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2015高考政治时事+新闻原创命题(背景材料+理论分析+跟踪试题)情系鲁甸+共献爱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热点聚焦】2015高考政治时事+新闻原创命题(背景材料+理论分析+跟踪试题)情系鲁甸+共献爱心(含答案)

资源简介

情系鲁甸 共献爱心

【背景材料】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受灾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灾,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及专业救援队伍紧急开展抢险救援。社会各界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志愿组织和人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灾情牵动亿万网民的心,在灾区人民最需要援助的时刻,中国互联网协会向全国互联网业界发出倡议,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及时向灾区同胞伸出援助之手,汇聚点滴爱心,积极捐献善款支持抗震救灾行动。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媒体优势,加强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为抗震救灾提供及时、客观、准确的灾情播报服务;加强防震减灾、疫情防治等科普宣传,维护好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平台作用,聚合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的能量,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网上通道,动员广大网民积极参与、共献爱心,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情系鲁甸,心手相连。让我们一起积极行动起来,众志成城战胜灾难,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理论分析】
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灾区群众的安危和保障牵动着亿万网民的心,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这些捐献的物资不是用来交换的,不是商品。
2.财政的作用。财政具有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等作用。财政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及时下达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发挥了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物质保障的作用。
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区人民的生活,积极做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政府的宗旨和原则。灾害发生后,各级各部门抓紧行动,党员干部在危难面前为群众着想,做群众的脊梁。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科学救援,积极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体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政府行使国家职能。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组织各界群众奋起抗灾,加强防震减灾、疫情防治等科普宣传,维护好灾区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这是政府履行组织经济建设、组织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的体现。
3.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地震发生后,广大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基层党员迅速投入“战斗”,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地震发生后,宗教界积极行动起来,为抗震救灾服务。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超荐祈福法会,祈愿逝者往生净土,伤者早日康复,重建家园。
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
1.文化的社会作用。地震发生后,政府通过动员群众在灾难中奋发自救,激发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精神,树立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心。这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精神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爱国主义应当表现在实际行动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做好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3.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培育出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此次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再一次凸显了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作用。
四、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要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每一次灾难和考验,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同时也时刻提醒、警示、激励着后人,让坚强的中华民族无所畏惧,让伟大的人民更加激昂向上。灾难使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凝聚和升华。
2.规律是客观的,要按客观规律办事。鲁甸地震发生在山高路陡的国家级贫困区,地质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很大。因此,必须从当地的地质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有效的统一指挥,周密完备的统一部署,这是战胜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
3.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地震造成的危害是不可避免的,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灾害肆虐的危难关头,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坚定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积极做好医疗救伤工作,力求灾区早日重建家园。
【跟踪试题】
??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群众的安危和保障牵动着亿万网民的心。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纷纷捐款捐物。下列对捐献灾区的物资认识正确的是
A.是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B.不是商品,因为捐献物资没有用于交换
C.是商品,因为它们都付出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不是商品,因为它们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2. 鲁甸地震发生后,财政部紧急启动应急预案,8月4日及时下达应急救灾综合补助资金6亿元(财预〔2014〕281号),并明确由云南省统筹用于抢险救灾,受灾群众转移安置和生活救济,地震受伤人员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地质灾害监测,遇难人员家属抚慰,以及公路、通讯、电力、水利、农业、教育、卫生等损毁设施修复等方面支出。材料主要说明
A.财政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B.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C.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D.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3.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要求各部门抓紧做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要继续调集粮食、帐篷、防疫药品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从经济生活角度看,做好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工作坚持了
A.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C.科学发展观的的核心思想 D.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4.?李克强说,要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各级各部门要抓紧行动,党员干部在危难面前要为群众着想,做群众的脊梁。我们有应对大灾难的经验,有众志成城的精神,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科学救援,一定有能力战胜这场灾难。从政治生活角度看,把人民利益摆在最高位置要求党员干部
①依法行政 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③增强服务意识 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2014年8月5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有序做好支援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这一信息发布是国家履行
A .协调人民内部关系的职能???????? B.加强市场 监管的职能
C.资组织社会文化建设的职能???????????? D.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
6. 鲁甸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要加强余震监测预报,密切防范次生灾害发生。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履行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B.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和民主执政
C.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7.李家山村支书肖江在救灾过程中,他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心里装着满满的是群众,当听到自己的外祖母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的时候,他忍着悲痛,强作镇定,一次次冲锋在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及时配合乌蒙铁军第一时间奔赴到堰塞湖排险现场,部分昼夜与官兵奋斗在救灾一线,一边配合排险,一边安排灾民安置、物资发放、卫生防疫、心里疏导等工作。截至8月10下午5点,已经连续奋战了160多个小时,每天休息时间不到2小时。?肖江用行动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②履行党的文化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14年8月9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在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超荐祈福法会,祈愿逝者往生净土,伤者早日康复,重建家园。法会结束后,班禅为云南鲁甸地震灾区群众捐款15万元。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一实际行动启示我们
A.我国切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B.宗教活动是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C.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D.我国现阶段宗教已消除了其消极作用
9.李克强要求灾区人民开展生产自救。他说,当前正是灾区粮食生产季节。要及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农资等补助,动员群众在灾难中奋发自救,抓紧恢复生产,使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精神更好激发出来,树立战胜灾难的坚定信心。激发人民群众勤劳勇敢的精神,坚定战胜灾难的信心,说明
A.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的决定因素
C.文化能够为经济、政治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D.文化能够时时处处对人们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
10.2014年8月4日,民政部发布公告,从志愿服务、救灾捐赠、信息公开、数据统计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一步规范鲁甸地震救灾捐赠活动和志愿服务。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事关鲁甸灾区紧迫的民生问题和未来长远发展,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在全国人民的支持下,努力做好抢险救灾和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上述材料表明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团结统一精神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 ③爱国主义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  ④爱国主义应当表现在实际行动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中华民族曾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然而,在灾难面前,始终展现出无比的坚韧和顽强,培育出了卓越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凝聚成了强大的民族力量。在此次云南鲁甸抗震救灾中,伟大的民族精神又一次得到了充分体现与弘扬。这说明
A.具有民族精神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险阻
B.民族精神只有在危难时期才能显现
C.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D.中华民族精神决定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12.每一次灾难和考验,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同时也时刻提醒、警示、激励着后人,让坚强的中华民族无所畏惧,让伟大的人民更加激昂向上。灾难使民族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凝聚和升华。这启示我们
A.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3.《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11日 01 版):“科学有效的统一指挥、周密完备的统一部署,是战胜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地震发生后,党中央迅速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中央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地方为主的统一指挥体系有效运行;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身先士卒,发挥着救灾突击队的重要作用;社会各界守望相助,爱心从四面八方汇聚鲁甸。灾害肆虐的危难关头,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坚定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成为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强大支撑。”
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分析如何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参考答案】
1.B 2.B 3.C 4.B 5.D 6.C 7.B 8.C 9.A 10.B 11.C 12.B
13.(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如果违背规律将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鲁甸地震发生在山高路陡的国家级贫困区,地质条件复杂,救援难度很大。因此,必须从当地的地质实际出发,科学有效的统一指挥、周密完备的统一部署,这是战胜地震灾害的根本保证。(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地震造成的危害是我们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沉痛在悲伤的气氛中,必须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在灾害肆虐的危难关头,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坚定了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积极做好医疗救伤工作,力求灾区早日重建家园。(3)从“科学有效的统一指挥、周密完备的统一部署”到“提出明确要求,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既从一定的客观条件出发,尊重了客观规律,又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以强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方法,夺取抗震救灾胜利,重建美好家园。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