。
——摘编自陈忠海《回看历史,大明朝因忽视“供给侧”错失机遇》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阐述。(要求:写出信息,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四川、两浙等地农业专业化加强,茶叶、甘蔗、蚕桑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需要综合考虑南北经济状况,材料与北方经济无关,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排除A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宋代征税形式,排除C项;宋代经济作物的扩种是建立在粮食作物增产的基础上,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汉至宋,南方户数猛增,远远超过了北方户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方户数的猛增原因之一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可用来佐证经济重心的南移,B项正确;户数的增加不能佐证国家疆域的开拓,排除A项;户数的增加不能体现政治制度的沿革,排除C项;户数的增加不能体现社会控制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隋朝开通大运河,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方便了南北运输,促进了沿线人员和商贸往来,催生了沿线城市的兴起与繁荣,如隋朝时期的洛阳、江都,元朝的大都、临清等,C项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控制江南和便利粮食物资北运,同时有政治和经济原因,元朝开通大运河也不单纯出于经济原因,排除A项;隋朝时经济重心在北方,都城长安和洛阳也在北方,并未出现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离,排除B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和湖北地区大量植棉,长江三角洲蚕桑业发达,福建、广东地区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由此可知明朝中后期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的目的以出售为主,体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发展,D项正确;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C项;题干体现的南方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不能体现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排除B项。故选D项。
5.C
【详解】根据材料“从隋朝开始,江南的‘吴音’(苏州白话)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可知,前面的朝代通用语都是北方方言,而隋朝开始,江南吴音也成为通用语,这体现南方的影响力上升,C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后期,江南的吴音成为通行语是从隋朝开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苏州在隋朝不是政治中心,但苏州白话也成为通用语,排除B项;文化交融确实可以促进国家统一,但材料显示是先有隋朝,再有江南吴音成为通用语,与D项的逻辑关系相悖,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据材料图片西汉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唐朝时期北方人口相对减少,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有较多增长,传统的人口分布格局发生改变,C项正确;汉唐时期人口分布改变,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A项是结果,并非原因,排除A项;阻碍北方经济发展的是北方战乱,排除B项;人口你格局的变化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到589年,北迁南人达150万左右,上至宗室大族下到普通民众,遍布各阶层、各行业。”可知,反映了魏晋至隋朝时期大量南人北迁的信息,说明这一时期北方的局势比较稳定,其次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立了隋朝,这有利于隋朝消灭南陈政权,统一全国,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边疆地区开发的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南北方人口结构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南人北迁对人口结构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南人北迁的信息,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宋代从皇宫到文人雅士都喜爱民间斗茶,表明宋代的社会生活普通化、大众化,体现了宋代社会生活平民化趋势加强,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A项;茶叶在全国普遍种植表述太绝对,有的地方不适宜种植茶叶,排除C项;由材料“到了宋代,从制茶者到茶商,从民间到皇宫,从百姓到文人雅士,各个阶层都爱玩斗茶。”可知文人雅士也是斗茶阶层之一,看不出引领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为图表型选择题,表格里的时间和数据的变化是做题的关键。表格涉及到的时间从贞观十四年到天宝十一年,说明是安史之乱前(安史之乱是755年-763年);人口密度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随时间的变化在增大,说明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浙江人口总量、密度及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提升,C项正确;影响江南经济开发的因素有:南方地理自然环境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统治者的重视。752年安史之乱尚未发生,且唐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排除A、D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排除B项。故选C项。
10.C
【详解】根据材料“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可以看出江浙地区成为人才中心,这是因为南宋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推动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仿效汴京旧俗,在门前张挂炉子灯”等信息可以看出南方人效仿北方习俗,这是因为南宋定都临安后,政治重心南移,许多北方人特别是官僚士大夫迁徙到临安及南方,推动北方文化、习俗在南方的传播,A项正确;两宋之际,中原地区的经济虽然遭到战争破坏,但金朝的统治稳定后,其经济又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萧条”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只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之一,不是江浙地区成为人才中心和南方人效仿北方习俗的原因,排除B项;江浙地区成为人才中心是由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决定的,而北方文化、习俗在南方的传播是人口迁徙带来文化交融的结果,都与民众教育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题干宋代西北地区大量流入江浙湖湘闽广地区,导致小麦价格上升,南方争相种植小麦,这体现出移民影响了农业的种植结构,B项正确;题干体现了小麦价格原高于水稻,但小麦的种植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农产品商品化主要是经济作物,排除A项;人口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而非小麦种植推动,排除C项;虽然南方小麦种植数量增加,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方以稻作农业为主,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的农业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960年~997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38.42%,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61.58%。”“1021年~1063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12.49%,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87.51%。”“1101年~1127年,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2.86%,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是97.1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据材料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经济中心逐步南移,教育文化也在逐步南移,A项正确;科举制度在宋代进一步发展和完善,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自主性增强,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文官制度是否已经最终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根据题干东晋南朝时,健康的人口增加,农产品、手工业品来往贸易,此外成都、江陵等南方长江沿岸商业城市有所发展,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江南地区的开发推动了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排除A项;南方统治阶层的重视是其中一个原因,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南方的发展之间是间接因果关系,并非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根据材料,从“北方南渡的人口”从仅仅占据了南方人的资源而“免征赋役”到“承担赋役”,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这样做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南方开发,C项正确;这一变化有利于南方开发,不会造成南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材料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创新无关,排除B项;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上都有重大的发展,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随之农业肥料也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表明当时江南地区农家肥出现了商品化的趋势,A项正确;集约化种植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产物,排除B项;题干只体现了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并未体现其他地区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其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排除C项;江南地区输入的商品来自哪里,题干中并未体现,不能确定是否来自长途贩运,也不能得出长途贩运促进统一市场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根据“即政府出钱向民间购买粮食”以及“中央政府命令江南各州的租米折成布匹运输到长安”可得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对市场的粮食及布等物资进行供需的调节,说明政府利用市场调节供求关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是用京杭运河运输的,排除A项;材料不仅涉及到粮食,还有布匹,因此B项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政府的调控行为,并不能说明农业的生产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7.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江南封建士大夫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园林,苏州古城内外名人或士大夫阶层建造园林用于在城市里消费和享乐,说明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C项正确;材料涉及城市内外私家园林的大量建造,并未涉及规划布局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士大夫在城市内外建造园林,并未体现重农抑商观念,排除B项;材料中江南地区城内外大量建造园林,并不能说明整个明清时期士大夫生活的奢靡,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此画背景部分全为绢底,这一设计衬托出了妇女、儿童的衣着和花布的鲜艳华丽。”并结合所学可知,图片信息反映出作者聚焦江南女性勤劳、质朴的形象,赋予真实生活婀娜多姿的情韵,可见这一时期劳动人民生活幸福,体现出和谐的生活氛围,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1950年进行了土改,此时土改已经结束,且材料突出的是妇女和儿童,无法得出重现了广大人民土改后的激动和愉悦,排除B项;1984年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9.B
【详解】根据材料“他要求江南诸州长吏,‘劝民益种诸谷’;要求江北诸州,在水源充足的地方,‘广种杭稻’”可知,宋朝结合不同地方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这体现的是精耕细作水平的提高,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各地要结合本地的水文条件发展种植业,并没有体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的“诸谷”、“杭稻”都是粮食作物,未涉及经济作物,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0.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江南地区雇佣工人众多,反映了当地生产关系出现变革,C项正确;此时传统经济结构没有解体,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B项;“初现”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1.A
【详解】根据材料,六朝时江南文人士大夫出外游览的目的地,主要是远离城市的自然山水。到了唐代,江南人们的游览活动向城市聚集和流动,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南宋时完成的,唐朝安史之乱后才开始南移,不是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坊市制度没有大的变革,坊市仍旧分开,排除C项;唐前期国家一直处于统一,材料中的变化是中唐以后出现的,国家统一不是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2.C
【详解】根据材料“江南药少淮南有……扬州喧喧卖药市”反映了扬州药材市场的繁荣及其影响地区之广大;“(扬州)侨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反映了商品贸易活动对传统坊市制度的冲击;“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反映了扬州都市生活的繁华热闹;“富商巨贾,动逾百数”反映了商人数量多、商业资本雄厚,以上内容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唐代扬州商业经济的繁荣,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正处于封建社会大发展时期,没有条件萌生新的生产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扬州一个地方,看不出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构成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23.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清代中后期江南地区进士有402人,约95%以上来自城市或市镇,来自农村的进士极少,可知这一时期科举对于促进江南乡村地区的社会流动作用较弱,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的南北卷制度”,排除B项;材料与“江南乡村社会转型”无关,排除C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清代的乡村教育是否已经走向世俗化和平民化,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根据所学,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传统的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已被突破,多种经营兴盛,经济作物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一些初级加工,或兼营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以弥补粮食生产之不足,所以材料中地主“亲临田间指挥生产,强调在经营管理上下工夫”,意在增加土地收益,D项正确;A、C项与材料无直接联系,排除A、C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25.A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嘉兴府中的市镇,如新塍镇、大张圩诸市镇、濮院镇等所生产的产品均运往外县或外地,而不向嘉兴府城集中,这说明当时江南市镇经济发展具有独立性,A项正确;依据材料“运往附近吴江县的盛泽镇”、“一部分直接运往外地,一部分运往盛泽镇”等信息可知,材料不能体现跨区长途贸易,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市镇与县城的繁荣程度,无法得出繁荣的程度超越县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自由雇佣劳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6.(1)不同:州县城市消费相对旺盛,市镇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州县城市奢侈品需求量相对较大,市镇消费以日用品为主;州县城市不同阶层消费差异大,市镇阶层间消费差异相对较小。(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新现象:消费两极分化严重,高消费问题突出。
影响: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阻碍了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突破;导致社会精英群体贪图享乐、进取心减退,不利于社会变革;腐蚀了官僚队伍,造成贪污腐败和政治黑暗;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不同:根据材料一“州县城市中的高收入群体所消费的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包括各种奢侈品”“一般工商业者的消费一般以基本生活用品为主,对奢侈品的需求量不大”可得出州县城市消费相对旺盛,市镇消费能力相对不足;州县城市奢侈品需求量相对较大,市镇消费以日用品为主;根据材料一“政治型城市对奢侈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综合型和经济型城市对各种物品的需求都相当旺盛,港口型城市的消费品还包括相当数量的海外舶货”,可以得出州县城市不同阶层消费差异大,市镇阶层间消费差异相对较小。
(2)新现象:根据材料二“一头是处在贫困线上下,多数劳动者以及部分贫寒的士民消费严重不足;另一头是穷奢极欲,消费过限”“奢侈性高消费行为尤其突出”,可以得出消费两极分化严重,高消费问题突出。
影响:根据材料二“造成了种种不正常、不合理、不道德的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病态”“它是以奢侈品消费为大宗,手工业生产者奉行质量竞争,这无益于经济结构的突破”“在他们中间无法造就出一代社会变革者”“刺激了富有者攫取政治权力,从而巩固了传统的政治结构,使经济难以获得相对独立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造成社会资源浪费、阻碍手工业发展和经济结构的突破、不利于社会变革、导致官僚贪污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等方面分析。
27.(1)示例1:明清江南的发展特点、明清时期江南与日本的交流、全球贸易中的明清江南
示例2: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
(内在逻辑:示例1一中国之江南、亚洲之江南、世界之江南:示例2一选择性必修三个模块的视角)
(2)示例:
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 .
选题意义: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坚持改革开放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
材料价值:材料四、材料五。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
需要补充的材料:地方志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详解】(1)主题和依据:首先,阅读六则材料,根据每个材料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类,提炼出三个主题,如,根据材料一展示的苏州府市镇数量变化,材料三四五六体现的江南地区农工商业发展状况,材料二、材料六介绍的江浙地区通俗小说出版优势和西学东渐表现,可得出三个主题——明清时期对江南的治理、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明清江南的文化发展;然后,运用所学知识,结合三个主题的核心内容,说明分组依据,如将材料一、材料三四五六和材料二六分成三组,整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历史逻辑和依据为,高中学习过程中的三个选择性必修模块的视角。
(2)选题和阐释:首先,按照题意,从三个主题中任选一个,如选择主题“明清江南的经济与中外贸易”;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分析选题意义,如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具有典型性,体现了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不足,研究此主题有利于全面了解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理解改革开放、优化经济结构的必要性,强化世界意识和全球观念;接着,说明所选主题要用的两则材料及其价值,如介绍材料四、材料五的内容及其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和中外贸易主题的史料价值,说明材料四为清朝雍正年间政府官员的奏疏,作为一手史实,有助于我们研究明清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和问题,即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其对市场依赖的加强、农业特别是粮食发展存在一定不足等,材料五作为明代士大夫的思考,反映了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及对外贸易情况,反映了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的区域分工及其对中日贸易的贡献,可用于研究明清手工业发展特点和趋势等;最后,围绕所选主题,说明除现有材料外,该主题的研究还需要补充的材料,如明清时期江南地方志特别是地方政府统计的农工商业及赋税的统计数据、档案资料,体现明清时期农工商业发展和中外贸易等经济活动的文物等。
28.【答案】论题: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小结:综上所述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详解】据材料“南宋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可得出论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阐释时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据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及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据材料“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结合所学得出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29.【答案】示例:信息:“客必专席”:“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园林热”“金碧辉煌”。
论题: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礼制
阐述: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人们的衣食住行逐渐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从饮食上看,由简朴到“专席”宴请。从服饰上看,人们逐渐突破了原有的服饰规定,富裕人家崇尚奢华,男女追求时髦的服饰,“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从建筑上看,房屋建筑打破了“等第之分”,江南地区一些“士大夫家”兴起“园林热”,普通百姓家也是“金碧辉煌”,房屋高大。总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的生活由崇尚简朴变为追求奢华,这反映出当时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受到了--定冲击。(示例仅供参考,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目要求且言之成理也可)
【详解】信息:根据“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得出“客必专席”;根据“国潮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律令严明,人遵画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今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得出“男子服锦绮,女子饰金珠”:“园林热”“金碧辉煌”等信息可得出论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礼制。阐述主要结合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进行概括。再结合所学,从饮食、服饰、风俗等方面的变化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人们的生活由崇尚简朴变为追求奢华,这反映出当时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受到了一定冲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