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6张PPT)第2课时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标要求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稳态。3.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考点二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内容索引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课时精练考点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右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的反射弧的各个环节。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提示 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提示 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提示 不能发生。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4)刺激a,A也会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提示 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归纳总结反射与反射弧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非条件传入神经效应器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8图1-1-1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_____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 。两个多2.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 ↓ 传入神经↓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细胞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_________________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_______________传出神经末梢和________ 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_______________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或只有感觉无效应只有感觉无效应只有感觉无效应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概念 生来就有的反射 通过后天 而形成的反射刺激类型 具体的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 信号(光、声音等)刺激引起的反应数量 有限的 数量庞大神经中枢 无须大脑皮层的参与 主要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_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一般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适应学习和训练大脑皮层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提高动物应对 的适应能力举例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排尿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听见铃声走进教室等联系 反射是在 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将不断 减弱,甚至消失环境条件非条件考向一 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分析1.(多选)下图表示青蛙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当切断③时,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不会产生效应。科学思维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 ”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 ”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科学思维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反射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考向二 与反射弧功能有关的实验分析3.膝跳反射时,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其反射弧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指传入神经,②③指传出神经B.在A处给予适当刺激也可引起伸肌收缩C.①的分支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起抑制作用D.图中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①的分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③抑制,C错误。4.在人体骨骼肌受到牵拉而过度收缩时,会引起骨骼肌内的腱梭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受拉的肌肉舒张(如图),这种现象称为反牵张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反牵张反射属于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B.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也会引起反牵张反射C.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相同D.该反射能防止肌肉因过度牵拉而受到损伤√据题干信息和图示可知,反牵张反射属于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A错误;由于没有通过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不属于反牵张反射,B错误;b是抑制性神经,c是传出神经,因此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可能不同,C错误。考点二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归纳 夯实必备知识1.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1)请完善排尿反射示意图收缩舒张舒张大脑皮层躯体运动收缩舒张舒张大脑皮层躯体运动(2)据图可知,在排尿反射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的作用占优势。(3)反射性排尿是 神经中枢和 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结果。副交感神经低级高级2.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①调控 和运动。②调控睡眠、 、 、 和思维。感觉语言学习记忆(2)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说(S区) Sport→S 病人能书写、看书、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达听(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 别人的谈话读(V区) Visual→V 病人能讲话、书写、听懂别人的谈话,但看不懂文字含义写(W区) Write→W 病人能讲话、看书、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_____听不懂书写(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的形式②记忆非联合型条件反射非陈述性记忆运用和强化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B.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突破 强化关键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A正确;γ-氨基丁酸无法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B错误;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不同,D错误。6.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当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细胞质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产生尿意后,(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C.某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cD.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能够产生尿意,说明兴奋能够传至大脑皮层,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可能是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损,或者是脊髓的排尿中枢正常,但发出的指令不能到达膀胱,因此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者a或者a、c同时受损,C错误。考向二 人脑的高级功能7.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下丘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学习、语言、记忆、思维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D.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看不见文字√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错误;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能听懂话、会讲话、能写字,但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8.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双向传递信息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三重温高考 真题演练1.(2019·海南,15)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1234512345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2.(2020·浙江7月选考,16)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A.甲 B.乙 C.丙 D.丁√1234512345大脑皮层支配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央前回的顶部(甲部位)与下肢的运动相适应,故右腿无力可能是因为该患者大脑皮层的甲部位受损,A项符合题意。3.(2021·江苏,6)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a兴奋则会引起c的兴奋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12345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a兴奋可能会使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则会引起c的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B错误;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c,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正确;一些简单的脊髓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失去脑的调控作用,一些脊髓反射活动依然能完成,D错误。123454.(2022·山东,7)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12345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123455.(2022·湖南,4)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12345√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12345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12345一、易错辨析1.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2.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准( )3.膀胱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 )五分钟 查落实√√√二、填空默写1.(选择性必修1 P17)反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择性必修1 P17) 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3.(选择性必修1 P18)反射活动需要经过 来实现。4.(选择性必修1 P24)人脑具有两个信号系统,具有 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第二信号系统四课时精练一、单项选择题1.(2023·江苏金陵中学高三期末)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A.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D.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唾液腺属于效应器√12345678910111213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B错误;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该过程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望梅止渴”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大脑皮层参与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唾液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123456789101112132.“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而不能运动,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该病为“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应属于传出神经B.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是正常的C.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D.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且机体的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故该病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即为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是正常的,A、B、C正确;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该病患者最终的死因,而呼吸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导致机体无法完成呼吸运动,不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D错误。3.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下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没有发生兴奋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在a、b之间双向传递D.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12345678910111213√由题干信息可知,牵涉痛是神经中枢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说明是位于内脏的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通过c传至b,再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皮肤上的感受器未产生兴奋,则a没有发生兴奋,B正确;由于a、b之间存在突触,兴奋在a、b之间单向传递,而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只会从c传至b,不会从a传至b,C错误;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4.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为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12345678910111213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巴宾斯基征阴性和阳性都具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5.某人脚不小心踩到钉子时,马上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以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该过程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④为突触,“+”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A.①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③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屈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完成屈腿反射的过程中共需要5个神经元参与D.若刺激⑤处,该侧腿屈曲但神经节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说明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12345678910111213据题图分析可知,左侧腿屈曲,屈肌收缩,伸肌舒张,则①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右侧腿伸展,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则③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A错误;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更难产生兴奋,B错误;12345678910111213屈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由示意图可知,完成屈腿反射的过程中共需要5个神经元参与,C正确;若刺激⑤处,该侧腿屈曲但神经节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说明兴奋在突触结构上是单向传递的,D错误。123456789101112136.膀胱充盈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排出;当尿液流经尿道,刺激尿道中感受器兴奋,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如图为相关反射弧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宜排尿时,逼尿肌和括约肌都处于舒张状态B.尿液减少可引起牵张感受器兴奋C.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脊髓即可产生尿意D.尿液排出时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属于反馈调节√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不宜排尿时,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A错误;尿液减少可引起牵张感受器抑制,B错误;大脑皮层产生尿意,C错误。7.(2023·江苏连云港高三期末)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其分级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但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B.成人尿意形成于大脑皮层但不属于反射C.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排尿可以进行但不完全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均能使膀胱收缩√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排尿,会使膀胱收缩,D错误。123456789101112138.(2023·江苏南通高三月考)在脑血管病患者群体中,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而左侧肢体偏瘫的患者语言功能大都正常,患者所出现的失语症中,最常见的是运动性失语症,其次是听觉性失语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说明人的语言中枢多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B.听觉性失语症常表现为可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的话,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C.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可单独完成各自控制的语言活动D.某些动物可发出不同的声响来表达情感,因此也可通过语言进行个体间交流√12345678910111213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则为运动性失语症;若患者能说话,也能听到别人说话,但是却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则为听觉性失语症,B错误;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有密切的联系,C错误;语言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D错误。二、多项选择题9.(2023·江苏镇江高三检测)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B.神经递质只有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发生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发生舒张√√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传递时,由于在细胞间传递的单向性,决定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导,A错误;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内,B错误。10.(2023·江苏南通高三质检)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下列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12345678910111213选项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错误;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C错误;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D错误。11.(2023·江苏常州高三模拟)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12345678910111213③为抑制性神经元,接受④传来的兴奋后③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⑥抑制,B错误;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正确。1234567891011121312345678910111213三、非选择题12.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请回答问题:(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神经递质12345678910111213(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协助扩散钙调蛋白空间结构(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质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Ⅱ12345678910111213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干预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12345678910111213C、B12345678910111213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12345678910111213(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细胞和分子1234567891011121313.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常称为脊蛙,如图1)为材料进行了有关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1.0%的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可发生左、右后肢屈反射。写出该生理活动的反射弧(用文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腓肠肌)12345678910111213(2)用探针破坏脊髓后,再用1.0%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不会发生后肢屈反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神经中枢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不完整12345678910111213(3)从脊蛙分离得到坐骨神经—腓肠肌(如图2),并用任氏液(类似于组织液)保持湿润和活性。用针直接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用针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也收缩。后者收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坐骨神经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兴奋),经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骨胳肌细胞兴奋而收缩(4)已知乙酰胆碱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递质,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针对三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分别用上述三种物质处理“接头”,再用针刺激坐骨神经,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肉毒杆菌毒素、箭毒12345678910111213因为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失去活性,故毒扁豆碱处理“接头”后,乙酰胆碱不被破坏,可起到兴奋传递的作用,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现象。因为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故乙酰胆碱不能被释放到突触后膜,进而无法将兴奋传递下去,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现象。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进而阻止了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到腓肠肌,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现象。故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的物质有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12345678910111213第2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课标要求 1.概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分析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和脑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调控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稳态。3.简述语言活动和条件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高级神经活动。考点一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与反射弧下图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请写出图中大写字母表示的反射弧的各个环节。提示 E——感受器,D——传入神经,C——神经中枢,B——传出神经,A——效应器。(2)C位于脊髓中,据此可判断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属于哪类反射?提示 由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属于低级的神经中枢,该反射弧完成的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为非条件反射。(3)如果反射弧中的某个结构被破坏,则反射还能否发生?为什么?提示 不能发生。因为只有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发生反射活动。(4)刺激a,A也会作出反应,这种反应是不是反射,为什么?提示 不是,因为该反应没有经过整个反射弧的各个环节,不能称为反射。归纳总结 反射与反射弧源于选择性必修1 P18图1-1-1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构成,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2.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反射弧的结构 结构特点 功能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 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细胞的兴奋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感觉神经元 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或只有感觉无效应运动神经元 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 只有感觉无效应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 只有感觉无效应3.非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反射类型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概念 生来就有的反射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刺激类型 具体的直接刺激引起的反应 信号(光、声音等)刺激引起的反应数量 有限的 数量庞大神经中枢 无须大脑皮层的参与 主要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神经联系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一般不消退 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适应意义 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提高动物应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举例 缩手反射、膝跳反射、眨眼反射、吸吮反射、排尿反射、吃东西时分泌唾液等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听见铃声走进教室等联系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维持下去,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失考向一 反射与反射弧的结构分析1.(多选)下图表示青蛙的某反射弧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中,①是神经中枢,②是传出神经,③是传入神经B.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C.结构④在组成上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D.切断③,刺激②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④答案 BC解析 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会产生具体效应,效应器包括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当切断③时,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刺激②时,④效应器不会产生效应。科学思维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方法(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2)根据脊髓灰质内突触结构判断:图示中与“”相连的为传入神经,与“”相连的为传出神经。(3)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膨大部分)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狭窄部分)相连的为传入神经。(4)切断实验法:若切断某一神经,刺激外周段(远离中枢的位置),肌肉不收缩,而刺激向中段(近中枢的位置),肌肉收缩,则切断的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2.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望梅止渴、排尿反射都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才能完成B.一些反射可以形成也可以消失,比如学生听到铃声后急速赶往教室C.条件反射一定需要神经中枢参与,非条件反射则不一定D.高级中枢控制的反射一定是条件反射答案 B解析 无论是条件反射还是非条件反射,都需要在神经中枢的参与下才能完成,C错误;脑中的神经中枢都是高级中枢,但其中的一些反射中枢控制的反射是非条件反射,D错误。考向二 与反射弧功能有关的实验分析3.膝跳反射时,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其反射弧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①指传入神经,②③指传出神经B.在A处给予适当刺激也可引起伸肌收缩C.①的分支对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起抑制作用D.图中低级神经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神经中枢的调控答案 C解析 ①的分支使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神经元③抑制,C错误。4.在人体骨骼肌受到牵拉而过度收缩时,会引起骨骼肌内的腱梭兴奋,通过脊髓中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作用,抑制α运动神经元的活动,使受拉的肌肉舒张(如图),这种现象称为反牵张反射。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反牵张反射属于大脑皮层控制的条件反射B.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也会引起反牵张反射C.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相同D.该反射能防止肌肉因过度牵拉而受到损伤答案 D解析 据题干信息和图示可知,反牵张反射属于脊髓控制的非条件反射,A错误;由于没有通过感受器(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在a处给予适宜刺激不属于反牵张反射,B错误;b是抑制性神经,c是传出神经,因此腱梭兴奋后,b、c处膜外电位变化情况可能不同,C错误。考点二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1.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1)请完善排尿反射示意图(2)据图可知,在排尿反射中,自主神经系统中的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占优势。(3)反射性排尿是低级神经中枢和高级神经中枢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结果。2.人脑的高级功能(1)大脑皮层的功能①调控感觉和运动。②调控睡眠、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2)人类大脑皮层的言语区言语区 联想记忆 受损特征说(S区) Sport→S 病人能书写、看书、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口头表达听(H区) Hear→H 病人能讲话、书写,能看懂文字,但听不懂别人的谈话读(V区) Visual→V 病人能讲话、书写、听懂别人的谈话,但看不懂文字含义写(W区) Write→W 病人能讲话、看书、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书写(3)学习和记忆①学习的形式②记忆考向一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给脑桥(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引起排尿反射的最低尿量值)降低。下列相关推理正确的是( )A.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B.γ-氨基丁酸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C.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脑桥D.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都是相同的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注射能阻止γ-氨基丁酸与相应受体结合的物质后,小鼠的排尿阈值降低,说明脑桥释放的γ-氨基丁酸能抑制排尿,A正确;γ-氨基丁酸无法使高位截瘫患者排尿顺畅,B错误;人体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C错误;不同年龄段的人排尿阈值不同,D错误。6.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当膀胱充盈时,膀胱内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冲动,使人产生尿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膀胱逼尿肌接收到冲动后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产生排尿反射。如图表示人体神经系统不同中枢对排尿的调节过程,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当冲动到达a点时,神经细胞质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B.产生尿意后,(适宜条件下)脑发出神经冲动完成排尿过程的传导途径为:f→d→c→a→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C.某患者神经系统受损,能产生尿意但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其受损部位一定是图中的cD.排尿过程中,逼尿肌开始收缩时,又刺激了膀胱内牵张感受器,由此导致膀胱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并持续到膀胱内尿液被排空为止,该过程属于正反馈调节答案 C解析 能够产生尿意,说明兴奋能够传至大脑皮层,排尿反射不能完成,可能是位于脊髓的排尿中枢受损,或者是脊髓的排尿中枢正常,但发出的指令不能到达膀胱,因此受损部位可能是图中的c或者a或者a、c同时受损,C错误。考向二 人脑的高级功能7.下列关于人脑的高级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下丘脑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B.学习、语言、记忆、思维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D.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看不见文字答案 C解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A错误;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能听懂话、会讲话、能写字,但不能看懂文字,D错误。8.人的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A.听课时需要神经元的活动和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双向传递信息B.阅读时通过神经纤维把眼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神经中枢C.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和控制手部书写活动D.参与小组讨论,需要大脑皮层言语区的S区和H区参与答案 A1.(2019·海南,15)下列与反射弧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B.效应器的结构受到损伤会影响反射活动的完成C.突触后膜上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D.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的兴奋与效应器的反应同时发生答案 D解析 效应器是指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故效应器的活动包括腺体分泌和肌肉收缩,A正确;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的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感受器先兴奋,效应器后兴奋,D错误。2.(2020·浙江7月选考,16)人的一侧大脑皮层外侧面示意图如下,图中甲、乙、丙和丁表示部位。某人的右腿突然不能运动,经医生检查后,发现他的右腿无力。推测该患者大脑皮层的受损部位可能位于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A解析 大脑皮层支配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躯体运动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中央前回的顶部(甲部位)与下肢的运动相适应,故右腿无力可能是因为该患者大脑皮层的甲部位受损,A项符合题意。3.(2021·江苏,6)在脊髓中央灰质区,神经元a、b、c通过两个突触传递信息,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a兴奋则会引起c的兴奋B.b兴奋使c内Na+快速外流产生动作电位C.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D.失去脑的调控作用,脊髓反射活动无法完成答案 C解析 a兴奋可能会使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者抑制性的神经递质,则会引起c的兴奋或者抑制,A错误;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B错误;神经元b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c,神经元a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神经元b,a和b释放的递质均可改变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C正确;一些简单的脊髓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所以失去脑的调控作用,一些脊髓反射活动依然能完成,D错误。4.(2022·山东,7)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而引起的脑部损伤,可发生在脑的不同区域。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无其他疾病或损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损伤发生在大脑皮层S区时,患者不能发出声音B.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C.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D.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答案 A解析 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损伤后,患者与讲话有关的肌肉和发声器官完全正常,能发出声音,但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A错误;下丘脑是生物的节律中枢,损伤发生在下丘脑时,患者可能出现生物节律失调,B正确;损伤导致上肢不能运动时,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此时患者的缩手反射仍可发生,因为缩手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C正确;排尿的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在脊髓,损伤发生在大脑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排尿不完全,D正确。5.(2022·湖南,4)情绪活动受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调控,常伴随内分泌活动的变化。此外,学习和记忆也与某些神经递质的释放有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剧痛、恐惧时,人表现为警觉性下降,反应迟钝B.边听课边做笔记依赖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C.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D.情绪激动、焦虑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心率加速答案 A解析 人在剧痛、恐惧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人表现为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心跳加速等特征,A错误;边听课边做笔记是一系列的反射活动,需要神经元的活动以及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B正确;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突触后膜上受体数量的减少常影响神经递质发挥作用,C正确;情绪激动、焦虑时,引起大脑皮层兴奋,进而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够促使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反应灵敏,D正确。一、易错辨析1.人憋尿的现象说明,高级神经中枢可以控制由低级神经中枢控制的反射( √ )2.脊髓是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准( √ )3.膀胱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兴奋时,不会导致膀胱缩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使膀胱缩小( √ )二、填空默写1.(选择性必修1 P17)反射: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2.(选择性必修1 P17)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3.(选择性必修1 P18)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4.(选择性必修1 P24)人脑具有两个信号系统,具有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课时精练一、单项选择题1.(2023·江苏金陵中学高三期末)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人抽血时看见针,因害怕被针刺而缩手是需要大脑皮层参与的条件反射B.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条件反射C.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D.在“望梅止渴”这种非条件反射中,唾液腺属于效应器答案 A解析 刚进入寒冷环境时发生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是一种非条件反射,B错误;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在大脑皮层形成,该过程并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C错误;“望梅止渴”是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由大脑皮层参与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条件反射,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唾液腺属于效应器的一部分,D错误。2.“渐冻症”学名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或“运动神经元病”,从发现至今已有130多年,病因至今不明。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但全身大部分运动神经元损伤,致使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而不能运动,直至呼吸衰竭,身体就像逐渐被冻住一样,故称该病为“渐冻症”。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应属于传出神经B.患者体内的传入神经是正常的C.患者的大脑皮层是正常的D.呼吸衰竭的原因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答案 D解析 该病患者的所有感觉和思维活动等完全正常,且机体的感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的,故该病患者体内损伤的运动神经即为传出神经,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是正常的,A、B、C正确;题意显示呼吸衰竭是该病患者最终的死因,而呼吸衰竭的原因可能是几乎全身所有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导致机体无法完成呼吸运动,不一定是病灶扩展到脑干,导致脑干损伤,D错误。3.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下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a、b、c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B.在牵涉痛形成过程中a没有发生兴奋C.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在a、b之间双向传递D.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答案 B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牵涉痛是神经中枢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说明是位于内脏的感受器产生了兴奋,兴奋通过c传至b,再在大脑皮层产生痛觉,而皮肤上的感受器未产生兴奋,则a没有发生兴奋,B正确;由于a、b之间存在突触,兴奋在a、b之间单向传递,而牵涉痛产生过程中,兴奋只会从c传至b,不会从a传至b,C错误;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D错误。4.神经科医生常对患者做如下检查:手持钝物自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快速轻划至小趾根部,再转向拇趾侧。成年人的正常表现是足趾向跖面屈曲,称为巴宾斯基征阴性。如出现拇趾背屈,其余足趾呈扇形展开,称为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婴儿以及成年人在深睡状态下,也都可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下列有关推理分析错误的是( )A.巴宾斯基征阴性有完整的反射弧,但巴宾斯基征阳性没有B.巴宾斯基征的初级控制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皮层的控制C.正常人巴宾斯基征阴性体现了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特点D.推测巴宾斯基征阳性成年人患者可能是大脑皮层相关区域有损伤答案 A解析 巴宾斯基征阳性是一种病理性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巴宾斯基征阴性和阳性都具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5.某人脚不小心踩到钉子时,马上引起同侧腿屈曲和对侧腿伸展,以避开损伤性刺激,又不会跌倒。该过程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如下,其中①~④为突触,“+”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表示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③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受抑制B.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C.屈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完成屈腿反射的过程中共需要5个神经元参与D.若刺激⑤处,该侧腿屈曲但神经节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说明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受损答案 C解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左侧腿屈曲,屈肌收缩,伸肌舒张,则①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右侧腿伸展,伸肌收缩,屈肌舒张,则③处突触前膜的信号使突触后膜兴奋,A错误;兴奋性递质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抑制性递质使突触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更难产生兴奋,B错误;屈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由示意图可知,完成屈腿反射的过程中共需要5个神经元参与,C正确;若刺激⑤处,该侧腿屈曲但神经节处检测不到动作电位,说明兴奋在突触结构上是单向传递的,D错误。6.膀胱充盈时,牵张感受器兴奋,反射性引起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舒张,使尿液排出;当尿液流经尿道,刺激尿道中感受器兴奋,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如图为相关反射弧部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宜排尿时,逼尿肌和括约肌都处于舒张状态B.尿液减少可引起牵张感受器兴奋C.牵张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入脊髓即可产生尿意D.尿液排出时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属于反馈调节答案 D解析 不宜排尿时,逼尿肌舒张,括约肌收缩,A错误;尿液减少可引起牵张感受器抑制,B错误;大脑皮层产生尿意,C错误。7.(2023·江苏连云港高三期末)尿液的排出受神经系统支配,其分级调节过程如图所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发生遗尿现象,但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B.成人尿意形成于大脑皮层但不属于反射C.没有高级中枢的调控排尿,排尿可以进行但不完全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兴奋均能使膀胱收缩答案 D解析 婴幼儿的遗尿现象属于非条件反射,该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A正确;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促进排尿,会使膀胱收缩,D错误。8.(2023·江苏南通高三月考)在脑血管病患者群体中,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而左侧肢体偏瘫的患者语言功能大都正常,患者所出现的失语症中,最常见的是运动性失语症,其次是听觉性失语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右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常伴有失语症,说明人的语言中枢多位于大脑皮层左半球B.听觉性失语症常表现为可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的话,但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C.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可单独完成各自控制的语言活动D.某些动物可发出不同的声响来表达情感,因此也可通过语言进行个体间交流答案 A解析 若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能理解别人说的话,但是不能用语言表达思想,则为运动性失语症;若患者能说话,也能听到别人说话,但是却听不懂别人说话的内容,则为听觉性失语症,B错误;健康人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其各功能分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有密切的联系,C错误;语言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D错误。二、多项选择题9.(2023·江苏镇江高三检测)如图为膝跳反射模式图,①~⑥表示细胞或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在反射弧中可双向传导B.神经递质只有在进入下一神经元内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发挥作用C.抑制性神经元释放的递质会使下一神经元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发生膝跳反射时,①处肌肉发生收缩的同时⑥处肌肉发生舒张答案 CD解析 结构④⑤是该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兴奋传递时,由于在细胞间传递的单向性,决定在反射弧中也是单向传导,A错误;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神经递质并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内,B错误。10. (2023·江苏南通高三质检)将青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在脊柱下部打开脊椎骨,剥离出脊髓一侧的一对脊神经根(包含背根、腹根和由背根腹根合并成的脊神经,如图)。已知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脊神经均可引起蛙同侧后肢发生收缩。若利用上述实验材料设计实验,以验证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下列实验操作和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预期结果A 剪断背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背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背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背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B 剪断腹根中央处,分别电刺激腹根向中段、外周段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C 剪断脊神经,分别电刺激背根、腹根 蛙后肢均不收缩D 剪断背根、腹根中央处,电刺激脊神经 蛙后肢收缩答案 BCD解析 刺激腹根向中段蛙后肢收缩,表明神经兴奋进入脊髓的中枢并通过传出神经纤维引发相应肌肉收缩,可见是传入功能;刺激腹根外周段不发生反应,表明腹根无传出功能,B错误;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均不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C错误;脊神经由背根和腹根合并,电刺激脊神经蛙后肢收缩,不能说明背根具有传入功能,腹根具有传出功能,D错误。11.(2023·江苏常州高三模拟)神经中枢的抑制机制有3种模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模式Ⅰ体现了神经调节中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B.模式Ⅱ中,④兴奋后释放的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导致⑤兴奋、③抑制C.模式Ⅲ中,⑧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兴奋由⑦传向⑨D.屈肘反射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神经调节机制属于模式Ⅱ答案 ACD解析 ③为抑制性神经元,接受④传来的兴奋后③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⑥抑制,B错误;⑦兴奋后释放神经递质使⑨兴奋,而⑧兴奋后会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⑦释放神经递质,导致⑨不兴奋,C正确。三、非选择题12.学习、记忆是动物适应环境,使个体得到发展的重要功能。通过电刺激实验,发现学习、记忆功能与高等动物的海马脑区(H区)密切相关。请回答问题:(1)在小鼠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单次强刺激,传入纤维末梢释放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关受体,突触后膜出现一个膜电位变化。(2)如果在H区的传入纤维上施加100次/秒、持续1秒的强刺激(HFS),在刺激后几小时之内,只要再施加单次强刺激,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都会比未受过HFS处理时高2~3倍,研究者认为是HFS使H区神经细胞产生了“记忆”,下图为这一现象可能的机制。如图所示,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被激活后,Ca2+会以________________方式进入胞内,Ca2+与__________________共同作用,使C酶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C酶被激活。(3)为验证图中所示机制,研究者开展了大量工作,如:①对小鼠H区传入纤维施加HFS,休息30分钟后,检测到H区神经细胞的A受体总量无明显变化,而细胞质膜上的A受体数量明显增加,该结果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过程提供了实验证据。②图中A受体胞内肽段(T)被C酶磷酸化后,A受体活性增强,为证实A受体的磷酸化位点位于T上,需将一种短肽导入H区神经细胞内,干预C酶对T的磷酸化,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所用短肽分别应与T的氨基酸________。A.数目不同、序列不同B.数目相同、序列相反C.数目相同、序列相同③为验证T的磷酸化能增强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记忆”这一假设,将T的磷酸化位点发生突变的一组小鼠,用HFS处理H区传入纤维,30分钟后检测H区神经细胞突触后膜A受体能否磷酸化,请评价该实验方案并加以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图中内容从________________水平揭示学习、记忆的一种可能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 (1)神经递质 (2)协助扩散 钙调蛋白 空间结构 (3)①Ⅱ ②C、B ③该实验方案存在两处缺陷:第一,应补充一组对未突变小鼠同样处理的对照实验。第二,应补充施加HFS后检测和比较以上两组小鼠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的实验 (4)细胞和分子13.科研人员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常称为脊蛙,如图1)为材料进行了有关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用1.0%的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可发生左、右后肢屈反射。写出该生理活动的反射弧(用文字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探针破坏脊髓后,再用1.0%硫酸浸左后肢足趾尖,不会发生后肢屈反射,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从脊蛙分离得到坐骨神经—腓肠肌(如图2),并用任氏液(类似于组织液)保持湿润和活性。用针直接刺激腓肠肌,腓肠肌收缩;用针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也收缩。后者收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已知乙酰胆碱是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性递质,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失去活性;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不能使阳离子通道开放。针对三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分别用上述三种物质处理“接头”,再用针刺激坐骨神经,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皮肤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中的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肌肉(腓肠肌) (2)神经中枢被破坏,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3)坐骨神经接受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兴奋),经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骨胳肌细胞兴奋而收缩 (4)肉毒杆菌毒素、箭毒解析 (4)因为毒扁豆碱可使乙酰胆碱酯酶(水解乙酰胆碱)失去活性,故毒扁豆碱处理“接头”后,乙酰胆碱不被破坏,可起到兴奋传递的作用,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现象。因为肉毒杆菌毒素可阻断乙酰胆碱释放,故乙酰胆碱不能被释放到突触后膜,进而无法将兴奋传递下去,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现象。箭毒与乙酰胆碱受体强力结合,进而阻止了乙酰胆碱与乙酰胆碱受体的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到腓肠肌,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现象。故不会出现腓肠肌收缩的物质有肉毒杆菌毒素和箭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苏教版)第八单元 第2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学案(含解析).docx 2024届高考生物一轮(苏教版)第八单元 第2课时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 课件(86张PPT).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