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含练习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含练习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1.2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为核心内容,探究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的价值等。通过对比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美好生活的向导。
第一课围绕哲学的起源、哲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哲的产生、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展开,属于哲学本体论的知识。
第二框“哲学的基本问题”,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通过学习本框题,有助于同学们进一步走进哲学,体会哲学与时代、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初步认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认同唯物主义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初步树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的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列举古今中外许多著名思想家的言论,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感受哲学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
2.能够理解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同派别。
3.能够科学评价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自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2.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3.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理解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形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思维导图导入
新课讲授: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一:从中国空间站第四批实验样品顺利交付科学家中分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起
议题三:从对日本频繁地震原因的两种不同看法从本质上看是哪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
第一幕: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一:从中国空间站第四批实验样品顺利交付科学家中分析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学情境一:观看视频《中国空间站第四批实验样品顺利交付科学家》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获悉,中国空间站第四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五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并已交付科学家进行后续研究。
神舟十五号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开展30多项科学实验,获取了大量观测和实验数据。据介绍,在神舟十六号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还将开展微重力下的肝组织细胞研究、舱外暴露环境下线虫个体发育观测、动植物空间辐射损伤等多项科学实验。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 在神舟十五号任务期间,先有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开展30多项科学实验,还是先有了大量观测和实验数据。,再有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开展30多项科学实验?是先有中国空间站第四批实验样品顺利交付科学家这件事,还是先有《中国空间站第四批实验样品顺利交付科学家》这篇新闻报道呢?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小结:
神舟十五号任务期间,中国空间站在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微重力物理等领域开展30多项科学实验与大量观测和实验数据其实是两个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以外的世界,一个是我们头脑中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到哲学上就是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学小结: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存在(物质):客观存在的事物,如国情、生物、磁场、宇宙等可见或不可见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思维(意识):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人的思想,如理想、理念、设想、方案、目标。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突破提升: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幕: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议题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我们的生活和实践说起
议学问题:结合下面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我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2. 是什么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议学情境二:结合下面议学情境分析,我们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什么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图文分析《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古今中外不同哲学流派都会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议学小结: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地位和作用角度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人类从事的活动包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无论是认识世界还是改造世界,说到底都是要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世界观的角度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哲学要从总体上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第三幕: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议题三:从对日本频繁地震原因的两种不同看法从本质上看是哪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
议学情境三:视频分析《日本北海道发生6.2级地震》并阅读材料《日本为何频繁地震》
2023年6月11日傍晚日本北海道发生6.2级地震。日本为何频繁地震?对此引来网友的热议。
网友甲: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上,是一个地震多发地区。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处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地震带上,这种板块运动导致了板块之间的摩擦和应力积累,最终可能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发生。
网友乙:小日本太坏了,老天都看不过去了,这是上天对小日本的惩罚
议学问题: 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对日本频繁地震原因的两种不同看法从本质上看是哪两种哲学思想的对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对疫情防控的两种态度所体现的哲学派别
议学小结: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根本分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4.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神、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唯心主义的积极意义:唯心主义虽然华而不实,但它的长期存在及其与唯物主义哲学的长期斗争,在客观上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就其局部作用而言,唯心主义哲学也对人们认
突破提升:唯心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
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1)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本质上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2)各种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3)从哲学的基本派别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两大阵营,而非四军对垒。
突破提升:两个对子”的关系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2022秋·湖北武汉·高二校联考期中)《庄子·逍遥游》中记载:“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有至极邪 ”古人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的无限猜测。如今,“天问一号”飞向深空,我们等待着来自火星的回答。这说明( )
①哲学源自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不断向前发展
③具体科学研究都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①:古人用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宇宙的无限猜测。如今,“天问一号”飞向深空,我们等待着来自火星的回答,表明哲学源自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①正确。
②:“天问一号”飞向深空。表明具体科学获得进步;我们等待着来自火星的回答,表明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不断向前发展,②正确。
③:有的具体科学研究也会以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③错误。
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④错误。
故本题选A。
2.(2022秋·江西九江·高二九江一中校考期中)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改造,使其“不是用头立地而是重新用脚立地了”。下列观点能够体现“用脚立地”的是( )
A.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
B.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C.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各方面掷装饰得宫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
D.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的真相,必然是思想所思的那样,所以思想即在于提示出对象的真理
【答案】B
【详解】A: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是“用头立地”的表现,A排除。
B: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观点,属于“用脚立地”,B正确。
C:一个有文化的民族竟没有形而上学,就象一座庙各方面掷装饰得宫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强调的是形而上学的重要性,题中“用脚立地”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C排除。
D:凡一切事物,其自身的真相,必然是思想所思的那样,所以思想即在于提示出对象的真理,强调意识是第一性的,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而题中“用脚立地”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D排除。
故本题选B。
3.(2022秋·天津滨海新·高二校考期中)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的是( )
①“人的命,天注定”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③“气者,理之依也”与“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B
【详解】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①:“人的命,天注定"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物是观念的集合"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二者同属唯心主义,因此不能体现哲学两大基本派别的根本分歧,故①错误。
②:“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故②正确。
③:“气者,理之依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因此体现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故③正确。
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属于辩证法的观点,而“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二者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而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故④错误。
故本题选B。
4.(2022秋·江苏徐州·高二徐州市第七中学校考期中)鸿蒙时代是中国传说中的一个时代,甚至可能产生在混沌时代之前。鸿蒙时代末期,世界破碎产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下列说法在世界观上与此一致的是( )
A.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答案】C
【详解】蒙时代末期,世界破碎产生混沌之气,混沌之气聚集成为混沌时代,这体现的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A: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A不选。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B不选。
C: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认为阴阳是世界的本源,是古代朴素威武主义,C入选。
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唯心主义,D不选。
故本题选C。
5.(2022秋·江苏连云港·高二校联考期中)科学家日前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了成像观测,发现了1个尺度大约为2百万光年的巨大原子气体结构,尺度比银河系大20倍。这是迄今为止在宇宙中探测到的最大的原子气体结构。由此可知( )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思维和存在相互依赖
④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B
【详解】①④: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FAST对致密星系群“斯蒂芬五重星系”及周围天区的氢原子气体进行了成像观测,发现了原子气体结构,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故①④正确。
②:思维对存在有正确的反映,也有错误的反映,正确的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故②错误。
③:存在决定思维,先有存在后有思维,思维依赖于存在,但存在不依赖于思维,不能说相互依赖,故③错误。
故本题选B。
6.(2022秋·黑龙江绥化·高二校考期中)“没有景物,何来感情”与“没有感情,何来景物”的根本分歧是( )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C.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D.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答案】D
【详解】D:“没有景物,何来感情”强调存在决定思维,认为存在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观点;“没有感情,何来景物”强调思维决定存在,认为思维是世界的本原,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二者的根本分歧是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D符合题意。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不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A与题意不符。
BC: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是否承认客观世界的可知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B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7.(2022秋·浙江台州·高二校联考期中)下列观点中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有( )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③气者,理之依也
④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 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见鬼出”,的意思是人生病了就有危机感和恐惧感,恐惧的时候就容易看到有“鬼”出没,其实鬼并不存在只存在于某些人的内心,是因为害怕才会恐惧于鬼的存在,该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①符合题意。
②:“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简单的说宇宙是因为你的意识而存在,你的意识就是宇宙的全部,该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不符合题意。
③:“气者,理之依也”的意思是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把“气”作为世界的本原,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③符合题意。
④:“未有此气,已有此理”,认为“理”是本原,“气”是派生的,是客观唯心主义,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8.(2022秋·黑龙江牡丹江·高二海林市柴河高级中学校考期中)逻辑是具有工具性的论证科学。中国逻辑作为学术思潮、哲学思潮和文化思潮,在推动哲学发展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作为学术思潮,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方法内容;作为哲学思潮,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文化思潮,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取向。这告诉我们( )
①逻辑的进步能够推动哲学的发展
②逻辑作为学术思潮为哲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
③哲学与逻辑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逻辑作为哲学思潮科学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中国逻辑作为学术思潮、哲学思潮和文化思潮,在推动哲学发展中具有根基性的作用,这说明逻辑的进步能够推动哲学的发展,①正确。
②:哲学为逻辑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②错误。
③:中国逻辑作为学术思潮,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方法内容;作为哲学思潮,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文化思潮,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取向,这说明哲学与逻辑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③符合题意。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④错误。
故本题选B。
9.(2022秋·浙江湖州·高二校联考期中)2022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91周年的日子。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讳莫如深,企图通过美化侵略历史“维护”国家荣誉和“捍卫”民族尊严,使日本国民在历史“自豪感”中支持政府的军事野心。下面哲学观点,比较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言论的是( )
A.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B.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C.存在就是被感知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答案】B
【详解】B:日本侵华的事实是铁定的,是客观事实,不会因日本政府“美化侵略历史”言论而改变,“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比较适合用来反驳“美化侵略历史”言论,B符合题意。
ACD:物质决定意识,日本侵华是客观事实,反驳“美化侵略历史”言论必须使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等均属于唯心主义观点,AC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10.(2022秋·江苏扬州·高二统考期中)下列观点与下图漫画《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蕴含的哲理一致的观点是( )
A.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C.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D.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答案】B
【详解】B:漫画《只要我不醒来,世界就不存在》体现了意识是世界本原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蕴含的哲理与其相一致,B符合题意。
A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均属于唯物主义观点,AC与题意不符。
D: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