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共同纲领》【解析】正确答案是A。简单的识记题目。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限制袁世凯,颁布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题回答中,需要与B选项区分开来。临时政府只能颁布临时约法。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共同点是( )。A.都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B.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C.都主张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都颁布过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解析】正确答案是A。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探索中国进步道路的尝试。两者共同点都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戊戌变法不同,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还颁布了《临时约法》。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C.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解析】正确答案是A。君主专制政体的结束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其他B、C选项在“巨变”上还没有A重大。D选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4.辛亥革命后,列强选择袁世凯的原因在( )A.他是诚实守信、值得信赖的朋友 B.他是富有政治经验、军权在握的盟友C.他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最合适的工具 D.他是一个白手起家、令人钦佩的政界英雄【解析】正确答案是C。列强选择袁世凯原因是袁世凯适合帝国主义列强的需要,可以维护列强的利益。与袁世凯的品质等没有关系。5.要想参观辛亥革命遗址,最理想的去处应该是( )A.武昌 南京 B.天津 北京 C.上海 广州 D.延安 遵义【解析】正确答案是A。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辛亥革命取得重大成果。所以答案应选择武昌、南京。6.使主宰天下的“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的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解析】正确答案是C。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清朝覆灭,皇帝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7.下面结构图,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空白的方框应填写(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解析】正确答案是C。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8.(2009年3月苏、锡、常、镇四市高三调查(一)6题)“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解析】正确答案是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学说。美国未经历封建社会,故A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后成为一纸空文,故B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不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9.(2009年高考名校联考信息优化卷(一)10题)《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解析】D《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10.(2009年4月山东省济南市二模14题)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这一政权(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解析】正确答案是A。根据题中材料信息判断即可。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章太炎主张革命、流血斗争。11.2009年4月山东省潍坊市二模11题)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满汉首饰”“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B。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派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故出现了上述现象。但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反对的是满洲贵族的统治,并不是针对所有的满洲人。12.(2011·湖北黄冈)当代美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传统中国二千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解析】B。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也就是皇帝制度。13.(2011·湖北荆门)武汉市的“首义路”“首义广场”“首义公园”等地名会让我们联想到(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秋收起义【解析】B。辛亥革命首先爆发在武昌。14.(2011·四川成都)朱德在《辛亥革命杂咏》中写道:“群众争修铁路权,志同道合会全川;排山倒海人民力,引起中华革命先。”该诗是为了纪念( )A.百日维新 B.武昌起义 C.辛亥革命 D.保路运动【解析】D。武昌起义能够爆发的有利条件是四川的保路运动。15.(2011·山东聊城)某班同学拟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活动的主题分别确立为“构想共和”“浴血共和”“缔造共和”“维护共和”。以“缔造共和”为主题的纪念活动最应该选择在( )A.东京 B.武昌 C.广州 D.南京【解析】D。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就是所谓的缔造共和。二、非选择题1.(2011·湖北十堰中考)材料一:19世纪中期,日本天皇颁布改革诏书,发布《五条誓文》:“广兴会议,万事决于公论……”。从此日本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探索艰难起步,曲折前进。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日本“近代化进程”开始于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日本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分)(2)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是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中国产生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分)(3)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是哪一事件?之所以说这一事件失败了,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4)说说中国近代化进程为什么艰难曲折?(2分)【答案】(1)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2)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3)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或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4)清政府的腐败和封建制度的落后;列强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等。2.(2011·四川成都中考)(10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1)请你依据四幅图片材料,分别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的名称。(4分)(2)请简要回答与图6相对应的运动(或事件)突出的历史功绩。(4分)(3)请说出以上四幅图片反映的时代主题。(2分)【答案】(10分)(1)图4洋务运动;图5戊戌变法;图6辛亥革命;图7新文化运动(每图1分,共4分)(2)历史功绩:推翻了清王朝。(1分)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1分)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1分)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3)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或“中国有识之士对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均可酌情给分)(2分)3.(2011·广西南宁中考改编)(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罗荣渠《现代化新论》材料二: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请回答:(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其领导人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4分)(3)以上二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2分)【答案】(8分)(1)事件:洋务运动(1分)。根本目的: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或维护清朝的统治)(1分)(2)时间:1911年(1分)。领导人:孙中山(1分)。历史意义: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1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分)。(3)主题:近代化的探索(2分)4.(2011·湖南邵阳中考)(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史学界普遍认为,在近代史前期,中国近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湖南人表现尤为突出,下列人物即为其中杰出代表。 曾国藩(1811—1872) 谭嗣同(1865—1898) 黄兴(1874—1916)①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化前期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三个阶段(“军事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标志性事件。②分别举出曾国藩、谭嗣同、黄兴的主要历史活动。【答案】①“军事器物”:洋务运动“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②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主要代表人之一。谭嗣同:参与戊戌变法,甘为变法流血牺牲。黄兴:资产阶级革命党代表人之一,领导参与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的武装起义。5.(2011·广东佛山)(10分)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伟人。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孙中山创建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什么?(1分)(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旗帜,它包括哪三项内容?(3分)(3)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6分)答案:(1)中国同盟会(答“同盟会”不得分。)(2)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每项1分。)答“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或者“民族、民权、民生”同等给分。错别字不得分。(3)①终结封建帝制②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制③引发社会生活巨变。(6分,每小点各2分。)①答“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同等给分。②答“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了中华民国”“创建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同等给分。③能够从思想文化(如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经济(如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习俗(如“剪发辫、改称呼”)等方面指出社会生活的变化,每一正确回答给1分。最高不超过2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6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前一课时的内容了解辛亥革命历史背景,通过自主学习简述以武昌起义为起点的辛亥革命的进程;知道“中华民国”的创建过程及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探索了道路。2.通过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关系,了解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所采取的措施和过程,从而认清袁世凯丑恶嘴脸。3.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正确评价辛亥革命,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一步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2.难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三、教学策略采用合作探究和史料教学法。以史料为证据,通过精心设问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提升历史认识。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走向共和》主题曲《曙色》,并出示歌词。引导学生重复“风吹过雨打过,铁蹄践踏过;火烧过刀砍过,列强分割过。”“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2.设问:(1)歌词中“风吹过,雨打过”是指中国哪段历史?(2)近代中国是如何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出示课题1.生欣赏歌曲,齐诵中间精彩片段2.生思考回答:感受中国近代屈辱的岁月。面对民族危机,有多少仁人志士,救国救民,上下求索1.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渴望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2.问题设计有助于合理导入新课,提问能感怀历史沧桑感和脉络????讲解背景初识成因1.出示图1-22,还记得“川汉铁路股票”是怎么产生的吗?为什么各地民众要掀起保路运动?2.四川保路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为镇压保路运动,清政府调湖北军队入川,使得湖北防御空虚,革命形势十分有利)3.湖北有哪些革命团体?(出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图他们在同盟会促进下要干什么?叙述: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导火索1.有识之士为了“收回权利”“振兴实业”,保护民族经济。清政府以铁路国有的名义把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2.引起全国局势动荡,湖北的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3.文学社、共进会在武昌发动起义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中学过的“面对列强的掠夺,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清政府采取保护民族经济。”知识,并对比时下清政府出卖铁路权,让学生感受到民众保路的合理性,从中感悟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理解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积极影响理解革命团体对革命的的推动作用自主梳理再识成因????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要求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概述辛亥革命的过程。(最好列成年代尺或列成表格),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学习图册(武昌起义形势图)2.请学生概述武昌起义的过程PPT展示武昌起义的过程,与学生校对自主性学习结果3.活动:运用图1-30,探究完成P15资料中相关要求。设问:为什么武昌起义会得到全国的响应?归纳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发生的有利条件?4.叙述:1911年是中国农历辛亥年。武昌起义为被称为辛亥革命。设问: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什么?1.学生欣赏视频,并以教材内容为素材自主学习。遵照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要求在教材中寻找辛亥革命的过程2.回答武昌起义的过程,(1)打响第一枪(2)成立军政府(3)结果:各省纷纷响应!3.(1)到1911年底,一共有14个省宣布独立,他们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2)有利:地理位置、经济发展、革命基础4.资产阶级革命1.运用视频能对武昌起义有一个更生动直观的了解;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3.学生合作探究(同桌)共同完成,以培养学生从历史地图中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叙述讲解比较约法叙述:武昌起义胜利后,辛亥革命进入第二个阶段——创立民国1.设问:“中华民国”是如何创建的?PPT展示“中华民国”创建的过程,(1)孙中山回国(2)被选为临时大总统(解释临时大总统含义)(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4)颁布《临时约法》。与学生校对自主性学习结果2.超链接:孙中山回国。出示材料:孙中山答记者问:“予不名一钱也,所带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达,无和议之可言也!”请一生朗读。设问:孙中山这句话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3.超链接:临时大总统誓言。出示简体字版誓言。请一生朗读。设问: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4.超链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出示材料:《临时大总统誓词》简体字版。设问:临时大总统誓言是如何体现孙中山的革命主张的?5.超链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示《临时约法》内容(略),设问:(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原则?(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这些原则和思想源泉来自哪里,体现了哪个阶级的要求6.南北议和。设问:辛亥革命汹涌而来,清政府甘愿退出历史舞台吗?它是如何应对的?(补充)出示图片:辛亥革命后列强的军事行动出示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话设问:这些材料说明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是怎样的?7.出示材料: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设问:根据材料,分析袁世凯将会采取何种行动?革命派将会如何回应出示材料:孙中山的话“使他不可能不好……”8.出示材料: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覆灭。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设问:如何看待袁世凯的这些行为?为什么辛亥革命最终会出现这种结果?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华民国”的创建?1.学生在前面已经自学,回答问题?????2.生阅读教材,分析孙中山的话????3.生阅读材料,分析临时大总统誓言。思考回答问题(从三民主义的角度)?4.生阅读材料,分析孙中山的建国思想?5.生阅读材料,分析临时约法内容。思考回答问题:(1)人民主权;(2)天赋人权;(3)三权分立;(4)启蒙运动,资产阶级 ?6.学生阅读教材P16,思考回答:启用袁世凯,寻求列强的支持。反对中国革命?????7.学生分析材料,思考回答获取列强支持逼清帝退位逼孙中山让位(反对)?8.学生分析材料,思考回答(夺取革命果实,客观上推翻了清王朝)??1.检查自主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收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3.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为下面学习打下基础??4.分析临时大总统誓词,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孙中山的革命主张5.分析临时约法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复习旧知识,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6.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知道列强是不希望中国通过革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7.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养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8.培养学生从主观愿望和客观结果两方面认识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各抒己见探索影响1.课堂探讨: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夺取,是不是意味着辛亥革命失败了?说看法,讲理由?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读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P16最后一段)3.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进行小结1.学生各抒己见(各自说出理由)?2.结合史实分析辛亥革命的积极意义3.辛亥革命过去了一百多年。回首往昔,有许多借鉴的地方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明确论从史出的方法了解、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提升小结。前后呼应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1)成功补充了史料。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丰富史料,组织学生探究辛亥革命的波澜壮阔。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临时约法》的内容和德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讲话等史料。通过史学资料(文物资料和文献资料)的丰富解读让学生更近距离的接近历史的真相和提升历史思维,教学较为成功。(2)媒体辅助,创设情境。本课导入环节,采用《走进共和》的主题曲《曙色》创设了一个浑厚的有历史沧桑感的情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十分有效。在教授《武昌起义》时播放了视频,也是十分有效的。最后总结同样以“走过长夜,走过坎坷,走进曙色。”前后呼应。2.不足之处对辛亥革命的意义本想采用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但视频内容较长,最终没有选择,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如能整合进教学,效果会不错。3.改进思考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改进。如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对胡锦涛《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讲话》进行处理,把视频整合到教学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同步测试.doc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设计.doc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教学课件.ppt 网络歌手-徐沛东 走向共和.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