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诗歌阅读题林逋《湖上晚归》试题详解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诗歌阅读题林逋《湖上晚归》试题详解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2023高考语文新课标Ⅱ卷语文诗歌阅读题林逋《湖上晚归》鉴赏翻译及试题详解讲评课件
【高考真题】
【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知人论世】
林逋 ,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林和靖,汉族,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注释翻译】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释】
1.林逋:宋杭州钱塘人,字君复。早岁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时称“梅妻鹤子”。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和靖诗集》。
2.归思:回归的念头。
3.望中:视野之中。
4.浑:简直。
5.蓬瀛:péng yíng蓬莱 和 瀛洲 。神山名,相传为仙人所居之处。亦泛指仙境。
6.晚晴:谓傍晚晴朗的天色。
7.翠羽:指翠鸟。
8.见避:避我。见,相当于“我”。
9.红蕖:hóng qú红荷花。蕖,芙蕖。
10.袅:形容烟气缭绕上腾的样子。
11.依稀:隐约;不清晰。
12.诛茅地:芟除茅草。引申为结庐安居。诗中指诗人的居所。
13.隐隐:隐约不分明貌。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参考译文】
第一联:躺在船舷上,回忆着归家的思绪清晰,眺望远处的景色,有些模糊,仿佛是仙境蓬瀛。
第二联:湖上的桥横跨水面,水边的树木已经染上了秋天的颜色,寺庙依靠在云峰上,正是晚晴的时刻。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参考译文】
第三联:翠羽的鸟儿湿湿的飞过,仿佛是躲避着什么,红菜的香气轻轻飘来,似乎在迎接着什么。
第四联:渐渐地靠近自己的居所,茅草覆盖的地方渐渐清晰可见,鸡犬的声音隐隐约约地传来,林中的藤蔓悄悄地藏匿其中。
【诗歌鉴赏】
林逋是北宋著名的隐逸诗人,他的后半生一直在西湖边的小岛上生活,足不出户、梅妻鹤子,心情放松、胸襟恬淡。不由于诗人的活动范围狭窄,其作品也多描绘自然风光,抒写自己的内心情感。
不过诗人却独自享受着这种清静淡泊的生活,其诗境也显得高闲,极富孤峭色彩。诗人徜徉在山水之间,流连于梅枝之下,毫无烦恼,更不见忧愁。
有一次诗人泛舟湖面,就即兴创作了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外出归来后的所见所闻,充满了诗情画意。这就是《湖上晚归》。诗歌的内容是: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作者与世隔绝,却非常喜欢田园山水,首先点出自己乘船回家,途中景色迷人,仿佛幻境,“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也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回到孤山了,心里一直牵挂着他的梅花和野鹤。
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才子不慕功名,与权贵绝交,虽然生活俭朴,却少了很多世俗的忧虑,心境澄清,快乐逍遥。
接下来进一步展现归途中的静态景象,“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
“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苏轼曾称赞林逋“神清骨冷无由俗”,这位世外高才虽然没有李白、杜甫那样光芒万丈,但是能得到东坡先生的褒奖,可见其不凡的风度。
颈联转而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
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心中就会心无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
终于靠近目的地了,结尾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船儿虽然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但是因为风平浪静,不知不觉地就到达了小岛,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
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世人不懂林逋的情趣,等到其离世后,宋仁宗赐谥其和靖先生,也算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之意。
林逋的这首七律抒写流畅,写景如画,实乃不可多得的佳作。开篇先点明湖上归家的主题,后面便围绕其逐步展开。作者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交替变化。“翠羽红蕖”,颜色鲜明;“鸡犬林萝”,有声有色。
林逋的七律诗作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比很大,不仅得到了苏轼的肯定,而且也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诗人过着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虽然生活条件艰难,但是他却没有丝毫怨言,也并非沽名钓誉,而是非常享受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值得后世称颂!
【试题详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参考答案】
15.【答案】C. 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诗中描述,诗人在湖上晚归的归途中,描绘了船行水上的景色。他在船舷上卧着,望着远方,对所见的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诗中没有提到诗人的心情因为鸡鸣狗吠之声而发生变化。因此,C选项不正确。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A. 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诗人在诗中描绘了自己乘船归家的情景,随着船行的过程,他逐渐展开了对不同景物的描绘。从卧枕船舷的起始,到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等等,诗句之间衔接自然流畅,呈现出一幅沿途景色的画面。
B. 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诗中提到了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等景物,暗示了诗人所处的时节是秋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下,景物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色彩,有动有静,给人以愉悦的感受。这与选项描述的情况相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D. 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诗人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形象的比喻和意象,如翠羽湿飞、红菜香袅,对所见景物进行了生动的描写。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细腻的笔触展示景物的形态和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景象的生动性。
综上所述,选项A、B、D都是正确的,而选项C是不正确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注],鸡犬林萝隐隐声。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6.(1)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诗人对于归途的思绪和期待,使他将眼前的景色与仙境蓬瀛相联系,表达了他对归家的渴望和美好的幻想。这展现了诗人个人对归途景色的情感投射。
(2)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 诗人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将翠羽湿飞和红菜香袅与湖上的景色相联系。这种色彩的赋予和景物的人化,反映了诗人主观感受对于描绘的影响。
(3) "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 诗人在归家的途中,逐渐靠近自己的居所,听到鸡鸣狗吠的声音。这种声音的出现打破了诗人所感受到的仙境般的氛围,让诗人的心情产生了变化。这反映了诗人个人情感对景物理解的变化。
本课结束,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